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① ,指挥若定失萧曹②。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伊吕:指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②萧曹:指萧何、曹参,皆为汉初相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垂宇宙”三字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B、颔联言诸葛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C、颈联盛赞诸葛才能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其高尚人品亦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D、尾联诗人抱恨蜀汉“气数”已尽,叹惋尽管有诸葛武侯这样的杰出人才也未能恢复大业。(2)、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虽情感相似但写法各异,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锦官城外”点明了地点。 B、《咏史》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水”则指诸葛亮。 C、《咏史》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 D、《咏史》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2)、《蜀相》和《咏史》以“泪满(沾)襟”结尾,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武侯庙
【明】杨慎
剑江①春水绿沄沄② , 五丈原③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④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释】①剑江:水名,在四川剑州(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北。②沄沄:水流汹涌的样子。③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④南阳祠宇:据传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这里也有武侯庙等古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诸葛亮在世时活动的重要地点入笔,写眼前实景,展开题武侯庙全诗。 B、尾联对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诸葛亮精神传万古,莫以成败论英雄。 C、本诗与杜甫的《蜀相》都写了祠堂的景色,但前者主要是静景,后者则动静相衬。 D、本诗与杜甫的《蜀相》都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但前者更多的是客观评价,后者还饱含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悲痛。(2)、本诗颈联的“空”字与杜甫的《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均有其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的异同。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 ,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门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显示出来。 B、颔联描述了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中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这种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胡骑长驱五六年”,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的急切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 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人至A暮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求H故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归附、归顺,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时至轩中”的“归”词义不同。 B、“会天疾风”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 C、“以大信为本”与“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本”词义相同。 D、妻子,指妻子和儿女,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的“山东”都是古今异义词。(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 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 C、魏明帝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 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②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
(5)、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
6、从文中看,湘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句
形象
是个对爱情十分向往的人,他追求幸福而不得,思念湘夫人却望而不见、遇而无缘
①
追求爱情,对爱情专一
②
向往爱情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③
-
7、 , 必先利其器。《论语》
-
8、顾人之常情, , 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
-
9、今逢四海为家日,。《西塞山怀古》
-
10、马上相逢无纸笔,。《逢入京使》
-
11、 , 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
12、金张藉旧业, 。《咏史》
-
13、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蒹葭》
-
14、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
15、《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诗句是“ , ”。
-
1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来批评: , 。
-
17、《归园田居》中写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 , 。
-
18、下列各项中,对所给诗句中“空”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情感,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与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的悲凉,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至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10 月 24 日,随着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的筹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B、于敏院士与邓稼先联合提出“加快核试验进程”的建议很快被中央采纳,对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前瞻作用。 C、多种因素叠加,致使法国成了欧洲最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国家,多次刊登引起宗教争议漫画的《沙尔利周刊》即为一个“爆点”。 D、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实现供水区域全面覆盖,大大缓解了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灌溉困难、城市缺水的问题。
-
20、品·国学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
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荀况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翟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欧阳修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习近平
我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