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两句写出了秦孝公时期占有的有利地势。
    (2)、《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
    (3)、《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表达意思与此句相同的两句是:
  • 2、作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

    请从加引号三句中选择一句进行理解,然后自己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胥闻A越王勾B践服诚C行仁D听E谏F进G贤士H是人不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再拜,为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用法相同。 C、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不同。 D、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全部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②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乙)

    帝在朝城,召诸将会议。李绍宏等皆以为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孤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梁,与之约和,以河为境。帝不悦,独召郭崇韬问之。对曰:“陛下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今已正尊号,始得郓州尺寸之地,不能守而弃之,安能尽有中原乎!臣恐将士解体,将来食尽众散,虽画河为境,谁为陛下守之!臣度己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帝王应运,必有天命,在陛下勿疑耳。”帝曰:“此正合朕志。丈夫得则为王,失则为虏,吾行决矣!”冬,十月,辛未朔,遣魏国夫人刘氏、皇子继岌归兴唐,与之诀曰:“事之成败,在此一决。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

    壬申,帝以大军自杨刘济河,癸酉,至郓州,中夜,进军逾汶,以李嗣源为前锋,甲戌旦,遇梁兵,一战败之,追至中都,围其城。少顷,梁兵溃围出,追击,破之。于是诸将称贺,帝谓诸将曰:“段凝犹在河上,进退之计,宜何向而可?”康延孝固请亟取大梁。李嗣源曰:“兵贵神速。延孝之言是也,请陛下以大军徐进,臣愿以千骑前驱。”帝从之。是夕,嗣源帅前军倍道趣大梁。乙亥,帝发中都。丁丑,至曹州,梁守将降。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麟逆弑梁主,因自杀。已卯旦,李嗣源军至大梁,攻封丘门,王瓒开门出降。是日,帝入自梁门,手引嗣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命求梁主,顷之,或以其首献。庚辰,梁百官复待罪于朝堂。辛巳,诏王瓒收朱友贞尸,殡于佛寺,漆其首,函之,藏于太社。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B、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C、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D、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在文中则是指一般属官。 B、“少牢”的“牢”,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朔”,采用的是古代纪日中的“月相纪日”法;除“月相纪日”之外,古代还有干支纪日,如文中的“壬申”“癸酉”等。 D、“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匣子装”,《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檠”的活用情况与此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先以蕴含深沉历史感慨的“呜呼”二字发端,奠定了叹惋的基调;紧接着提出国家盛衰兴亡和“天命”相关,但更与“人事”相关的观点。 B、甲文中,对庄宗“得天下”的叙述和评议,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而乙文对庄宗“灭后梁”的叙述则表现出史传文的客观冷静。 C、乙文中,郭崇韬和李嗣源都建议庄宗进击后梁,庄宗一一加以采纳,并亲率大军,最终取得郓州和曹州战争的胜利。 D、在后唐的步步进击之下,后梁守城将领纷纷投降,而在庄宗下令访求梁主的下落后,梁主也被人杀害,头被割下献给庄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度己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

  •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帝①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

    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

    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

    (取材于《资治通鉴·后唐纪》)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取材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尤政害人者       蠹:损害 B、左右问之         屏:遮蔽 C、见于马前         谒:拜见 D、狱吏榜               掠:拷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与优人共戏庭  而智勇多困所溺 B、遂委进耳目  而此独钟名 C、伶人周匝梁所得  传其事以官戒也 D、与其所以失之者  此世所以不传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或时自傅粉墨  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 B、由是进得施其谗慝  因此景进也乘机说别人一些坏话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  陛下结交的是和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 D、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还是为我委屈心意去做吧
    (4)、把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

    ②后与伶宦共毁之。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历程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儒家____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己任,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沉醉,便是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老年欧阳修____的宣告。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解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传播者  鼓吹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 B、缔造者  激励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 C、缔造者  鼓吹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 D、传播者  激励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 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存勖,李克用长子也。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语周德威,德成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垂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以一少牢告庙。同光二年,帝御文明殿,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

    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李嗣源讨贼,庄宗不许。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遣之。李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礼登楼谢罪。军变,李嗣源乃入于魏,与在礼合,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龙骧指挥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于李嗣源,入于汴州。帝自万胜至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夏四月丁亥朔,帝崩。七月,葬雍陵,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五、六》《旧五代史·唐书八、十》,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卮翡翠盘/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B、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C、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D、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伶人,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称伶官、优伶。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诗经》《礼记》《乐》《易》并称“五经”。 C、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称“太牢”,用牛、猪各一头称“少牢”。 D、朔,月初之名,又称“新月”,指农历的每月初一,“朔”日的前一天称为“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勖实现父愿。李克用在三垂岗设宴,预言李存勖将完成未竟的功业。后来,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岗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 B、李存勖勇武善战。李存勖曾在先王之丧、叔父之难等不利的情形下果断出击,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告祖庙。 C、李存勖宠信伶人。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答应让梁之优伶陈俊和储德源做刺史,被郭崇韬劝阻,可最终他还是履行了对伶人的这个承诺。 D、李存勖疏忌功臣。李存勖在位期间,对功臣宿将多有猜忌之心,郭崇韬、朱友谦等都被他诛杀,李嗣源也因位高权重而被其疑忌,因此而走投无路被逼造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

    ②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 D、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整个
  • 10、下列各组句子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此三者,吾遗恨也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虽九死其犹未悔 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数十伶人困之
  • 11、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
  • 1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1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要务 B、有䁇……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下属 秦人开关延敌 延:迎击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抗争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 14、下列句中加粗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以为桂林、象郡
  • 1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致天下之士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16、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17、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约从离衡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内立法度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前驱      负:背着

    及凯旋而之      纳:收藏

    B、吾遗也       恨:悔恨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来、本来

    C、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还是

    尔三矢               与:赠送

    D、尔其无忘父之志    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            人事:给人安排工作

  •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

    B、收天下

    尔其无忘乃父

    C、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D、蒙故业,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 20、下列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盛衰理    世言晋王将终也 B、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归梁 C、其系燕父子以组           故其盛也 D、举天下之豪杰,能与之争      愁前路无知己
上一页 927 928 929 930 9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