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选项中,主要利用味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 ( )
    A、欣赏美丽的风景 B、聆听悦耳的音乐 C、品尝美味的菜肴 D、触摸光滑的丝绸
  • 2、化学改变世界,科技改变生活。请回答:

    (1)、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领跑世界,其制造材料有铝合金等,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2)、我国对石墨烯技术的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石墨烯性能优良,用途独特,比如用作太阳能电池的电极,这主要是利用了它的性。
    (3)、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有机高分子材料 c.复合材料

    (4)、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采用了第四代以氢为燃料的电池技术。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氢能源的优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 3、三位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1)、小敏的方法可用如下流程表示,测得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小华取 10 克样品,用如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测得 B 装置质量增加 了 4.6克,根据上述数据,算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发现与事实严重不符,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
    (3)、小军用如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将20 克稀盐酸加入到 1.25 克样品中,生成的 CO2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本实验条件下 CO2的密度为 1.8克升。已知小敏、小华 和小军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相同,请分析数据,求实验所用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 4、杭州亚运会上使用的甲醇(CH3OH) 被称为“零碳”, 是全球首次零碳甲醇的实践应用。这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氢氧化钠溶液“捕提”、提纯后和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生产甲醇的步骤如下。

    (1)、生成的CO2可以被压缩后储存利用,这是因为
    (2)、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3)、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则生产8吨甲醇可消耗 吨二氧化碳。
  • 5、某碳酸钠固体样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钙、硫酸铜 氯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

    第一步:取39g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第二步:再向第一步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先后逐滴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和过量的稀硝酸。产生沉淀的物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由第一步实验可知,原样品中一定没有 
    (2)、BC段减少的沉淀物质是 
    (3)、由第二步数据分析,原样品中的杂质有 
    (4)、第二步实验结束后,最终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共种。
  •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醋酸二氨合铜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应先 
    (2)、通入CO2一段时间后,先点燃处酒精喷灯(填“A”或“D”)
    (3)、反应一段时间后,能证明CO与Fe2O3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
    (4)、从安全和环保角度考虑,还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装置E、F的接口连接顺序: a连接  (填“b”或“c”)。
  • 7、在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时,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进行如图实验,发现一组有气泡产生,另一组无明显现象。同学们对两个实验产生不同现象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盐酸和 Na2CO3溶液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即:

    反应1: Na2CO3+HCl=NaCl+NaHCO3(先)    

    反应2:NaHCO3+HCl=NaCl+H2O+CO2(后)

    ②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溶液均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③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

    (1)、【实验分析】请推测甲、乙两组实验中产生气泡的是 组。
    (2)、【继续探究】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是否真的发生了“反应1”?

    【开展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少许待测溶液于一支试管,加入过量CaCl2溶液

    (待填)

    取步骤①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①的CaCl2溶液可以用哪种试剂代替____。

    A、NaCl B、Ca(OH)2 C、Ba(OH)2 D、BaCl2
    (3)、步骤①中的实验现象是 
    (4)、某同学实验后得出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发生了反应1的结论,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结论的证据是 
  • 8、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探究的“物体的动能”是指 ____(选填字母)。
    A、铁球在斜面上的动能 B、铁球撞击木块时的动能 C、木块被撞击后的动能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应使用质量更 (选填“大”或“小”)的木块。
    (3)、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小科可以得出结论:
    (4)、小科利用图丙的装置探究小球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质量不同的小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长度后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请判断上述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 
  • 9、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成贝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再与碳酸钾溶液(可从草木灰中获得)反应制得氢氧化钾,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2)、写出反应④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为了减少碳排放,物质Y 可以来源于反应(选填“①”“②”或“③”)。
  • 10、敦煌壁画色彩艳丽,矿物颜料功不可没,其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相对分子量为222),它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小科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请回答问题:
    (1)、用氢氧化钠溶液实现步骤②的转化,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步骤④CuO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化为铜,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3)、若有222克碱式碳酸铜,理论上可制得克铜。
    碱式碳酸铜CuCl2CuOh2CuOCu
  • 11、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科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
    (1)、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用足量稀硫酸除去,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3)、上述模型“不增不减”是除杂原则,不增是不增加新杂质,不减是不减少目标物质质量。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小科采用反应转化方法,原理是 BaCl2+K2SO4=BaSO4↓+2KCl, 该方法不符合除杂中的原则(填“不增”或“不减”)。
  • 12、在CuSO4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图中的“●”“o”“”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o”表示 (填离子符号)。
  • 13、向一定质量的 Mg(NO3)2、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克 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为m克。下列说法正确的( )

    ①滤渣的组成可能有三种情况    ②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

    ③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溶液一定变成蓝色

    ④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保持不变(忽略过滤等操作的影响)

    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⑥取反应后的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⑥
  • 14、如图是三星堆发掘的太阳鸟铜像,带有铜锈。根据铜锈的成分: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或CuCO3• Cu(OH)2], 小科猜想: 引起铜锈蚀的因素除了氧气和水外,可能还有二氧化碳。为证明“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下列实验组合中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④
  • 15、某无色无味的气体通过甲装置后使红棕色的氧化铁粉末变黑。小明猜测该气体可能是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为验证猜测,小明从图乙中选择装置和对应药品,并按一定次序连接在甲装置的后面,装置和药品选择及装置连接次序最好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①③②⑤ C、①④②⑤ D、③①②⑤
  • 16、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设计了如图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和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通性 B、把稀硫酸改成稀盐酸现象都相同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D、反应后的溶液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有新的反应
  • 17、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依次可能是 Mg、 Zn、 Fe B、金属活动性:甲>乙>丙 C、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 18、小科在常温下用 Ba(OH)2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利用传感器绘制出溶液pH随滴入 Ba (OH)2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 a点时, 溶液中的溶质为HCl 和 BaCl2 B、在a到b段,溶液中H+数量逐渐增多 C、在c 点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OH-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 H+和OH-结合生成H2O
  • 19、某同学踢足球的场景如图所示,足球离开脚后,上升到最高点 (a处)再落到地面(b处),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静止在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从离开脚到最高点的过程,动能逐渐增大 B、足球从a处运动到b处的过程中,重力对球做了功 C、若足球在最高点时,一切外力同时消失,足球将静止 D、足球从离开脚到静止在地面上的过程中,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 20、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是( )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氢气逸出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都应先通入气体,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玻璃管,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置换反应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