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2)、空自苦亡人之地(3)、信义安所见乎(4)、与武决去(5)、蹈其背以出血(6)、不顾恩义,畔主背亲(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选项是( )A、①幸蒙其赏赐:希望 ②召诸贵人议:贵族大臣
③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发动 ④因厚赂单于:贿赂
B、①数通使相窥观:多次 ②汉亦留之以相当:形容词,形容程度③武等实在:形容为人诚实 ④效死于前:效命
C、①自分已死久矣:料想自己 ②具自陈道:详细③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 ④会论虞常:判定
D、①而收系张胜:绑起来 ②绝不饮食:坚决不做③前长君为奉车:父亲 ④虚心欲相待:谦虚
-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B、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5、下列各项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置币遗单于(《苏武传》) B、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 D、冀幸君之一悟(《屈原列传》)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
-
6、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B、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 C、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D、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
-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D、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
9、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A、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B、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C、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D、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
10、下列画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 B、武帝嘉其义(嘉奖)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兼任)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C、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
1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单于愈益欲降之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逸豫可以亡身
-
13、翻译下列句子。(1)、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3)、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B、见犯乃死,重负国 重:非常。 C、自分已死久矣 分:料想,断定。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① , 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 ,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 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 号称祭酒 , 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②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释】①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②法:动词,仿效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坐死:因犯罪被处死 B、霍光寝其奏,免武官寝:睡觉 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故事:过去的典章制度 D、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闵:同“悯”,同情,怜惜(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的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后成为学官名,较为有名的有博士祭酒、国子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是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容、尊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时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5)、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
16、微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段。
某新学期伊始,时任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的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的第一次讲话。“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活在)底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
她的讲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关于“吃苦”的话题,王校长犀利的言辞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的,当然也有质疑的。
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个议论性文段,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
17、本文《过秦论》着重叙述 , 揭露秦始皇的 , 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 , 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于湖怀古①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释】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主要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的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2)、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流水函关
沈念
是黄河这条道路引领着我抵达这里的。
东西南北中,行走中原大地,万物都沿着黄河这条曾经的历史中轴线而生长。从这里,黄河进入中游峡谷的下一段,北为晋北,南为豫西。黄河也因山就势,硬生生将南北走向的水流折弯成东西走向,完成凌空俯瞰时“几”字的弯钩书写。这是潇洒的一笔,这条大河流到这里,有了节奏、矜持,也有了坠落、跨越。
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东去洛阳、西达西安的故道,所要穿越的崤山至潼关段,几乎都是在山涧峡谷之间,人行此中,如入隧道般不知深险,古称函谷,险隘之意。如此贴切的命名再没改变过。有传说是西周,武王伐纣至于牧野,大胜而归,置关于此,又专设司险管理关塞,也有一说是秦孝公胜战后选择了最险要的这一段来重兵把守。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战场是兵家必争、胜负定夺之地,是国君与枭雄一争高下、开创与终结一关定论的象征之地。这才有了“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的浪漫诗性与现实抒怀。
如同黄河在我抵临之前就已经流淌多年,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风沐雨,变了颜色,成了时间里的事物。我当然是这样以为的,但人们告诉我这只是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新建的。现代旅游,将它打扮得阔绰而夺目。所剩无几的原址,风雨历经的原址,只留在了黑白图片中。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会滋生怎样的失落?然而我释然了,风云际会,屡毁屡建,屡建屡毁,是它必然的命运。在这里,即使剩余一片空旷,留下的只有片瓦独木的想象,那也是荡气回肠的。
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情绪的力量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始于90年代的修建,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崎岖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开始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函谷关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议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
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节需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也许它从来都是道路,如同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幻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这条看不见的道路,更远的地方,是远方,也是远去。
从古道上走过太多的出关者,有一人不能不提。公元前491年农历七月的一天,函谷关令尹喜清晨起床,看到了东方的紫气,知有异人来。他等来了八十高龄的老者——东周守藏史老子。这位又名李耳的老人骑着青牛,被他的崇拜者热情地挽留下来著书立说,从而有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许连函谷关也没想到,在经历那万千厮杀争夺之后,被封堵在深井里的血液依旧如岩浆般汩汩流动,为它加持的正是这位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的老人。一块精致的黄河石被供奉在纪念祠屋的一侧,万千来客的手掌在石头上抚摸而留下了一层光泽。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只为老子完成著述出关后的“莫知其所终”而好奇与叹惋。
叹惋那散落时光里的,与一个人、一座关、一条河有关的秘密。谁能说,任何普通渺小的生命,不会因这片黄河流经的土地而变得不凡?
黄河在北,隆起的土塬隔阻了函谷关的视线,静寂中水声传来。古关与长河,都把各自印烙在对方的骨骼之上。这条大河,微微发出的声响,都是振聋发聩的轰鸣。在抵达函谷关的短暂时光里,我能亲密地感应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至的那些水声。流水声里,有风貌之变,也有愿景之欢,桩桩美好落色为图——筑坝建库后的水波清粼,生态改良后的天鹅栖息,挣脱贫困后的喜乐安宁……中原大地上的万千气象、幕幕大戏皆可沿着这条大河被我们遇见。
河流之上的备忘与注脚,被时光拍打的浪花卷起。众生命运千差万别,然而与之有关的黄河故事到处流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读音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座耸立眼前的关楼栉(jié)风沐雨 栉风沐雨:历经沧桑,见证风雨 B、车不方轨,马不并辔(pèi) 马不并辔:两马不能并驰,形容道路狭窄崎岖 C、让去往函谷关的道路变得跌宕(dànɡ)起伏 跌宕起伏: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D、都是振聋发聩(huì)的轰鸣 振聋发聩:微微声响,震撼人心(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的名篇《过秦论》多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被认为是一篇气“盛”的文章。 B、记载陈胜起义的《史记》兼具史书性质和文学色彩,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安史之乱”是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的创作背景,其中《蜀相》就抒发了这种忧国伤时之情。 D、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专说对待之理”,如“有”和“无”、“胜人”和“自胜”等,充满了辩证色彩。(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流水函关”为标题,其中的“流水”指的是发生在函谷关的从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到中国军队阻击日军西进的多次战争。 B、文章开篇以黄河引入,将两个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意象联系在一起。 C、作为一个“寻古访古却不可得古的人”,作者虽然感到非常失落,但还是释然了,并由此生发出更深刻的感悟。 D、老子过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为函谷关增添了文化色彩,展现了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之外的文化价值。 E、“已无人探究石头的年代和书桌的真假”,体现出作者对游客们只是好奇于老子的经历而不关心历史真相的伤感。(4)、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5)、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称‘这里’为函谷关,它的名字就是它的身世。”?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本文着重写函谷关,为什么要在结尾处描写黄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昌江的春天
朱秀海
开始,只说去看木棉花。昌江的木棉,在中国,据说无有可与之争锋的。1979年我在边境参战,仗打了十几天,抬头一看,身边一株没有一片叶的树上绽放起了一朵朵火焰般的花,也就此知道了木棉,又称英雄花,红得像血,又娇艳欲滴,像一尊女神。明亮、热烈、狂野,凛然不可侵犯,还有那么一种不顾一切的精气神儿,眸睨四涯,小视万国。但自那以后,却少见了当时肃然起敬的木棉花。现在有如此好事,焉得不往?走吧,去看这名气极大的昌江木棉花吧。
是春天自己先到了。当你弃车马,乘高铁,咣当一声,棋子湾站到了,下车,抬头,直接撞疼了你眼眉的昌江春天的花,不是一种而是千百种,全是盛开,全在怒放,连山并海,横无际涯,主题是各种红:大红、朱红、嫣红、深红、水红、橘红、杏红、粉红、桃红、橙红、猩红、玫瑰红、草莓红、胭脂红、珍珠红、杜鹃红。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筑外墙的颜色独特,叫作“外研红”,我想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昌江红”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
到了昌江,即如三角梅,在别处是庭院里的娇花,在昌江,却成了遍山遍野深重绿色背景的标配,哪儿哪儿都是它,哪儿哪儿的它都在纵情绽放,跨天扯地,跨岭越山,花团锦簇,云蒸霞蔚,有与新绿这一春天的统治色争夺王位之势。《过秦论》言秦孝公欲席卷天下,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昌江红亦是如此。那新绿做惯了霸主,居然今天在昌江一地,被这所有的红逼上绝境,如同武林盟主叱咤风云、小视天下一辈子,却被一个从天涯海角突然冒出来的无名小辈逼到墙角,虽欲多让,面子上下不来,于是拔剑而出,将世间所有的绿——纯绿、豆绿、墨绿、青绿、碧绿、蓝绿、黄绿、灰绿、褐绿、薄荷绿、橄榄绿——尽情泼洒于昌江,峰高峦低,淋淋漓漓,无处不敷染,无处不披绿。还有日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普照万界。山更绿,红更艳,汹涌澎湃,势如破竹,直令人要喘不过气来了。
哦,差一点忘了,我们是来看木棉花的,其实木棉花早就在万花丛中现了真身,我们已经看到它了。同行作家江子有一句话,我们不是来看木棉花,我们是来出席一个看木棉花的仪式,这个仪式还没开始,看见了也要视为没有看见。所以,我们要去名闻天下的五指山的一脉——著名的霸王岭上,履行一场看木棉花的庄严仪式,完成此次看花之旅的全部期待。
在这里,木棉已经是主角了,但不露声色,不想张扬,一副和光同尘的样子,立于路边、崖边、田埂边、江边、山的脚、山的腰和山的顶,这些地方都是木棉树,各倚所立,各抱地势,层层焉,盘盘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开得璀璨夺目,殷红如血,惊心动魄。低者如同谦逊的年轻人,虽然暂时栖身于矮墙之畔,身段可让年长者一筹,但生命中的那份红,那份热血,那种激情,那一种青春独有的精彩亮丽,对不起,不遑多让。那些高耸入云的老树呢,自有一己的辉煌与灿烂,树干高入云端,那火红的花也入了云端,一棵老树不能因为老,余生就不要继续精彩,继续灿烂,有时候灿烂就是它的命运,它立在那么高的地方,下面是山,上面是天,仿佛世间就只耸立着它这一棵开满花的树一样。
其实想说的还真不全是昌江春天的花,还有花之外的昌江。在满世界炫目的绿的、红的色彩和光影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昌江的春天。春天在昌江居然还是个收获的季节:香蕉树上垂下了累累的果实,这些果实都被保护膜罩着;成熟了的甘蔗,有的已经被收割,有的正在被收割。昌江的春天还是个播种的季节:山间平畴,泉水叮咚之处,你就能看到一片片正在插秧的秧田,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树,自得其乐地绽放,而农人正是在绿色和花的世界里劳作着。我们还看到了被春天的昌江花笼罩着的新的黎族民居。当地政府为深山中的黎族同胞想了许多脱贫的办法、帮助他们发展旅游,同时也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还将山里的孩子送到县城读书,毕业后他们就能走出大山,奔向世界。黄昏正在来临,坐在一处供旅游者休息的地方喝茶,向四周望去、忽然觉得有点熟悉,这里不就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桃花源吗?
第二天中午,我们终于在尼下木棉观景台完成了有仪式的观赏昌江木棉之旅:江天之间,群山重重,大片的木棉树倚山而立,倚江而植,花开得如云如霞,气魄之大,非别处木棉花可比。这是世间真正的大景观,造物之巧自然要当其首功,而昌江人功亦不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作者乘兴去看木棉花开篇,以完成木棉花的观赏仪式兴尽而归收尾,饱含了作者对昌江木棉花的喜爱之情。 B、同是战争环境中的花朵,本文开篇的木棉花具有不可侵犯的英雄气概,《百合花》中枪筒里的野菊花则体现了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 C、“我想这里会不会有一种‘昌江红’呢?一定有吧,一定有的。”此处作者自问自答,语气愈发坚定,可见其对“昌江红”的认可。 D、“这里不就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桃花源吗?”是作者对昌江春天的美景和昌江人自成天地、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由衷赞美。(2)、下列对文木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登泰山记》多用短句,简明达意,灵动活泼,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激情澎湃、而又不失典雅。 B、本文用浓艳的色彩呈现春天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故都的秋》则多用清淡的色彩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 C、本文化用《过秦论》“席卷天下”、《阿房宫赋》“獠不知其几千万落”等语句,表现昌江花肆意生长之态,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本文不时插入“走吧,去看”“哦,差一点忘了”“其实想说还真不全是”等语句,口吻亲切,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3)、作者为何不惜以大量笔墨描写昌江春天的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本文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