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1)、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两个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甲中软塑料瓶变瘪,乙中“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共同原理是
    (2)、小雯同学提出疑问,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理由是°
    (3)、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 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 2、 一定温度下,向 agFeCl3溶液中加入 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 NaOH 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OH)3 沉淀完全时,消耗 NaOH 的质量为n g B、P 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 达到饱和状态 C、m=c-a D、生成 Fe(OH)3的质量为(n-b+a)g
  • 3、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反应: Cl2+H2O=HCl+HClO,其中 HClO 是一种酸。则将Cl2 通入 NaOH 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
    A、NaCl、H2O B、NaClO、H2O C、NaCl、NaClO D、NaCl、NaClO、H2O
  • 4、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sOH 溶液能与 Fe2O3反应 B、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C、CsOH 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CsOH 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 CsSO4
  • 5、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都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 6、 SO2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禁直接排放,工业上常用NaOH 溶液来吸收。
    (1)、写出 NaOH 溶液吸收 SO2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中小球分别表示 NaOH 溶液及吸收 SO2 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 7、“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现向一支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可观察到的宏观现象:有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从微观层面分析,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和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
    (3)、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8、小黎同学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1)、如图Ⅰ,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实验。请将实验现象填入下表。

    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2)、回忆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所发生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与(2)中的反应类似,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上面的实验,试归纳出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①;②
    (5)、如图Ⅱ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色为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绣球花是一种有趣的植物,花瓣中含有一种叫飞燕草素的色素,能使花瓣的颜色在蓝色和红色之间相互转化。飞燕草素与从土壤中吸收的铝离子结合,呈现蓝色,但土壤中铝离子含量会受土壤酸碱性影响,在酸性土壤中自由移动的铝离子较多。当土壤pH为4.5~6时,飞燕草素与大量的铝离子结合,使绣球花的蓝色最“艳丽”。在弱碱性土壤中因自由移动的铝离子不足,飞燕草素呈现红色。

    (1)、当绣球花的蓝色最“艳丽”时,此时的土壤最适合种植下表中的

    常见植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

    植物名称

    适宜pH 范围

    植物名称

    适宜pH范围

    石竹

    7.0~8.0

    菠萝

    4.4~6.0

    君子兰

    6.7~7.0

    桃树

    6.0~8.0

    (2)、氢氧化钙常被作为绣球花的调红剂,若其和调节土壤酸碱性的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同时施用,会导致土壤碱性过强,从而使调红效果变差,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若想绣球花从红色变成“艳丽”的蓝色,可在土壤中添加____。
    A、 B、醋酸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 10、小明研究酸碱反应中的变化情况,将稀盐酸逐滴滴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溶液的变化如图所示。此过程烧杯中水的质量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 )
    A、 B、 C、 D、
  • 11、小科利用如图1-5-4 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仪器A 盛放的是 NaOH 溶液 B、图乙中 a→d 所示溶液中 NaCl 的质量不断增加 C、图丙中 V 的数值最接近12 D、图丙中 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 12、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
    A、滴入硫酸铜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B、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无色 C、加入氧化铜粉末,溶液变为蓝色 D、测得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 13、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性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土壤酸碱性。如图所示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确定空地土壤的 pH约为7。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那么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是

    作物

    大蒜

    丝瓜

    茄子

    沙枣

    最适pH 范围

    5.6~6.0

    6.0~6.5

    6.8~7.3

    8.0~8.7

  • 14、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 Al(OH)3 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溶液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 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 15、如图甲,某同学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图乙是该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

    下列关于酸和碱反应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图中酸碱反应结束后,溶液 pH=0 B、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H++OH=H2O C、酸和碱的质量需相等才能发生反应 D、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Na++Cl=NaCl
  • 16、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精炼石油时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硫酸:
    (2)、医学上用氢氧化铝除去过多的胃酸:
    (3)、用熟石灰处理含盐酸的酸性工业废水:
    (4)、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
    (5)、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 17、某同学在探究“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用NaOH溶液、稀盐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图中所加试剂①②③分别是 (   )

    A、NaOH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B、NaOH溶液、石蕊试液、稀盐酸 C、稀盐酸、石蕊试液、NaOH 溶液 D、稀盐酸、酚酞试液、NaOH 溶液
  •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电离出了 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Ⅰ是为了探究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 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 CaCl2 溶液,红色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其实 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 CO2-与 H2O发生了反应,产生了OH-
  • 19、小明将14.4g含杂质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90 g稀盐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s

    t0

    t1

    t2

    t3

    t4

    t5

    t6

    t7

    气体质量/g

    0

    0.88

    1.76

    2.64

    3.52

    4.4

    x

    4.4

    (1)、表中x 的值为
    (2)、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3)、计算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20、洗衣史上的第一个奇迹发生在公元前600年,当时腓尼基人把山羊脂和草木灰混在一起造就了最原始的肥皂,也就是洗衣皂。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小科做了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钾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化学性质相似,A试管中溶液变
    (2)、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 A、B、C三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无色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