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曾报道过科学家们在海底“植树造林”,守护一片蔚蓝的事迹。

    资料一:珊瑚是由珊瑚虫构成的集合体,它的斑斓色彩来自身上的共生藻类。若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就有可能使藻类离开珊瑚体,从而显露出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外壳本身的白色,形成白化现象。

    资料二:为保护珊瑚、恢复海洋生态,我国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在海底种珊瑚,被喻为海底“植树造林”。珊瑚种植技术需要先培育“幼苗”,再移植到种植区。例如,野外育苗时需先把珊瑚切成细小的断枝,在海底搭建的人工支架及浮床上培育后再移植到特定海域,让苗种重新繁殖,扩大族群。

    (1)、藻类与珊瑚虫是关系。藻类可为珊瑚虫提供 , 同时珊瑚虫为藻类提供(两空均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盐”)。
    (2)、海底“植树造林”需要先培育珊瑚苗。珊瑚苗上的生物从分类上属于动物,其特有的攻击和防御利器是
    (3)、珊瑚的野外育苗并不容易,因为影响珊瑚苗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等。苗种在苗床或者礁石上重新繁殖扩大族群,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4)、珊瑚虫分泌形成碳酸钙外壳的过程中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对生物圈的意义是。为了减缓珊瑚白化现象,我们日常能做到的是
  • 2、随着“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的推广和落实,保证了广大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了探究睡眠不足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我市某中学生物社团组织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选取发育状况相似的健康小白鼠20只,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第二步: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甲组小白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小时,持续24天。乙组小白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均与甲组相同。

    第三步:在实验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第24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白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刚出生的小鼠就会吸吮乳汁,从获得途径来看,小白鼠吸吮乳汁的行为属于行为。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填“饥饿”或“饱食”)状态。
    (2)、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3)、在该探究实验中,甲组和乙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是。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
    (4)、分析上图可知,随着每组小白鼠走迷宫次数的增多,小白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逐渐。比较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均时间,你认为该科研团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另一个生物小组的同学们选用蟑螂来做走迷宫的实验,发现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填“强”或“弱”)
    (6)、根据本实验的结论,请给你的同学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 3、在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似乎显得过于微小与沉寂。然而,它们在食品制作方面却作用非凡。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下面是他们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实验流程图。据此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在通气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过出芽的方式大量繁殖。密闭的目的是为该微生物
    (2)、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和无氧条件下,该微生物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
    (3)、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中的步骤。
    (4)、醋酸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现有如图所示的两种发酵方法。

    方法一:每天都对发酵罐中的原料进行搅动,使其充分接触氧气,发酵30天;方法二:将发酵罐中的原料分为A、B两层,每天只翻动A层,发酵15天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再发酵15天。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该选择的发酵方法是 , 理由是

    (5)、为了延长葡萄醋的保质期,通常选择的保存方法。
  •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野外实践过程中拍到了如图甲所示的生物图片,并按图乙中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生物的分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①是靠的方式进行繁殖。
    (2)、⑥对应甲图中的金丝猴,它们群栖高山密林中,以浆果、竹笋、苔藓为食,亦喜食昆虫、鸟和鸟蛋,由此判断金丝猴的牙齿有的分化。
    (3)、某同学依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将图中的红豆杉和玉米分为两类,其中③代表的植物所属的生物类群是植物。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的多样性。
    (5)、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 5、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动物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下列是与动物运动有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动物的运动都是由提供动力,因此图甲所示家鸽的[       ]发达。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主要通过细胞的作用实现。
    (2)、图乙中,Ⅰ、Ⅱ、Ⅲ表示蝗虫身体的各部,①②③表示蝗虫的某些器官,其中飞行器官及所在身体部位分别是、三对(填数字)。蝗虫有一对 , 体表有 , 用于呼吸。外骨骼会限制其发育和长大,因此它有现象。蝗灾时,成群蝗虫所经之处庄稼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成群的蝗虫是否具有社会行为(是或否)。
    (3)、图丙是人的关节及屈肘动作模式图,⑨在运动中起作用,与其灵活性有关的结构是[       ]和③中的滑液。屈肘动作产生是当[       ]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⑥和⑦均属于
  • 6、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某班同学参观了研学基地的香菇种植大棚,如图为香菇图片。以下对香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香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种植大棚中要提供充足的光照 B、鲜香菇风干脱水保存,可以杀死其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C、香菇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D、香菇的营养菌丝吸收水和无机盐
  • 7、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又称“青春痘”,痤疮症状加重的原因之一是毛囊中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痤疮丙酸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供其利用 B、痤疮丙酸杆菌与人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C、痤疮丙酸杆菌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D、痤疮丙酸杆菌与人体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它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 8、同学们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桑叶饲养家蚕,关于家蚕和桑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 B、桑树的叶属于营养器官 C、它们的结构层次完全相同 D、家蚕和桑树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 9、下列有关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软体动物都可以食用 B、根据身体内有无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C、蚯蚓身体分节,会阻碍运动 D、“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 10、鹰盘旋在半空中扫视地面寻找猎物,发现猎物则伺机捕住,将猎物送回鸟巢喂养幼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喂养其幼鸟的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B、鹰的体温恒定,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C、鹰流线型的身体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D、鹰捕食猎物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11、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龙的形象“鳞似鱼、爪似鹰、颈似蛇、眼似兔”,是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的形象。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并不是体表都覆盖着鳞片,如鲸鱼的体表就没有鳞片 B、鹰前肢化为翼,有喙无齿,气囊可辅助呼吸 C、蛇属于爬行动物,此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适应陆地生活 D、兔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内有膈,胎生哺乳
  • 12、“骨笛”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它是用一种内部中空、轻而坚固的长骨制成。你认为下列哪种动物的骨骼最适合用来做“骨笛”(       )
    A、草鱼 B、东北虎 C、 D、蜥蜴
  • 13、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期。诺如病毒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极易感染学龄儿童及老人,从而引发急性胃肠炎。下列有关诺如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 B、诺如病毒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C、诺如病毒是植物病毒 D、诺如病毒结构简单,属于原核生物
  • 1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下列关于青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蛙属于脊椎动物,幼体和成体都生活在水中 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湿润,可辅助呼吸 C、青蛙的发育过程不属于变态发育 D、在生殖季节,雌雄蛙抱对,雌蛙将受精卵产入水中
  • 15、为探究鲫鱼侧线的作用,某同学取1、2两条大小、活力相仿的鲫鱼,用面粉封住1号鱼的侧线2号鱼不作处理。用木棒搅动水流,观察两条鲫鱼的游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号鱼对水流变化的反应迟钝 B、实验中2号鱼起对照作用 C、侧线与鲫鱼体内的神经相连 D、侧线可以为鱼的前进提供动力
  • 16、动物园举行全体鱼类运动会,①中华鲟②鲍鱼③海马④章鱼⑤黄鳝⑥鲨鱼⑦墨鱼⑧带鱼⑨鳄鱼报名参加,有参赛资格的是(       )
    A、①③④⑤⑧ B、①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⑧ D、②④⑥⑧⑨
  • 17、大雨后的校园,常常能看见蚯蚓从土壤中爬到地面上来,原因是(       )
    A、大雨后土壤湿润,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 B、大雨后土壤里冷,蚯蚓到地面晒太阳 C、大雨后,蚯蚓需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 D、大雨后,土壤中缺氧,蚯蚓无法呼吸
  • 18、“双减”政策中提倡中小学开展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关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垫球时运动员的肱二头肌收缩 B、肱三头肌收缩牵拉骨,舒张推开骨 C、人体的运动只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 D、运动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 19、蟹爪兰是一种观赏植物,常见栽培品种有大红、粉红、杏黄和纯白色。蟹爪兰的叶退化,有扁平的叶状变态茎,因此得名蟹爪兰。

    (1)、图1为蟹爪兰的花,雄蕊位于柱头下方,且始终紧贴在花柱外侧。①上的花粉落到②上,完成传粉和作用,子房内的多粒发育成种子。
    (2)、研究表明,不同培养温度对蟹爪兰花粉萌发时间有影响,结果如下表。

    温度 (℃)

    开始萌发 (h)

    基本萌发 (h)

    萌发结束(h)

    萌发率%

    15

    3

    6

    32

    9.8

    20

    2

    5

    29

    10.7

    据表分析:℃下蟹爪兰花粉萌发时间比较短,且萌发率较高,比较适宜蟹爪兰生长。

    (3)、蟹爪兰可利用嫁接的方式进行繁殖,如图2所示,嫁接植株A被称为(选填:接穗或砧木),其产生的后代能保持(选填:母体或双亲)的遗传特性。
  • 20、下图中甲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乙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1)、植物能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完成甲图中的【】(填字母)过程,该生理过程在叶肉细胞的中进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后绝大部分通过生理过程【】(填字母)散失到植物体外,从而促进了生物圈的
    (3)、若用乙图装置探究甲图中植物的生理过程B,应将其放在环境中,若几小时后发现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