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利用自制的“浮漂器”成功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他们选用溢水杯、泡沫块、托盘、粗铁丝、细铁丝等材料制作“浮漂器”,“浮漂器”的支撑杆由粗铁丝制成,下托盘由细铁丝制成。
①将“浮漂器”置于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取一小球放在上托盘,在支撑杆上标出水位刻度线。
②将小球改放在下托盘,并向上托盘中加砝码,同时用空烧杯接收溢出的水,直到水位刻度线与水面相平。
③取下砝码,把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上托盘,水面与水位刻度线相平。
由步骤①知,浮漂器漂浮,则 G球;由步骤②知,浮漂器仍漂浮,则. 由步骤①+=
②得出小球所受浮力F浮球=G砝码,由步骤②
③得出烧杯中水的重力=因此, 即小球所受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1)、泡沫块是制作“浮漂器”的关键要素之一。确定泡沫块的高度时,应考虑的因素有____(多选,填字母)。A、支撑杆的高度 B、托盘的质量 C、溢水杯的质量 D、泡沫块的密度 E、液体的密度(2)、步骤①中将“浮漂器”置于溢水杯中时,判断杯中水为“适量”的依据是。(3)、有同学认为,往上托盘“加砝码”的操作存在缺陷,改进方法有(写出一种)。 -
2、某校项目化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可乐瓶等材料制作水火箭(如图甲所示),并进行飞行高度测试实验。水火箭的结构如图乙所示。
实验过程:将水火箭竖立于地面,用打气筒通过打气管向瓶内打气,当瓶内压强足够大时,瓶塞脱落,瓶内的水向下喷出,水火箭就接近竖直向上飞。
(1)、水火箭向下喷水,水火箭却向上飞行是由于。(2)、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水火箭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可以转换为测量来间接反映这个高度。(3)、如图丙所示,小组同学用频闪照相机拍下了水火箭从A 处起飞,到C 处达到最高点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从照片可以看出,水火箭运动情况是(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以下是水火箭的部分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性
火箭能顺利升空,在空 中 的上升 时 间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在空 中 的上升 时 间13 s≤t<6s
火箭能顺利升空,在空中的上升时间t<3s或不能升空
图丁是小组同学实验时水火箭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请结合评价量表的功能性指标,对该水火箭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3、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如图甲所示,小华将开口的透明硬塑料瓶底部剪去,蒙上橡皮膜并扎紧。(1)、将甲瓶压入水中,如图乙所示,橡皮膜向内凹,说明水对橡皮膜有压强;将瓶向下压,多次改变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橡皮膜内凹的程度,该实验小华探究的问题是。(2)、在图乙的基础上,将某液体缓慢倒入瓶中,当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仍向内凹,如图丙所示,则倒入的液体可能是____.(多选,填字母)。A、酒精 B、植物油( C、盐水 D、硫酸(3)、将图甲中的装置倒置,然后在瓶口紧密连接一根无色透明胶管,并灌注红墨水,如图丁所示。使胶管内液面高于橡皮膜,将塑料瓶橡皮膜的一端朝各个方向放置,橡皮膜都向外凸,说明液体。(4)、若将图丁装置中的橡皮膜去除,右侧胶管口水平朝右,保持管口离地高度不变,如何操作可以让管口流出的液体喷射距离变远?。
-
4、让我们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
〔原理分析〕
(1)、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拉力的大小,如何用它测出摩擦力?可以使拉力和摩擦力成为一对平衡力。如图甲所示,将木块放置在水平木板上,沿水平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则此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为N。(2)、〔实验步骤〕步骤一:在木块上放一个砝码,增大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步骤二:在图甲的木板上分别铺上棉布和毛巾,重复图甲实验。
步骤二的目的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实验分析〕部分同学认为步骤一加砝码虽然增大了压力,但木块和砝码的总重力也增大了;不能确定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究竟是重力、压力还是两者都是。
〔改进设计〕如图乙所示,往氢气球内充氢气可以增大氢气球对金属盒的拉力,往金属盒中加入数量不等的沙子,可以改变金属盒的重力;压力传感器可测出金属盒对白纸的压力,拉力传感器可间接测得金属盒与白纸之间的摩擦力。
(3)、如图乙所示,拉动白纸,记录下压力传感器和拉力传感器的示数;要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无关,需继续进行的实验操作是。〔交流评价〕
(4)、为验证摩擦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小义把同一磁铁分别放在水平铁板上、吸在水平铁板下,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根据下面的评价量表,请你判断此方案的等级并简要说明理由:。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评价指标
能得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重力大小无 关 两 个结论
能得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或与重力大小无关中的一个结论
不 能 得出 相 关的结论
-
5、小明找来电吹风、粗沙砾、细沙砾、冰盘等物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质量对惯性的影响。
〔实验过程〕
(1)、将粗、细沙砾均匀混合为一个和电吹风口径差不多大的沙砾堆;选择粗、细沙砾的目的是保证二者的(填“质量”或“体积”)不同。(2)、将电吹风调至“风力适当”的挡位从左边正对沙砾堆,开启电吹风,沙砾被吹入右边的冰盘中。观察比较冰盘中沙砾水平运动的距离。实验现象如图甲所示,结果记录在表中。沙砾质量
大
小
沙砾水平运动的距离
近
远
〔分析论证〕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沙砾惯性的大小。由实验结果可知,在相同风速的作用下,质量越大的沙砾水平运动的距离越近,其运动状态越(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改变,由此说明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
〔交流评估〕为了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可以更换不同的物体或改变风速大小,重复上述实验。
〔生活应用〕
(3)、下列选项中,是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来防范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是____(填字母)。A、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B、大货车严禁超载 C、行车时保持车距(4)、如图乙所示,将少量碎石(质量大)、谷粒(质量中等)及糠皮(质量小)的混合物(三者大小类似)从农用扬场机进料口倒入,在快速转动的轮和皮带的带动下三者被抛出落地形成了A、B、C三堆,达到分离的目的,其中落在最远处C点的是。 -
6、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在“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活动中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会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 A: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跟它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猜想 B:弹簧伸长后的总长度可能跟它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
他们选用了甲、乙两根弹簧、钩码、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拉力F/N
0
1
2
3
4
5
6
弹簧甲的长度/ cm
6.0
9.0
12.0
____
18.0
21.0
24.0
弹簧乙的长度/ cm
6.0
7.5
9.0
10.5
12.0
13.5
15.0
(1)、分析并补全表格中的数据。由此确定猜想(填“A”或“B”)是正确的。(2)、同学们分别利用甲、乙两根弹簧制作了两个弹簧最大长度能达 15 cm的测力计,其中量程较大的测力计选用的是(填“甲”或“乙”)弹簧。(3)、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将不同的弹簧压缩相同长度,松手后将同一块橡皮弹出不同高度,即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不同。据此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7、在课堂上,小徐通过老师的教导,成功制作了水凸透镜,并完成了以下实验:(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通过注水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此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2)、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如果保持光屏和水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可以采取什么办法?请简要写出操作过程:。(3)、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自上而下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部分色光未画出)。这说明不同色光在入射三棱镜(或凸透镜)时,偏折的程度会有区别。于是,小徐使用红光、黄光和蓝光来测量水凸透镜的焦距f 的大小(如图丙所示)。下列关于三种色光通过水凸透镜时的焦距 f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A、f红>f黄>f蓝 B、f红<f黄<f蓝 C、f红=f黄=f蓝 D、f黄>f红>f蓝
-
8、小玉的书桌放在面朝南方的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摆在书桌上的玻璃圆镜上,在房间竖直的白墙上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10 cm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玉在思考:(1)、光斑的形成是因为。(2)、若将桌面上的玻璃圆镜沿着水平方向远离 墙 面,则光 斑 位 置 将 如 何移动?。(3)、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玻璃圆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想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4)、为什么一支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玉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小玉为了搞清楚背后的原理,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小玉:一个影子是由镜子反射的光照射到铅笔上被铅笔挡住形成的,一个影子是射向镜子的太阳光被铅笔挡住形成的。图丁是老师用来说明一个影子形成原因的光学作图,请用相同的方法在该图解释另一个影子的形成。(5)、小玉将平面镜换成了三棱镜,将会观察到现象。
-
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序
∠i/°
∠r/°
1
70
70
2
45
45
3
30
30
(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探究,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填字母)。A、向纸板喷烟或雾 B、使光线垂直纸板射到O 点 C、使光线贴着纸板射到O点(3)、当光线按照上述步骤入射时,却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4)、为了便于测量和探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5)、改变光线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记录每次光线的路径,取下纸板,测量ON 两侧的∠i 和∠r,将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6)、若将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 FO方向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性。 -
10、如表所示列出了硝酸钾与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6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110.0
246.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7.3
39.8
(1)、现有含 123 g硝酸钾与17.9 g氯化钠的混合物,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操作过程中不考虑额外的水损失)。Ⅰ.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水,加热溶解。
Ⅱ.继续加热溶液至 100 ℃并恒温蒸发浓缩。
Ⅲ.将溶液降温至10℃,仅得到硝酸钾晶体,过滤,将所得硝酸钾晶体洗涤并干燥。
①步骤Ⅱ中,为确保没有晶体析出,溶液中至少要保留g水。
②步骤Ⅲ中,最多可得到硝酸钾晶体g。
③根据上述实验可概括出除去硝酸钾中少量氯化钠的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蒸发浓缩→→过滤→洗涤→干燥。
④洗涤时,应选用少量(填“热水”或“冷水”),其目的是。
(2)、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硝酸钾的一种方法是: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置于适量水中,加热,搅拌,待硝酸钾全部溶解,趁热过滤,将过滤所得的氯化钠晶体进行洗涤和干燥。上述方法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3)、取 23.4g 氯化钠和40.4g 硝酸钾,加70g水,加热溶解。在 100 ℃时蒸发掉50g水,维持该温度过滤,得到的晶体质量为g。 -
11、如图甲、乙所示为有关“水的净化”的装置。(1)、图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实验结束时,小和发现滤液是浑浊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选,填字母)。
A.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B.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单层的一边破损
D.漏斗下端未紧靠烧杯内壁
E.滤液中仍有可溶性物质未除去
(2)、小和改进实验后将浑浊的河水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净化,净化后得到的清澈的水是(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在该装置中,其漏斗中滤纸的放置方向应为(填序号)。(3)、图乙中进行的是蒸馏操作,烧瓶中放入一些碎瓷片的目的是 , 冷凝管中的冷水应该从(填“a”或“b”)口进入。(4)、小和选取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字母填在对应横线上。a.降温结晶 b.蒸发结晶 c.蒸馏法
d.过滤法
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②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水分:。
③分离四氯化碳(沸点为76~77 ℃)和甲苯(沸点为110.6 ℃)的混合物:。
④从含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分离出硝酸钾:。
-
12、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项操作流程如图所示。(1)、图中操作Ⅰ的名称是。(2)、请从下列仪器中挑选出用于操作Ⅱ的实验仪器:(多选,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集气瓶 ③玻璃棒 ④漏斗⑤蒸发皿 ⑥试管 ⑦烧杯 ⑧石棉网⑨铁架台 ⑩水槽
(3)、图中的两个操作过程都要用到玻璃棒,它们的各自作用(填“相同”或“不同”)。(4)、若要分离油和水,则本实验过程(填“适用”或“不适用”)。 -
13、表中记录了t ℃时4份相同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铜的质量以及析出的硫酸铜晶体(胆矾)质量的实验数据(温度保持不变)。
硫酸铜溶液
加入无水硫酸铜的质量/g
析出硫酸铜晶体的质量/g
I
2.5
0.1
Ⅱ
4.0
2.8
Ⅲ
6.0
6.4
Ⅳ
8.0
10.0
当加入4.6g无水硫酸铜时,析出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 ( )
A、3.42g B、6.82g C、3.88g D、2.56g -
14、临床上发现,用10~2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硫酸镁溶液与50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混合配成药水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为配制该药水,进行如下操作:(1)、配制葡萄糖溶液的过程中,在称量葡萄糖质量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右,接下来要进行的操作是。(2)、若配制500 mL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假设此实验条件下溶质质量分数 为 10%的葡 萄 糖 溶 液 的 密 度 为1.1g /mL),则需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多少克?(3)、配制该药水的温度需要控制在 20℃以上,请结合如表所示的硫酸镁的溶解度,通过计算进行解释。
温度/℃
0
5
10
15
20
25
30
35
溶解度/g
22
24.8
27.7
30.5
33.5
36.4
39.3
41.8
-
15、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所示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1)、在t2℃时,硝酸钾、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2)、在 t2℃时,将 40 g硝酸钾加入 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3)、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硝酸钾的制取过程,“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冬月地上有霜”的原因是。(4)、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有以下步骤,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a.称量b.计算c.装瓶贴标签 d.溶解e.量取
(5)、20℃时,向20g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34g水,若要得到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至少需要再加入g氯化钠固体(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
16、 60℃时的100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
17、甲、乙两名同学在室温下各取50g某溶液分别做晶体制取实验,甲同学将溶液蒸发掉10g水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晶体1.2g(晶体不含结晶水);乙同学将溶液蒸发掉15g水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晶体2.4g。若两人的实验结果都正确,则原50g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 ( )A、1.1% B、17.4% C、22.2% D、36.1%
-
18、如表所示为氯化钠、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氯化钠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氯化铵的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 该温度下将 15g氯化钠加入50g 水中并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g,属于(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将5 0 ℃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0 ℃,析出固体较多的是。(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 T 的范围是。(4)、20℃时,将m g氯化钠和m g氯化铵分别放入甲、乙两只各盛有n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若两只烧杯中均无固体剩余,则所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若甲、乙两只烧杯中只有一只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则一定是 , 若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是饱和溶液,则m 与n的关系满足的条件是。 -
19、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3℃时丙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3:23 D、t3℃时,各取相同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分别加水至恰好完全溶解,然后降温至t2℃,此时所得甲溶液的质量大于乙溶液的质量
-
20、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固体溶于同一种溶剂里,它的饱和溶液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液浓度大 D、当温度不变时,饱和溶液蒸发水分,析出晶体后,剩下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