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重点字音
强聒
怨谤
难壬人
胥怨
盘庚
会晤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冬刚过,清明已至。
清明,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节日,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我们铭记苦痛、护佑历史,也珍惜当下、憧憬明天。可以说,清明是一个抚慰心灵的机会,是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是一个联通家国的通道,安放着不同人的真情实感,塑造着时代的文化景观。
( ① )2020年开始的这场疫情,很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去年的春天。更多活着的人重整行装,擦掉泪痕,坚强前行。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忧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武汉的樱花又如约向游人露出了笑脸,全国各地的工厂企业也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 大街小巷氤氳着令人怀念的“烟火气”。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正在一点一点重新“载入”。这是一群人用莫大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不忘却过往,让逝者安息;努力寻找确幸,愿生者安康。
(1)、在①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是对过往的回眸追思,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 B、我们可以在清明时节追思过往,亦可以希冀未来。 C、我们可以在清明时节希冀未来,亦可以追思过往。 D、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划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B、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C、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D、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3)、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向南行驶一段,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____:半山园。这个称谓关联着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____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王安石。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 , 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江宁”,在城外一个____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离半山园不远,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觉得,谢安一定是王安石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是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 ),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____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期而遇 一脉相承 人迹罕至 终于 B、萍水相逢 一脉相承 荒无人烟 终究 C、萍水相逢 息息相关 荒无人烟 终于 D、不期而遇 息息相关 人迹罕至 终究(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王安石在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中屡屡受挫 B、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 C、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使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再次受挫 D、王安石暂时放弃了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革新变法运动,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揣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 B、秉持着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贵情怀 C、振作起效法先贤、卧薪尝胆的执着精神 D、收敛起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 , 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
5、《答司马谏议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而“”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且“”,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 , 。”
-
6、举先王之政, , 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
-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六国论》.
-
8、复道行空,。《阿房宫赋》.
-
9、 , 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
10、忧懈怠,。《谏太宗十思疏》.
-
11、 ,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无私交才显王道
王安石(1021~1086年)
个性名片: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奈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人物简介: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唐宋八大家之心为民力主改革,可惜天未亮,他起得太早。
著名的包公包青天难得立身处世一回,借着牡丹花开,风雅地置办了酒宴,请来同事小聚。作为主家,包公周全地一一请酒。平日里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力喝了几杯。轮到王安石时,包公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张黑脸都急白了,执拗的王安石仍岿然不动。最后,暴脾气的包公没脾气了,只得放弃。
此时的王安石,已至中年,并在官场浸泡二十余载,依然做不到官场上那种客套又俗套的应酬——酒肉吃进肚里,朋友挂在嘴上。他的人生信条简单得可怕,你走天桥,我走地下道,无私交才是王道。
碰王安石钉子的,不独有实力派的包公,还有权力派的仁宗。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便可回京述职,留在皇帝身边。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提拔方式,有宋一代,一直被视为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他人没有条件也想创造条件地上,王安石却一再矫情地拒绝,拿仁宗签发的入京圣旨当白纸。一来二去,连钦差都习惯了他的躲猫猫,直接把圣旨送到家门这一次,王安石竟然极富想象力地躲进了茅房。钦差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把圣旨放到桌上就走。得知消息的王安石从茅房里跳出来,抓起圣旨一路狂奔,硬生生将圣旨还了回去。
情商如此低下,又如此不识抬举,王安石的前途,本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但1069年,政坛却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他像一颗大彗星,拖着长而明亮的大尾巴呼啸而来,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权倾朝野,政界为之变色。
没办法,他情商低自有低的活法,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年,20岁的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开封,当时的文化名流曾巩、欧阳修等,一看他的文稿,惊为天人。第二年,科举应试之日,王安石的锦绣文章,被主考官一眼就相中为状元卷子。他用甩开他人若干条街的才华,让人望尘莫及。
随后25年里,他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全部大获成功。他靠真才实学挣得的官声与民望,让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点赞。
最绝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大坏官,无非这两条,可他一条都不沾。
他终生不纳妾,这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几乎绝无仅有。他正经得连自己的夫人都觉得无趣,于是夫人亲自出面,为他物色了一个美貌女子。结果,他不仅退还了女子,还帮女子家还清了债务。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饷,总是拎了装钱的袋子回家,然后直接交给夫人。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了公款,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官居宰相高位那么些年,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
如今,翻看官方修订的《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参与者、助手、学生和继承人等,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只有他这位高举变法大旗的首倡者安然无恙——他活得如此低调又本分,人品和文品一样无可挑剔,即便是他最强劲的政敌,也很难找出他的破绽。至于变法的完败,真是怨不得他,悲剧在于,天还没亮,而他起得太早了——超前,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伟大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个性名片”中介绍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表明在当时王安石变法孤立无助,注定失败;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 B、包公难得置办酒席宴请同僚,连不喜应酬、滴酒不沾的司马光都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却是执拗不喝,表现出王安石的目中无人和固执己见。 C、由于不满宋仁宗的统治,不愿意留在皇帝身边,王安石一再拒绝入京任职的圣旨,不识抬举的王安石前途一片漆黑。 D、在地方任职的25年里,王安石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官声与民望,而且也为他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2)、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王安石能“官拜参知政事(宰相职)”,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
13、诗歌鉴赏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①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②,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①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②江国:指江南。
两首词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试结合两首词内容进行赏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②”。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
15、 《答司马谏议书》(1)、下面对《答司马谏议书》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在本文中,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C、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D、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2)、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试进行分析。
-
1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17、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题目: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
18、请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以膏泽斯民
②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④以兴利除弊
-
19、填空题
游处
强聒
卤莽
怨谤
壬人
不恤
汹汹
盘庚
胥怨
会晤
-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 B、于反复不宜卤莽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