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24年3月,太空育种鲜花入驻某网上购物平台,首批上线的有太空育种的山丹丹新品种“延丹1号”球茎,以及月季、康乃馨等。太空育种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种子的(  )
    A、生活习性 B、生理功能 C、遗传物质 D、生活环境
  • 2、脊椎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这与其形态结构特征有关。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鲤鱼生活在水中,通过鳃获取氧气 B、扬子鳄在水中产卵,生殖与发育没有摆脱水的限制 C、家鸽的骨骼薄、坚固,部分中空,可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D、家兔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发达,能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变化
  • 3、“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能实现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绿色生产,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的消费者是(  )

    A、水稻、螃蟹 B、杂草、水稻 C、肥料、饵料 D、稻田昆虫、螃蟹
  • 4、沙金红杏是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的特产,沙金红杏个大、皮薄、核小,被评为山西省三大名杏之一。沙金红杏花的结构中,发育成种子的是(  )
    A、雄蕊 B、子房 C、胚珠 D、花丝
  • 5、蝴蝶兰有“洋兰王后”之称,能开出形如蝴蝶飞舞般的花朵。蝴蝶兰与蝴蝶(如图)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是蝴蝶兰不具有(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 6、近年来,自贡市鼎新镇蔬菜产业发达,丰富了广大市民的饭桌,也为该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年该镇的“彩虹番茄”就深受喜爱,为研究出更受欢迎的品种,用其番茄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基因用D、d表示,请回答:

    组合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亲代

    红果植株×黄果植株

    黄果植株×黄果植株 

    红果植株×红果植株

    子代

    红果植株

    黄果植株

    黄果植株

    红果植株

    红果植株

    黄果植株

    数量

    196

    204

     398

     0

     288

     108

    (1)、番茄的红果和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请再列举一对生物的相对性状
    (2)、根据表中第组可以推断出(填“红色”或“黄色”)果皮为显性性状。
    (3)、第一组亲代红果植株的基因组成为
    (4)、为研究出第三组子代一株红果植株的基因组成,最好将其和另外一株基因组成为番茄进行杂交实验,若产生的后代既有红果,又有黄果,则这株红果番茄的基因组成为
    (5)、自然成熟的番茄乙烯含量高,极易腐烂、变质。小组成员认为通过技术能够将抑制乙烯合成的基因转入到番茄中,从而培育出耐储存的番茄,番茄的这个变异属于(填“可遗传”或“不遗传”)变异。
  • 7、一提到细菌、真菌和病毒,人们往往只想到它们的害处,其实它们中的很多是人类有益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侵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人体患“猩红热”疾病的生物,和图中的生物(填字母)亲缘关系最近,可用生物C提炼的物质进行灭杀。
    (2)、导致人患“新冠肺炎”疾病的生物,和图中的生物(填字母)亲缘关系最近。举一例人类利用此类生物的应用实例:
    (3)、图中的生物B是毛霉,人类利用它来制作豆腐乳,其结构③的作用是
    (4)、某小组同学在学过有关发酵的知识后,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了葡萄酒和葡萄醋,实验流程如下:

    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需要密闭,这是因为。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步骤。

  • 8、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控制系统对大棚内的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为研究高二氧化碳(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小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见下表。

    组别

    处理

    最大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A

    高CO2浓度,自然光照

    38.53

    1.49

    B

    27.78

    2.29

    C

    高CO2浓度,遮阴

    33.3

    1.26

    D

    正常CO2浓度,遮阴

    20.45

    1.28

    (1)、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片细胞中的 , 光合作用会释放的气体是
    (2)、B组中的“?”的处理是
    (3)、比较表中A组与B组、C组与D组的数据可以看出,适当CO2浓度(填“提高”或“降低”),可促进光合作用,同时高CO2浓度下,呼吸速率均会(填“加快”或“减慢”)。
    (4)、由表中数据可知,组条件下小麦产量最高,判断的依据是
  • 9、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育部印发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年测试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其中50米跑是中小学生必测的项目。
    (1)、跑步需要关节参与完成,图中(填序号)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如果前未进行热身运动,容易造成脱臼,即关节头从图中中滑脱出来,运动时佩戴的护腕,能起到和相同的作用。

    (2)、跑步需要能量。供能物质由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小肠内的环形皱襞表面上有许多 , 能扩大吸收的总面积,供能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由血液循环送到各组织细胞,细胞通常会在中将供能物质用于进行作用,释放出其中能量。
    (3)、某同学跑步时不小心磕伤小腿,为避免发炎,医生从其臀部注射药物。第一次将药物送到心脏的血管是 , 请写出药物经毛细血管吸收后到达受伤部位过程中,经过如图所示心脏结构的先后顺序(用序号及箭头表示)。 

  • 10、比安基岛位于北冰洋诺尔勒歇尔特群岛的海湾入口处,岛上有苔藓植物,以苔藓为食的旅鼠,岛上最凶猛的是北极熊,北极狐、海豹和海象都可能成为北极熊的美餐。

    这个人迹罕至的北极小岛,现在却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PFOS是一种化工产品,它们污染大气、水和土壤后,会进入生物体内。动物繁殖实验发现PFOS会影响北极熊的生育能力,且会导致动物死亡。美国、日本每年生产的PFOS有70%~80%排入环境中,加拿大科学家在北极狐和北极熊肝脏中已经发现了较高浓度的PFOS,如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2050年北极熊数量将减少30%以上。

    (1)、请写出比安基岛上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在比安基岛这个生态系统中,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成分是 , 其在生物圈的作用是
    (3)、由于PFOS难于分解并能沿着不断积累,在题中所描述的生态系统中,最终会在体内发现最高浓度的PFOS。
    (4)、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阿特伍德博士利用无线电项圈跟踪北极熊,收集数据、分析并研究它们的活动范围、食物来源和繁育幼崽的数量,其中运用到的研究方法是(填写下列选项字母)。
    A、实验法 B、调查法
    (5)、在20世纪前,比安基岛上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随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海豹、北极熊的数量都在减少,说明这种能力是有的。
  • 11、下图所示装置,既能模拟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还能反映胸廓内压力的变化情况,向上推橡皮膜时,模拟的过程、胸廓容积变化及液面m的变化情况依次是(  )

    A、吸气、减小、上升 B、呼气、减小、上升 C、吸气、增大、下降 D、呼气、增大、下降
  • 12、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B、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分裂繁殖 C、注射毒品和不安全的性行为可传播艾滋病 D、艾滋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 13、下列各组疾病全部属于传染病的是(  )
    A、白化病、色盲 B、夜盲症、坏血病 C、糖尿病、近视 D、乙肝、龋齿
  • 14、正常情况下,若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后生出男孩,该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       )
    A、22条+Y B、22条+X C、44条+Y D、44条+X
  • 15、如图表示某细胞的部分染色体和基因,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对的基因A、a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B、若A基因来自母方,则a基因来自父方 C、一对染色体上多个基因 D、基因a控制的性状不能在后代表现也不能遗传
  • 16、今年5月的自贡,到处开满了蓝花楹,决定蓝花楹花朵颜色的根本原因是(  )
    A、光照强度 B、雨水滋润 C、遗传物质 D、土壤肥力
  • 17、科研人员经过寻找和实验,发现在某野生水稻品种的4号染色体上存在着抗虫基因。下列关于4号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位于水稻细胞的细胞质内 B、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C、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其上的抗虫基因是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 18、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关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制作面包 B、醋酸菌制作泡菜 C、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 D、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
  • 19、某同学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进行培养,结果如图所示,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和霉菌的菌落可以通过颜色、大小和形态区分 B、需要放在有适宜温度的环境中培养 C、细菌和霉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D、细菌和霉菌的繁殖方式不同
  • 20、乌贼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墨汁染黑海水借机逃跑,该行为属于(  )
    A、先天性、攻击行为 B、先天性、防御行为 C、后天性、攻击行为 D、后天性、防御行为
上一页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