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浙教版)初中科学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单元卷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同步练习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同步练习
-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单元检测卷(基础)
-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4章 代谢与平衡 单元检测卷(培优)
-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同步练习
-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4章 水与人类 章末复习 拔高竞优卷
-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4章 水与人类 章末复习 基础巩固卷
-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科学(生化部分)
-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聚仁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试题卷(1.1-2.1)
-
1、图像能直观体现科学中的变化关系,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铁粉末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下列图像与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不相符的是 ( )A、
B、
C、
D、
-
2、稀盐酸是实验室中一种重要的试剂,用途广泛.小叶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某种固体与之反应.反应前后烧杯内溶液中主要离子的种类及个数比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大小),则加入的固本不可能是 ( )
A、铁 B、铝 C、氧化铜 D、氢氧化镁 -
3、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可选用的试剂是()A、氯化钡溶液 B、碳酸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石蕊试液
-
4、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X是稀盐酸,a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 B、若X 是稀盐酸,b可能是氧化铁 C、若X是稀硫酸,c不可能是单质 D、若X 是稀硫酸,d不可能是单质 -
5、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所示,这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o”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变化Ⅰ是化学变化,变化Ⅱ是物理变化 B、变化Ⅰ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C、变化Ⅰ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变化Ⅱ前后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
6、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和足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SO42- C、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则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
7、在研究稀硫酸性质时,分别将一定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粉末和氯化钡溶液的4 支试管中。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中有气泡产生 B、反应②中铜的化合价升高 C、反应③中将生成蓝色溶液 D、反应④中产生白色沉淀 -
8、小明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错误的是 ( )
实验方案
使用的试剂
判断的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C
硝酸银溶液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紫色石蕊试剂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A、A B、B C、C D、D -
9、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氢氧化钠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氢氧化钠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D、2mL 氢氧化钠溶液与1mL 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会减少 B、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冒白烟 C、浓硫酸敞口一段时间后,溶液的质量会增加 D、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
11、人若长期食用“镉大米”(镉含量超标)会引起痛痛病.研究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与土壤的pH有紧密关系(如图),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的是 ( )
A、氢氧化钾 B、烧碱 C、熟石灰 D、硫酸亚铁(水溶液显酸性) -
12、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它的pH会增大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纯净水 D、浓食盐水
-
13、下列化学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硝酸钡 BaNO3 B、碳酸钠 NaCO3 C、氧化铁FeO D、氢氧化钠NaOH
-
14、实验室有一瓶稀盐酸,小明同学为了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洁净的空锥形瓶称量质量,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____,恰好完全反应,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记录如下:
锥形瓶
锥形瓶+稀盐酸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
质量(克)
35.5
55.5
80.5
(1)、步骤②空白处应填的内容是。(2)、计算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3)、小红同学做了同样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于是用pH计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8.2,小红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会(选填“偏大”或“偏小”)。 -
15、钙是人体内最普遍的元素之一,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某同学为了测定某钙片中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该钙片中其他成分不与酸反应)

步骤一:实验前称取12克研磨过的固体样品,加入锥形瓶中,打开止水夹,从左侧缓慢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关闭止水夹。
步骤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缓缓将稀盐酸滴入,直到B装置不再产生气泡后关闭活塞。
步骤三:打开止水夹,继续通一段时间的空气,结束后发现装置D在反应前后质量增加了4.4克。
(1)、步骤一中需将钙片研磨的目的是。(2)、实验前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目的是为了。(3)、如果实验装置C缺失会造成测量结果。(选填“偏大”、“偏少”或“不变”)(4)、计算钙片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列式计算) -
16、豆腐是我国传统美食,图甲是制作豆腐时添加卤水让豆腐成块的环节。卤水是氯化镁、氯化钠等的混合液,起主要作用的是氯化镁。为了测定卤水中氯化镁的含量,某同学开展了如下实验:取1000克卤水,慢慢加入碳酸钠粉末,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至溶液pH>10,生成沉淀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化学方程式:
(1)、加入碳酸钠的质量要直至溶液pH>10,此时对应图乙中的点可能是。(2)、根据信息计算C点加入的碳酸钠质量,写出具体过程。(3)、 添加量对豆腐的品质有影响,研究结果如图丙所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添加的越多,豆腐的保水性越好 B、添加的越多,豆腐的产率越小 C、在 0.3~0.5%之间,MgCl2 添加量对豆腐的产率影响大于保水性的影响 D、添加量在0.5%~0.6%之间,豆腐的产率最高 -
17、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氢氧化钠固体和湿润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搭建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玻璃管连接有连接温度、湿度传感器,并向其中充满湿润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从另一口处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固体。(已知温度传感器接触到氢氧化钠固体不发生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测出一段时间内湿度变化(可表示水蒸气含量)如图乙所示。
(1)、分析图乙中曲线AB 下降的原因是。(2)、请解释图乙中C点湿度比A点湿度高的原因:。(3)、整个过程中温度变化如图丙所示,解释0-10分钟温度变化的原因。。 -
18、2023年,我国科学家构筑了纳米“蓄水”膜反应器,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一步合成乙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上述微观示意图中涉及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选填“甲”“乙”“丙”或“丁”)(2)、若完全消耗44克二氧化碳,计算可合成的丙物质(乙醇)的质量。 -
19、小明在学完有关酸的性质后,知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敞口后质量分数变小,那么稀盐酸敞口后质量分数怎么变呢?对此他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资料1:Na2CO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生成
资料2:初始溶质质量分数越小的溶液,水蒸发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大于盐酸挥发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资料3:NaHCO3俗称小苏打,会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设计实验】小明取适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的稀盐酸分为两等份,如图1所示,甲密封保存,乙敞口,放置15天。为分析甲、乙中质量分数变化,小明组装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取70g甲溶液于锥形瓶中,往长颈漏斗中加入足量的NaHCO3(液面高于长颈漏斗下端),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步骤2:取70g乙溶液,重复步骤1,测得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2。
(1)、根据资料1写出制备NaHCO3的化学方程式。(2)、图2装置中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3)、 结合“查阅资料”内容, 理论上V1V2(选填“>”“<”或“=”) 。(4)、实验结果与理论吻合。请结合信息,给出稀盐酸的使用建议(写出一条)。 -
20、在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所用金属颗粒大小和稀盐酸的用量及浓度均相同)
(1)、请写出B试管中出现的实验现象。(2)、如上图A、C所示,C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A中快,说明的活动性更强。(3)、乙同学拟用定量的方法验证 Fe和Zn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D,该设计中可通过测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也可以测定达到实验目的。(4)、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足以验证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需要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实验E,下列分别是X和Y的物质组合,符合要求的有____·(填字母)。A、X:铜Y:氯化亚铁 B、X:铁Y:硝酸银 C、X:铁Y:硫酸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