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显微镜
识别血细胞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湿棉絮
保持小鱼正常呼吸
C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碘液
检测麦芽糖的生成
D
探究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A、A B、B C、C D、D -
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图中鸟与昆虫的关系。(2)、某同学用“阳光→草→鸟→猫头鹰”表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其错误是阳光是该生态系统的部分,不能写入食物链中。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图中未表示部分还有。(3)、该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写出一条最长的食物链。(4)、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如果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大量被捕,则较长时间内鼠的数量会。
-
3、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的福寿螺近年来在我国农田里大量出现,对水稻的危害尤为严重,这说明了(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4、图所示为眼的正面和侧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对眼球的内部结构起作用。图中③的名称是 , 白天,当我们看完电影从影院走出来时,它的直径将由大变小,这一过程是通过图中结构[②]来调节的。
(2)人的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填名称)的曲度可以调节。
(3)你能看到远处有一棵树,是因为它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 ⑦ ]上,这个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 , 从而形成视觉。
(4)如果眼球的前后径 , 或者晶状体凸度 , 远处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后会落到 ⑦ 的前方,因而看不清物体,称为眼,可以用佩戴透镜的方法来矫正。
-
5、图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它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2)、图中a代表的气体是 , a气体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的过程中需经过层细胞;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④]端流到[⑤]端后,(气体)含量增加。(3)、图中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和膈肌。(4)、图中b气体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里。
-
6、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和表中的数据。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甲、乙两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1)、甲瓶在这个实验中起作用。(2)、甲瓶中的浑浊程度(填“大”或“小”),说明空气中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的浑浊程度(填“大”或“小”),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较高。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 , 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 , 然后随着气体一起排出。(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4)、实验者向乙瓶呼气的过程中,膈肌处于状态。 -
7、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图为血液流经肺泡的情况,其中①②③代表血管,a、b代表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是 , 其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2)b进入③后,由血液中的运输,最终被组织细胞利用。
(3)②内流的是血,它最先到达心脏的。
-
8、如图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中 B、需测量多次并求平均值 C、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效应器是指被试者的传出神经末梢与手指肌肉
-
9、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了下图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淀粉酶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C、将两支试管放入0℃水中保温10分钟 D、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麦芽糖的消化作用
-
10、丹丹同学用手抓起刚蒸好的馒头,来不及思考就迅速将馒头丢下。图是该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B、①能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C、完成该反射的路径为①→②→③→④→⑤ D、若丹丹有感觉但不能完成该反射活动,可能是因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
11、如图所示,甲是人体内三种血管的关系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乙图表示a、c血管血液中的气体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血管可能为肠静脉 B、c血管可能为肺动脉 C、a血管内流的是动脉血 D、b表示肺部毛细血管
-
12、小明曾经在打篮球时摔倒造成脑振荡,记不起任何东西,由此可推测小明当时受伤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
13、如图是人体部分结构和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大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小写字母表示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 B、消化道中,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和胰液 C、过程B表示物质c被吸收,此过程发生在胃部 D、在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
14、如图模拟的是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描述错误的是( )A、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③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 B、②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 C、图I模拟膈肌收缩,位置上升 D、图II模拟吸气过程
-
15、图1和图2是正常人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排序图,图3是孙悟同学一家眼睑性状的遗传图解。请据图分析作答。(1)、从染色体的形态和组成分析,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从含性染色体的角度来看,其精子类型有种。(2)、孙悟同学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孙悟是单眼皮,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假如控制双眼皮的基因为显性基因(A),控制单眼皮的基因为隐性基因(a),推测孙悟同学的基因组成是。(3)、孙悟同学是女孩。如果她的父母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且表现单眼皮的概率为。(4)、若有人通过手术将单眼皮变成了双眼皮,那么此人的双眼皮性状(填“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
16、“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续,我国织丝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古诗对蚕的描述,其实这时蚕并没有死,而是处于某一不食不动的发育时期,这个发育时期是( )A、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
17、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度推进,各地涌现出一批生态乡村。某村构建了既生态环保又经济创收的“稻+鸭+萍+泥鳅”种养模式。在该模式中,鸭主要以杂草、水生害虫、绿萍为食,偶尔以泥鳅为食;泥鳅以绿萍、水生害虫、鸭粪为食:同时鸭、泥鳅又为水稻、绿萍提供肥料。回答下列问题:(1)、农田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该种养模式中有多条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2)、从食性分析,鸭与泥鳅之间相互影响,既有关系,又有关系。(3)、绿萍、鸭粪可作为泥鳅的食物,说明泥鳅在该系统中的组成成分中,既属于消费者,又属于。
-
18、小明在校园生物角修剪月季时,不小心被刺扎到手,迅速缩手并感到疼痛。对完成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被刺扎到手,迅速缩手”,该反射属于(2)、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做 , 图中的[①]是该结构的 , [③]是。完成该反射不需要 的参与。(3)、如果图中[]或[⑤]发生病变,受到刺激后有感觉,但没有反应。(4)、用“→”和图中的序号写出神经传导的途径。
-
19、下列选项表示血液、血浆、血细胞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
20、学校严禁学生带食品进入教学楼,未吃完的食品散落在教室角落或垃圾桶,极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为了让同学们遵守卫生纪律,生物社团进行了“探究残留食品的堆积是否会引起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①备好9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均分为三组,并分别编号1组、2组、3组;
②将1、2、3组培养皿分别置于无菌操作台、无残留食品堆积的垃圾桶、有大量残留食品堆积的垃圾桶处,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子;
③然后将培养皿均置于30℃恒温箱中进行培养,每隔5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物社团作出的假设是:。(2)、实验过程②中“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子”,相当于细菌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步骤。(3)、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到有的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真菌菌落。大多数霉菌通过进行繁殖。(4)、预测实验结果: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远远多于其他两组,说明残留食品的积累会引起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5)、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对照组是组培养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