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填“实”或“虚”)像,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写一种)。
  • 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2,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选填“变大”或“变小”)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在逐渐变短,出现了如图3所示现象,为了把像调整到光屏中央,应选____。
    A、将蜡烛向下移动 B、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C、将光屏向下移动
  • 3、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

    (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
    (2)、了解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作用的原因。
    (3)、如图5所示光的色散实验,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在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其中能应用于遥控器的光的区域是(选填“①”“②”“③”)。
    (4)、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你写出你的判断: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小。
  • 4、小敏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先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立在纸上,用笔顺着玻璃板下沿画一条直线,目的是为了确定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把蜡烛1点燃竖立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 2,将蜡烛 2竖立在玻璃板后并来回移动,直至蜡烛2与蜡烛1的像完全重合,得到像和物大小相等。以上运用了的科学方法。
    (3)、如图丙所示,记录了三次物和像的位置,用直线连接A与B,C与D,E与F。分析图线后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真,还可得出的结论是
    (4)、小敏将蜡烛换成F发光体继续实验是为了直观的证明平面镜所成的象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
  • 5、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入射角/℃

    10

    30

    60

    反射角/℃

    10

    30

    60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以便显示光路,这是利用光的(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2)、如图,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同学们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具体做法是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否改变,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把测量结果记在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
    (4)、若将一束光沿FO入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OE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 6、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3)、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 7、小敏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完成下列实验。

    (1)、小敏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1所示),小敏用的镜片是透镜,所成的是(填“虚”或“实”)像。
    (2)、小敏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2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 8、判断下列实例各属于哪种光现象:

    ①水中倒影   ②皮影  ③波光粼粼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 ⑤小孔成像    ⑥海市蜃楼。

    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填序号)

  • 9、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1)、入射角为 , 折射角为
    (2)、界面左侧是(填“空气”或“玻璃”)。
  • 10、如图所示,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反射角为°;若光线AO绕O点顺时针旋转15°,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填“增大”或“减小”)到°。

  • 11、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 12、在“瞎子摸象”这个成语故事里,瞎子是用触觉来感知大象的形状,对这种感觉比较敏感的部位是 , 此种感觉形成部位在
  • 13、眼睛通过配戴镜片可以实现对视力的矫正。关于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模拟的是矫正近视眼的情况 B、若去掉镜片,来自物体的光将会聚在眼球内 C、配戴此镜片,能够帮助眼睛看清近处的物体 D、图中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的折光能力更强
  • 14、老师在课堂上做折射现象实验时,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有水的圆形玻璃杯内,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小柯回家后也做了同样的实验,看到如图乙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A位置 B、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B位置 C、小柯家里实验时,观察点在C位置 D、两次实验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可能是与玻璃杯的厚度有关
  • 15、为了研究蚂蚁的结构,小伟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大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观察时,蚂蚁应位于放大镜的二倍焦距之外 C、可以用光屏承接蚂蚁经放大镜后成的像 D、图中将放大镜适当地靠近蚂蚁,成的像将变小
  • 16、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图乙: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乒乓球,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图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 D、图丁: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锯条,可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 17、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光线 AO与法线ON的夹角 B、沿 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OB 与法线ON 的夹角 D、沿 ON 前后转动板E
  • 18、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B、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耳蜗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 D、鼓室内的听小骨是固定不动的
  • 19、如图所示是小明春游时在水中看到成片樱花树的倒影,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 20、如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用木棒快速摩擦青蛙背部时,改变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