• 1、山丹丹被喻为源自浩瀚星海的浪漫象征——“太空鲜花”,究竟蕴含着哪些奇妙之处?它原本在陕西延安一带种植,生活在15℃~30℃之间的温度。而经过太空育种培育出来的“延丹1号”,性状发生改变,能够耐高温和低温,一个冬天不见水也能开花。

    la 有种子 ····················································2

    1b无种子 ···················································3

    2a 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P

    2b 种子外无果皮包被······························Q

    3a ____·························································R

    3b 无茎叶分化············································S

    (1)、根据二歧分类检索表,图中3a处应填上 , 据图确定山丹丹在检索表中的位置是(填字母)。
    (2)、“延丹1号”性状发生改变,可能是由于太空高能物质的作用,影响了(填细胞结构名称)中的遗传物质。
  • 2、人类属于生物圈,但生物圈不只属于人类。失去任何一个物种,都意味着失去了。部分生命发展的历史。如图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公布的云南植物类群科、属、种的数量柱形图。

    (1)、图中提到的生物分类单位“科、属、种”中,分类单位最小的是
    (2)、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类群,不但有根、茎、叶,还有花、果实、种子,请说出其与裸子植物最主要的区别:
  • 3、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正确的操作和读数是准确测量的前提。

    (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厘米。
    (2)、小科用图乙所示方法测量塑料盒的体积,测得塑料盒的体积是cm3 , 其中小科三个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是(填字母)。
    (3)、若小科在浸没塑料盒时,其表面附着较多气泡,则测得的塑料盒体积(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值。
  • 4、金秋十月,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右图,小科用温度计测量开幕式那天上午的气温,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2)、小科同学跑完400米后,喝完了瓶中剩下约200(填单位)的矿泉水来补充水分。
    (3)、裁判员用皮卷尺测量跳远的成绩时,若将皮卷尺拉的太紧,则测量值将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5、在自然界中,生物用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小科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表信息,对甲乙丙丁四种动物特点进行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种类

    散热能力

    较强

    较弱

    A、甲和丁是哺乳动物 B、体重越大,散热能力越弱 C、乙动物最适合在沙漠牛存 D、体温恒定的动物散热能力强
  • 6、下表是浙江地区较常见的四种蟹,其中亲缘关系最接近的是( )
     

    招潮蟹

    十足

    沙蟹

    招潮蟹

    招潮蟹

    青蟹

    十足

    梭子蟹

    骨蟹

    拟穴青蟹

    江蟹

    十足

    梭子蟹梭子蟹

    梭子蟹

    大闸蟹

    十足

    方蟹

    绒螯蟹

    毛蟹

    A、青蟹和江蟹 B、招潮蟹和江蟹 C、大闸蟹和江蟹 D、招潮蟹和大闸蟹
  • 7、小科学习了《生物的多样性》,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下列说法错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 8、如图所示为某些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下列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A

    两栖类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

    B

    哺乳类

    爬行类

    恒温动物

    C

    裸子植物

    藻类

    种子植物

    D

    蕨类

    苔藓

    孢子植物

    A、A B、B C、C D、D
  • 9、小科正确使用刻度尺四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记录的结果分别为: 18.34cm、18.36cm、18.34cm、18.46cm,对其测量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
    A、小科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 B、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小科最后记录此书的宽度为18.347cm D、第二个数据“18.36cm”中的“6”是估读的
  • 10、珊瑚虫的分泌物堆积会构成珊瑚礁。珊瑚虫(如图所示)属于刺胞动物,其显著特征是( )

    A、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节 B、身体呈两侧对称,只有一个开口 C、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D、身体呈辐射对称,只有一个开口
  • 11、“寒号鸟”的学名为复齿鼯鼠(右图),为中国特有物种,它全身被毛,滑翔飞行,每年繁殖1次,每胎通常产1~2仔,它不属于鸟类的原因是( )

    A、胎生哺乳 B、用肺呼吸 C、滑翔飞行 D、体温恒定
  • 12、小科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 )
    A、小于6mL B、大于6mL C、等于6mL D、无法确定范围
  • 13、有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小科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体温是36.5℃和40℃的两个人,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分别为(    )
    A、36.5℃, 40℃ B、都是40℃ C、都是39℃ D、39℃, 40℃
  • 14、实验室内有各种安全标志,我们在使用这些物品前要看清物品上的标志。下列图标中表示“当心中毒”的是( )
    A、 B、 C、 D、
  • 15、走进实验室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无毒、无害的固体块状药品可以用手直接拿取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自来水进行冲洗清洁 C、烫伤时,可以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部位 D、实验结束后,将有害有毒溶剂直接倒入水槽
  • 16、右图为酒店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它具有迎宾、引领、配送、自主充电、自主乘坐电梯等功能。下列能作为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乘坐电梯 B、能否生长和繁殖 C、能否自由移动 D、能否和客户对话
  • 17、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解答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株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一环节而言,屈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测和假设 C、获得事实与证据 D、合作和与交流
  • 18、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最接近事实的是( )
    A、小科在操场走路5000步的距离大约为 10km B、小科测得夏天暴雨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C、小科手里拿的一瓶娃哈哈矿泉水约有15L D、学校一张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50cm
  • 19、如图所示是小立制作的人和几种动物的生物分类等级图。

    (1)、图中缺少的分类等级是
    (2)、从图中找出虎和猫的亲缘关系比虎和犬的亲缘关系更近的提出
    (3)、小文认为分类等级越高,含有的分类就越多。小文观点是否完整,结合以下资料。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1:灵长自现存约15科,其中人科有4个题,共8种。

    资料2:食肉目现存有8科,其中霸利有15属,猫周其有26种。

  • 20、图甲是小科同学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三瓶试剂:a.清水;b.0.9%生理盐水;c.碘液。图甲步骤①中,小科需要用到的试剂是。(填字母)

    (2)、图甲步骤④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侧先接触或玻片上的液体,然后缓缓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3)、小科按照正确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图乙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4)、小科在观察过程中,无论怎么调节显微镜,都发现细胞结构不清楚,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26.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探究。

    探究问题: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实验步骤:①如图所示准备一个盒子,以盒子中线为界用隔板分隔开,A侧底部铺上一定厚度的湿土,B侧底部铺上?

    ②在A和B 的中央各放入10条大小相似、品种相同的正常的蚯蚓,盖上盒盖;

    ③实验过程中,盒子两侧蚯蚓所需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

    请回答:

    (5)、请将实验步骤①中的 ? 补充完整:
    (6)、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7)、若把乌龟、鲫鱼归为-类,把蚯蚓、蜗牛归为另一类,其分类标准是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