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工开物》中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晒盐时“借南风”的目的是(  )

    A、增加了海水的蒸发面积 B、升高海水的温度 C、加快了海水表面的空气流动 D、改变了海水的溶解度
  • 2、工业纯碱中含少氯化钠。兴趣小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工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方法一:差量法。称取W克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通过装有试剂X的乙装置,并利用测量乙装置增加的质量,求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该方法中试剂X可选用______。(可多选)
    A、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钡 C、氯化钡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2)、方法二:沉淀法。利用氯化钙与纯碱反应生成沉淀,然后称量出沉淀的质量,现称取24克样品完全溶解于水中配成60克样品溶液,取三个烧杯分三次进行实验,每次加入50克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所得的沉淀质量记录如下表。

     

    烧杯1

    烧杯2

    烧杯3

    样品溶液/g

    10

    20

    30

    氯化钙溶液/g

    50

    50

    50

    沉淀质量/g

    3

    6

    7.5

    ①如上表所示,哪几个烧杯内样品中的纯碱完全反应

    ②请计算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③请计算烧杯3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均精确到0.1%)

  • 3、某校兴趣小组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氧气,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剩余固体质量/g

    2.55

    2.25

    2.10

    2.04

    2.04

    试回答:

    (1)、反应后第分钟时氯酸钾已全部分解:
    (2)、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3)、该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多少?
  • 4、乳酸在医学、食品等工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x , 已知其式量为90。
    (1)、乳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填最简整数比)。
    (2)、化学式C3H6Ox中X的值为
    (3)、乳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5、海洋中有很多资源,某化学兴趣小组想完成有关海洋化学资源的一个项目化研究。
    (1)、项目一:海水资源利用。同学们从浓缩的海水中获得了粗盐,发现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Ca2+Mg2+SO42 , 设计提纯流程如下:

    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后所得的固体沉淀是

    ②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2)、项目二:海水废水环保检测。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海水中还可以提取出Ca2+Mg2+ , 得到含有Na+的废液后,其中可能含有CO32SO42Cl , 为确认其成分达到排放标准,设计实验如下:

    项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

    ①取少量废水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不含CO32-

    ②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含有SO42-Cl

    ③取步骤②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产生白色沉淀

  • 6、如图1是小南同学所在的项目活动小组同学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滴加碳酸钠溶液后,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中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小南同学猜想是:Na+、OH- , 小岗同学猜想是:Na+、OH-Ba2+

    【实验验证】

    (2)小岗同学进行了自己的验证实验,取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的现象,于是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

    (2)、小南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试管中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钠溶液,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于是得出结论:自己的猜想正确。请对小南同学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

    【反思与总结】

    (3)、小南、小岗两位同学的实验所选用的试剂不同,得出结论也不相同,由两位同学的验证实验总结得出:在验证猜想的溶液中溶质离子成分时,所选试剂要求是

    就能一次性验证溶质离子成分:

    (4)、向滴加碳酸钠溶液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沉淀质量变化情况如图像(图2)。请回答:图像a~b时,沉淀质量不改变的原因是
  • 7、定律是对自然现象或关系的描述,通常可用数学方式加以表达。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小丽查阅到以下材料:

    波义耳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汞时,得到了金属灰(氧化汞)。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罗蒙诺索夫重复了波义耳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火上加热,金属变成了黄色(氧化铅),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该发现未引起科学家重视

    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罗蒙诺索夫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他还做了许多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是守恒的,并将次结论写成一个代数式。该结论得到当时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廊道尔特和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化学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国际科学家一致承认质量守恒定律

    1673年

    1756年

    1774年

    1908、1912年

    (1)玻义耳实验中,金属灰增加的质量是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填字母);

    A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成果和经验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受上述研究启发,小丽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实验中(如图)。气球的作用有

       

    (4)小丽认为,蜡烛燃烧后剩下的固体质量比燃烧前少了,因此该现象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请你设计个能说服小丽的简明实验思路

  • 8、甲、乙两烧杯内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小金同学将镁逐渐加入甲烧杯,铁逐渐加入乙烧杯,测量加入的金属质量m和相应的烧杯内物质质量变化量△m,画出△M-m曲线oac和obc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曲线oac表示的是烧杯中△M与m的变化关系(填“甲”或“乙”),当乙烧杯内加入铁的质量为m1时,溶液中溶质还有

  • 9、已知A、B、C、D、E、F为常见物质,其中A、B含有相同的元素,B、E为氧化物,C、D、F都为单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去)。

    【已知氢气与氧化铜(或氧化铁)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金属铜单质(或金属铁单质)和水】

    (1)、X在反应①中起作用。
    (2)、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C
    (3)、若F不溶于稀硫酸,写出F可能的化学式 , 请写出和反应③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化学方程式
  • 10、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CO和CO2的分离和干燥。甲、乙、丙中分别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稀盐酸,其操作过程为先关闭b,再打开a,此时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乙中排出(填化学式)气体。若要获得另一种气体,则关闭a,打开b,此时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绿矾(FeSO47H2O)和胆矾(CuSO45H2O)两者都是含结晶水的盐,均为蓝绿色晶体.

    (1)能鉴别出这两种盐溶液的物质是(选填字母).

    A.铁丝       B.铜丝       C.硫酸       D.氢氧化钠

    (2)《图经本草》中描述了加热绿矾制取稀硫酸的过程:取此一物(绿矾),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2FeSO47H2OΔ__X+14H2O+SO2+SO3SO3+H2O__H2SO4

    X的化学式是

  • 12、地震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据部分研究,孕震过程中比较活泼的物质有CO2、氢等。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受热发生反应:CaCO3__CaO+CO2MgCaCO32__MgO+CaO+2CO2
    (1)、当地应力(压力)增大时,CO2在地下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同时使得水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一般认为,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Cu B、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四种金属阳离子 C、线段bc和cd相比,会略“陡”一些,但不一定会更长 D、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 , m1>m2
  • 1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溶液

    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B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

    先加过量的氯化钡,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酚酞

    C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

    除去MnO2中混有的KCl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 15、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其中一步重要反应的物质转化如图所示(反应a中,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O2是反应a、b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B、反应a、b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C、由反应a可推测甲醛中含氢量高于甲醇 D、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b需补充H2O2
  • 16、化学兴趣小组在某密闭容器中用CO2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探究某有机物R的组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前R的质量为0.62g,燃烧后经过数据换算可得装置中CO20.88g和H2O0.54g(本实验条件空气中CO2H2O含量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R中C与H的元素质量比为4:1 B、本实验可推算出R中含有碳、氢、氧元素 C、物质R的组成元素中O质量分数最高 D、R可能为C2H6O且实验中可能有剩余
  • 17、盛有H2SO4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BaCl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试管中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B、反应后试管中溶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大 C、Δ”表示的离子是Cl D、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 18、小乐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选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和干燥等操作从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下列对装置或操作分析正确的是(  )

    A、发生装置: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利于氧气排出 B、收集装置:瓶口向上放置时,氧气从导管a通入 C、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漏斗 D、洗涤操作:可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来检测二氧化锰是否洗涤干净
  • 1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向稀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 B、相同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C、向一定量氯化钡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其中一份加入少量MnO2
  • 20、现有4.9gMgOMgOH2的固体混合物,与100g9.8%的稀H2SO4恰好完全反应,形成不饱和溶液。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
    A、1.2g B、1.6g C、2.4g D、4.8g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