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通假字
    (1)、食桑葚“”同“”,
    (2)、犹可也“”同“”,
    (3)、隰则有”同“”,
  • 2、 记字音

    淇水

    则有

    子无怒

    无与士

    车帷裳

    笑载言

    有朝矣

    自我

  • 3、记字音

    其笑矣

    乘彼垝垣

    匪我

    兴夜寐

    体无

    嗟女兮

    不可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谷风

    《诗经·小雅》

    习习谷风 , 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将恐将惧,寘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①习习:风声。②谷风:山谷中的大风。③维:只有。④颓:旋风。⑤寘:放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妇人被弃后,抨击丈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诗。 B、第二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妇人被弃后的无助之感立时凸显。 C、第三章以野草、树木都会凋敝,表明那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值得妇人留恋。 D、整首诗歌写出了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格的升华。
    (2)、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经》中五百年风物流转,天光云影,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种诵读有韵、赓续至今仍①____的诗体形式。《诗经》就像是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绿地的润滑剂。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在古人一咏三叹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坚持点什么,尊重点什么。我认为,《诗经》不可丢弃,传统文化不能忘记。人的精神和灵魂,总有一天是会寻根的,总会走到传统里去,总会走到我们文化的源头《诗经》里去。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②____的经济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可是这是我们能做的对抗粗鄙文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能做的文化传承的方式。如果坚持学习并传播,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每一部经典,③____都会有你我每一次挑灯夜读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6、默写
    (1)、《氓》中用对比手法表现女主人公为心上人时悲时喜的诗句是“。”
    (2)、《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嫁到“氓”家后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3)、《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两句是“。”
  •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8、下列对《氓》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二章使用了赋的手法,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无尽头?
  • 9、“桑之未落,其叶若沃。”出自(   )
    A、《王风·黍离》 B、《小雅·鹿鸣》 C、《小雅·采薇》 D、《卫风·氓》
  • 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无) 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句首语气词)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责备)
  • 1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yǎn)    女也不爽(过失,差错。) B、将子无怒(qiāng) 以我贿迁(贿赂。) C、淇水汤汤(tāng)    体无咎言(怪罪。) D、渐车帷裳(jiān) 自我徂尔(到,往。)
  • 12、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想要抵达远方,需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初中毕业后,你将要开启新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踏上新的成长旅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远方。

    上面材料中“远方”一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④不要抄袭,不得套作;⑤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 13、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舆马者,非利足也。②以是人多以书余。 B、①非能水也,而江河。②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C、①六艺经皆通习之。②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①今其智不能及。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句子中,关于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B、师不必贤于弟子。(固定句式) C、不拘于时。(被动句)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B、《师说》中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师说》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师说》中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以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4)、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为“妙手回春”匾额通常挂在医院或诊所,那么题为“太白遗风”的匾额,你知道它们通常挂在什么地方吗?( )
    A、药店 B、书店 C、酒店 D、商店
    (5)、根据下面语句逻辑关系,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____。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A、可持续性 B、轻重缓急 C、孰轻孰重 D、先后次序
    (6)、结合文意,判断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项是( )
    A、在理论和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 , 不敢越雷池一步。(《喜看稻菽千重浪》) B、突然,袁隆平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鸡立鹤群的水稻植株上。(《喜看稻菽千重浪》) C、通讯员立刻飞红了脸,更加扭捏作态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模着皮腰带上的扣眼。(《百合花》) D、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肆无忌惮。(《香雪》)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导演诺兰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拍摄《敦刻尔克》,是因为他自小熟知这个故事,一直想要把它拍出来. B、企业应该完善、健全职工高温津贴制度,通过工会协助劳动者与企业平等协商,把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写进劳动合同. C、黄龙戏作为地区传统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D、“互联网+教育”不仅让学生放开学习形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的观点。
    (2)、荀在《劝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强调了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要实实在在地学习。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①蔡女:指蔡文姬。传说曾被匈奴掳走,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其赎回。在匈奴时,她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起势突兀,不言“董大”而说“蔡女”,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 B、三、四句描写蔡文姬弹奏时胡人、汉使悲切难抑、断肠欲绝的场面,烘托了琴曲的感人魅力。 C、第七句的“商”“角”“羽”属于古代五音,五声音阶由低至高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D、诗歌描写大开大阖,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将两者巧妙联系起来,自然浑成。
    (2)、为了突出董大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B、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D、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司马迁对刘邦的称呼。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故称“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B、参乘,又称骖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车右或骖乘。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C、禁中,表示禁令所及范围之内,指帝王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有此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身低微,以杀狗为生,当初和高祖从沛县起兵,攻下丰县。高祖为沛公,樊哙为舍人。 B、樊哙有勇有谋。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威胁沛公安全时,樊哙毅然闯入军帐,面对项羽慷慨陈词,明为责备项羽,实则为沛公开解。 C、樊哙生性豪爽。在项羽帐中,大口喝酒,生食猪腿,不仅没有被项羽治罪,反而赢得了项羽的称赞。 D、樊哙胆识不凡,衷心为君。高祖一度病重,不肯见人,樊哙率众闯入,以赵高作乱之事警示高祖。高祖一笑而起。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②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地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地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地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喜欢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地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微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地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3)、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当代文学历经了70年发展历程,其中散文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书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赞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是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散文的纪实性增强,体现之一是报告文学发展成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传诵一时的报告文学名篇。杂文也是这一时期广义散文的重要类型,邓拓、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邓拓的《燕山夜话》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杨朔的《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作品,集中体现了该时期小品散文的创作特征,而其中的“诗化散文”被视为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精神号角。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及时反映在散文创作中,而散文以自己的艺术方式推动当代文学发展。“文革”以后,当代文学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散文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在题材、文体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出现了新特点,在处理文学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方面趋于成熟。1985年前后,小说、诗歌,戏剧创作出现显著变革,散文创作也开始寻求变革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散文热”兴起:现代散文作品得以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不断涌现;散文刊物增多,“晚报”“周末”类报纸几乎都辟有随笔、小品专栏;散文写作者增多,非职业写作给散文发展带来活力;散文一度成为读者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费品。散文再一次靠近大众,成为与读者阅读生活紧密联系的文体。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的出现,给散文写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也吸引了众多曾经游离于散文的读者。许多出自非职业散文作者之手的思想文化随笔也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有深厚文化背景并且充分呈现写作者个人情怀的散文,以及以新的表达方式介入现实、关怀生命的散文受到欢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汪曾祺的《蒲桥集》张中行的《负暄琐话》以及贾平凹等小说家的散文别开生面,为文坛带来一股新风。

    回顾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新时期以来,散文的不同文类此消彼长,如报告文学和杂文逐渐从广义的散文中分离出去,成为与散文并列的文体。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与散文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也与写作者、读者、社会背景、文化生态等合力作用相关,表明文学意义与价值的产生无法与时代脱离关系,时代需要的是推动文学文体变革的根本动力。

    (摘编自王尧《写出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名篇。 B、《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杂文的代表作。 C、《雪浪花》《长江三日》《社稷坛抒情》等作品都属于“诗化散文”。 D、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属于“文化大散文”,这类散文吸引了众多读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合中国当代散文取得的成就,论述当代散文反映了时代精神,满足了时代需求。 B、文章列举了大量例子,有作品方面的例子,也有社会现象等方面的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当代散文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状况和新时期以来的发展状况。 D、文章按时间顺序论述“文革”后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其中末段论及中国当代散文的未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火如荼,很多作者进行散文创作,反映这一时期的典型的人和事。 B、在“散文热”的影响下,一些“晚报”“周末”类报纸设置了随笔、小品专栏,一些非专职作者创作散文。 C、“文革”以后,散文创作不断变革创新,如出现了“文化大散文”这一新的散文类型,一些散文以新的表达方式介入现实、关怀生命。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逐渐发展成熟,这为后来报告文学从广义的散文中分离出来提供了必要条件。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热血担当,青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蓬勃力量,青春是“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的责任使命;青春是插在枪管中的野菊花,是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棉被,是小竹篮中盛满的希望和未来……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青年寄予厚望。

    “青春、理想、创造、奋斗……”请根据以上材料和个人经历,任选角度,写下你的青春经历或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 ① 。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②  , 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相关概念简要分析。
上一页 1058 1059 1060 1061 106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