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任务。
【甲】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丙】《陶渊明集》序①
【南朝梁】萧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②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 , 孰能如此乎!
【注】①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②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③京:大气,盛。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释义。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处处志之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既耕亦已种
查阅字典:①尽,完了,终了②副词,已经③副词。既然④副词。不久
不以躬耕为耻
成语联想:事必躬亲
自非大贤笃志
课内迁移:自非亭午夜分
(2)、作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乙】诗是否能体现《经典常谈》中对陶渊明“诗风”的评价?请结合【乙】诗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述理由。链接材料: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真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做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
——选自《经典常谈》
(3)、小组在阅读完以上材料之后展开了初步讨论,请你补全对话。小语:萧统在【丙】文中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文采。
小文:是啊。他是这样赞扬的:。(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语:【丙】文称陶渊明“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在【乙】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小文:。(4)、陶渊明在【甲】文中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而在【乙】诗中描写的是现实中的隐居生活。你认为哪一种生活方式更能代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请结合以上诗文说明理由。 -
2、补全下表,探究古代经典诗文中的“动物”意象内涵。
意象
诗句
解读
鸟
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以“雎鸠”在河边“关关”鸣叫起兴,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孤鸿”象征诗人孤高自许、孤独漂泊的清高形象。
马
, 。(李白《送友人》)
“班马”指离群的马,喻指不忍离别的诗人。
故虽有名马, ,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千里马”象征
鱼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鱼”隐喻官职、机遇、功名或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
请结合以上内容,探究古诗文中“动物”意象的内涵。
-
3、2025年《哪吒2魔童闹海》热映,国内票房突破150亿,针对哪吒这一传统经典形象,大家议论纷纷。请你结合下面三位观影者的评论及活动二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经典形象的看法。(120字左右)

◎80后李叔叔:哪吒长得太不“经典”了!小时候看《哪吒闹海》,哪吒浓眉大眼,善良可爱,一股正气。
◎八年级学生小语:哪吒“萌丑萌丑”的!黑眼圈、锯齿牙,脾气很臭,他那句“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太有个性了,我很喜欢这样的哪吒。
◎某影评人:《哪吒2》中的哪吒不仅是一个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共呜和文化价值的文化符号。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
4、活动二中 DeepSeek 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永不过时的探讨生命价值的宝典”,请你结合名著内容,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
-
5、2025年,人工智能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小文同学为了更好地了解经典文学,向 DeepSeek 寻求帮助。
【小文与 DeepSeek 的三次对话】
一问:您好,请您介绍一下
什么是经典文学?
二问:经典文学有何特点?
三问:____?
已深度思考(用时13秒)^
经典文学是文学领域中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持久艺术价值、思想深度和文化影响力的作品。它们不仅在创作时代引发广泛共鸣,还能跨越时空限制,持续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审美享受、精神启迪和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查(察)。
经典文学蕴涵(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社会现实,能引发读者或观众对生命、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它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跨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鸣。经典文学如同文明的多棱镜,既照出人类精神的共性,又折射出特定文化的独特光芒。其生命力正在于不断被重新解读,在与每一代的对话中生成新的意义。
青少年阅读经典名著,既是与人类最璀灿(璨)的思想对话,也是在精神土壤中播种未来的种子。经典之于青少年,不是博物馆的青铜器,而是随身携带的“文明瑞士军刀”——《论语》可作社交指南,《海底两万里》能当科幻创作引擎,《钢铁是怎炼成的》则是永不过时的探讨生命价值的宝典。当他们带着这些武器穿越信息丛林,终将在他人书写的故事里,谱写出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歌。
阅读上面三次对话,完成以下任务。
(1)、请给对话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多棱 (A. líng B.léng)镜 引擎 (A. qíng B. jǐng)
(2)、上面对话框中画横线的三组词,括号前是写错的汉字,括号内是正确的汉字。你的学弟学妹希望你讲讲如何防止写错别字,请你结合以上易错字,提出一条具体可行的建议。(3)、请根据第三问的回复内容,推测“三问”的问题是( )A、如何更好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B、阅读经典文学有何意义 C、如何从经典文学中学习写作技巧 -
6、小语整理了“经”字的演变图,请你帮他完成下面任务。
◎字形演变

金文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用的“工”,上方是三条弯曲的折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小篆的形体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系”,表示与丝线有关,字形线条化,且更加修长规整,简化后的楷书写作“经”。
◎字义演变
“经”的本义是织布上的纵线,是与“纬”相对的。后来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由此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就称为“经典”。
“经”用作动词,表示管理、治理,如经营、②____等。
(1)、根据字源内容,为缺失处①选择正确的字形( )A、
B、
(2)、根据“经”的字形演变推断,“经”是一个(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3)、根据“经”的字义演变,空缺处②应填: -
7、写作
张岱笔下的芦花映月,郁达夫文中的雨中摇船,都让我们懂得:诗意生活不是逃离喧嚣,而是在平凡中发现美好。生活处处有诗意——它可以是砖缝里倔强生长的蘑菇,早餐店里温暖的寒暄,深夜书房的沙沙笔声;也可以是老街巷口,老手艺人修补器物时专注的眼神;放学路上,晚霞把云朵烧成棉花糖般的温柔模样……
以“身边的诗意”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生活中发现的诗意,也可以以演讲稿的 形式,呼吁同学们寻找身边的“诗意”。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
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8、活动三:古今对谈
读者“张同学”在公众号评论区留言道:“张岱的‘遗恨’与郁达夫的‘野趣’,是否都藏着文人对现实的超越?”请结合链接材料与文本,加以回复。
【链接材料】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也。其家累世富贵,高祖天福、曾祖元皆登进士第。岱少为纨垮子弟,极爱繁华。明季,天下大乱,内有流寇,外有强虏。崇祯十七年,明亡。岱年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
9、活动二:今谈西溪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的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A.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槽,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槽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郞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馍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B.喝得酒醉酶自,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萧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创作于1935年)
(1)、补全郁达夫“微雨游西溪”路线图。汽车过古荡→① →静莲庵喝茶→②→观摇船少女→弹指楼上喝酒
(2)、郁达夫的语言独具特色,请对以下两句话任选一句进行赏析。A.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
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B.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遇飞,
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来吹着。
(3)、文中第④段中作者自嘲“俗物”却发现汽车观景有种种“俗益”,文中还有哪些“俗益”?
(4)、“郁达夫笔下的西溪,不只是风景,更藏着他的‘心’。”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借西溪寄托的情感与思想。 -
10、活动一:古谈西溪
西溪
张岱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曲槎極,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1)、完成下面文言字词的解释与辨析。实词实解
实词巧解
聚为村曲槎①
“好事者至其地”中的“好事者”并非“多事之人”,而是指③的人
至今犹有遗恨②
“目厌绮丽,耳厌笙歌”中“厌”并非“讨厌”,而是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B、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C、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D、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3)、根据文中“秋雪庵芦花”的描写,为该景点写一则宣传标语,并说明标语的创意。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宣传标语】: 。
【设计意图】: 。
(4)、文中张岱从未亲历西溪,却称其为“避世之最”。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他如此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
11、学校正举行“自然智慧科普周”活动,现邀请你一起参加!
针尖儿对麦芒?讲究起来,麦芒“吊打”针尖儿
白建芳
麦收时节,全国各地陆续开镰。当你漫步在金黄的麦田中,指尖拂过饱满的麦时,感到那些细小尖锐的麦芒有些扎手,忽然理解了成语“针尖对麦芒”。这看似不起眼的麦芒,实则是小麦历经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存利器”,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学智慧。
麦芒具备多种特殊功能
麦芒是麦穗上长出的尖尖的像针一样的须子。从结构上看,麦芒并非简单的尖刺。它是小麦外荐(fu)或颖片的延伸部分,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其结构与叶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麦芒表面布满了特殊的微观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它表面的角质层十分致密,上面还分布着微小的乳突和蜡质层。这些独特的结构不仅赋予了麦芒坚韧的质地,还让它具备了多种特殊功能。
麦芒的首要功能是防御。其尖锐形态和表面倒刺能有效阻挡昆虫取食——倒刺可钩住昆虫附肢,使其难以接近麦粒;对鸟类而言,密集的麦芒也会造成啄食障碍。此外,麦芒还能抑制病菌附着和害虫产卵,显著降低病虫害风险,为小麦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既是“传播使者”又是“光合小能手”
不仅如此,除了防御功能,麦芒还是小麦的“传播使者”。在自然环境中,许多植物依靠动物来传播种子,小麦也不例外。麦芒上的倒刺可以轻松地钩住路过动物的皮毛,当动物在迁徙或活动过程中,粘附在身上的麦穗就会被带到不同的地方,从而帮助小麦扩大生长范围,实现种群的繁衍和扩散。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小麦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扎根生长,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麦芒还是小麦的“光合小能手”。麦芒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其叶绿素含量甚至高于小麦叶片的平均水平。同时,麦芒细长的形态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麦芒通过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额外的能量和物质支持。研究表明,小麦麦芒贡献的光合产物可占整穗总量的20%一70%。在某些品种中,其贡献率甚至显著高于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等关键光合叶片。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期,麦芒的光合作用对于提高麦粒的饱满度和产量有着重要作用。
当遇到极端天气,麦芒还扮演着“保护伞”的角色。面对冰雹的袭击,麦芒能够分散冰雹的冲击力,减轻冰雹对麦穗和麦粒的直接伤害;面对强风天气,麦芒的存在可增加麦穗的空气阻力,降低麦穗的摆动幅度,减少因剧烈晃动导致的穗粒脱落和麦穗折断,从而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并非所有小麦都长芒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小麦都长芒。在农业发展进程中,科学家通过人工选育或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短芒或无芒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的麦芒或退化变短,或完全消失,看似失去防御与光合作用的“利器”,但更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例如,无芒小麦在机械化收割时,能减少麦穗间的相互缠绕,提高脱粒效率,降低机械损耗。此外,部分地区还会根据生态需求,权衡长芒的防御优势和短芒的生产便利,选择合适品种种植。
小小的麦芒,看似平凡无奇,却在小麦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大自然精妙设计的杰作,展现了植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智慧。随着农业科学的不断发展,麦芒的奥秘也将被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有望为小麦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选自2025年6月6日“中国科普网”)
(1)、下列对麦芒功能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麦芒的尖锐形态和表面倒刺仅能阻挡昆虫取食,对鸟类啄食无明显障碍。 B、麦芒倒刺钩住动物皮毛,帮助小麦种子随动物迁徙实现种群扩散。 C、麦芒的光合产物占整穗总量的50%一80%,显著高于所有叶片。 D、无芒小麦通过人工选育完全去除麦芒,其防御与光合功能显著增强。(2)、“科普周”论坛上,有同学认为“吊打”是网络名词,作为科普文的标题不够严谨。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3)、农民王伯伯在线咨询:“我家农田靠近山区,多人工劳作,病虫害较多,今年想改种小麦,该选长芒还是无芒品种?”请结合文本内容,给出建议,并说明理由。(4)、 1941年,瑞士工程师受植物的倒刺结构启发,发明魔术贴。请你借助右边的示意图,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说明魔术贴的工作原理。
-
12、请围绕“坚守”主题,梳理教材与名著案例,并提炼写作技巧。
坚守行为
(诗文/名著情节)
精神内涵
写作联想(可借鉴的思路)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借鉴“以小见大”思路,从个人困境写至社会责任。
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可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坚守与妥协的内心挣扎。
, 。
——陆游《卜算子·咏梅》
矢志不渝的气节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般的意志
可运用“逆境反转”结构,先抑后扬写坚守过程。
-
13、任务三:学以致用
完成下列填空,梳理《诗经》常用艺术手法并加以运用。
方法总结:
【方法1:韵律探究】
《诗经》时会发现,很多诗篇喜欢重复句子或词语来加强情感,像《式微》中运用重复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引出“① , ②”和“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强烈表达出劳作者对辛苦劳作的不满。
【方法2:起兴妙解】
《诗经》里经常先写其他事物,再引出想说的内容。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先写雎鸠鸟在河中小洲上和鸣,再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蒹葭》也是如此,用“蒹葭苍苍,③”的秋景描写,引出下文对“伊人”的追寻。
迁移运用:请结合运用方法1或方法2,分析《无衣》如何通过该手法表达情感。
无衣①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①无衣:秦国的军中战歌④
-
14、任务二:活动策划
在活动策划会议上,同学们围绕“国风”《关雎》的呈现形式展开讨论。
同学A:“可以把《关雎》改编成校园短剧,用现代校园场景来表演。”
同学 B:“作为《诗经》中的经典,应该严肃对待,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更合适。”
你支持哪位同学的看法?请结合下面材料,说明理由。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地乐的意思。——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
15、任务一:活动筹备
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活动,宣传组撰写了如下活动宣传文案,请你完成各小题。
《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用质朴的笔触,将《诗经》的魅力一一道来。这部承载( )着千年文明的诗歌总集,如一匹驰(chěng) 于时光长河的骏马,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在筹备“对话《诗经》”活动时,同学们查阅资料、精心策划,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带大家领略《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采。____
(1)、加点字“载”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A、zǎi B、zài(2)、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驰(chěng)
(3)、宣传组想在文案结尾加一句话,增强感染力,吸引同学们参与活动。结合语境,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A、快来参加活动,一起了解《诗经》! B、让我们穿越千年,与《诗经》来一场浪漫邂逅! C、《诗经》的世界很精彩,就缺你的参与! D、解锁《诗经》里的千年密码,等你来探索! -
16、你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又是如何从“动摇”走向“坚定”的?……请结合对材料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我也曾经动摇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7、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各题。
要说我从没犹豫过动摇过,那也是假话。夜深人静,窗外刮风,屋内下沙,我会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把我给忘了。可当我第二天走进石窟,又觉得再苦再累我也愿意留下来。
——樊锦诗
樊锦诗的经历,让你联想到了下面哪个名著人物?请结合名著相关内容,简述理由。
A.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C.贝多芬(《名人传》) -
18、【和·青春】
阅读下面这篇演讲词,探究演讲的技巧。
青春
樊锦诗
在敦煌莫高窟,每当风吹过“九层楼”的时候,铃铛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仿佛把人们带入壁画里的梦幻世界,这一直让很多莫高窟人深深地着迷。
你好,我是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人。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眼前的场景和自己的想象千差万别。在经历了动荡、自然灾害,还有疯狂攫取,敦煌的美丽散落在世界各地,敦煌的伤痛留在了中国。也许正因为这样,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总是憋着一股劲,老先生们明明可以拥有很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却偏偏历经千辛万苦留在了敦煌;那时还算年轻的我,虽不理解,但又很佩服。
要说我从没犹豫过动摇过,那也是假话。夜深人静,窗外刮风,屋内下沙,我会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把我给忘了。可当我第二天走进石窟,又觉得再苦再累我也愿意留下来。
A.为什么愿意留下来?这是许多莫高窟人经常被问的问题。我想除了这些洞窟实在吸引人,还因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明实在需要。莫高窟人忙着和历史较劲,想把失落的敦煌文献和绢画“找回来”;忙着和未来较劲,就是要将敦煌的璀璨和震撼永远留住。
择一事,终一生。我想“莫高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朴实又真挚的爱国情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根脉。在敦煌看星星格外地亮,当漫天星斗闪耀在我头顶时,就如同中华文明的星河般璀璨。放眼世界,只有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
相比起来,人的一生很短暂,但这样悠久的文明,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短暂的一生里延续。有人日复一日,在静止的时间里守护着文明的永恒;有人接过前辈的火,在传承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有人走出去,向更大的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美好和自信;有人用创造和想象,让古老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还有一些年轻的朋友说我可能没有这样的能耐,怎么会没有呢?你至少有热爱的能力。热爱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大家总说未来已来,我也想告诉你们过去未去。带着过去的灿烂,在每一个坚守和热爱的现在,书写更美好的未来,我相信你们会比我们做得更好。
在我们的院子里有一尊叫“青春”的雕像,原型是27岁的“小樊”。来来往往的时候,我总忍不住看一眼那时的“小樊”。B.我想我的青春不在了,可我们的文明从古老中走来,依然青春正好。
(选自《人民日报》2024.09.28)
(1)、任务一:学习演讲词【明确思路】以下是同桌的阅读笔记,请根据文章补全内容。
(2)、任务二:模拟演讲
【演讲设计】请你仿照示例,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演讲设计。(提示:可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体态语等角度设计)
【示例】
摘录:在敦煌莫高窟,每当风吹过“九层楼”的时候,铃铛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仿佛把人们带入壁画里的梦幻世界,这一直让很多莫高窟人深深地着迷。
设计:该句为演讲开场白,演讲时语气舒缓轻柔,营造出莫高窟梦幻般的场景,引人入胜。“梦幻世界”“深深地着迷”重读,强调莫高窟人对壁画艺术的热爱,读到“深深地着迷”时,抚心口表共鸣。(3)、【总结技巧】樊锦诗的演讲引发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反响,请概括她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语言技巧
◆营造沉浸式画面,激活听众的感官体验;
◆;
◆。
-
19、【和·民俗】
阅读《张仃与京剧》,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张与京剧
张大伟
①父亲与京剧的情缘,不时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闪现。
②(1)那时夏日的夜晚,胡同里总着阵阵格花香。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谈笑风生。远处传来二胡声、笛声、萧声,偶尔还有咿咿呀呀的京剧清唱。
③母亲有时也跟着哼唱。她手打拍子,声音温柔而深情,仿佛要将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这时,父亲微眯着眼,嘴角含笑,神情专注。偶尔,他会轻轻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许。这一画面深深定格在我心中。
④那时,我常待在父亲的书房,仰望墙上挂着的关良京剧画。画中人物身着鲜艳戏装,眉目灵动,仿佛置身舞台,博得阵阵喝彩。父亲的书桌上,散落着一张张水墨京剧画稿,人物或怒目圆睁,或低眉浅笑,神态各异。
⑤一次,我学着他的样子画了一张“大花脸”,父亲见后竞失声喝彩:“神来之笔!”他拿来宣纸,让我再画,可我再也没画出让他如此满意的画。
⑥父亲对京剧的痴迷,远不止于绘画。一次,哥哥提到《挑滑车》,父亲放下茶杯,起身边讲边比画,一招一式竟与京剧身段如出一辙。妈妈笑着说:“你爸要是愿意,也能上台演一出!”京剧,不仅是父亲艺术创作的灵感,也是他生活中的乐趣。
⑦他的朋友们来家里做客时,谈笑间总少不了京剧的话题。父亲曾向我推荐盖叫天的《粉墨春秋》,并多次感慨盖老演武松的精湛技艺。他还说,盖老所说的“慢就是快”,不仅是京剧表演的精髓,也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⑧母亲对京剧的热爱则更为细腻。她在厨房忙活时常哼着《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案板上切菜的节奏与唱腔的韵律融为一体,母亲摇晃着头,眼中闪烁着我不曾理解的光芒。
⑨娘娘从江南来,赞叹水乡夜月看社戏之美。妈妈让我陪她去看戏。当朱漆廊柱间垂落的织锦幔怅,金丝银线绣的游龙在灯火中明明灭灭,锣鼓喧天响之时,我已枕着娘娘的腿睡着了。醒来时,瞥见台前武生正在翻飞,娘专注地盯着台上,脸上充满惊喜。那夜,色彩华丽的戏装、梦幻般的脸谱、铿锵的锣鼓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斑斓色彩。
⑩父亲的朋友们也多是京剧爱好者。张光宇伯伯设计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巧妙地融入了京剧的脸谱、装饰和动作等元素,成为经典之作。方华阿姨和阿甲伯伯是家中的常客,妈妈笑说,阿甲伯伯的老生唱腔有如“古寺晨钟,余韵里带着青铜的震颤”,众皆哄笑。
⑪转眼,很难再听到这些戏了。
⑫那是在香山居住的日子。一个深秋的傍晚,满山红叶染透了西山的黄昏。父亲画完焦墨写生,疲倦地回家,白发飘飞,步履蹒跚。(2)他看着远处农舍前焦急等待的母亲,突然一昂头,一摆手,竟唱起了久违的《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⑬暮色中,他的侧影与苍松古柏融为一体。夕阳的余晖将飞檐斗拱的影子烙在青石板上,
连廊柱间飘飞的尘埃,也都化成飞舞的金屑。
⑭时光荏苒,当我再次走进戏园,听着熟悉的锣鼓声,看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忽然明白了父母的痴迷。曾经枯燥的唱腔,如今却动人心弦。
⑮朦胧中,眼前再现了槐花飘香的童年,红叶飞舞的香山暮晚,白发如银的父亲默对落日的背影,以及在烟熏火燎的小厨房里,边哼边唱边忙碌的母亲,甚至想起了让我沉睡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戏院…
⑯而今,那些飘散在岁月里的京剧声,何尝不是父母留给我的礼物?那些曾让我觉得枯燥无味的唱腔,如今却格外亲切,令人五味杂陈。
⑰晚年的父亲有些沉默寡言,常常在灯下默默翻着画册和字帖,听着蝈蝈的叫声。
⑱我知道,父亲与京剧的情缘,不仅是艺术的交融,更是生命的共鸣!(选自《光明日报》2025.04.11, 有删改)
注释:①张(1917-2010),辽宁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曾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文革时期被发放到河北农场改造,后因病获准回京,在香山一处废弃农舍养病。
(1)、通读文章,梳理父亲与京剧的相关事件,完成表格。时期
相关事件
童年居住胡同时
父亲专注地倾听母亲哼唱京剧;①
父亲边讲《挑滑车》边比画身段;②
香山居住的日子
③
(2)、本文语言细腻,意蕴丰富。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文章画横线句。①那时夏日的夜晚,胡同里总飘着阵阵槐花香。大人们坐在院子里,摇着蒲扇,谈笑风生。远处传来二胡声、笛声、箫声,偶尔还有咿咿呀呀的京剧清唱。(多感官描写)
②他看着远处农舍前焦急等待的母亲,突然一昂头,一摆手,竟唱起了久违的《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有关父亲的人物描写)
(3)、文章题目是《张仃与京剧》,作者却在⑧-①段花了大量笔墨写母亲、娘、父亲的朋友们对京剧的热爱,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4)、作者在第①段提到“而今,那些飘散在岁月里的京剧声,何尝不是父母留给我的礼物”,联系全文,简述你对“礼物”内涵的理解。 -
20、【和·家乡】
学校“和美诸暨”阅读专栏展示了下面两篇文章,请完成相关任务。
【甲】重修太平桥碑记略
〔明〕刘光复
诸暨右抚长山,左临浣江。对城隔两岸,出户而跬步称艰。正统间,知县洛阳张公易浮桥而置石梁,名曰太平桥,迄今百余年,民利涉之。戊戌冬,余从事是邦,耆民①扣與②曰:“桥石差欹③ , 请修之。”余曰:“岁方大祲④”,吾下车未能佐百姓急,奈何又重烦以劳民?”诸耆民曰:“不修惧。而复建,及未妃而修,劳费孰多?且我辈各任其事,不以烦公家。”余听其请,弗拒。越数月来报曰:“工竣矣,请记之。”
余往周览,倾者起,者塞,欹者立。抚舆而思曰:此桥旧名通远,张公胡以改号太平?盖既平其政而又欲民之平其心故命以兹名也。当日起暂于渊,飞跨绵亘,工费当何若?其焦劳⑤可胜道哉?吾又表而出之,令暨民益知张公之德,而告后之君子:毋轻民力也。
(有册改)
注释:①耆(qí)民:年高有德之民。②奥(yú):车。③欹(qī):倾斜不正。④大祲(jìn):严重歉收,大饥荒。⑤焦劳:操心和劳累。
【乙】诸暨县
〔明〕袁宏道
近水多鱼稻,依山即市廛①。野人②朝闭户,溪女夜牵船。
俗健惟贪讼③ , 田宽务积钱。僻居游辙少,客到也喧传。
注释:①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②野人:乡野之人。③讼:打官司。
(1)、阅读【甲】文,根据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余从事是邦:
劳费孰多:
胡以改号太平:
毋轻民力也:
(2)、文中画线部分需断句,请从A-E中选出正确的两处。( )盖A既平其政而又欲民之咸C平其心D故命E以兹名也。
(3)、读罢文章,同学们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小语:【甲】文中耆民说的“且我辈各任其事,不以烦公家”这两句,让我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百姓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令人感动!
我:最打动我的是“其焦劳可胜道哉”。地方官员们“焦劳”的心境,与杜甫“ ,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民情怀一脉相承。小文:是的呢。看来,作品间的互相参照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如【乙】诗颔联“野人朝闭户,溪女夜牵船”,就让我联想到了陶渊明笔下“ , ”(《桃花源记》)那老少同乐的场景,两者都展现了安宁美好、质朴和谐的乡野生活。
(4)、请结合诗文内容和以下资料,揣摩学校把【甲】【乙】两文展示在“和美诸暨”阅读专栏中的用意。资料夹
(新一年要)多元协同抓治理、促和美,打造高质量发展善治样本。
——摘自《2025年诸暨市政府工作报告》
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摘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