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面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B、含养料多的血是动脉血,含废物多的血是静脉血 C、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是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是静脉血 D、能流动的血是动脉血,不能流动的血是静脉血
  • 2、人的屈肘动作是由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相互配合完成的(如图所示),在屈肘动作中这两块骨骼肌配合方式是(  )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 3、孑孓是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某同学提出“生活在水中的孑孓需要空气吗?”他设计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作出假设:

    (2)当水质、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时,甲、乙两实验能否形成对照?

    (3)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甲中的孑孓衰弱或死亡,乙中的孑孓正常生活。你认为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

    (4)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4、图中,A~E表示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整个人体都是由A细胞发育而成的,A细胞是
    (2)、A通过形成B,在此过程中,复制后形成形态、数量完全相同的两等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3)、B通过形成C,在此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
    (4)、在图示的结构层次中,人体具有而植物体没有的是[   ]
  • 5、如图是显微镜结构图,根据此如图回答: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程序是:

    ①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调节焦距,找到物像;此时必须转动图中标号为的部件。
    (3)、观察时应先选用 物镜。(填“高倍”或“低倍”)
    (4)、在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如果要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而是在视野的右上方,应该把临时装片向 移动,使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5)、用显微镜观察,若光线弱时,应调节反光镜,使用;(填“平面镜”或“凹面镜”)也可以调节 , 选用上面的大光圈。
  • 6、选取生长正常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据图回答: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此装置经黑暗处理后,移植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子取下,隔水加热,使 溶解到酒精中。
    (3)、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结论。如比较叶片甲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可以说明 ;比较叶片乙和丙,可以说明
    (4)、根据以上实验所得结论,对温室里的农作物采取:(至少答出两条)等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5)、向叶片上滴加碘液后图中遮光部分的颜色是 , 原因是 。银边的颜色没有变蓝,说明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
  • 7、如图是两个细胞模式图。

    (1)、表示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是   图,表示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的是 图。
    (2)、图A的[1]是 , 起保护和 细胞的作用,鲜嫩的蔬菜细胞中,该结构应该较 (填“薄”或“厚”)。
    (3)、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e”字,则玻片上写的字是
  • 8、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       )
    A、 B、 C、 D、
  • 9、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10、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A、草原上动物往往奔跑速度快 B、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C、某些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 D、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 11、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杉”是利川著名景点之一,冬天杉树的叶子都纷纷脱落,而齐岳山上的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       )
    A、杉树不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齐岳山的松树比杉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和杉树进行着生存斗争 D、他们都能适应寒冷环境
  • 12、利川的沙溪和忠路都盛产柑橘,而汪营、南坪却盛产梨子,影响这些果树栽种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 D、空气
  • 1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装片时,先后用15×的目镜和10×的物镜与10×的目镜和45×的物镜观察洋葱表皮的同一部位,比较两次看到的结果是(  )
    A、都是倒像,视野由亮变暗,细胞数目由少变多 B、都是倒像,视野由亮变暗,细胞数目由多变少 C、都是正像,视野由暗变亮,物像由大变小 D、都是正像,视野由亮变暗,物像由小变大
  • 14、下面四张图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按分裂过程的正常变化顺序排列的是

    A、abcd B、acdb C、cdab D、bdca
  • 15、生活在海水中的海带,其细胞中积累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的浓度要高许多倍,而海带细胞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这一事实说明(  )
    A、海带细胞的细胞壁有吸附碘的功能 B、海带细胞的细胞质中能产生碘 C、海带细胞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使海水中的碘不断进入细胞质中 D、细胞壁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 16、将一颗1克重的樟树种子种到适宜樟树生长的土地里,几年后长成100多公斤重的大樟树。你知道樟树从种子到生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来自下列哪一项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阳光 C、氧气 D、二氧化碳
  • 17、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请你参与“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制作一个箱子,以箱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高度干燥的土壤,然后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三天后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注意作好观察记录.

    (1)请你作出假设

    (2)你确定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3)你的实验结果:蚯蚓在(请填“潮湿”或“干燥”)土壤的一边.

    (4)你的解释是蚯蚓的呼吸是靠来完成.

    (5)如果让你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时,你应该如何进行?简单写出你的实验计划.

  • 18、阅读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词反映的是燕子的迁徙行为。

    资料二   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研究后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资料三   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狼一般为团队作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后代不受其他捕食者的侵扰,而且狼的行动迅速,善于合作攻击对手的弱点,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般是独自的狼脱离了狼群或者失散之后遇到强敌的反应。在狼群中,雄性会为了争夺配偶而打斗,它们会大声吼叫以吓退情敌,争夺雌狼的好感,胜者可以与雌狼进行交配。

    (1)、资料中的三种动物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动物,同时,它们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动物。
    (2)、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燕子的迁徙行为属于行为。小白鼠的“寻墙行为”属于行为。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决定的。
    (3)、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资料三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属于动物行为中的行为;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行为属于行为。
  • 19、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如图是西藏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①过程代表
    (2)、干草可以堆放很久,才逐渐被分解,但如果被牛羊吃了,便会很快被分解,可见,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之一是
    (3)、过去为了保护人畜安全,牧民曾大规模猎杀狼,随后草原的野兔、鼠的数量大增,与牛、羊争夺草,加速草场退化。以上事实说明动物在中起到重要作用。
    (4)、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着一种叫熊蜂的昆虫,因体躯硕大而多毛,体态似熊而得名。牧民发现有较多熊蜂分布的草场中牧草长势较好、产量较高,没有或有较少熊蜂的草场牧草产量没有这么多,可见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20、为研究动物的行为,小雨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些小白鼠喜爱的食物,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12小时,再放进迷宫入口,如表格中的数据是他的实验记录,如图为“迷宫”示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267秒

    第二次

    193秒

    第三次

    90秒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行为。
    (2)、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蜜蜂,蜜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 , 学习能力越
    (3)、实验前将小白鼠饥饿的目的是
    (4)、如图2可知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迷宫时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上一页 750 751 752 753 7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