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验证能使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④→→③(选择正确序号按序填写)。

    ①从b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④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2)、验证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用字母表示)。
    (2)、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收集了一瓶氧气,准备完成细铁丝燃烧实验,如图甲。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接下去的操作是等到火柴(选填“燃得最旺”或“快燃尽”)时将铁丝伸集气瓶内。
  • 3、锦绣项目化小组开展“自制制氧机”的工程实践活动。
    【探秘原理】市场上的制氧机按制氧原理主要分三类:空气分离制氧、电解水制氧和化学试剂制氧。

    (1)、某品牌制氧机以空气为原料,当空气经过分子筛时,氮气和氧气分离,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则该制氧机制得的“氧气”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若要通过分解反应制备氧气,一定不能选用的反应物是____(填字母)。
    A、氯酸钾(KClO3) B、氯化铵(NH4Cl) C、过氧化氢(H2O2)
    (3)、【自制制氧机】项目小组利用饮料瓶、吸管、输液管等废旧物品设计并制作了如图乙装置。

    装置中一个是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另一个是加湿仓,氧气经过该仓后变得清洁湿润。则瓶为加湿仓。

  • 4、春季是流感的高发期,流感会诱发包括肺炎在内的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为加快药物起效,可采用吸入疗法,将药物通过鼻腔吸入,直达病灶。如图一表示胸腔底部横膈膜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肺与外界、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气体进出的过程;图三是人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在图三中的阶段(填“ABC”或“BCD”或“CDE”), 药物会被吸入人体, 此时横膈膜处于图一中的状态(填“①”或“②”)。横膈膜由②至①时,对应图二中气体进出的过程是(选填“a”或“b”)。

  • 5、如右图形象地表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催化剂的作用下,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其中◯◯、和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分子,试回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图中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该植物一昼夜内在 b 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 7、 A、B、C三种不同分子的模型分别为“∞”、“”、“”,如图为三种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状况,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三物质的化学式前的系数之比为( )

    A、3: 1: 2 B、4: 1: 3 C、4: 1: 2 D、3: 1: 3
  •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在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0

    m

    16

    14

    反应后的质量/g

    4

    6

    60

    50

    A、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是1;3 B、m的数值为64 C、反应中Z、W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5 D、若继续反应,最终容器内只剩下X、Z、W三种物质
  • 9、下列实验方法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B、 C、 D、
  • 10、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的污染物不包括( )
    A、可吸入颗粒物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
  • 11、近日王大妈因食用冰箱里泡了2天的黑木耳而造成中毒。原因是久泡的黑木耳中滋生了致命毒素————米酵菌酸(C25H38O7)。下列关于米酵菌酸说法正确的是( )
    A、米酵菌酸由3种元素组成 B、米酵菌酸分子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C、米酵菌酸由28个碳原子、3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米酵菌酸分子由73个原子构成
  • 12、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都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这两种物质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气 D、氧元素
  • 1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石墨 C、氯化钠 D、
  • 14、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 明矾[KAl (SO4)2·12H2O]是一种常用于净化水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明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明矾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3)、明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237g明矾与多少克水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整数)
  • 15、拓展学习小组同学需要估测实验室一大箱小钢珠的质量,但是实验室没有足够量程的测量仪器。他们测出了长方形箱子的长宽高,算出箱子的容积为0.08米3;再找来一只合适的瓶子,测得瓶子的质量为40克:然后在瓶子里装满小钢珠,共计200颗,测得总质量为2千克;、接着他们在装满小钢珠的瓶子里再注满水,测得质量为2.24 千克;然后倒出所有的小钢珠,将瓶子注满水,测得总质量为540克。

    求:

    (1)、这个瓶子中只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多少?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这种小钢球的密度是多少(保留2位小数)?判断小钢珠是否纯钢制?(已知钢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
    (3)、这箱小钢珠的总质量约为多少千克?
  • 16、为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小塘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9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青菜幼苗,将它们的根从土壤中挖出后,用蒸馏水洗净上面的附者物,称取每株青菜幼苗的质量并记录。

    ②将处理好的青菜幼苗均分为A、B、C三组,A组青菜幼苗的根放入盛有土壤浸出液的容器中,B组放入盛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容器中,三种培养液等量且足量,肾菜幼苗的根部分露出液面。

    ③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10天后,取出青菜幼苗:吸干根表面的水分后

    ④计算每株青菜幼苗质量增加的比例,并求得每组的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培养液

    青菜幼苗质量增加比例

    植株①

    植株②

    植株③

    平均值

    A

    土壤浸出液

    62%

    52%

    57%

    57%

    B

    无土栽培营养液

    88%

    63%

    62%

    71%

    C

    蒸馏水

    33%

    38%

    40%

    37%

    分析并回答问题:

    (1)、步骤①中,用蒸馏水洗净根上的附着物,其目的是
    (2)、步骤②中,根部分露出液面,有利于根的作用。
    (3)、拟通过分析每组“青菜幼苗质量增加比例”的平均值来得出实验结论,其好处是
    (4)、从实验结果看,B组生长最快,原因是
  • 17、小科同学发现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像是生了“锈”一样。小科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查阅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二: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三: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四: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1)、【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小科和小组同学设计了下面表格中的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苹果肉变色

    2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

    苹果肉不变色

    猜想二不成立

    3

    将一小块苹果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苹果肉不变色

    猜想三不成立

    4

    温度高的先变色

    温度越高③

    (2)、【得出结论】新鲜的苹果切开后因亚铁离子(化学符号是)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褐色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褐变。
    (3)、【实际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褐变,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填字母,可多选)。
    A、生产过程保持充分通风 B、产品采用真空包装 C、使用慢速榨汁机(减少研磨产热) D、低温保存
  • 18、I.科学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管中产生的气体和B管中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拔下注射器,收集B管中的气体,在使用前一定要 , 防止使用时发生爆炸。
    (2)、检验A管中气体的方法
    (3)、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4)、Ⅱ.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电解纯水速率较慢。查阅资料获知。调节电压或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都会改变电解速率。于是他进行了多次实验,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记录如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每次实验收集10mL 氧气)

    反应时间

    电压

    6V

    9V

    12V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5%

    26分26秒

    12分14秒

    7分30秒

    10%

    17分8秒

    9分26秒

    6分22秒

    实验时不选择6V电压下实验的理由:电压9V,氢氧化钠浓度15%的条件下,如果要收集10mL 氧气需要的时间应该9分26秒(填“大于”或“小于”)。

  • 19、小科在学校期间,使用一种医用免洗洗手液对手部进行消毒时,闻到了浓浓的酒精味,并发现该液体的流动性较差但“干”得快。查看瓶身上的说明后,确定这种洗手液的主要成分为75%的酒精。于是,小科对这种洗手液展开了相关的探究:测量这种液体的密度。

    (1)、为了测量结果更准确,下列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 )(用字母表示);
    A、计算洗手液的密度 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洗手液的质量 C、调节天平平衡 D、将烧杯中的洗手液部分倒入量筒中,读出洗手液的体积 E、烧杯中盛适量的洗手液,用天平测出洗手液和烧杯的总质量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洗手液的总质量时,发现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指针指在-中央刻度线左侧,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又发现指针又偏向中央刻度线右侧,则他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3)、在(1)中步骤B测得质量为45.4克,步骤D量筒内的液面如图丙所示,步骤E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洗手液的总质量为克,洗手液的密度为克/厘米3
    (4)、小科经过思考后认为不用量筒,只需添加一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也可以完成该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记为 mo:

    ②向一个烧杯倒入适量洗手液,在液面处做标记,用天平测出洗手液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③倒出洗手液后,用水冲洗并充分擦干,向烧杯中加水至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

    ④洗手液的密度ρ手液=(水的密度用ρ表示):

    若步骤③中倒出洗手液后未用水冲洗,直接加水至标记处,则会导致测得的洗手液密度(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20、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1)、世界上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西藏位于亚欧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一个板块活动非常剧烈的地区因此经常会发生大规模的地震。
上一页 384 385 386 387 3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