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课堂上我们研究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回答:
    (1)、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是因为我们观察到( )。
    A、蜡烛在慢慢变短 B、蜡烛周围的空气变热了 C、蜡烛燃烧时产生了炭黑,使火焰上方的勺子变黑了 D、蜡烛在发光发热
    (2)、如图实验也能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3)、我们还用蜡烛来加热白糖,加热过程中白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阶段是 ( )
    A、从颗粒状固态变成液态 B、变成棕色 C、散发出焦味 D、变成黑色
    (4)、我们身体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进行呼吸和运动时,身体内会发生化学变化 B、药物在人体内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C、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我们感到兴奋、愉悦,发生了化学变化 D、我们吃的食物被污染或含有毒素时,我们可能会中毒,发生了化学变化
  • 2、已知一个空瓶子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g,在装满水的瓶子中放入一个小石块,溢出水后其总质量为320g。取出石块后,剩余的水和瓶子的总质量为290g(不计取出石块的过程中带走的水)。则石块的质量为 , 石块的密度为kg/m3
  • 3、如图所示,用天平测量冰块的质量,此时天平平衡。若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且不考虑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一段时间后,部分冰熔化成水,则此时天平(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测量后,取下烧杯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偏左.则测得的冰块的质量(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根据表中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第1周期

    1 H

    1.008

     

    2He

    4.003

    第2周期

    3 Li

    6.941

    4 Be

    9.012

    5 B

    10.81

    6 C

    12.01

    7 N

    14.01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20.18

    第3周期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6

    17 Cl

    35.45

    18-Ar

    39.95

    (1)、第三周期中的稀有气体元素的质子数是
    (2)、元素周期表的纵行叫做族,分为主族、副族、VIII族和0族。主族用字母“A”来表示,共有七个主族, 依次用IA族、IIA族、IIIA族、IVA族、VA族、VIA族、VIIA 族表示。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
    A、N、C B、F、Cl C、Mg、 Al D、Ne、 Na
    (3)、核电荷数1-18的非金属元素A 和B,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的一种常温下呈液态的化合物,写出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 5、用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画图)。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选填“质子”、“原子”或“分子”)。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C变化的实质是
    (4)、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
    A、甲烷 B、金刚石 C、水银 D、氮气
  • 6、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原因是( )
    A、固态酒精比固态水银的熔点高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 7、如图所示为板块运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中最年轻的为丁 B、甲、乙之间的地壳不稳定,易形成火山 C、板块“漂浮”在海水上 D、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自转
  • 8、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B、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体积为20cm3的甲物质的质量为10g D、甲、乙质量相同时,乙的体积是甲的2倍
  • 9、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关于测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让我们体会到估计不是很可靠,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可以避免误差,使数据更精确 B、图乙在测水温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杯底或壁,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C、图丙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必须让零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视线与尺面垂直 D、图丁在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用手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
  •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
    A、v=st B、水分子 C、 D、CO2二氧化碳化学式
  • 11、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 12、重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核反应堆的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氢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相对原子质量是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氢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 B、重水分子由普通氢原子、氧原子构成 C、重氢离子核内有一个质子 D、氢原子和重氢原子化学性质不一样
  • 13、下列微观示意图中O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是两种物质 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 D、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 14、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有(写2条)。
    (2)、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故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理由是什么?
  • 15、“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这一技术如果能得到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绿色植物的(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
    (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____。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 16、2013年1月,浙江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等6项指标,在发布的6项指标中,下列物质中不包括的是(    )
    A、SO2 B、NO2 C、CO2 D、CO
  • 17、每年的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与泥石流是两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震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B、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C、泥石流发生时,可以选择在泥石流中横渡逃生 D、地震发生时,若在底楼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避险
  • 18、“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D、牲畜粪便适当处理后再施用
  • 19、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处于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如图为部分水循环的模型,下列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环节③代表降水 B、水会不断地循环,无需提倡节约用水 C、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D、水循环中,水仅在固液两态之间相互转化
  • 20、【情境·问题】【资料一】埃塞俄比亚的奥罗米亚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人们喝着“浑浊”的水,如图甲。因缺电力等,人们从5m深处徒手取沙漠地下水,并规定只有每周一可以取水,如图乙。质量稍好一点的水,一周只能提供10kg给一个五口之家使用。

    【资料二】图丙是一幅公益广告漫画。

    (1)、问:①资料一说明什么问题?

    ②从水资源的角度来看,资料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图甲、图乙所示的水的分布图、水循环示意图,梳理“水的分布和循环”知识点。

    水的分布和循环

    ①地球上水的主体是占96.53%的 , 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淡水的主体是常年是固态(使用不便)的;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有 等。清楚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用水,以及防止

    ③水循环的环节有、 等。

    (3)、活动2:如图是核污水排放造成的后果。结合周围存在的水污染等情况,提出防治水污染的设想和建议。

    问: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②对于水污染可采取的防治措施:

    (4)、活动3: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梳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自然灾害:

    ①地震发生时,若人在底楼层,应迅速跑到地带,不可往高层躲;若是在高层来不及逃离,应躲到桌子等坚硬物的(选填“上方”或“下方”),(选填“能”或“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②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跑到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逃生,而是要向于顺沟方向的两边山坡上面逃生;在泥石流中横渡逃生;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措施是

    ③我国主要自然气象灾害是等。

    (5)、活动4:请调查你所在地区某日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分析。如图所示是2024年6月4日杭州市西湖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

    问:①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有哪些?

     。

    ②空气污染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

    ③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是什么?

    (6)、【归纳·知新】

    活动5:看图说话:请填写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有哪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做什么?梳理相关知识点。

    ①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  等。

    ②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中等的含量;大气中CO2含量上升,使得加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SO2溶解在雨水之中形成 , 影响人类生活。

    ③当今世界,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能源;该能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就必然导致更多的排入大气,从而带来更强的温室效应。

    ④“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如出行主要或骑车、用手帕代替纸巾、拒绝一次性塑料袋、用水、节约用电、变废等。

    ⑤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是(选填“有限的”或“无限的”)。

上一页 385 386 387 388 3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