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领起全篇。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视线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动静结合中寓动于静,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水墨画,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B、颔联紧承首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用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C、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怀。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D、全诗四联,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前人评价此诗尾联“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作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悲凉之意”。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之势。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意象密集是杜诗的一大特点,如“(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杜诗的风格向来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这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____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秋兴》八首便是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如“丛菊两开他日泪”。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杜诗风格的另一面是“萧散自然”,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形成了这一特色,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和李白一样也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仁爱与忠厚,在后世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方面。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其实与忠君相比,爱民才是他人格的核心,也更为宝贵。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同时出现在盛唐的诗坛上,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奇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提炼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腾挪跌宕 B、凝练    咫尺天涯    雷厉风行    跌宕起伏 C、凝练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腾挪跌宕 D、提炼    咫尺千里    大刀阔斧    跌宕起伏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B、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C、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而对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等而下之,并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 D、我们并不否认宋人所强调的杜甫之忠君,但并非不认为这就是他最可宝贵的品格,而与忠君并举的爱民之情常常被等而下之。
  • 3、默写。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达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的语句是: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报国之情不死的三句: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词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惨痛后果,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 6、下列对《永遇乐》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示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   )

    例句:尚能

    A、商人别离 B、樯橹飞烟灭 C、瑟吹笙 D、赢得仓皇
  • 8、下列句中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 B、一尊还江月 C、尚能 D、赢得仓皇
  •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可堪回首 ,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10、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橹(qiánɡ)    憔(cuì)    羽扇巾(lún) B、(pō)    暮(ǎi)    金铁马(ɡē) C、陌(xiànɡ)    故(lěi)     封狼居(xù) D、(tónɡ)    狸祠(fú)    舞歌台(xiè)
  •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                              山中读诚斋诗

    [宋]杨万里                            [宋]王迈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四海诚斋老,千年百卷诗。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不亲门下炙 , 却恨我生迟。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嚼句有何味,班荆坐许时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大羹元淡泊 , 妙处少人知。

    [注]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②亲炙:亲承教诲,指直接受到传授、教导。③班荆:出自陶渊明《饮酒》“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指朋友相遇,并坐谈心。④大羹:不加调料、原汁原味的肉汤。

    (1)、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点明题目。 C、“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的气势,耐人回味。 D、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时运用了大量动词,不断切换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 B、杨诗与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感情基调相同,都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王诗颔联感叹出生过晚,对于未能成为杨万里的门生,亲承其教诲,深感遗憾。 D、王诗颈联借“班荆”的典故,表明诗人读杨万里之诗时,品赏字句,陶醉其中。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____,周而复始。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很多人更喜欢急功近利,愿意____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____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____,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承前启后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蔚然成风 B、承前启后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蔚然成风 C、承上启下  饮鸩止渴  奋不顾身  风靡一时 D、承上启下  竭泽而渔  粉身碎骨  风靡一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B、因而,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C、因而,这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D、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B、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成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C、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 D、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伟大洪流。
  • 13、名句默写。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描写仙府的石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两句总括白天的游程。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描写天姥山上云烟缭绕的景象,为写仙人出场做铺垫。
    (4)、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熊龙的叫声震响于山林的奇异境界。
  • 14、名句默写。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描写驾乘云彩的神仙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纷纷到来的壮美景象。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群仙迎接自己的盛大场面的诗句是“”。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描写攀登天姥山时山路崎岖,自己迷恋花石美景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的景况。
  • 15、名句默写。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登天姥山过程中看到海日升空,听到天鸡高唱的诗句是“”。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神仙世界无边无际、与日月交相辉映、壮丽辉煌的句子是“”。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楚辞的句法描写天姥山夜晚来临时的水天景象的诗句是“”。
  • 16、翻译句子。
    (1)、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D、我欲之梦吴越     因:于是
  • 18、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四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四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相照应,作为过渡句,一个写进入梦境,一个写回到现实。 B、句中“忽”写出了对好梦不常惆怅,“恍”写出了梦幻破灭的烦恼,“长嗟”“惟”“失”写面对现实的痛苦。 C、“向来之烟霞”指诗歌开头“海客”“越人”的言论及诗人自己对天姥山高大雄伟的描写。 D、这四句写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即破灭,不能随心所欲地在梦幻中翱翔,而是沉甸甸的躺在枕席之上的痛苦心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19、诗人梦游天姥,写看到山上的奇异景色后,又写洞天中的仙人聚会,有什么作用?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幽静的湖月到壮观的海日,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再到色彩缤纷的神话世界,使诗人苦闷的灵魂得到真正的解放。 B、写神仙世界的景色壮丽,人物非凡,惊心炫目,光耀夺人,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以天姥洞天的神仙世界,隐喻长安城里的贵族乐园,以神仙世界的难以久留,曲折反映了作者在京城受权贵排挤的遭遇。 D、写洞天世界日月灿烂,仙人盛会雍容和睦,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诗人一心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
  • 20、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续写第二节。

    山里的小诗

    鸟儿出去的时候,

    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

    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

    说山里的花已开了

    鸟儿回来的时候,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