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江在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时,用到的器材及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先探究了光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并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5°

    90°

    折射角r

    9.8°

    19.7°

    28.3°

    35.3°

    40.6°

    41.8°

    (1)、表格中“★“处的数据是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调整玻璃砖与激光笔的位置,使光线由玻璃进入空气,当入射角为30°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分析可知此时折射角γ的大小大致在____。
    A、30°与45°之间 B、45°与60°之间 C、60°与75°之间
    (4)、小江实验时发现,当光从玻璃射向空气,且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他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时,光线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现有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制成。一束光垂直于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则关于这束光经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2、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是物体  产生的。
    (2)、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声波是通过  这一介质传播到你耳朵。
    (3)、医生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扫描可以得到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图像,以获得人体内部病变的准确信息确诊病情。
    (4)、甲、乙、丙、丁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甲、乙两种声音的不同,甲、丁两种声音的不同(以上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 3、教室黑板用久后有一部分变的光滑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如图所示。当太阳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A、A同学 B、B同学 C、C同学 D、D同学
  • 4、如图所示是三洋湿地的鹭在水面上空飞行的某一瞬间,关于鹭在水中成的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正立的实像 B、鹭越靠近水面,像越大 C、鹭和它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D、鹭在水中所成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
  • 5、雨后的夜晚,走在有积水的路上。当迎着月光时,为了避让水洼,不要走地面上较亮的地方。下列光路中,能正确体现该情况下光的传播路线的是()
    A、 B、 C、 D、
  • 6、如图所示,是一束光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所用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A、 B、 C、 D、
  • 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的塑料泡沫上,先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再向玻璃罩内逐渐放入空气,我们听见的铃声()

    A、空气抽出的过程中,音调变低,响度变小 B、空气抽出的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变大 C、空气进入的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变大 D、空气进入的过程中,音调变高,响度变大
  • 8、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要进行噪声防治,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A、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 B、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 D、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 9、光的传播规律,造就了“影”,造就了“像”,下列所谓的“影像”是实像的是()
    A、小孔成“像” B、水中桥的“倒影 C、水中偏折“筷子” D、放大镜眼下的“邮票”
  • 10、红楼梦中描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客人能直接辨认出是王熙凤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 11、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H2SO4CuSO4两种污染物。为测定废水中两种污染物的含量,给该化工厂提供污水处理的参考,某化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该废水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计算过程):

    (1)、100g废水中含CuSO4的质量为多少?
    (2)、废水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 12、在研究“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过程中,向装有200克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边滴边搅拌,二者刚好完全反应。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是

    (2)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查阅资料:已知酚酞溶液的变红色范围是pH在8.2~10.0之间。

    若硫酸滴到溶液颜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请在丙图画出此时烧杯中的相关离子的数量柱状图(乙图是反应前烧杯中的离子分布情况)。

  • 13、为了检测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这几位同学在烧杯中用浓度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进行实验测定,(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测定数据如下:

    实验

    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丁同学

    戊同学

    取石灰石样品质量(g

    10.0

    10.0

    10.0

    10.0

    10.0

    加入盐酸的质量(g

    10.0

    20.0

    30.0

    40.0

    50.0

    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

    19.0

    28.0

    37.0

    46.7

    56.7

    试回答: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里面,同学的石灰石样品完全反应。
    (2)、10.0g石灰石样品最多产生克CO2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1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制碱方法,被誉为“侯氏制碱法”,其反应原理为:

    ①NH3+H2O+CO2=NH4HCO3

    ②NH4HCO3+NaCl=NH4Cl+NaHCO3

    ③2NaHCO3__Na2CO3+CO2↑+H2O

    (1)下列是某同学对“侯氏制碱法”有关化学反应的一些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共有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B.“侯氏制碱法”制的不是碱而是盐

    C.反应②析出NaHCO3固体后,溶液溶质只有NH4Cl

    (2)侯氏制碱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写出步骤Ⅲ的名称:;为了提升制“碱”的效率,步骤Ⅰ和Ⅱ的气体分别是(填“A为NH3 , B为CO2”或“A为CO2 , B为NH3”)。

  • 15、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其水溶液呈中性。工业上用毒重石(主要成分是BaCO3 , 所含杂质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制备氯化钡晶体。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室中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流程。

    (1)、步骤①中产生的气体A为
    (2)、滤液II是30°C时氯化钡的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关于上述实验方案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氯化钡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盐,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B、步骤②将滤渣进行水洗,既能提高氯化钡晶体的产率,又能减少Ba2+对环境污染 C、可用重晶石(主要成分是BaSO4)代替该实验流程中的毒重石,制备氯化钡晶体
    (4)、滤液I中还有过量的盐酸,为防止浓缩时产生HCl气体造成污染,需要对滤液I处理后再浓缩。处理滤液I中过量的盐酸的方法:加入适量的(填一种物质)。
  • 16、在学习完中和反应相关知识后,某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对实验室的两份溶液展开了相关探究,记录如下:在甲图中,A、B、C、D四点分别表示溶质质量分数均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物,图乙表示各溶液混合后的最高温度(所有溶液的起始温度均为22℃)。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D点对应的混合物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离子有 , 在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色;

    (3)下列反应中微观本质与该小组探究反应本质相同的是(填序号)。

    ①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②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③硫酸与火碱反应

  • 17、现有一定质量的粗盐样品(含有少量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和少量Na2SO4MgCl2CaCl2等可溶性杂质)。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对粗盐样品进行提纯,提纯步骤如下:

    请根据提纯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⑥中加入过量盐酸的目的是
    (2)、实验过程中会产生种沉淀。
    (3)、步骤②和步骤④不可以颠倒,理由是
    (4)、同学提出精盐中的NaCl比原来粗盐中的多,简要说明理由
  • 18、超氧化钠(NaO2)在常温下能分别与CO2、H2O、HCl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 ,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  )(填字母);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19、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

    (1)、在C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填物质的化学式)生成,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3)、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甲同学进一步推测: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4)、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5)、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步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 20、实验室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为了给三种溶液重新贴上标签,某实验小组按两种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1)方案一:不用其它试剂进行鉴别。将三瓶无色溶液任意编号为A、B、C,各取少量进行实验,实验记录见表。请写出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

    A+B

    有气泡产生

    A+C

    有白色沉淀生成

    (2)方案二:只选一种试剂进行鉴别。

    ①用三支试管分别取少量三种无色液;

    (请完成实验步骤②)

    实验室提供的试剂有:(紫色石蕊试液、CaCl2溶液、NaOH溶液);

    ③观察现象;

    ④得出结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