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器材:弹簧(原长4厘米),体积和粗糙程度相同的小球A和B,质量分别为mamb , (ma小于mb)【每次撞击小球动能全部转移给木块】

    【实验步骤】:

    ①用小球A在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至弹簧的长度为l1 , 释放小球撞击左边置于“5”处的木块,测得木块移动的距离s1(未画出)(如图一)

    ②用小球A在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至弹簧的长度为l2 , 释放小球撞击左边置于“___________”处的木块,测得木块移动的距离:s2(未画出)(如图二)

    ③用小球B在水平面上压缩弹簧至弹簧的长度为l1 , 释放小球撞击左边置于“5”处的木块,测得木块移动的距离:s3(未画出)(如图三)。

    (1)、步骤②中的木块左边应置于处;
    (2)、为了探究动能大小和速度的关系,应比较哪两个步骤?
    (3)、小科通过比较步骤①和③来研究质量对动能的影响,多次实验测得s1始终大于s3 , 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结论相反。请解释说明
    (4)、为了完成探究任务并使结论更有普遍性,小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选择质量分别为10克、20克、30克、40克四个小球,利用测速仪测出小球撞击木块瞬间速度,获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克

    钢球刚弹出的速度v/米/秒

    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s/厘米

    1

    10

    2

    16

    2

    20

    2

    32

    3

    30

    3

    ___________

    4

    40

    4

    256

    请推测第3组实验中木块被撞后运动的距离s=厘米。

  • 2、小科发现老师在做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的一个奇怪现象:将氧化铜与稀盐酸加入到试管中,加热后得到的是绿色溶液,但老师向试管里加了一些蒸馏水后,溶液变成了蓝色。加水后为什么溶液会从绿色变成蓝色呢?对此,小科做了如下探究:

    【实验猜想】①CuCl2溶液的颜色可能与温度有关;②CuCl2溶液的颜色可能与浓度有关

    【实验过程】小科将0.5克氧化铜与20毫升7.3%的稀盐酸混合加热,将电子温度计插入到所得溶液中,然后用冷水水浴冷却,记录了如下数据和现象:

    温度/℃

    70

    40

    20

    溶液颜色

    绿色

    蓝绿色

    蓝色

    【查阅资料】①CuCl2溶液中除了Cu2+Cl还存在CuCl42离子

    Cu2+呈蓝色,CuCl42呈黄色

    ③黄色与蓝色混合后会显示绿色

    【分析讨论】

    (1)、本实验除了电子温度计,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2)、根据以上信息说明温度较高的CuCl2溶液中CuCl42(填“多”或“少”)。
    (3)、氧化铜和稀硫酸溶液加热后再冷却,溶液始终显蓝色,根据上述信息去推测,原因可能是
    (4)、为了验证猜想二,小科进行如下实验:将氧化铜和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加热到70并保持恒温,往得到的绿色溶液里加入 , 观察颜色变化
  • 3、铁钴镍都具有磁性,学习了金属活动性之后,小科想探究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选材:打磨过的铁片、钴片、镍片,9.8%稀硫酸、集气瓶、量筒、水

    实验过程:三种金属分别和等量的稀硫酸反应,将产生的氢气通入集气瓶,水被压入量筒,测量并记录一定时间量筒中水的体积,即为收集到的氢气体积。结果如下表:

    实验编号

    金属种类

    一定时间收集到氢气体积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

    35.8毫升

    56.2毫升

    60毫升

    60毫升

    2

    32.5毫升

    53.6毫升

    60毫升

    60毫升

    3

    30.6毫升

    50.6毫升

    60毫升

    60毫升

    (1)、选择的铁片、钻片、镍片除打磨外应控制相同的变量是(写出1点)
    (2)、和导管口a相连接的是bcd中的哪一个?
    (3)、根据表格数据,对三种金属活动性按照从强到弱进行排序
    (4)、反应结束收集到的氢气体积都相等,请分析原因
  • 4、小科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每个钩码均重0.5N,杠杆质量均匀,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1)、小科安装好杠杆后,如图甲,杠杆在倾斜位置静止,此时杠杆属于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
    (2)、小科将杠杆从图甲倾斜状态调整到图乙水平状态,在杠杆的两边挂上数目一定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科每次实验将杠杆都调整到水平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3)、某次实验如图丙,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接下来的操作是
    (4)、小科分析数据时发现,由于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等于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杠杆的平衡条件也可以表达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为了证明该结论错误,应如何改进?
  • 5、皮蛋制作需要用到以生石灰、纯碱、食盐和水为原料的卤料包。卤料包加一定量的水后形成“泥状物”,将“泥状物”涂裹在鸭蛋外面,一定时间后皮蛋制作完成。为了探究“泥状物”中可溶性物质的成分,小科取少量刚配制的“泥状物”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泥状物”加水反应如下: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
    (1)、[作出猜想]

    猜想1:___________

    猜想2:NaCl、NaOH和Na2CO3

    猜想3:NaCl、NaOH和CaOH2

    请写出猜想1

    (2)、[实验设计及结果]

    实验组别

    1

    2

    3

    实验方案

    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

    滴加少量的碳酸钠溶液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出现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

    溶液中一定没有Na2CO3

    溶液中一定有CaOH2

    请写出第3组实验的实验现象

    (3)、[得出结论]以上猜想正确的是
    (4)、[评价反思]小科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1错误,请说明理由
  • 6、酸碱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是多代科学家不断探究和研究的结果。

    材料一: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所有的酸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氢原子容易和金属产生气体。能和酸反应生成盐的是碱。

    材料二: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材料三:1923年,布朗斯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H++碱。

    材料四:同年,美国路易斯提出酸碱电子理论,从结构的性质来区别酸碱,把类似如下的反应也看作酸碱反应:SO3+Na2O=Na2SO4。该理论使酸碱理论摆脱氢元素的束缚。

    (1)、李比希观点中的氢原子和金属产生气体的反应,比如Fe+H2SO4=FeSO4+H2 , 请写出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的两种金属
    (2)、按照酸碱电离理论,NaHCO3不能算是酸,原因是
    (3)、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对酸碱理论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根据李比希的观点,Na2CO3可以归类为碱。 B、NH3能够接受质子H+变成NH4+ ,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NH3属于碱 C、所有的酸碱理论都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D、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任何一种酸失去质子就能成为碱。 E、酸碱电子理论是酸碱电离理论的补充,缩小了酸和碱的范围。
  • 7、小科同学为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只有①中铁丝生锈,试管中液面上升。

    (1)、①中试管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2)、选择①③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铁生锈是否需要
    (3)、清洗铁锈一般都用稀盐酸溶液,取铁锈部分Fe2O3中加入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图乙是小科建立的关于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的模型,其中微粒数量分析正确的是(填写序号,可多选)
  • 8、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该样品的组成,某兴趣小组同学取适量样品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1)、该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2)、白色沉淀A是
    (3)、小科认为该方案没法判断其中有一种物质是否存在,若要确定该物质是否存在,在保持其他步骤不变,将步骤①中氯化钡换成
  • 9、如图是小科用实验来模拟滑板比赛中场景,用质量为2kg的小球从高5m处的A处开始静止滑下,经过最低点C后再滑到右边的最高点D(高4.5m),立即返回到左边的最高点B,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球第一次经过C的动能设为E1 , 第二次回到C时设为E2:则E1E2(选填“>”或“<”或“=”);
    (2)、小球从A滑到C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J;
    (3)、小科猜想若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如果能从A点出发,滑到另一侧高台E(与A处等高)处,下列措施能让运动员最终可行的是___________。(可多选)
    A、运动员以一定初速度下滑 B、运动员携带重物增加总重 C、运动员站立出发,滑下后蹲下 D、运动员更换一个质量更轻的滑板
  • 10、古代中国有关于锌冶炼的描述,一般将炉甘石ZnCO3、煤炭饼装罐泥封,底部铺上碳火薪,加热到发火煅红,冷却后,把外面的泥灌击毁取出,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有:ZnCO3分解生成ZnO,ZnO最后与C反应生成Zn。
    (1)、炉甘石ZnCO3属于类物质(选填“酸”“碱”或“盐”)。
    (2)、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2ZnO+C__2Zn+X , X的化学式为
    (3)、反应后未经冷却,马上把外面泥灌击碎取出锌,通常会造成产物锌的质量比理论值要大,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11、小科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1)、写出化学方程式:
    (2)、如图中“”表示烧杯内溶液中的不同离子,其中的“”表示离子。
  • 12、运动会期间工作人员运送东西,将长为L质量不计的木棒置在肩上C点,木棒A端挂一个重为G的物体,他用手压住B端使木棒保持水平平衡,用手压B端不动,移动木棒,改变CB的长度记为x,则木棒对肩膀的压力F随x的变化关系图像为(  )

    A、 B、 C、 D、
  • 13、在刚刚落幕的校第76届运动会上,同学们努力拼搏,携手奋进,展现了“致偶像志少年”的校运精神。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小题:
    (1)、校运会中处处离不开科学,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育中心屋面采用的新材料铝镁锰板属于一种合金 B、中午学生吃饭用的餐具采用的全降解材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C、接力跑中使用的铝合金接力棒属于有机物 D、运动员穿的运动衣服主要成分中有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如图所示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投掷实心球的过程示意图,运动员在A点发力,在B点实心球离手,C点是实心球运动的最高点,D点是实心球即将接触地面,E点是实心球在地面上滚动后停止点,若不计空气阻力和地面碰撞能量损失,上述过程中实心球机械能守恒的是(  )

    A、AB   BC B、AC   CD C、BC   CD D、AB   DE
  • 14、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CuCuCl2CuOH2 B、FeFe2O3FeCl3 C、Na2SO4Na2CO3NaOH溶液 D、CO2CaCO3CaCl2溶液
  • 15、小科在研究物质酸碱性时做了如下实验:打开塞子后,能看到pH试纸变色的是(  )
    A、 B、 C、 D、
  • 16、下列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筷子 B、天平 C、钓鱼竿 D、铡刀
  • 17、在H2+CuOΔ__Cu+H2O中属于还原剂的是(  )
    A、H2 B、CuO C、Cu D、H2O
  • 18、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 B、稀释浓硫酸 C、加入锌粒 D、干燥氢气
  • 19、如图甲所示,一弹簧测力计下悬挂底面积为40cm2的圆柱体,水平桌面上放置底面积为100cm2 , 质量为500g的圆筒,筒内装有30cm深的某液体。现将圆柱体从圆筒上方离液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圆筒的厚度忽略不计,圆柱体下降过程中没有液体从筒中溢出)。求;

    (1)、圆柱体的高度为cm;
    (2)、圆柱体完全浸没时受到液体的浮力
    (3)、筒内液体密度
    (4)、当圆柱体完全没没时,圆筒对桌面的压强
  • 20、如图所示,铁桶重为20N,桶的底面积为100cm2 , 往桶里倒入3kg的水,水的深度为15cm,平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台面上。求:

    (1)水对桶底的压强;

    (2)桶底受到水的压力;

    (3)台面受到桶的压强。

       

上一页 283 284 285 286 2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