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西同学学习了利用微生物制作发酵食品后,在家里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利用酵母菌做馒头,和家里人共享劳动成果。阅读完成下列小题:(1)、乳酸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2)、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加水密封,主要目的是防止( )A、氧气进入 B、水分蒸发 C、灰尘进入 D、营养流失(3)、为了蒸出更好的馒头,西西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设计,相同时间后实验现象如图。该实验探究的是( )
装置
酵母菌
(种类)
酵母粉质量
(克)
面粉质量
(克)
温度
(℃)
水量
(毫升)
甲
P菌种
3
50
28
300
乙
Q菌种
3
50
28
300
A、两种酵母菌的发酵速度 B、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C、面粉发酵时酵母粉用量 D、酵母菌发酵的产物(4)、西西同学把3题实验中甲瓶气球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是( )A、氧气 B、水蒸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5)、西西发现没妥善保存的馒头长“毛”了,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长的“毛”是一种霉菌,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单细胞生物 B、①中有孢子,可繁殖后代 C、③是根,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它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
2、如图,东方白鹳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上,绘有一只白鹳叨着一条鱼;有人认为这是真实的情景,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人的想象。阅读完成下列小题:(1)、根据图示中白鹳喙和足的特征,判断它的生活习性是( )A、喙有利齿善捕猎物 B、能在浅水捕捉鱼虾 C、趾间有蹼善于游泳 D、能攀附树干捕食昆虫(2)、白鹳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不包括( )A、体表覆羽 B、前肢变成翼 C、有龙骨突 D、颈长且足长(3)、白鹳在飞行时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特征中与其能量供应无关的是( )A、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卵有硬壳,具有保护作用 C、心跳快,血液循环快 D、气囊辅助肺呼吸,供氧足(4)、下列关于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鳃丝密布毛细血管 B、体表有鳞片覆盖 C、大多身体呈流线形 D、只靠鳍进行运动(5)、下列动物行为中,行为目的与白鹳捕鱼相同的是( )A、蜜蜂采蜜 B、蜻蜓点水 C、壁虎断尾 D、孔雀开屏
-
3、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厚壳桂、鸭脚木等植物2538种,有虎纹蛙、红嘴相思鸟、眼镜王蛇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46种,还有多种地衣和真菌。以上资料直接体现了( )A、基因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种类多样性 D、生物数量多样性
-
4、观察下列5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的细胞结构简单 B、②和③都属于原核生物 C、④和⑤靠孢子繁殖 D、①②③④⑤对人类有害
-
5、下图是有关病毒的概念图,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6、为研究小鼠的认路能力,某科研组选择健康小鼠,用图一装置进行实验。将小鼠从池壁放入水中,连续5天记录小鼠找到小岛所需的时间,结果如图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组 B、小鼠能认路属于先天性行为 C、小鼠找到小岛时间能无限缩短 D、小鼠能游泳由遗传物质决定
-
7、科研人员在中山市发现新物种“缘点大光蠊”,这种昆虫以动植物残骸为食,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物质,这说明动物在生物圈中能( )A、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B、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C、和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D、在生态系统扮演生产者
-
8、蝴蝶可以利用身体表面的小鳞片调节体温,科学家根据蝴蝶的这种调节体温方式设计了( )A、人造卫星控温系统 B、家用空调 C、飞行员的抗荷服 D、薄壳建筑
-
9、某博物馆展出了一具动物的头骨化石(如图),下列有关该动物的推测错误的是( )A、①是门齿 B、②能撕咬食物 C、可能体表被毛 D、可能仅以植物为食
-
10、每年都有绿海龟洄游到广东惠州的海龟湾沙滩产卵。判断绿海龟属于爬行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
①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
②体表有角质的甲
③只用肺呼吸
④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⑤在陆地上产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
11、小新家里饲养了一条热带观赏鱼金龙鱼(如图),下面是他记录的饲养日志,以下分析或判断有误的是( )
①金龙鱼依靠鱼鳍的协助在水中游泳
②金龙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这是它在呼吸
③天气很炎热,应将水温调至0℃,让鱼儿凉快下
④监控连续3天拍到金龙鱼在清晨浮头,应及时打氧
A、① B、② C、③ D、④ -
1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下列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B、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C、具有两对翅、三对足 D、具有“蜕皮”现象
-
13、非洲大蜗牛(如图)是常见的外来入侵生物,下列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表具有外套膜 B、贝壳起保护作用 C、用扁平的足爬行 D、属于双壳类动物
-
14、东东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蚯蚓的身体细长,属于线虫动物 B、用湿棉球轻擦体表有利于它呼吸 C、蚯蚓仅靠肌肉收缩和舒张来运动 D、蚯蚓身体无法分出前后和背腹面
-
15、蛔虫、华枝睾吸虫等寄生虫适应其寄生生活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生殖器官发达 B、消化器官简单 C、体表有角质层 D、运动器官退化
-
16、观赏鱼缸容易混入涡虫和水螅,它们会危害观赏鱼的生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涡虫和水螅的共同点,描述正确的是( )A、两侧对称 B、背腹扁平 C、有口无肛门 D、营寄生生活
-
17、中山某小区景观水池出现了“桃花鱼”。它的身体透明,呈辐射对称,边缘长着有刺细胞的触手(如图)。由此判断它可能属于( )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鱼类 D、哺乳动物
-
18、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营养价值高,被誉为“黄金食品”。如图,甲图表示玉米种子结构,乙图表示玉米叶芽的结构,丙图表示玉米植株,请据图回答:(1)、甲图玉米种子的结构沿(填“a”或“b”)剖开进行观察时,在其剖面可以看到[③]的数量是片。(2)、农业生产上,常选用饱满的玉米种子播种,是因为[ ]内贮存的营养物质能保证种子正常萌发所需。萌发时,发育成玉米植株的是甲图种子中的[①]。(3)、结合乙、丙图分析,玉米的⑩叶片是由乙图中的[ ]发育而来的。
-
19、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原理如图1所示。依据这一原理,生物小组利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并释放氧气。(1)、实验前,同学们向蓝色的BTB水溶液中吹入气体,由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使得BTB水溶液颜色变为色。随后,将黑藻放入两个装有等量该溶液的透明塑料瓶中(甲瓶和乙瓶),并挤出瓶内多余空气,拧紧瓶盖。(2)、将甲、乙两个塑料瓶置于如图2所示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结果。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瓶BTB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而甲瓶BTB水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说明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②同时还能观察到甲瓶有所膨胀,接下来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到该瓶中,可以看到 。
③综合①、②中的实验结果,该实验说明。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为回应这一质疑,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即丙组。①丙组塑料瓶中应装入等量黄色BTB水溶液,其内不放入黑藻,并将其置于光照环境中。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若丙瓶中BTB水溶液颜色呈现色,则证明光照不会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
20、小麦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麦收三件宝,头多、穗大、籽粒饱”说出了小麦丰收的三个关键特征。图1为小麦籽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小麦一天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图3为种植密度大小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曲线。请回答:(1)、小麦的种皮和果皮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粒小麦就是一个。(2)、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面粉主要来自图1小麦籽粒中(填数字)。(3)、图2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最多的点是(填字母);c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主要是植物叶片的部分关闭,导致光合作用原料减少。(4)、在生产实践中,要实现小麦“头多、穗大、籽粒饱”,根据图3所示,应采取的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