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被遗忘的船长【注】

    【瑞典】特朗斯特罗姆  李笠译

    我们有许多影子。我走在

    九月夜晚的回家路上,Y

    从躺了四十年的坟墓里走出

    与我结伴

    起初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

    但他的思想

    比时间走得快

    并追上了我们

    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

    于是看到战争的海洋

    他驾驶的最后的那条船

    在我们的脚底下生长

    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

    有的将幸存下去

    有的被打上了记号

    (看不见的记号)

    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

    但与他无关——

    救生衣穿在油布大衣下

    他没有回家

    一阵内心的哭泣

    让他的血在加的夫的一家医院流尽

    他终于躺下

    变成地平线

    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

    世界史在这里结束

    轰炸机悬挂在空中

    石南的野地开花

    一张世纪初的照片展示一道海岸

    六个穿盛装的男孩站在那里

    他们手捧帆船

    多么严肃的表情!

    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船变成了生死

    而描述死者

    也仅仅是游戏

    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

    (有删改)

    【注释】本诗描写的是二战初期发生在欧洲北海靠近英国一侧的一场海战,准确地说,是德国空军对一支盟军运输船队发动的空袭。诗中称Y为船长而非舰长,表明他是一名盟军货船船长。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句“我们有许多影子”中的“我们”指孤独存在的集合,而“许多影子”则指每一个个体所对应的虚无世界。 B、“他空如虚影,只是个名字”一句,诗人借此表明Y并不一定指向某个具体真实的人,Y可以指向任意一个军人。 C、“失眠的昼夜竞相交替”“内心的哭泣”写的是遭遇空袭后,Y船长重伤垂死时的无意识状态。 D、“他终于躺下/变成地平线”“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Y船长的生命结束于1940年。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前后后爬动着大西洋的船队”运用拟物的手法,将船队当作爬行的动物来写,写出了船队行进的缓慢。 B、诗中说船长“躺下”“变成地平线”,这种写法与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有异曲同工之妙。 C、“再见,时速十一迈的船队!再见1940!/世界史在这里结束/轰炸机悬挂在空中/石南的野地开花”,是插叙,交代了Y船长眼中最后的画面。 D、诗歌倒数第二节写了Y船长小时候的纯真理想,其与Y船长的牺牲形成对比,突出了战争、死亡的残酷。
    (3)、第二节中,诗人说“我把他的眼睛放在我的眼睛里”,那么诗歌的叙述视角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而描述死者/也仅仅是游戏/因将到的东西而变得沉重”这几句诗的?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鸡鸭。①     , 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肥料往坡上走。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响起叫卖声:“卖麻花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一堆一堆的茅草。管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我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    。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香气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河水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只这一条河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地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支曲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引用、顶真 B、比喻、拟人、排比 C、排比、拟人、顶真 D、借代、引用、对偶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那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3、《树和天空 》的四首外国诗歌,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从下面几个意象中任选一个,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杨柳    梅花    大海    夕阳

  • 4、《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请用“/”给《树和天空》 全诗 标明朗读节奏。
  • 6、《树和天空》这首诗歌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人们对其主旨历来有多重解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 7、《树和天空》:诗的最后写树与“我们”都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那么,“雪花”在这里有什么寓意?
  • 8、娜拉为了自己的幸福奋力挣脱束缚,毅然出走,有人评价这是带着诗性正义的理想结局。那么,娜拉出走后的心理,如果要用《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来表达,你会选择哪一首诗?并说说你的理由。
  • 9、了解作者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 ,  1954年发表诗集《》,轰动诗坛。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 10、识记字形,组词。

    挺(tǐng)  艇(tǐng)    蜓(tíng)     诞(dàn)

    绽(zhàn) 淀(diàn) 靛(diàn)

  • 11、识记字音

                      

                黑

  • 12、识记字音。

                    

                黑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影《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____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影片讲述了四个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____追寻自我的故事,他们所遭遇的种种现实,恰是不同的时代下大多数人的遭遇。影片结尾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何谓“无问西东”?即不管广大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要勇于创新,不能____。坚持真理,持之以恒,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通俗地理解,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现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遇到受困的人就去救助,就算被救助的人讹诈自己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是我想要去做的,是我应该坚持的原则。

    此外,从片中可以看到许多____的细节,例如:片中角色真实且自然的装扮和道具,在时代流转、季节更替间别具错落的美感;再比如,沈家门庭上高悬的“三代五将”匾额的一个定格镜头,(    ),让沈氏母子的抉择入情入理;最为加分的莫过于片尾的七分钟“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现的如梁启超、闻一多、朱自清、钱锺书等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历史人物被定格介绍,既凸显时代风骨,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截然不同          处心积虑          胶柱鼓瑟          别具匠心 B、截然不同          殚精竭虑          抱残守缺          别具匠心 C、大相径庭          处心积虑          抱残守缺          与众不同 D、大相径庭          殚精竭虑          胶柱鼓瑟          与众不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不管广大学子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B、即莘莘学子们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C、即广大学子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一些固有的理念。 D、即不管莘莘学子们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一些东西方固有的理念。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被清晰交代 B、由此清晰交代了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 C、簪缨世家的沈家背景被清晰交代 D、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缨世家的背景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不少人反对“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也有不少人倡导:不仅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而且要“看着不同锅里的不同美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语言文字运用Ⅱ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超  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1)、与文中“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 B、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C、亲情这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D、秋风一起,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起唱歌啊!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大声地、用力地、‘啊啊’地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及意义。
  • 16、语言文字运用Ⅰ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是其作者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得非常彻底。《红楼梦》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高峰。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红楼梦》中人物命名(A),这是其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见。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

    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B),为她们姐妹四人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这(C)些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了人物的命运结局。

    (1)、请在文中A、B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解释C处加点字“这”的用法和意义。
    (2)、把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改写成以“曹雪芹”为主语的长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酌情增减词语)。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后以反问的语气和比较的方式,充分肯定公西华有着很强的治理才能的两句是“”。
    (2)、在姜夔《扬州慢》中,“”三句中的“桥”“水”“月”构成一幅凄冷的画面。
    (3)、“泪”是情味甚浓的意象,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泪”来表达壮志难酬、依依不舍、深切思念等情感,如“”。
  • 18、古代诗歌阅读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旱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注】①旱:一作“早”。②罂:盛酒、水的陶器或木器。③霜虀:秋日腌制的菜。

    (1)、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题中的“次韵”既点明了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的特点。 B、苏辙诗沉郁顿挫,风格堪比“诗圣”;而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颔联中的“时”则写出面对久旱的焦灼。 D、苏轼诗中的“鬓间秋色”,手法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肝肺皆冰雪”相同。
    (2)、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 19、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隋文帝始以外戚,遂受托孤,不逾数年,便享大位,克勤理道,克俭资费。至于六宫之内,常服浣濯之衣,供御故 , 随令补用,非享燕,所食不过一肉。有司尝进干姜,用布袋盛,帝以为费,大加谴责。后进香药复以毡袋盛因笞所司以为后。其时宇内称理,仓库盈溢。至开皇九年平陈,帝亲于朱雀门劳师行赏,自门外列布帛之积,达于南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余万段,而不加赋于人。炀帝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口四千六百多万,此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 ,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节选自《通典·卷七·食货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中魏征曰:“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其以为规范。”因命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赐诸王。

    贞观十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人间[] , 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朕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至于荆王诸弟,生自深宫,识不及远,安能念此哉?朕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诸弟何能学联乎?选良佐以为藩粥,庶其习近善人,得免于愆过尔。”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教诫太子诸王》)

    [注]人间,即民间。因避讳唐大奉世民的名讳,而改“民”为“人”。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I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后进A香药B复以C毡袋D盛E因笞F所司G以为H后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破旧。这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意思相同。 B、“其时宇内称理”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寓形宇内复几时”中的“宇内”意思相同。 C、穷侈极奢,是极端奢侈、极度享受的意思,是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成语。 D、冀,希望。这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中的“冀”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文帝虽以外戚身份接爱托孤遗命,但没过几年,就登上皇位并使国家太平、府库丰及、这主要得力于他勤于政务,提倡节俭。 B、隋炀帝登基之初,国家还非常富有,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他连年征战,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C、唐太宗认为,那些出身富贵之家、不解民间疾苦的王侯很难自保,为此他非常担心自己的众多子弟重蹈覆辙。 D、唐太宗从古往今来那些开创基业的帝王说起,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了“识达情伪”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②联少小以来,经营多难,备知天下之事,犹恐有所不逮。

    (5)、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弟再犯“隋炀帝”那样的错误,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 20、现代文阅读Ⅱ

    年  盆

    戴智生

    箍桶佬不多见了。箍桶佬就是箍桶匠,木匠的一种,抑或叫小木匠,现在统称师傅。箍桶佬制作圆木家具为主,如米桶、锅盖、水桶、火桶、脚盆等。他们居家做手艺,也会挑着工具走村串户,一路吆喝:“箍桶噢——”    

    郑坊老街有个郑师傅,一直坚守老本行。他是原住民,年龄六十三岁,一米五的个头,秃顶。或许年纪大了,郑师傅早挑不动担子,一件专用工具、两只脚的板凳刨就压得肩膀痛。当然,现在走遍城乡也揽不到生意。郑师傅在自家住房的过道上隔出个小作坊,每天几乎都是重复加工一件东西——小饭甑。

    越来越多的人对饮食有讲究,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三高”老人,据说捞米蒸饭可以减少糖分,更主要的是木甑蒸熟的米饭有股特殊的味道,颗粒分明,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佳,还能吃出儿时记忆。

    郑师傅加工小饭甑,批发兼零售,到底品种单一,销售有限。郑师傅不是不会做其他家什,只要是圆木器具他都在行,他十五岁学艺,吃过苦的,“三年徒弟,一年打杂”,而留在师傅家打杂一定是手艺学得好的。正因为手艺好,郑师傅早年很吃香,当时周边人家嫁女,必请郑师傅加工马桶、脚盆和水桶。那是嫁妆三宝,实用,有寓意。马桶美名子孙宝,寓意早生贵子;脚盆美名聚富宝,寓意健康富足;水桶美名财势宝,寓意事业有成。

    也好在郑师傅有这门手艺,娶妻生子,不仅能解决温饱,还置办了家业。如凭他的相貌,又无一技之长,断然讨不上老婆。

    郑师傅有俩儿,遗传了他的基因,却没有一个肯跟他学手艺。大儿三十三,小儿也三十虚岁,都没成家,这是相当头疼的事情。俩儿在县城打工,一年回来一回,过年。

    说起来郑坊确实有点偏,夸张点说是穷乡僻壤。但这里是古镇,历史上有过辉煌。明万历年间,当地人以毛竹为原料,发明制造闻名的“连史纸”,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清朝鼎盛时期,手工槽坊遍布各个村落,郑坊傍水,是纸品的集散地,商贾云集,店肆林立。光阴荏苒,郑坊老街不再喧闹,遗存的老房子也相当陈旧了。

    郑师傅住的就是老房子,以前大户人家的大宅院,粉墙黛瓦,高大的马头墙,主宅前后两进,四个天井,雕梁画栋,禽兽雀替,可见当年豪华气派。当然,如今大宅院是四五户人家合住,姓氏各异。郑师傅名下是人家转手的前堂西厢房,隔出两间住人,另有一间耳房当厨房。

    老街还有许多古迹,民居、商铺、书院、万寿宫等,引来不少游客探古寻幽,无奈数百年风雨侵蚀,有些古建筑墙面斑驳,石柱门岩剥落,镂空窗棂摇摇欲坠,令人惋惜。古建筑群里,间或有几栋半旧的水泥楼杂在其中,画面极不协调,也令人目不忍睹。    

    郑师傅的小作坊倒是招惹好奇的游客,你走进去,他会停下手中的活,递他一根烟,他接住,如你感兴趣,他会讲老街的历史、“连史纸”的兴衰。郑师傅察言观色,来人兴致索然,他立即收住话,随手抓把扫帚,把四溅的刨花和木屑扫成堆。

    乡镇正在大力打造特色景点,郑坊老街要恢复古貌。老房子修旧如旧,水泥楼房装饰仿古门面,两边的墙砌上骑马墙形状的墙顶。

    郑氏祠堂修缮,是本家族自发的,众人捐款。郑师傅很愿意出这个钱,表现积极,不得不说这里也有他的私心。

    祠堂首先是祭拜先祖的场地,祭祀必备祭品。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那一天,爷爷把三牲(猪头、鸡和鱼)盛在木盆里,喊他一起抬去祠堂。爷孙抬祭品是这里的习俗,有潜移默化的传承作用。祠堂人来人往,都是族人,做法一样,把祭品献在祖先的画像前,磕头跪拜、礼毕。

    仪式虽简,但很虔诚。爷爷装盆前,一定净手掸衣,祭品摆放整齐,那盛三牲的木盆是专用器具,名称年盆。

    郑师傅学徒时知道,制作年盆也很讲究,这是他行当里的规矩。首先是取材,树兜做料,其次形状,盆体椭圆,提手枝叶状。这些元素组构,含义不言而喻——根基、团圆、开枝散叶。

    凭着记忆和技巧,郑师傅精心制作了一只年盆,当样品,摆放在小作坊的显眼处。

    始料不及的是,郑师傅清明节前加工的年盆,过了中秋,过了冬至,莫说没人求购,问都没人问一声。

    大儿提前回来过年,郑师傅忍不住把自己的郁闷说给儿子听。大儿冷淡地说:“你那些老观念早过时了。”郑师傅不爱听:“什么老观念新观念,你们好的不学,要把老本忘光了。”父子向来说不到一块,郑师傅一气之下,把年盆捐给了老街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刚成立,收集了不少生产、生活器具,犁耙、水车、石磨、簸箕、蓑衣、坛坛罐罐,以及篾匠、铁匠的工具等,大小都是老物件,唯这只年盆是崭新的。    

    (选自《金山》2023年7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箍桶不仅是郑师傅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职业,也是对一种传统手艺的坚守与传承,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B、郑师傅热爱制作圆形木器家具,因为圆木家具样式单一,制作简单,还寄寓着人们对“圆满”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C、郑坊老街虽然偏僻,但毕竟是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古镇,还有许多遗存的古迹,这自然也就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D、郑师傅手艺虽好,却没人愿意传承,就是两个儿子也不愿意跟他学手艺,大儿子还批评郑师傅跟不上时代发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具体介绍了箍桶匠的职业和产品的特点,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主人公郑师傅的出场做铺垫。 B、小说对老街遗存的古迹的介绍,尤其是对郑师傅住宿建筑的布局、风格的描写,给读者以社会发展变化的沧桑之感。 C、小说中对祠堂祭拜先祖仪式的描写细致,净手掸衣、祭品摆放等无不透露了子孙祭祀时的庄重与虔诚,也反映出迷信思想。 D、小说在叙述郑师傅当今的遭遇时插入了过去情况的介绍,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拓展了主题宽度和深度,引人思考。
    (3)、小说最后为什么强调“大小都是老物件,唯这只年盆是崭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同学们提出一组关键词:木工·手艺·民俗。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上一页 953 954 955 956 9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