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小华测量一个金属球的密度。如图甲所示,把一只空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将金属球放入空杯中,向杯中缓慢加水至与杯口齐平,测得杯子、金属球和水的总质量为m1;如图乙所示,将金属球从杯子取出水面后滴干水,测得杯子和水的总质量为m2;如图丙所示,向杯中加水至与杯口齐平,测得此时水和杯子的总质量为 m3。若水的密度为ρ水,则金属球的密度为(   )

    A、m1m2ρ B、m1m2m2ρ C、m1m2m3m2ρ D、m1m2m2m1ρ
  • 2、如图甲所示为小明设计的“空气浮力演示器”,将一空心金属球与配重通过细线悬挂在定滑轮上,调节配重质量使二者保持静止,现用气泵往玻璃容器内缓慢压入空气,可根据现象证明空气浮力的存在。已知金属球重5 N,体积为 5×103m3(滑轮和细线的重力、配重的体积及各种摩擦均忽略不计,g 取10 N/ kg)。

    (1)、用气泵向图甲的玻璃容器内压入空气,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说明金属球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
    (2)、制作该演示器中的空心金属球,用了体积为 5×105m3的金属材料,求该金属材料的密度。
    (3)、小明想通过分度值为 0.1N 的弹簧测力计反映空气浮力大小的变化,他将该演示器改进成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压入空气前,容器内原有的空气密度为1.2k g/m3 , 现通过气泵向玻璃容器内压入空气,使容器内的空气密度增大到3.0 kg/m3 , 能否使演示器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值大于 0.1N,请通过计算说明(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等于滑轮两侧细线的拉力之和)。
  • 3、如图所示为某潜艇从刚好浸入海水中开始下潜再到返回过程中,显示器上分别显示的深度和速度图像。已知该潜艇的总体积为 6×103m3,海水的密度取 1×103kg/m3(g取10N/kg)

    (1)、在第2m in和第 3 min,潜艇受到的浮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重力。
    (2)、在第3~4 min,潜艇处于(填“上浮”“下沉”或“悬浮”)过程中。
    (3)、在第5m in时,潜艇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 4、如图甲所示,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块,将物块从盛有适量水的容器(足够高)上方逐渐浸入水中,容器底面积为50 cm2 , 所受的重力为3N,初始水深6cm。如图乙所示为弹簧测力计示数 F 与物块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

    A、水的质量为30g B、物块的重力是2N C、物块的密度为 3.5×103kg/m3 D、h =8 cm 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2600 Pa
  • 5、小黄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底部各插入一根相同的铁钉,使其能竖直漂浮在水中(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甲、乙容器中蜡烛露出液面的高度h1、h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1>2 B、1=2 C、1<2 D、无法判断
  • 6、如图甲所示为科技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为N。
    (2)、由图甲中 A、C、D可知,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填“有关”或“无关”)。
    (3)、由图甲中(填字母)可知,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完成实验后,小组同学想通过实验找到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找来了木块、托盘天平、量筒和溢水杯等器材。首先将溢水杯放到托盘天平的左盘,并向溢水杯内缓慢加水,直至液面到达溢水杯杯口。在右盘添加砝码直至天平平衡。将量筒放到溢水杯杯口下方,将木块缓慢放入溢水杯,待水不流出时,天平依然平衡,说明
  • 7、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体积相同的不同圆柱体等器材,探究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的关系。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及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浸入深度的关系绘制成图,得到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四组实验的图像全部正确 B、甲实验和丙实验中,存在 F1+F2=F3 C、甲实验中的圆柱体密度最大 D、乙实验中的圆柱体密度为1.5g /cm3
  • 8、小科通过研究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结论,下列四组实验可以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的是  ( )

    ①弹簧测力计挂着浸在水中的铁块,慢慢下移,在铁块浸没前弹簧测力计示数逐渐变小

    ②弹簧测力计挂着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让铁块再下移一段距离,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

    ③将两块相同的木块以横、竖不同的姿态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④将质量相同、形状各异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均漂浮在水面上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②
  • 9、为防止人体盐分摄入过多引起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在熟食制作时使用盐度计能快速测定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简易盐度计活动。

    〔查阅资料〕20℃时食盐溶液的电阻大小与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如表所示:

    溶质质量分数/%

    0.5

    1.4

    4.1

    7.9

    10.3

    15.7

    20.5

    23.9

    26.5

    电阻/Ω

    193.6

    105.4

    44.8

    25.0

    19.4

    13.0

    10.0

    8.6

    8.0

    〔产品制作〕如图所示为盐度计工作电路图,电极a、b分别固定在烧杯内壁两侧,R0是阻值为4 Ω的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为3 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

    (1)、盐度计工作时,通过观察电路中能反映被测溶液质量分数的大小。
    (2)、20℃,食盐的溶解度为36g。请结合表中数据,通过计算判断该盐度计能否测出20℃时该饱和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产品检验〕该小组同学迁移应用了二歧分类检索表,根据测量范围和精确度制定了简易盐度计的分类标准,具体如下:

    1a 能测量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1b不能测量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

    2a 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20%    3

    2b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20%    4

    3a最小刻度值大于或等于1%    B

    3b最小刻度值小于1%    C

    4a 最小刻度值大于或等于1%    D

    4b最小刻度值小于1%    E

    (3)、若要测量溶质质量分数为22.5%的食盐溶液,应选择检索表中(填字母)标准的盐度计。
  • 10、我国古代通过“布灰种盐”生产海盐,其过程为“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这种结晶方法是
    (2)、经过多次“扫而复淋”,提高卤水浓度获得“上等卤水”(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5%),用于煎炼海盐。

    ①1000g“上等卤水”蒸干后,可得氯化钠的质量约为g。

    ②从燃料利用角度分析,用获得的“上等卤水”而不直接用海水煎炼海盐的原因是

    (3)、在“扫而复淋”浓缩得到上等卤水时,需要判断卤水浓度,在现代可以通过密度计来测量卤水密度。而在卤水浓度升高的过程中,会观察到密度计会逐渐(填“上浮”或“下沉”)。这个过程中密度计受到的浮力
  • 11、如图甲所示为伽利略彩球温度计,观察发现里面的小球在一天中不同时刻所处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小东感到好奇,于是进行了研究制作。

    〔原理分析〕彩球温度计中的特殊液体的密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小球浮沉状态发生变化,当小球悬浮时,标记的温度与液体温度相等。

    〔项目研究〕小东用a、b、c三个体积不变的小球和特殊液体制成简易温度计,用以研究液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观察记录〕在 15C19C23C时,a、b、c三个小球的浮沉状态如图乙所示。

    〔信息处理〕

    (1)、小球c 对应的温度标记为(填“15℃”“19 ℃”或“23 ℃”)。
    (2)、液体温度在15~23 ℃范围内,小球b 所受浮力与液体温度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填字母)。

    (3)、由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4)、当环境温度为25 ℃时,请在图乙D中画出三个小球的浮沉状态。
  • 12、某基地引入的单柱半潜式养殖网箱的简化模型如图乙所示,图中的中央柱形容器是由足够高的镀锌铁皮(不计铁皮体积和质量)制成的空心圆柱体,可进水或充气,使整个网箱按要求上浮或下沉,网箱与海水相通,是养鱼的空间,并与空心圆柱体固定在一起,网箱的底部悬挂着铸铁块(不与河底接触),铸铁块相当于“船锚”,起稳定作用。

    (1)、要使该网箱下沉,需要在气阀处(填“充气”或“抽气”),其原因是
    (2)、已知冬天海水的密度比夏天海水的密度大。请判断:当空心圆柱体未进水、整个网箱漂浮在海面上时,整个网箱露出水面的部分,冬天与夏天比(填“冬天多”“夏天多”或“一样多”),原因是
    (3)、已知制作网箱的材料和铸铁块的总重力为3×105 N,它们能够排开海水的最大体积为6m3, , 空心圆柱体的横截面积为 2 m2 , 海水密度按 1.0×103kg/m3计算。当进入空心圆柱体内海水的重力为 0.6×105N时,已经浸没在海水中的网箱,它的底部在海面以下多少米处?
  • 13、汽车抬头显示(如图甲所示)又叫汽车平视显示系统,该系统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仪表盘上的信息,如车速、油耗、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1)、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某驾驶员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
    (3)、汽车平视显示系统有一个技术难题,即挡风玻璃所成的像易产生重影,影响使用效果,重影产生的原因是挡风玻璃有一定的(填“厚度”或“透明度”)。
    (4)、为避免成的像出现重影,厂方对前挡风玻璃进行了改造,应选用图中(填字母)图所示的玻璃。

  • 14、天气瓶是一种简单的手工艺品,可以通过瓶内溶液结晶变化反映天气的变化情况,某小组同学拟制作天气瓶并检验其使用效果。

    Ⅰ.制作天气瓶

    〔查阅资料〕制作天气瓶需要的药品:硝酸钾、氯化铵、无水酒精、樟脑丸等。

    20℃时制作天气瓶的步骤如下:①向35.0g水中依次加入2.5g 硝酸钾和 xg氯化铵,充分溶解后制得溶液甲;②将10.0 g樟脑丸充分溶解于

    40.0mL无水酒精中制得溶液乙;③将甲、乙两种溶液倒入容器中混合,密封。制得的天气瓶如图所示。

    (1)、溶液乙中的溶剂为
    (2)、已知樟脑丸微溶于水,在酒精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天气瓶中出现结晶时,气温的变化情况是(填“升高”或“降低”)。
    (3)、溶液甲中氯化铵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25%,则x 的值为
    (4)、Ⅱ.验证天气瓶能否预测天气变化

    〔实验过程〕小组同学将制得的天气瓶置于不同的温度和大气压下,并记录析出晶体的情况如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大气压强/kPa

    101.3

    大量晶体

    少量晶体

    无晶体

    100.5

    大量晶体

    少量晶体

    无晶体

    99.7

    大量晶体

    少量晶体

    无晶体

    对比101.3 kPa时不同温度下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5)、请结合表格内容分析,天气瓶能否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并说明理由:
  • 15、某学校举行了潜艇制作大赛,如图甲、乙所示为参赛选手的作品,比赛相关信息如下:

    〔制作要求〕①生活舱和水舱独立分开;②生活舱体积大于水舱。

    〔比赛任务〕①完成从水面下潜到指定位置悬浮;②完成从水底上浮到指定位置悬浮。

    〔制作材料〕带盖的饮用水瓶(380 mL)4个、500g配重物、注射器、塑料管、热熔胶、剪刀、刻刀、透明胶等。

    (1)、A组同学的参赛作品如图甲所示,请根据制作要求分析,该作品(填“符合”或“不符合”)参赛要求。
    (2)、B组同学的参赛作品如图乙所示,生活舱(可加配重不进水)为2个饮用水瓶,水舱为1个饮用水瓶(均未裁剪),潜艇自重为100g。在实践中,B组同学发现,即使加入所有配重,无论怎么抽拉注射器,潜艇始终漂浮,无法下沉至水底。请通过计算说明原因。(饮用水瓶厚度不计,塑料软管、热熔胶体积均忽略不计,g 取10 N/ kg)
    (3)、B组同学经过思考,想要通过改变生活舱的体积来对潜艇进行改进,你认为若想要完成比赛,生活舱的体积范围应为(潜艇自重变化忽略不计)。
    (4)、C组同学选择用一个饮用水瓶制作,其作品及轮廓如图丙所示,在完成任务时,潜艇经过的几个位置如图丁所示(潜艇用图丙中的轮廓图表示)。O点开始向水舱中注水,潜艇开始下沉;A点开始向外排水;B点潜艇顶端恰好到达水
  • 16、某项目化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新能源汽车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表所示的评价量表,请结合该评价量表,设计一款电动小车。

    电动小车评价量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小车能前进和后退

    小车只能前进或后退

    小车不能运动

    指标二

    车速随电门踏板踩下距离变大而变大

    电门踏板踩下距离变大,但车速稳定不变

    电门踏板踩下距离变大,但车速变小

    指标三

    速度表与电门踏板踩下距离成正比

    速度表随电门踏板踩下距离变大而变大,但不成正比

    速度表不随电门踏板踩下距离变大而变大

    查阅资料:①改变电动机中的电流方向,可以使电动机正转或反转;②电动机转动的速度可以由电流大小来控制;③可以将电流表改装成速度表。

    (1)、〔选材〕如图甲所示为电门踏板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利用旋钮变阻器实现对转速的控制,图中O、E、F为旋钮变阻器的三个接线柱。驾驶员踩下电门,电动小车加速运动,则旋钮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为
    (2)、〔设计〕如图乙所示为项目化小组的同学设计的实现电动小车前进的电路图,当开关S1、S2分别接①和③时电动小车前进,要求开关S1、S2分别接②和④时电动小车后退,请在图乙中补全电路。
    (3)、〔调试〕如图丙所示为电动小车前进时的简略电路图,电源电压为9 V,保护电阻R1的阻值为5Ω,R2是总阻值为25 Ω、长度为20cm 的均匀电阻丝。调试时,将踏板由图丙中所示的位置踩下12 cm,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4)、〔评价〕该项目能否被评为优秀?请说出你的理由。
  • 17、科学课上同学们利用装有水的透明大桶、剪去底部的塑料瓶、50g钩码4个、金属块、刻度尺、记号笔等器材设计了一个“浮力秤”(如图所示)。

    Ⅰ.将装有金属块的去底塑料瓶头朝下放入大桶内,使其漂浮,用记号笔将质量的刻度标在塑料瓶壁上。具体做法:①标定“0g”刻度,将塑料瓶漂浮在透明大桶的水里,用记号笔在塑料瓶外壁上画出此时水面的位置,即为“0 g”刻度;②标定“50g ”刻度,在①操作后,往塑料瓶内加入50g钩码一个,用记号笔在塑料瓶外壁上画出此时水面的位置,即为“50g”刻度;③依次类推,分别标定刻度“100g”“150g”“200g”。

    Ⅱ.用刻度尺量出每条刻度线到瓶底的距离(如图中“0g”刻度线到瓶底的距离为10.40 cm),记在表格中。

    实验次序

    刻度线

    刻度线到瓶底的距离/cm

    1

    0g

    10.40

    2

    50g

    8.70

    3

    100g

    7.01

    4

    150g

    5.29

    5

    200g

    3.60

    Ⅲ.为了进一步完善作品,同学们制定了如表所示的评价量表。

    自制“浮力秤”评价量表(部分)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一

    有刻 度 线 且 均匀(±0.05 cm 属于正常误差)

    有刻度线但不均匀

    没有刻度线

    指标二

    每隔 1 cm 的两条刻度线代表的质量差小于 20g

    每隔 1 cm的两条刻度线代表的质量差在20g到50g之间

    每隔 1 cm的两条刻度线代表的质量差大于50g

    (1)、“浮力秤”中金属块的作用是
    (2)、根据评价量表,同学们的“浮力秤”在“指标一”中应被评为(填“优秀”“良好”或“待改进”),理由是
    (3)、根据表中实验1和2 中的数据估算出塑料瓶的底面积为。(结果精确到0.1,g 取10 N/ kg)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浮力秤”的最大刻度应标为g。(结果精确到整数)
    (5)、同学们制作的“浮力秤”在“指标二”中被评为良好,想要达到优秀,你的改进建议是(写出一条)。
  • 18、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电流表的量程为0~0.6 A,电压表量程为 0~3 V,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50 Ω 1 A”,依次将阻值为 5 Ω、10 Ω、20 Ω的定值电阻接入 AB之间完成实验,获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序

    1

    2

    3

    电阻R/Ω

    5

    10

    20

    电流I/A

    0.4

    0.2

    0.1

    (1)、完成第一组实验,断开开关,拆下5 Ω的电阻,改接 10 Ω的电阻。继续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四步:①闭合开关;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右端;③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④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适当位置。从安全和规范角度考虑,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2)、上述操作④中判断滑片已处于适当位置的依据是
    (3)、依据表中数据作出了下列图像,其中正确的是(多选,填字母)。

    (4)、要完成本次实验,最多只能将节干电池串联作为电源。
  • 19、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U为3 V。

    (1)、小明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乙所示),但有一处连接错误,请在连接错误的那根导线上打“×”,并画出正确的连接方法。
    (2)、连接正确后,小明分别将阻值为 5 Ω、10 Ω和20Ω的定值电阻R0接入电路,测得电阻R0两端的电压U 和通过的电流I,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为

    组别

    1

    2

    3

    R0

    5

    10

    20

    U/V

    1.0

    2.0

    2.5

    1.2

    1.8

    2.4

    1.6

    2.4

    2.8

    I/A

    0.20

    0.40

    0.50

    0.12

    0.18

    0.24

    0.08

    0.12

    0.14

    (3)、小明想进一步探究电阻R0两端电压的变化量△U0与通过电流的变化量△I0的关系,根据数据计算,发现两者的比值始终等于             
    (4)、小刚认为可将定值电阻替换成小灯泡,也能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 20、要求用一个阻值为 10 Ω的定值电阻、两个开关、若干导线和一个电压表设计一个能测定如图所示的电源箱电源内阻r 的阻值的实验方案(已知电压表内阻很大,其量程大于电源电压,r约为几欧)。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简要写出完成接线后的实验步骤。
    (3)、写出用测得的量计算r 的表达式。
上一页 136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