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黑斑蛙后肢强健,趾间有蹼。运动时,双腿先收缩,然后蹼张开至最大,双腿下蹬完成推进。滑行阶段,脚蹼合拢,双后肢伸展。速度慢时,过渡至恢复阶段,双腿向上收缩。科学家拍摄的运动过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二:变色龙除了能躲避天敌和接近猎物,还能通过改变体色与同伴沟通。例如,雄性变色龙会用明亮的颜色向侵犯领地的同类示威。
(1)、资料一中描述的黑斑蛙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黑斑蛙的身体结构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的为。(2)、图中在滑行阶段,黑斑蛙的后肢处于(填“伸展”或“收缩”)状态,其消耗的能量来自肌细胞内的氧化分解。(3)、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资料二中变色龙用明亮的颜色向同类示威属于行为,这是由变色龙体内的决定的。变色龙用明亮的颜色向同类示威的行为受到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
2、小飞的父母准备再生一个孩子,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应该是( )A、XY B、XX C、XX和XY D、XX或XY
-
3、现在有些家庭大门开始使用指纹锁,这是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一个实例。研究表明,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其指纹也只是相似而非完全相同。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指纹是人体的一种性状 B、指纹的形成不受环境影响 C、指纹的形成主要由基因控制 D、指纹的特征因人而异
-
4、下列关于生物性状遗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我们身体每个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 B、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都与蛋白质有关 C、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具有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D、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的细胞表达出来的基因可能不同
-
5、下列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没有遇到精子的卵细胞不久后会退化 B、受精卵由输卵管到达子宫后开始分化 C、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一般为280天左右 D、胎儿在母体内被羊膜包裹,内有羊水
-
6、安阳盛产大枣和月季,繁育大枣和月季的方法通常是( )A、嫁接和扦插 B、嫁接和压条 C、组织培养和扦插 D、杂交和压条
-
7、在生殖季节,雄蛙的鸣囊鼓起,叫声嘹亮,其主要目的是( )A、宣示领域 B、引诱昆虫 C、吓退敌害 D、吸引雌蛙
-
8、下列关于生物个体发育的叙述,哪些是家蚕和青蛙都具备的特点( )
①发育过程在水中进行;②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③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④幼体和成体有很大差异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9、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着生态平衡,这种作用是通过 实现的。( )A、直接取食植物体 B、分解利用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10、如图是人体关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是关节软骨 B、②是关节窝 C、③是关节腔 D、④是关节头 -
11、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是依靠运动器官来完成的 B、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 C、动物通过运动可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D、动物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源于所摄取的食物
-
1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曾报道过科学家们在海底“植树造林”,守护一片蔚蓝的事迹。
资料一:珊瑚是由珊瑚虫构成的集合体,它的斑斓色彩来自身上的共生藻类。若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藻类离开珊瑚体,从而显露出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外壳本身的白色,形成白化现象。
资料二:为保护珊瑚、恢复海洋生态,我国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在海底种珊瑚,被喻为海底“植树造林”。珊瑚种植技术需要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种植区。例如,野外育苗时需先把珊瑚切成细小的断枝,在海底搭建的人工支架及浮床上培育后再移植到特定海域,让苗种重新繁殖,扩大族群。
(1)、藻类与珊瑚虫是关系。藻类可为珊瑚虫提供 , 同时珊瑚虫为藻类提供(两空均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盐”)。(2)、海底“植树造林”需要先培育珊瑚苗。珊瑚苗上的生物从分类上属于动物,其特有的攻击和防御利器是。(3)、珊瑚的野外育苗并不容易,因为影响珊瑚苗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等。苗种在苗床或者礁石上重新繁殖扩大族群,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4)、珊瑚虫分泌形成碳酸钙外壳的过程中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对生物圈的意义是。为了减缓珊瑚白化现象,我们日常能做到的是。 -
13、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的推广和落实,保证了广大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了探究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我市某中学生物社团组织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发育状况相似的健康小白鼠20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甲组小白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小时,持续24天。乙组小白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与甲组相同。
第三步:在实验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第24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刚出生的小鼠就会吸吮乳汁,从获得途径来看,小白鼠吸吮乳汁的行为属于行为。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填“饥饿”或“饱食”)状态。(2)、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3)、在该探究实验中,甲组和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是。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4)、分析上图可知,随着每组小白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比较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5)、另一个生物小组的同学们选用蟑螂来做走迷宫的实验,发现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填“强”或“弱”)(6)、根据本实验的结论,请给你的同学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
14、在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似乎显得过于微小与沉寂。然而,它们在食品制作方面却作用非凡。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下面是他们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实验流程图。据此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在通气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大量繁殖。密闭的目的是为该微生物。(2)、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和无氧条件下,该微生物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3)、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步骤。(4)、醋酸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现有如图所示的两种发酵方法。
方法一:每天都对发酵罐中的原料进行搅动,使其充分接触氧气,发酵30天;方法二:将发酵罐中的原料分为A、B两层,每天只翻动A层,发酵15天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再发酵15天。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该选择的发酵方法是 , 理由是。
(5)、为了延长葡萄醋的保质期,通常选择的保存方法。 -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野外实践过程中拍到了如图甲所示的生物图片,并按图乙中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生物的分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①是靠的方式进行繁殖。(2)、⑥对应甲图中的金丝猴,它们群栖高山密林中,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昆虫、鸟和鸟蛋,由此判断金丝猴的牙齿有的分化。(3)、某同学依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将图中的红豆杉和玉米分为两类,其中③代表的植物所属的生物类群是植物。(4)、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的多样性。(5)、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16、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动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下列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动物的运动都是由提供动力,因此图甲所示家鸽的[ ]发达。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主要通过细胞的作用实现。(2)、图乙中,Ⅰ、Ⅱ、Ⅲ表示蝗虫身体的各部,①②③表示蝗虫的某些器官,其中飞行器官及所在身体部位分别是、三对(填数字)。蝗虫有一对 , 体表有 , 用于呼吸。外骨骼会限制其发育和长大,因此它有现象。蝗灾时,成群蝗虫所经之处庄稼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成群的蝗虫是否具有社会行为(是或否)。(3)、图丙是人的关节及屈肘动作模式图,⑨在运动中起作用,与其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是[ ]和③中的滑液。屈肘动作产生是当[ ]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⑥和⑦均属于。 -
17、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某班同学参观了研学基地的香菇种植大棚,如图为香菇图片。以下对香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香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种植大棚中要提供充足的光照 B、鲜香菇风干脱水保存,可以杀死其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C、香菇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D、香菇的营养菌丝吸收水和无机盐 -
18、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又称“青春痘”,痤疮症状加重的原因之一是毛囊中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痤疮丙酸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供其利用 B、痤疮丙酸杆菌与人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C、痤疮丙酸杆菌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D、痤疮丙酸杆菌与人体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
19、同学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桑叶饲养家蚕,关于家蚕和桑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 B、桑树的叶属于营养器官 C、它们的结构层次完全相同 D、家蚕和桑树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
20、下列有关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软体动物都可以食用 B、根据身体内有无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C、蚯蚓身体分节,会阻碍运动 D、“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