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很多微塑料的大小只有微米级别。目前,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源中都检测到了不同浓度的微塑料,甚至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海洋、湖泊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微塑料不会进入人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C、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D、微塑料能够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2、某同学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霉菌菌落通常比细菌菌落大,说明空气中霉菌数量更多 B、培养基中的细菌和霉菌来自空气 C、该实验可以测定空气中所有微生物的种类 D、一个细菌菌落中可能有几种细菌 -
3、果蝇的长翅、残翅受一对基因控制,如图甲、乙所示。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选用一只长翅果蝇与一只残翅果蝇作为亲代,进行多次杂交,得到的子代(子一代)全为长翅。再让子一代长翅果蝇雌、雄个体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代(子二代)果蝇的性状和占比如图丙所示。请回答问题:
(1)、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 , 长翅为性状。(2)、亲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图乙中的(填序号)。(3)、图丙中,子二代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的数量比是 , 其中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图乙中的(填序号)。(4)、从子二代中任取一只长翅果蝇,与多只残翅果蝇杂交。若其子代的长翅与残翅的比例约为 , 则该长翅果蝇基因组成是Aa;若其子代是的性状,则该长翅果蝇基因组成是AA。(5)、果蝇的发育过程与苍蝇一样,需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发育。研究发现,将刚孵化的残翅果蝇幼虫放在31℃的环境中培养,会得到一些翅长接近长翅果蝇的成虫,这些成虫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又都是残翅果蝇。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
4、生物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索。某兴趣小组同学选取了多种生物,对这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知识进行了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生物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有(多选)。a.酵母菌出芽b.细菌分裂c.杂交水稻的培育d.植物的组织培养e.桃树的开花结果
(2)、图甲中的M表示的发育过程称为。青蛙的幼体用进行呼吸,因此必须在水中生活。(3)、图乙中若D表示受精卵,写出家蚕一生的发育过程(用字母和箭头表示)。结合蝗虫的发育特点,为更好的防止蝗灾的发生,应在(用字母表示)时期消灭蝗虫。(4)、图丙所示鸟卵的结构中,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既能对卵细胞起保护作用,又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的结构是图中的[](用图示序号表示)。(5)、图中丙、丁表示的生物的生殖方式分别是和(填“胎生”或卵生)。 -
5、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但是航天员长时间处于失重环境,这样是否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科研人员用大鼠和鱼骨开展了相关研究。(1)、航天员需要在飞船锻炼区跑步来锻炼身体,他们的运动离不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组成包括骨、和骨骼肌。在研究中,选取体重、年龄相同的20只雌性健康大鼠,平均分成两组,这体现了对照实验的原则。第一组进行吊尾(模拟失重状态),第二组不进行吊尾,连续饲养四周,其中第组是对照组,每组用10只大鼠而不用1只的目的是。(2)、实验完成后,科研人员测得并记录了20只大鼠股骨的实验数据,下表中结果是他们通过计算平均值后得到的。
实验处理
骨松质骨密(g/cm)
骨小梁间隙(mm)
最大抗压载荷(N)
吊尾
0.14
0.16
124
不吊尾
0.20
0.12
194
据上表数据可知,模拟航天员失重状态,大鼠尾部悬吊4周后,骨松质骨密度下降,最大抗压载荷下降。综上所述,长时间处于失重状态,可能会导致航天员。
(3)、科研人员还进行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如图1中鱼肋骨经过彻底煅烧后变脆易断,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 , 它与骨的硬脆有关。图2中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浸泡后变柔韧,可以打结,此实验证明骨中含有 , 它与骨的柔韧有关。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增多,骨的弹性变小,易发生骨折,骨折的修复与骨膜上的细胞有关。
-
6、绿色玉米苗基因型是AA或Aa,白色玉米苗基因型是aa。根据下表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条件
基因型
表现型
有光
AA
绿苗
Aa
aa
白苗
无光
AA/Aa/aa
白苗
A、生物体的性状表现不受环境的影响 B、基因型是AA/Aa的玉米苗出现的白苗现象是不可遗传的 C、环境条件的变化不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 D、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既受基因型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
7、某草场为保护牛羊而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导致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 )A、促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毛皮 C、维持生态平衡 D、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
8、下列各项中,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大蒜在无光条件下,长成蒜黄 B、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色盲的儿子 C、用杂交技术培育的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D、利用航天技术培育的太空南瓜
-
9、如图是人体脑部和生殖器官与全身相对生长速率的比较曲线,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B、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C、①表示生殖器官的生长,③表示脑部的生长 D、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
10、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鸟与昆虫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B、绿色植物→鸟→蛇→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C、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污染,在该食物网中体内毒素积累最多的是猫头鹰 D、消费者的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
11、下列关于“探究蚂蚁的通讯”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可以用手直接移动“桥” B、实验用的“桥”的大小、长短要一致 C、实验中使用的蚂蚁数量不宜过少 D、实验证明了蚂蚁的通讯主要依靠气味 -
12、“引体向上”是锻炼臂肌、腹肌、背肌等骨骼肌群的一项简单易行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完成该项动作时,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动作的完成是多块肌肉协调合作的结果 B、不仅需要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等其它系统的参与 C、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需附着在同一块骨上,以牵拉骨产生运动 D、运动结束双手自然下垂休息时,肱二头肌处于舒张状态
-
13、蒲公英的花和叶片会在夜晚来临前收拢闭合,白天花会重新开放,叶片会重新展开。蒲公英的这一特性反映了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C、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14、胎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母体获取大量的营养物质,以支持其快速地生长和发育。其获取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母体→胎盘→脐带→胎儿 B、母体→脐带→胎盘→胎儿 C、母体←脐带←胎盘←胎儿 D、母体←胎盘←脐带→胎儿
-
15、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大量的藻类。藻类是一类结构简单,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的能量来源,同时释放氧气。
贝类和藻类关系密切。贝类以藻类为食,从藻类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构建柔软的身体和坚硬的贝壳(含有碳酸钙)。这种关系不仅对贝类有益,也帮助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藻类可以利用贝类排出的含氮、磷的营养盐,促进藻类自身生长的同时,还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保持水质清洁。
这种贝类和藻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被渔民利用并发展出“贝藻套养”的海水养殖模式,下图为“贝藻套养”模式图。

“贝藻套养”对于缓解温室效应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同时,贝类可利用水中含碳物质形成贝壳,这也有助于固定碳元素,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1)、据文中信息,藻类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量的来源是。(2)、海带、紫菜、裙带菜是常见的“贝藻套养”生物,没有的分化,均属于藻类。贝类则属于(填“软体”或“棘皮”)动物类群。(3)、根据材料分析,下列关于“贝藻套养”叙述不合理的是。a.能够降低该片海水中的含氧量
b.能够实现对藻类数量的控制
c.能够促进海水水质保持与改善
d.能够提升沿海渔民经济效益
(4)、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请在模式图中添加“→”和文字,说明“贝藻套养”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
16、每年的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同学们开展了“科学洗手,‘手’护健康”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向公众宣传科学洗手的重要性。(1)、项目一:为什么要洗手?
有同学提出手上存在细菌会影响健康,为此利用培养细菌的一般方法开展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基本流程
Ⅰ.配制培养基
Ⅱ.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后使用
Ⅲ.用无菌棉棒采集样品,并接种在培养基中
Ⅳ.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采集样品
A对照组
B洗手前
C洗手后
实验结果



①基本流程:Ⅱ高温灭菌和Ⅲ用无菌棉棒采集样品的目的是;Ⅳ每组培养皿恒温培养的温度应。
②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项目二:怎样洗手更科学?开展实验探究洗手揉搓时间对洗手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
揉搓时间(秒)
手上细菌的对数值
洗手前
洗手后
洗手后减少数
15
2.30
1.24
1.06
30
2.99
2.06
0.93
60
2.80
1.96
0.84
注:手上细菌的对数值越大,细菌越多
①分析数据可知,揉搓时间15秒洗手效果更佳,理由是。
②结合生活实际,还可以探究影响洗手效果的因素有。(写出一点即可)
(3)、项目三:“全球洗手日”科普宣传结合项目一和项目二,或者其他知识,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请分析举办活动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示例:问题:如何向公众解释日常所接触的物品会让手上的细菌增多?
方案:利用培养细菌的一般方法,在门把手、触摸门把手前后的手上采集样品,并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将培养结果进行展示。
-
17、小林跟随老师来到国家植物园,对植物界“大熊猫”——珙桐展开研究学习。(1)、小林根据观察,作了如下记录:
珙桐果实和种子的观察记录单
☆整体观察
·果实呈紫绿色,长卵圆形
☆局部观察
·剖开果实,内果皮致密坚硬,具有纵向沟纹
·纵向剖开果核,可见其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结构并绘制简图

根据观察记录单分析:
①珙桐种子外面有包被,由此判断珙桐属于植物。
②珙桐种子中的是新植物的幼体。
(2)、珙桐种子萌发需要吸收水分,自然状态下萌发困难。小林查找到珙桐种子和果实吸水能力的相关资料,如下图。
①据图分析,珙桐种子吸水能力明显果实。
②结合观察记录单,解释种子萌发困难的原因可能是。
③综合以上信息,人工繁育珙桐可通过方法,促进种子萌发。
(3)、小林认为“珙桐果实和种子的特殊结构对其生存和繁衍有一定的好处”。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
18、
同学们在生物课上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实验记录单如下,请将该记录单补充完整。
实验记录单
●实验准备及操作安全
(1)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多选)
a.要选用健康有活力的鱼
b.实验过程中尽量保持安静
c.触摸鱼体表时动作要轻
d.观察后迅速将鱼放回清水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2)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如图1。先观察它的外部形态,摸一摸鱼的体表。通过观察可知,鱼的身体呈型:鱼的体表有黏液.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减小。将鲫鱼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在水中运动。结合图1中鱼在游动时肌肉和尾鳍的变化推测,鱼游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观察鱼鳃和鱼的呼吸
(3)鱼在水中游动时,口和鳃盖后缘总是交替张合。用滴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观察到墨汁流入鱼口后,从鳃盖后缘流出。轻轻掀起鳃盖,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如图2。鳃丝多而细,可以增加 , 从而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鳃丝呈现鲜红色,说明鳃丝内含有丰富的。请推测,当水流经过鳃丝后,水中溶解的氧含量变化是。

-
19、同学们将校园池塘采集的水样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单细胞生物眼虫。(1)、制作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眼虫,结果如图1所示。

①制作装片时,载玻片上需要放几丝棉花纤维,目的是。
②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到眼虫后,将其移到视野中央,转动(填“物镜”或“转换器”),切换到高倍物镜,观察其细胞结构。
③眼虫前端的不停摆动,使其在液滴中游动。细胞内有许多绿色的 , 说明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由此推测光对眼虫的分布有影响。
(2)、为验证上述推测,同学们进一步开展实验探究。步骤Ⅰ: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分为A、B两个区域,用显微镜观察眼虫的分布和运动情况。
步骤Ⅱ:将光束打在临时装片的A区域,如图2,再次用显微镜观察。

①步骤Ⅰ起到作用。
②若观察到步骤Ⅰ中眼虫 , 步骤Ⅱ中眼虫 , 则说明光对眼虫的分布有影响。
-
20、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尝试制作泡菜,并检测泡菜中pH值(酸碱度)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完成下面小题。
(1)、制作泡菜利用的菌种是( )A、酵母菌 B、醋酸菌 C、乳酸菌 D、毛霉(2)、以下操作会导致泡菜制作失败的是( )A、泡菜坛烫洗后控干水分 B、新鲜蔬菜洗净、晾干 C、泡菜坛加盖,用一圈水封口 D、每天开盖检查一次(3)、国家标准规定腌制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应在20mg/kg以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再减少 B、亚硝酸盐的含量随pH值降低而减少 C、pH值越低,硝酸盐还原菌繁殖越快 D、泡菜腌制5天以后再食用会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