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校拟于2025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淇澳岛红树林开展“探秘湿地生态,守护蔚蓝家园”的研学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本次活动由学生志愿者小海担任讲解员,请你帮他拟写一段开场白。(2)、活动后,小香以“保护环境,共建家园”为题,发表感言。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既是自然的受益者,更应是守护者
②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每一片绿叶、每一条河流都是生命延续的见证。
③选择低碳出行、践行垃圾分类、节约水电资源、呵护花草树木,都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
④让我们用责任与爱心浇灌希望,携手编织绿色生活网络。
⑤为子孙后代留下鸟语花香的森林城市、鱼翔浅底的清澈江河和繁星闪烁的纯净夜空!
⑥当雾霾遮蔽蓝天、污水侵蚀净土、物种悄然消逝,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使命。
A、⑥①②③④⑤ B、⑥①③②⑤④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①③④⑤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海之滨,珠江口西,珠海恰似一枚温润的明珠镶嵌在蔚蓝波涛之间。这座被粤港澳大湾区__________厚望的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大湾区建设中勇立潮头,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游客(1)fēn zhì tà lái。看!宛如巨龙横卧碧波的珠机城轨呼啸而过,将“半小时粤港澳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轨道沿线,白鹭与疾驰的列车构成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听!新能源智造基地的机械轰鸣,奏响“珠海制造”向“珠海智造”蜕变的铿锵篇章;赏!长隆海洋科学乐园的蔚蓝穹顶下,千万尾游鱼织就“文旅融合”的梦幻经纬,VR光影秀与生态保育课堂正__________着科技与自然的协奏曲。珠海人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淇澳岛红树林(2)yáo yè生姿,潮间带里的招潮蟹举螯相迎;十字门水道清波荡漾,倒映着国际会展中心流线型的建筑(3)lún kuò。这座曾获联合国褒奖的生态之城,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改革浪潮中__________新时代的“珠海故事”,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fēn zhì tà lái (2)yáo yè (3)lún kuò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赋予 诠释 书写 B、寄予 诠释 谱写 C、赋予 演绎 谱写 D、寄予 演绎 书写(3)、文章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新能源智造基地的机械轰鸣,奏响“珠海制造”向“珠海智造”蜕变的铿锵篇章
-
3、请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诗句
内涵
出处
(1)“海内存知己,。”
诠释大湾区城市携手共进的情怀。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比喻珠海跨海工程突破重峦的智能。
陆游《游山西村》
(3)“山随平野尽,。”
与珠海面朝大海的气魄相映成趣。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 。”
暗含珠海破旧立新的改革魄力。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采菊东篱下,。”
恰如珠海人诗意栖居的生活图景。
陶渊明《饮酒·其五》
(6)“ , 。”
展现高瞻远瞩的胸怀,恰如珠海深化改革、破局开新的战略定力。
王安石《登飞来峰》
(7)“ , 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出改革事业要开阔视野,勇于学习,敢于求教。
《论语·述而》
(8)“先天下之忧而忧,。”
体现珠海发展不忘初心的担当。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
寄寓登高望远的豪情,恰如珠海立足湾区、胸怀天下的格局。
杜甫《望岳》
-
4、经典书籍往往可以开阅人们的视野,洗涤人们的心灵。任选以下一部经典,仿照示例,写一段推荐语。
经典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常谈》《说文解字》《诗经》
示例:《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这句话是“牛虻”一生最好的写照,他作为一只“不断叮咬意大利基督教会、令人民觉醒”的“牛虻”,为国家的独立统一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成为意大利民族独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牛虻》,那些有关斗争、信仰、牺牲的故事,都令人无比震撼、动容。
-
5、本学期我们阅读了两本必读名著《经典常谈》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物资缺乏、天气恶劣等内容。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保尔,凭借钢铁般的意志进行写作创作出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实践着他生命的誓言。 C、《说文解字》是伏羲氏创作的一本字书。这本书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解说;它也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D、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编辑的《小戴记》。“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可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如《大道之行也》。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了“伊人”“在水一方”的生活环境以及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伊人”的过程,从内容看,它是一首叙事诗。 B、诗歌每章的开头分别以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起兴,渲染出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C、诗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既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又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求的深情。 D、诵读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苍”“霜”“方”要读得饱满。(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
7、【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唐有韩志和,善雕木,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①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奏之,上睹而悦之。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②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砂啗③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志和臂虎子于指上,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④擒雀,罕有不获者。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关捩(liè):能转动的机械装置。②啻(chì):仅仅,只有。③啗(dàn):同“啖”,吃,这里是“给……吃”的意思。④鹞(yào):猛禽名,似鹰而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两膝相比者 比:比较 B、矫首昂视 矫:举 C、云以丹砂啗之故也 故:缘故 D、上睹而悦之 悦:高兴(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B、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C、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 D、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一二百焉(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我国在古代工艺美术上的卓越成就。 B、【甲】文对船头上三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都进行了细致刻画,都非常生动逼真。 C、【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及曲终……等级”,表现了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器物机关的巧妙。 D、【甲】【乙】两文语言生动形象,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技艺高超,但各具特色。(4)、翻译下面的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饮啄悲鸣,与真无异。
-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瓢乡愁
葛鑫
①邻居家小院里种了棵葫芦,一根长长的藤蔓,牵着一群大大小小的“葫芦娃”,煞是可爱。
②千里之外的故乡,也曾吊挂着这样大大小小的葫芦。到了秋天,葫芦由青绿变成金黄,老去的葫芦掂在手里已没有了分量,母亲便左挑右选,找几个模样周正的,摘下来,对半剖开,挖去瓤和籽,再风干几天,做成瓢,分给亲邻。
③锅碗瓢盆,这里的瓢指的就是葫芦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瓢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那时候,有大瓢、小瓢,水瓢、面瓢,各种各样的瓢。
④小时候,放了学在外面疯玩,追逐打闹,跑得一头大汗,渴了就“呼哧呼哧”地跑回家,拿起水瓢,从门后的大水缸里舀上半瓢水,“咕咚咕咚”灌下去,那感觉特别过瘾。身处孔孟之乡,后来上学读到《论语》里记述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竟因为和颜回过着同样的生活而沾沾自喜,箪食瓢饮过后,便会拿出书认真学习,期待有一天成为书里的人。
⑤要说小学时代最大的愿望,那便是生病了,生病后不仅可以请假不用上学,还能享受到特殊待遇。母亲每每见我茶饭不思、病恹恹的样子,便会拿起小面瓢,去面瓮挖上一小瓢面,切上点葱花,再打上俩鸡蛋,加点水,一搅和,倒在锅里用油一煎,香甜松软的鸡蛋饼就做好了。那时家里有大大小小三个瓢,大瓢舀水,小瓢挖面,还有一个盛粮食。母亲在小院里喂了几只鸡,每天都会喊小弟用瓢挖些玉米、高粱去喂鸡。小弟一边从瓢里抓玉米,一边嘴里发出声响,唤鸡过来。小鸡们啄食一会儿,便抬头看一眼小弟手中的瓢,那场景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里。
⑥母亲还曾多次讲过姥姥拿着小瓢去邻村讨饭的故事。母亲自幼聪慧,却生不逢时,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挨饿中度过的。姥姥、姥爷勒紧裤腰带,拼着老命供着家中这个“女秀才”读书。母亲说那时最怕过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在外地求学的她每次回家,姥姥都会拿着小瓢,提前去很远的外村讨饭。因为姥姥娘家亲戚多,姥姥怕让亲戚看到,总是要绕很远的路,才能讨上一小瓢地瓜面什么的回来……饿得两眼发花的母亲,总会如男孩子般爬到树上,去撸臭椿叶子,拌上点儿姥姥讨回来的地瓜面,放锅里煮了吃。过年的时候,姥姥让母亲和面包几个饺子,母亲拿着面瓢从面缸底挖半天,才挖上小半瓢面,勉强包几个饺子,一人仅够分一两个。
⑦后来,生活富裕了,当母亲领着我们姐弟拿着一瓢大米、一瓢玉米去排队做爆米花的时候,母亲说,总感觉那些大米、玉米都在笑,像一颗颗笑容背后的牙齿。
⑧粮食,在挨过饿的母亲眼里,是多么珍贵的存在。这盛满瓢的粮食,可以喂饱她的孩子们,想着小瓢随时可以挖取的满缸的粮食,想着孩子们可以四野玩耍、满心的喜悦,母亲总是很满足。
⑨几十年过去了,家里已经有了瓷的、塑料的、不锈钢的等各种器皿,但我家至今还保留着过去的那两个瓢。年代久远,老瓢却依然不减与生俱来的乡野气质,它金黄暗褐的色泽,与故乡泥土的颜色并无二致,也与乡间生灵老去的面容相同,布满沧桑、斑驳的时光印痕。老瓢上面有母亲用线缝过的痕迹。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当年缝老瓢的情景,她用锥子先在裂缝的两边扎上对称的小孔,再拿大号针穿上线,最后耐着性子,一针针地缝起来。
⑩远远地,我好像嗅到了老瓢散发出的气息,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芳香。老瓢还在,母亲却走了。叶落归根,人终归还是要回到养育他的泥土里,而老瓢张着大嘴,召唤着远离故乡的人们,变成了一瓢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选自《山西晚报》,有删改)
(1)、全文围绕葫芦瓢展开叙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完成填空。①→小时候,“我”疯玩后用瓢痛快喝水,后以古人“箪食瓢饮”为志认真学习→②→每天,母亲都会喊小弟用瓢挖玉米、高粱喂鸡→母亲讲姥姥拿小瓢去邻村讨饭的故事→现在,“我”家保留的两个老瓢变成了化不开的乡愁。
(2)、本文以《一瓢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3)、“瓢”承载着姥姥、母亲、“我”乃至故乡的人们深厚而复杂的情感。结合全文内容,品味“瓢”承载着的情感。 -
9、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漫步其中,含英咀华,倍受滋养。班级准备举办一期“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古诗苑·诗林漫步】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化用诗句,拟写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2)、请你仿照下面演讲稿中的句子,在A、B两处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A;B。
(3)、找出下面诗句中蕴含相同情感的意象,并说说它们蕴含了怎样的情感?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②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4)、请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面的诗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凄神寒骨,。(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5) , 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诗歌《回延安》采用了山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B、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桃花源记》中,“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是指古代儿童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后代指小孩。 C、《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有力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D、《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对和平世界、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
-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标准语文》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中文爱好者编写的一套中文学习课本。 B、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经典书籍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下,顺利开展。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研究核武器,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B、桃花源风光在出口处戛然而止 , 芳草、落英、阡陌……全部消失,给人无限遐想。 C、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员凭借天衣无缝的配合获得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首金。 D、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的源远流长。
-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欺侮 冗杂 缄默 佁然自乐 B、沼泽 缭原 追溯 人情世故 C、沟壑 携带 震撼 辗转反侧 D、两栖 惟幕 陨石 海枯石烂
-
1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热忱(chén) 龟裂(guī) 连翘(qiào) 目空一切(kōng) B、眼眶(kuāng) 豁亮(huò) 褶皱(zhě) 惟妙惟肖(xiào) C、归省(xǐng) 好逑(hǎo) 提防(dī) 参差不齐(cī) D、淳朴(chún) 炽热(zhì) 匿名(nì) 称心如意(chèng)
-
16、写作·烟火故事集
2025年央视春晚精彩纷呈,《世界赠予我的》旋律婉转,歌词质朴,启人深思,令人动容。“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当我们以温柔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时,世界亦会以同样的真诚,回应生命中每一颗烟火,每一个探寻,赠予我们无尽的温暖与美好。
请以“在世界的馈赠里成长”为题,写下你的经历、体验、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把题目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结合个人经历,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17、(甲)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①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选自《白鹤堂集》,作者是彭端淑。彭端淑,约1699年出生,约1779年去世,字乐斋,号仪一,清代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注释】①恃:凭借,依靠。
(1)、结合内容,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故曰:教学相长也。
查字典法
(1)(选序号)
①原因②因此③旧的,原来的
虽有佳肴
古今异义法
今义:虽然
(2)
“知不足”与“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请借助成语解释文中“知”的含义。
成语迁移法:“自知之明”
(3)
不足为外人道也(被);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一词多义法
(4)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在《虽有佳肴》中“《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揭示了教与学相互促进能推动知识掌握和个人成长,以下《为学》中的观点,与这一理念有着相同核心的是( )。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B、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C、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D、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4)、小状和小元是同班同学,小元最近为数学学习苦恼,觉得题目太难,知识点复杂,想放弃。下面是他们的对话,请你补全他们的对话。小状:“让我来给你说说。从学习方法的角度看,《虽有嘉肴》告诉我们①;而《为学》则让我明白了②。”
接着,小状继续鼓励小元:“小元,别被数学难住就放弃。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为学》用蜀鄙二僧去南海进行③ , 告诉我们有决心、行动,就能克服困难,学数学也一样。”
小元:“道理我懂,可试了很多方法,成绩还是没提高,我很迷茫。”
小状:“别灰心!《虽有嘉肴》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④ , 把学习比作品尝美食,不亲身去学就不知精妙,和大家交流能帮我们更好掌握知识。”小元听了,似乎又找回了信心。
-
18、《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下列对《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乡村的热闹民俗,《过故人庄》“青山郭外斜”描绘出乡村的宁静悠远,二者所营造的氛围截然不同。 B、《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含哲理,而《过故人庄》中“把酒话桑麻”只是单纯叙事,没有蕴含深层的意义。 C、从结构上看,《游山西村》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过故人庄》则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赴约、做客、约定等情节。 D、在语言风格上,《游山西村》质朴自然中不乏灵动,《过故人庄》则显得更为简洁平淡,都具有田园诗的语言特色。(2)、有人评价:“田园诗中,诗人借乡村生活,或寄闲适之趣,或抒真挚情谊。”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碗汤面
李祥玉
①招牌,带着些许的油渍,挂在门口,看得出来历经风吹日晒,见惯了往来行人,倒是敛了性子,默默不语。
②清晨,薄雾,热气,若是把雾撕碎成一片一片,在冒着热气的热汤里轻轻摇晃,那薄衣似的乳脂便可轻轻浮在汤面上,惹人馋食。
③两棵香樟参差交错,树影婆娑,晨光被割裂出淡淡的金辉,倾泻在树根脚边的点点青苔上。
④店里的姨娘早早起了熬汤,先活来了一碗红糖酒酿甜水,再翘首盼着那碗小面。清甜的红糖酒酿带着丝丝暖意,入喉散了眉眼的倦意,唇齿是醪糟的点点清香,也算是开了胃。此刻恰好面汤盛上,青绿的葱花随意自由散在汤面上,偶尔一些带白的乳脂浮在碗的边缘处。红油最是顽滑,在咕咕冒泡的汤面上恣意旋转,连带着溏心蛋也躁动了起来。唯有肉末最是安稳,闲在一处安然无事,数片卤肉卧躺在碗的一端,底下盘卧着条条滑嫩的手工面条。入口先是薄薄的卤肉片,滑溜地入了舌,吮了汁的肉末在味蕾处绽开肥瘦相宜。筷子轻轻戳了一下溏心蛋,内里液态的蛋黄流出,一些融进汤底,更多的则和肉粒面条糅杂在了一起。青的添香,红的刺激,白的劲道,带着乳白的黄倒缠着舌盈香。腥的淡,辣的欢,分外令人口齿生津。一旁的大人此时倒是唠起了家常,身为小孩的我则全然融在面食里,顾不得其他。
⑤味蕾间的感触是最长情的告白,那是跨越无数岁月后沉淀的味道,也将记忆熬煮得愈发炙热而醇美。许久未回家的我,下了火车便寻着记忆里的路线去寻找藏在老街里的小店。
⑥落日熔金,傍晚的空气中带着樟树的香气,混着些许熟悉的泥土气味,一切似乎从未改变,踩着落叶的心自是带着一点害怕和期待。意外的是,那块泛着黄、带着油渍的招牌换了模样,不再简陋,烫上了鎏金的“精品汤面”4个大字。店也变大了些,店里的主人家也不再是那位偻背的姨娘了,似乎是几位年轻人接管了下来。看着他们娴熟地把调味袋里的大骨高汤兑好,再拌点袋里的速食卤肉和外表金黄的炸蛋,汤底的面也是早先买好的方块挂面,如此,一碗“精装”的“精品汤面”便成了。
⑦店内依旧座无虚席,却少有人唠家常了。大多人行色匆匆,公文包或是满载的书包放在一旁,尽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算是成熟了的漠然还是压力下的匆匆,不得而知。
⑧斜阳把一切成熟的东西焙得更成熟,黄透的枫叶杂着碎屑的金辉,散落一旁无人问津。
⑨暖橘色的火烧云一路烧到天边,烧走的是童年里的稚嫩和记忆里的巷店,而那些无曾触及的曾经却是孩童心里珍贵的宝藏,是银色的高楼大厦融不进小巷里的低矮,是紧凑的时间等不起一人慢熬汤汁的低效。是啊,灯红酒绿里图的不过是一顿饱食,哪管是炊烟还是白气,都被剥落,留下精致外壳的“精品”才算是跟上了时代人的脚步。
⑩跌跌撞撞还是回到了那里,原来心里惦念的还是那家记忆中的老店。夜踱店前,树香沁鼻,忽然宵寒袭肘。樟木香托不起热雾了,却伴着长夜惦念曾经的梦,也许那块沾着油渍的招牌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安睡了。
⑪嘘,别惊扰了小碗汤面的梦。
(选自李祥玉《中国青年作家报》2025年1月12日)
(1)、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我”与面的故事:
我的心理变化:
(2)、将下面一段文字还原到文中,最合适的位置在哪两段之间?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一切永远那么静寂。大抵是一份烟火气扰了小城的清梦,许是路旁汤食馋人了些,那些赶去上班的人也不由驻足,更遑论是馋食的小孩子了。
(3)、文章第④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小碗汤面”的制作过程与品尝体验,温暖的生活气息让人动容。请从描写手法、语言特色等两个方面择其一进行赏析。赏析角度:
我的见解:
(4)、文章以“梦”作结有何深意?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4年12月31日傍晚时分,当天边一抹夕阳渐渐隐去,南宁琅西夜市开始“苏醒”。南宁酸野、老友粉、柠檬鸭、卷筒粉等地域美食,撩动味蕾、牵住乡愁。跨年迎新,各路“吃货”寻着香味,汇入升腾的城市烟火气中。眼前,这家“网红”酸野摊前面,排成了一条10米长龙。芒果、西瓜、萝卜、菠萝切成丁,黄的、红的、白的、橙的,撒上一把辣椒盐,酸、甜、咸、辣的味道,令人欲罢不能。
②垠西夜市位于青秀区金洲路东一巷,紧邻地铁站出口,由于多个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的宣传,已经成为区内外市民喜爱打卡的宵夜美食街之一。在3500平方米的街道上,入驻店铺185家。此时,市集摊位和档口井然有序,灯火通明。店家的揽客声、顾客的交流声、扫码付款的提示音等,汇聚成了抚慰人心的“交响曲”。熙熙攘攘的夜市,抚慰着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南宁的温度和美好。
(摘编自广西日报《南宁埌西夜市——最是烟火抚人心》)
【材料二】
①一碗碗筋道爽滑、被辣椒浸红的柳州螺蛳粉,经由短视频走红网络,是响当当的美食界“顶流”。为欢迎慕名而来的游客,柳州推出了两条“公交专线”,途经市区多家网红螺蛳粉实体店,游客一下车,便可开启美味之旅。同时,当地推出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主题线路,通过一碗螺蛳粉串起旅游线,让喜爱螺蛳粉的食客成为这座城市的游客,推动“螺蛳粉+旅游”融合发展。
②螺蛳粉从最初的街边堂食,到后来的袋装速食,再到现在的全球邮购,如今的柳州螺蛳粉已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355.21亿元,同比增长7.7%。继柳州螺蛳粉之后,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广西酸嘢等也陆续走上现代化产业之路,推动更多“桂味”摆上百姓餐桌。要“流量”更要“留量”,要“破圈”更要“长红”。下一步,广西将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消费中心,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美食,打响广西桂菜名菜、名小吃招牌;进一步扩大广西美食影响力,为“舌尖”经济开辟出多元复合的发展路径,加速释放消费活力。
(摘编自人民网《广西美食的“破圈”之道》)
【材料三】
美食研学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广西美食在本地广受欢迎,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有限。经调查研究,绘制出助力广西美食破圈的思维导图,如图: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埌西夜市店铺多、人流量大等特点,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夜市热闹的氛围。 B、材料二按照时间的说明顺序介绍柳州螺蛳粉的发展情况。先写了当地为推广螺蛳粉采取的措施,再列举相关数据说明其销售收入增长。 C、材料二列举柳州推出“公交专线”和“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主题线路”的例子,是为说明这两项举措推动了“螺蛳粉+旅游”融合发展。 D、材料三的广西美食破圈地图表明,广西食材资源丰富,各地美食独具特色。但广西的美食要让更多人了解,还需要“走出广西”,破圈发展。(2)、请参考示例,在材料三的美食地图中选一座城市的一个特色美食(除示例外)来制作美食名片,推广家乡广西的美食。(宣传口号要求:抓住美食特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示例:
(3)、材料二提到“要‘流量’更要‘留量’,要‘破圈’更要‘长红’”,结合三则材料内容,谈谈广西美食应如何实现“长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