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如图所示,用丝线悬挂着A、B、C、D、E、F六个小球,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小球A、D一定带同种电荷 B、小球 E 可能带电 C、小球B、C可能带异种电荷 D、小球B 可能不带电
-
2、如图所示,一个轻质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分别用绳通过定滑轮连接重为200 N和100 N的A、B 两个物体,一个重为500 N 的人站在台秤上,当人用N的力向下拉物体B时,物体A 就能静止不动(弹簧测力计的重力、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此时台秤的示数为N。
-
3、如图所示为长江某水坝的示意图,水坝左侧水面较高,B和C两点处于同一高度,A和C 两点到各自液面的距离相等。水在A、B和C三点产生的压强分别为 pA、pB和 pc,则( )A、 B、 C、 D、
-
4、如图所示,物体A 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 B、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C、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不是沿斜面向上,就是沿斜面向下 D、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可以为零
-
5、如图所示,在平直路面上向右匀速行驶的小车中,有一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车厢右壁,另一端连接至放在小车底板的木块上,弹簧此时处于原长状态并保持水平。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木块突然压缩弹簧,则小车一定在做加速运动 B、若木块受到向右的摩擦力,则小车一定在做加速运动 C、若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则小车一定在做减速运动 D、若弹簧未发生形变,则小车一定在做匀速运动
-
6、在《水的浮力》一课结束后,老师提出:“运用浮力的知识测量一蜡块的密度。”小周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一〕利用溢水杯、0~100 mL的量筒和水测量蜡块的密度。实验方案如下:
①在溢水杯中倒入水,至溢水杯溢水口处。
②用空量筒对准溢水杯溢水口后,将蜡块放入溢水杯中,蜡块漂浮在水面上,量筒接住从溢水杯中流出的水,待静止后记录此时量筒的读数为a mL,如图甲所示。
③在实验步骤②的基础上,用细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使其浸没,待静止后记录此时量筒的读数为b mL,如图乙所示。
〔方案二〕利用0~100 mL的量筒和水测量蜡块的密度。实验方案如下: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量筒中水的体积为c mL,如图丙所示。
②将蜡块放入量筒中,蜡块漂浮在水面上,待静止后记录此时量筒的读数为d mL,如图丁所示。
③在实验步骤②的基础上,用细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使其浸没,待静止后记录此时量筒的读数为e mL,如图戊所示。
(1)、在方案一中,小周可通过往溢水杯中加水,当看到 的现象时,判断所加水已到溢水杯溢水口。(2)、写出方案二中蜡块的密度表达式ρ蜡=(用题中的物理量表示,水的密度记为ρ水)。(3)、方案设计过程中,小周认为取用的蜡块体积大一些会比较好,理由是。(4)、小周针对这两个方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评价量表,如表所示。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科学性
方案无科学性错误
方案有少部分科学性错误
可操作性
实验可操作性强
实验可操作性不强
耗材情况
实验中用水量少
实验中用水量多
从评价量表看,哪个方案可被评为优秀方案?。
-
7、学校科技节开展了制作潜艇的比赛,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潜艇模型,下列关于该潜艇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要使较浅处悬浮的模型下潜至更深处悬浮,活塞应先拉后推 B、向内推注射器活塞,水会被压入试管中,可实现模型下沉 C、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模型会下沉,它受到的浮力将变小 D、当模型漂浮于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
8、小科用长度为15 厘米的吸管制作了一支简易密度计,将其放入水中时,密度计不能直立,应(填“增加”或“减少”)吸管中铁丝的质量。改进后,将其放入水中,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长度为5cm,受到的浮力为 F1;将其放入某液体中,静止时露出液面的长度为2.5cm ,受到的浮力为F2。则 F1(填“>”“<”或“=”)F2 , 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
9、某项目化小组的同学用各种材料制作了5 个不同密度的小球,分别标为1、2、3、4、5号。按顺序用长度相同的细绳连接(细绳质量与体积忽略不计)。如图所示,将这串小球放入未知液体中,根据小球不同的浮沉状态测出液体的密度。(细绳对小球没有拉力)
材料种类
A
B
C
密度
0.5
1.0
2.7
(1)、〔原理〕图中液体的密度与号小球密度相同。(2)、〔制作〕也可以称取不同质量的同种材料,制作成5个内部空心部分体积不同,但外部总体积相等的小球,将它们串连,放入待测液中进行测量。分析表中材料,最适合制作小球的材料是。(3)、〔改进〕若被测液体密度介于相邻的两小球之间,请预测出现的实验现象:。 -
10、汤圆刚放入水中时会沉入锅底,而当汤圆煮熟时则会浮出水面,针对此现象,某同学用简化图模拟烧煮一段时间后的汤圆分布图(其中A、B、C表示汤圆),则( )A、A汤圆与锅底接触,则A 的密度一定大于水的密度 B、C汤圆浮出水面,则C 汤圆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C、B汤圆静止时,浮力大于重力 D、若此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砂糖,则B 汤圆所受浮力减小
-
11、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甲、乙、丙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水,待水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情景,此时乙球下方弹簧的长度等于原长。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乙球的重力与它受到的浮力相等 B、甲球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C、甲、乙、丙三个球的密度大小关系为ρ甲>ρz>ρ丙 D、甲、乙、丙三个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为
-
12、如图甲所示,在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部放有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向容器中倒水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 和物块受到的浮力F浮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容器中水的深度为12 cm时,物块的状态为(填“沉在底部”“悬浮”或“漂浮”),该物块的密度为kg/m3。
-
13、物块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g取10N/kg)( )。A、物块受到的浮力为2N B、物块的体积为 2X10-4m3 C、增大物块浸没的深度(不触底),弹测力计的示数仍为1N D、物块的密度为 3X103kg/m3
-
14、结合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碳酸钠
7.0
12.2
21.8
39.7
49.0
48.7
46.5
45.8
A、人们根据该地区气候条件实现“盐”和“碱”的分离,主要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这一性质 B、夏天晒“盐”是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的过程 C、冬天捞“碱”是碳酸钠溶液降温结晶的过程 D、捞“碱”后,湖水中的碳酸钠溶液不一定是饱和的 -
15、如图所示为两种晶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若要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从溶解和结晶的角度考虑,应采用的方法是( )A、先全部溶解,再冷却热饱和溶液 B、先全部溶解,再蒸发全部溶剂 C、先全部溶解,再蒸发大部分溶剂,最后趁热过滤 D、先全部溶解,再趁热过滤,最后蒸发全部溶剂
-
16、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操作④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4)、过滤后展开滤纸,若黑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下图中的(填字母,下同)。(5)、在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时,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A、适量增加氯化钠固体 B、适量减少氯化钠固体 C、调节游码 D、添加砝码
-
17、宁波象山海盐晒制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是近千年中国海盐传统生产技艺的缩影。《新唐书·地理志》等书中已有象山晒盐的历史记载。晒好的盐仍为粗盐,小之做了提纯实验:(1)、图甲操作①对应图乙中的(填字母),操作③的名称是。(2)、进行操作②时,小之发现滤液仍然浑浊,下述过程中,可能导致该结果的操作是(多选,填字母)。
a.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b.为加快过滤,用玻璃棒在过滤器内搅拌
c.过滤器中液体略高于滤纸边缘时,暂停加入液体
(3)、最终小之制得的精盐产率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蒸发时食盐飞溅剧烈 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 D、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
18、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的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增加 B、溶剂的质量减少 C、溶液的质量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19、在农业生产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同学们在实验室欲配制50g上述溶液模拟选种。(1)、〔配制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2)、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g;用量筒量取mL的水(水的密度为 , 选用的量筒58规格为(填“0~50”或“0~100”)mL;氵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3)、〔问题交流〕配制过程中,操作不正确的是(填序号)。(4)、经检测,最后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A、氯化钠固体中有泥沙 B、称量时,氯化钠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C、配制溶液时烧杯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D、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
20、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如 溶质质量分数/%图所示。观察图像并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所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硝酸钾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称量固体硝酸钾时天平指针略向右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