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巨型稻是袁隆平院士研发的一种水稻,巨型稻平均高度2m ,单穗粒数可达680粒,比普通稻多3倍,可实现袁老禾下乘凉梦。下列关于巨型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的体积是普通水稻细胞体积的3倍 B、巨型稻是裸子植物 C、植株高大的特征主要受到植物细胞的细胞核控制 D、扎入土壤深处的根部细胞的细胞壁能控制水分和养分吸收
  • 2、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它能控制生物的生长特征。如图所示为绵羊“多利”的出生过程。科学家将白面绵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黑面绵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再将它植入代孕绵羊的子宫内发育,最终产下“多利”。“多利”的面部颜色应是    (   )

    A、黑色 B、白色 C、黑白相间 D、半白半黑
  • 3、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与功能高度一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凉拌黄瓜”的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叶绿体 C、所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D、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膜被破坏
  • 4、如图甲所示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2024年春节为2024年2 月 10 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在图甲中的____(填字母)。
    A、A、B 两点之间 B、B、C 两点之间 C、C、D 两点之间 D、D、A 两点之间
    (2)、图丙中的①②③④是浙江省某学校不同季节正午时分的旗杆影子的图像,夏至日正午时分,图乙中的该学校旗杆影子与图丙中的(填序号)最相似。
    (3)、如图丁所示,此日在浙江省可能出现的是____(填字母)。
    A、大地一片葱绿 B、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昼短夜长
  • 5、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甲的“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乙的“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这天的节气是(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甲中的(填字母)附近。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此日”指的是(填节气名称)。
  • 6、如图所示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
    (2)、12月22 日前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填序号)处附近,此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当扬州柳树吐露新芽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填序号)处附近。
    (4)、当我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填序号)处,该日我国气温较(填“高”或“低”)。
  • 7、如图所示,甲、乙、丙为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在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下列对三座房屋所处地理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三座房屋都位于北半球 B、甲房屋位于赤道 C、乙房屋位于南回归线以南 D、丙房屋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 8、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公转产生的 B、地球从①→②时,北半球的白昼变短 C、6月26 日这天,地球位于②和③之间 D、地球处于②或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
  •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现象中,主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____(填字母)。
    A、昼夜现象 B、太阳东升西落 C、昼夜长短变化 D、四季更替
    (2)、当地球运行至图中的A 位置时,南极地区正处于(填“极昼”或“极夜”)。
    (3)、当地球运行到图中的C位置时,这一天正午时分,浙江地区某校旗杆的影子与图____(填字母)所示最为相似。
    A、 B、 C、 D、
  • 10、小科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在拨动地球仪过程中,下列操作、现象或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B、地球仪上表示浙江的区域亮暗不断交替变化,说明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C、任何时候地球只有一半被照亮,说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 D、地球自转还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
  • 11、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一天(一个昼夜)的时间变长 B、地球上没有季节变化 C、地球上的人将一直看不到月亮 D、地球上没有什么变化
  • 12、某同学在模拟月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中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

    (1)、本实验可以 观察到 的 月 食 类 型有;当月球从A 向B 移动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当月球从B 向C 移动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2)、观察月食时,能否观察到月环食?(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13、如图所示为“嫦娥一号”卫星在撞击月球之前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发生此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正月初一拍摄的 C、同时在地球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D、同时在地球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 1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    (   )
    A、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B、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C、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 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 15、如图甲所示,小明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这其实也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小明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某一位置,观察并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在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2)、换了易拉罐重新正确制作并操作后,小明看到了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该烛焰的像是(填“正立”或“倒立”)的,其成像的原理是
    (3)、实验中若将蜡烛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填“上方”或“下方”)移动;若将蜡烛靠近易拉罐,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填“放大”或“缩小”)。
    (4)、小明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如图乙所示,实验1和实验2作对比是在探究小孔成像与的关系。
  • 16、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线垂直于水平地面MN 射下,A为小铁球。

    (1)、标出小铁球A 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甲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的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 17、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一个开有正方形大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则小明在太阳光下不可能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   )

    A、三角形 B、长方形 C、正方形 D、圆形
  • 18、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常会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契机。在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
    (1)、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学说”,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2)、经过不断地研究,人们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近年来,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2cm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1.8cm的速度上升。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 19、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表层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形成了山脉及青藏高原。
    (2)、火山和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3)、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国”,请你解释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20、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①地震是板块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③地震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⑤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