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屈原至死不离开楚国,司马迁对此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请写一段简短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谗谄之蔽明也
③邪曲之害公也
④方正之不容也
⑤明道德之广崇
⑥蝉蜕于浊秽
⑦厚币委质事楚
⑧惠王患之
⑨时秦昭王与楚婚
⑩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⑪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⑫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⑬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⑮其后楚日以削
-
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屈”其实是和姓相关的另一个称呼——氏。历史资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① , 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② , 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而“芈”姓衍生出来的“氏”,③ , 如白氏、景氏、叶氏、伍氏、项氏、查氏等。“西楚霸王”项羽便与屈原同姓不同氏。
-
4、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静静矗立。南来北往的人们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思考未来。国博走过的110年历程,与国家的发展 __①_ , 凝结着几代国博人的孜孜以求,也见证着五千年文明的生生不息。从建馆以来,一代代馆员接续奋斗、薪火传承。人员迭代更替,不变的是坚守与执着,以及对文物保护的热爱与对文明传承的担当。
“工作是大家干的”“我只不过做了一些分内事”……国博的老专家们非常谦逊、低调。事实上,不但他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书写者,国博灿烂历史还被守望。因为各种机缘,他们成为国博的一员,从此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术业有专攻的行家,为开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博物馆事业持续奋斗着。
“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干好”,他们始终不变当初的选择,心怀热爱,坚持理想,在各自领域 _②__ , 创造了许多“第一”。工作中不乏挑战,起初条件也很艰苦,但他们甘之如饴,不向困难低头,不为外物所惑,其心诚,其志坚 , 令人敬佩!
在这些老专家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专业素养还是人格修养,都深受前辈大师的影响,他们至今念念不忘,并把这份热忱传递给更多的人,无论对普通观众还是业内同行,他们都坦诚相待、热情相助,赢得社会公众的普遍赞誉。
__③__ , 老专家们青丝变白发,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继续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做着最大的努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其心诚,其志坚”与“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句式相似,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异同?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乐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 , 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贶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材料二:
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②。客有问元方③:“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陈仲弓,陈寔,字仲弓,东汉人。③元方:陈纪,陈寔之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子A德高B则配天C深D则配海E若予之F言G行H事之I实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以……为乐,是意动用法,和成语“安贫乐道”中的“乐”意义和用法不同。 B、弗之视,指不去看它,“以其无礼于晋”表示因他对晋国无礼,两者结构不同。 C、府君,指太守,和《孔雀东南飞》中“还部白府君”中的“府君”意义相同。 D、放,指驱逐、流放,和《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见放为”的“放”意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送给孔子用象牙装饰的车子,宰予先以孔子不会使用这辆车为由婉拒,然后借助孔子的日常用度和言行举止等表现做出说明。 B、在宰予看来,孔子有志于重振道德礼义,但如今没有君主愿意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张,不然的话也不必让他出使楚国而且遭到这番羞辱。 C、元方对施加刑罚的太守和遭受处罚的父亲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客引用《易经》中的言论,是想指出元方的回答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D、客的设问步步推进,他最后用驼背之人弯着腰表示恭敬来诘难元方的不回答其实是不能答,在元方举出三个事例后无言以对,羞愧退去。(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
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结合材料一的信息来看,你认为孔子是否会认可元方回答问题的言辞?请做出判断并简述你的依据。 -
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提出“诗可以怨”。所谓“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应该像血缘家庭中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和睦体恤。如果统治者不“爱人”,。汉代《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学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的《离骚》“盖自怨生”,并由此引申出了“发愤著书”说。孔子提出“怨”的问题,不仅进一步说明诗歌与社会政治道德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一种诗教的形式确定下来,即当时政由盛而衰之际,。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籍”“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摘自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求,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摘编于朱光潜《谈文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最好。(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2)、《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 , 。(3)、在《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欺诈盲论 B、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反覆:变化无常 C、博闻强志 , 明于治乱 强志:记忆力强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委婉得体
-
10、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
A、信而见疑 B、方正之不容也 C、不获世之滋垢 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11、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逞 《项羽本纪》 B、以刺世事 指责 《屈原列传》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保存 《屈原列传》 D、不伐己功 夸耀 《淮阴侯列传》
-
12、补充句子: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国风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A、周颂 B、大雅 C、商颂 D、小雅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 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B、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C、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D、骞至匈奴/引兵去/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当”意思是超过相抵之数,此处“当”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当”意思相同。 B、“广将四千骑”意思是李广带领四千骑兵,“将”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中的“将”意思相同。 C、“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与《苏武传》“当相坐”两句中的“坐”意思相同。 D、“乘传”意思是乘坐驿车,“乘”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的“乘”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苏武传》生动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一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B、材料二中霍去病的兵马比一些老将精良,但他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和精骑冲在大军的前面,并且不曾陷入绝境。 C、材料一中写了两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D、材料二中霍去病体恤士兵,他率军出征,皇帝为他送去数十车物资,回来后,他把剩余的粮食送给挨饿的士兵。(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5)、霍去病在迎接浑邪王归降时,遇到哪些波折?他是如何应对的?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围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 B、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D、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讨伐(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惶恐饮药而死 人而不仁,如乐何 B、赐钱二百万以葬 举贤以自佐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为之于未有 D、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3)、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4)、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5)、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B、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C、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东夷,南蛮,西狄,北戎。 D、保宫,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横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曰,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
【注释】①亦不剌:古部落名。②三关:泛指边关。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求 B、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遗憾 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谢:感谢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B、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C、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D、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的一项是( )①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镌,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立场坚定、大义凛然。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贞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
16、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②武以强壮出 D、①乃幽武置大窖中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细节描写,北海牧羊中“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细节,突出体现了苏武的坚贞顽强。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B、卫律劝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场面。苏武指斥卫律的不忠、居心不良,显示了苏武的坚贞与正义。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苏武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在情感上,李陵陈述自己投降时的心情,想以此打动苏武,所以他是不赞同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因为汉武帝逼死了苏武的兄弟,家庭发生变故,尤其是皇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 D、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国家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人物形象。
-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其一人夜亡”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舆归营 B、天雨雪,武卧啮雪 C、羝乳 , 乃得归 D、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
20、请在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贯通。
信念是艰难的克星。常言道“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苏武能忍得住塞外的彻骨之寒,是因为他有着“苏武节,骨铮铮;为国辱,重亦轻”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