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神超理得”(宗炳《画山水序》)。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但此超越性处于可感的山水世界之中,并未使人转向彼世。水无根,山有根。人不能长久生活在水上,而要生活在大地上。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人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选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中国山水景观千姿百态,各地山水文化的价值也各有侧重,这些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传播。中国山水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是“地因文传”“地因人传”的单向度传播,传播的覆盖面受到很大局限。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山水文化的价值,就要多方面下功夫。

    为了使山水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魅力,政府或主管部门要创新传播理念,注重山水文化的传播质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本地山水文化的魅力。尊重山水文化的传播规律,根据本地山水的环境、交通等物质条件及文化特色,采用恰当的传播媒体和手段进行传播,制定科学的山水文化传播战略,并把这一战略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蓝图中,使山水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子系统产生互动和交流。

    山水文化的传播要立足于自身的内在价值,这需要我们充分把握其丰富的底蕴,寻绎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建设能彰显其潜在价值的景观,打造独具特色的山水传播品牌。从经济角度看,传播产品其本质也是一种“商品”,也需要打造产业链、价值链,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招徕顾客群,开拓市场并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山水文化的传播要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实现多媒体联动传播,利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围绕同一传播内容在同一时间段内采用不相同的传播方式,调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的媒介,跨媒体合作传播,对本地山水文化进行反复渲染传播,形成舆论合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交叉立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有利于本地山水传播的“舆论环境”,提升山水文化的知名度。

    当前,各地山水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旅游部门,其传播的视角是发展旅游业,提升经济效益。要真正实现山水文化价值的全方位传播,除了政府和主管部门外,需要各种文化传播主体参与其中,如文学家、艺术家的有关山水的文艺创作,学者围绕山水文化的学术活动,学校举办的山水文化讲座、论坛,商家对山水文化纪念品的制作和销售,不断壮大传播主体的队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应特别重视发挥游客、驴友等受众在山水文化的再生产及传播中的角色,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自媒体平台晒照片、谈心得,提升山水文化的影响。

    山水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又促进了山水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实现。山水文化传播可采用的方式有各类媒体广告宣传,旅行社的观光旅游活动,组织学者就本地山水文化著书立说,开设讲座、论坛,鼓励文学家、艺术家以山水文化为题材进行文化艺术创作等等。这些方式有利于使山水文化传播的过程受到多元维度的支撑。

    大众传播是一个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每一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力的集结点。通过上述各种传播手段的创新和实施,才能形成“传播力”的集结,产生山水文化传播的“场效应”,促进山水文化价值的实现。

    (摘选自齐新林《中国山水文化有何独特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山水的内在精神超然于外形,没有具体的形状,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到“神”。 B、人与山水每次相遇,都会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窥悟山水超越性的层面,其处于可感的山水世界之中,使人转向彼世。 C、自然山水能够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而中国山水景观千姿百态,其价值各有侧重,因此要实现这些价值,离不开传播。 D、在传播本地山水文化之时,应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其魅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传播媒体和手段进行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赤壁赋》由赤壁景观进而到天地宇宙变化的感悟,正体现了山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 B、苏州园林中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其精巧的构造、独特的风格,将山水特质移至人身边,形成天人一体。 C、自然山水的滋养、浸润,可以全面释放人的欲望,改变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人们从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 D、山水文化价值的传播可以与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相结合,发挥它们交叉立体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本地传播的舆论环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B、稍见云中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C、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D、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4)、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之中,山水自然能够对现代生活做调适,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红楼梦》中以金陵为中心的江南山水构成了教育、哲学、经济、环保、审美等多重价值,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传播这一价值。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的乐声的诗句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给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3、白居易《琵琶行》与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请阅读下面文字,试就音乐描写特点,从:①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②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两方面任选一点,写一段不少于160字的文学短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4、在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结合了神话传说与诗人想象的诗性推理。

    例如:

    李商隐《嫦娥》中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提到了嫦娥偷吃灵药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的传说。诗人想象嫦娥在月亮上非常寂寞,因而推想她一定后悔吃药了。

    请仿照以上示例,另找古诗,分析其中的诗性推理。

    推荐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的古诗词中,“诗乐合一”的作品有不少,而《李凭箜篌引》当属上乘之作。2022年5月2日,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播出了由经典传唱人鲁璐和白举纲共同传唱的《李凭箜篌引》。

    经典传唱人白举纲 ②  ,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打破了以往对传统音乐的想象,将箜篌和流行音乐创新结合在一起。舞台上,伴随着白举纲极富层次感的摇滚嗓,现代改良版箜篌一改传统音色的柔美温暖,更具力量感。在传统演奏过程中,箜篌弹奏者的身体会随着节奏韵律的变化,所以也被叫作坐着的舞蹈这一次,著名箜篌演奏家鲁璐也打破传统箜篌坐着弹奏的形式,“舞蹈既视感”更加扑面而来。

    箜篌最早被宫廷雅乐所用并一直兴盛至唐朝,后流传民间,奈何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会弹奏的乐手也③  , 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人们一度只能通过壁画和浮雕,探寻箜篌背后的音乐记忆。在千年前的李贺笔下,箜篌声音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流丽高亢,时而幽婉低缓,时而悦然舒展。而通过现代经典传唱人的演绎,沉睡数百年的箜篌得以重获新生,用这绝妙音色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前世今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添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
  •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唐]李白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②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空山”句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之感,描摹音乐的神奇美妙。 B、白诗描摹吟唱声如“风振空林”、江涛海啸,高亢旷远;贺诗摹写乐声的悲抑、清脆、高亢、欢愉等,显得更为起伏多变。 C、白诗在描写吟唱声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的诗人形象;而贺诗则没有直接涉及诗人的相关方面。 D、两首诗均未对吟唱者(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有的只是对音乐及其效果的摹绘。
    (2)、同为描摹音乐的“至文”,两诗在意象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请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駏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辨》,贺竟不就试。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卒时年二十四。

    (《旧唐书·李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B、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C、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D、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与游者”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含义相同。 B、“每旦日出与诸公游”与“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两句中的“旦日”字含义不同。 C、“所至或时有著”与“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 D、“少之,长吉气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A、李长吉与王参元等人一起出游时,常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古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就写下来投到锦囊中。母亲担心他写得太多而累坏身体。 B、李长吉写完诗后,就丢在其他囊中,过后也不再去看。他的作品有时被人移取带走,有时被自己随意丢弃,由此可见他并不注重自己作品的留存。 C、李长吉气绝之时,在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并且传来行车的声音和嘒管的演奏声。李商隐对这样的说法持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D、李长吉虽是唐宗室后裔,但无缘参加科举,导致其最终没有走上仕途。他把满腹的才华倾注在诗歌创作中,并以独特的风格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②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5)、李长吉被称为“奇者”,其“奇”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这里所说的“隐”,不是隐晦,而是含蓄;不是不欲人知,而是不必明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材料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作者把不必明言的东西,通过语言的启发和暗示,让读者去体会和发现。 B、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特别注重含蓄,所以要求篇幅短小,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C、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D、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在于联想,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无从谈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所举的《江雪》的例子,论证了中国古代抒情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近意远,含蓄蕴藉。 B、材料二分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 C、材料一唐朝司空图的三个例子充分运用了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这正是中国文学注重含蓄的艺术妙谛。 D、材料二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歌往往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十分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B、联想就是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各种关系,并对有用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合理想象,做出价值判断。 C、文中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许说的是写景的诗句先是呈现为一个个画面,在此基础上读者展开想象、联想,进而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全都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理解诗歌语方不仅要重视其符号意义,还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分析鉴赏诗歌时联想的作用。
    (5)、有人认为把《李凭箜篌引》诗句“吴丝蜀桐张高秋”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更直接明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材料二,阐述你的理由。
  • 10、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C、诗歌形象鲜明,对音乐的描写,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D、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运用,是为了实现诗歌作品“奇”的特征。中唐文学为了____,实现对盛唐诗坛的突破,有意标新立异,主要有两种途径,一则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通俗派,强调明白晓畅;一则以韩愈、李贺为代表的尚奇派,强调“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诗奇而雄,孟郊诗奇而古,贾岛诗奇而清,卢仝诗奇而怪。”

    如果中唐诗坛“奇”的审美取向的追寻是共性的话,那么李贺的“奇而冷艳”则是个性的彰显。较之李白诗歌创作的天马行空,____,挥洒自然;李贺则是点滴积累、____。前者彰显的是“天工”,后者呈现的是“思力”。这又让我们自然想到李商隐《李贺小传》一段文字:“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辈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里强调李贺写作素材的获取、储备过程,又说“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即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正如李贺在《南园》中自己说到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可以说,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援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奇而冷艳”实现诗风的“标新立异”、“迥乎不同”。由是观之,李贺被誉为“诗鬼”是____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着力于创新,因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诗风 B、而尚奇派的诸位诗人,其诗风又有差异 C、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唐的尚奇诗派 D、因此诗人的个性禀赋不同,所以诗风不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特立独行  一蹴而就  励精图治  水到渠成 B、另辟蹊径  一挥而就  惨淡经营  不容置疑 C、另辟蹊径  一蹴而就  惨淡经营  水到渠成 D、特立独行  一挥而就  励精图治  不容置疑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 B、因为李贺的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所以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 C、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就是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 D、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它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有关。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廷誉,由此声华藉甚。时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亦攻篇什,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不容,遽令仆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无复致情,惭愤而退、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遂成轗轲。文公惜其才,为著《讳辩录》明之,然竟不成事。

    选自康軿《剧谈录》卷下

    材料二

    李藩侍郎尝缀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知贺有表兄与贺笔砚之旧者,召之见,托以搜访所遗。其人敬谢,且请曰:“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李公喜,并付之,弥年绝迹。李公怒,复召诘之。其人曰:“某与贺中外 , 自小同处,恨其傲忽,常恐报之,所得兼旧有者一时投于涠中矣。”李公大怒,叱出之,嗟恨良久。故贺诗篇什流传者少。

    选自张固《幽闲鼓吹》)

    材料三

    《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歌诗,元相国稹年老,以明经擢第,常愿交结。执贽造门,贺览刺,遽令阍者谓曰:‘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相国惭愤而退。”按:元擢第既非迟墓、于贺亦称前,讵容执赀造门,反遭轻薄?小说之不根如此。

    一选自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卷二

    材料四

    走马引

    李贺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裁云。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材料五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对上述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自左拾遗制登科日当要路/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进/不合进士举 B、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C、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D、其后自左拾遗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祖祢讳进/不合应进士举
    (2)、对上述材料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原指将笏板插于衣带,是旧时官宦的装束,转为官宦的代称。 B、“轗轲”,原指道路起伏不平,这里比喻朋友之间产生误会,发生矛盾。 C、“笔砚”,笔墨砚台是学习时的必备文具,也可以指在一起学习的同学。 D、“中外”,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
    (3)、对上述材料所作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贺发现元稹在来信中暗含讥讽,所以一气之下拒绝与他会面。 B、韩愈欣赏李贺的才能,希望调解他和元稹的矛盾,但未能如愿。 C、李贺的表兄觉得李藩傲慢无礼,因而不愿为他整理搜集的资料。 D、李贺拒见元稹的传闻虽不可信,但反映了唐代注重进士科的风气。
    (4)、把上述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某尽记其所为,亦见其多点窜者,请得所辑者视之,当为改正。

    ②元擢第既非迟暮,于贺亦称前辈,讵容执贽造门,反遭轻薄?

    (5)、下列对李贺《走马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乡远游,仗剑独行,充分展现了襄阳走马客纵横洒脱、快意恩仇的风采。 B、“玉锋堪裁云”形容剑刃明净锋利,可以剪裁浮云,想象奇特,气势雄壮。 C、“朝嫌”与“暮嫌”互文见意,感叹宝剑虽锋利,却未能受到主人的重视。 D、同样是借剑打情,李贺的《走马引》和贾岛《剑客》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6)、前人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言己能持剑向人,而不能自照,所以不免于见嫌,感己不遇故云尔耳”请结合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诗人的性格和遭遇,对此做简要分析。
  • 13、课文题记可以是文章的内容、使用的手法与情感等。下面是一名同学为《虞美人》写的一则课文题记。请你为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写一则课文题记。要求语言优美生动,60字左右。

    示例:春花开,秋月圆,人生美好的时光终有完结;小楼夜,东风起,李后主独自凭栏,难忘旧事;雕栏存,玉砌在,只是物是人非万般皆改;满腔愁,一江水,徐徐缓缓流淌至今。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表现箜篌乐音的震撼效果的诗句是“”。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能让善弹箜篌的神仙求教;乐声感物至深,致使“”。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写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诗句是“”。
  • 15、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交代演奏者姓名和演奏地点的诗句是“”。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
    (3)、《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4)、《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5)、《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写每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
  • 16、诗歌鉴赏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高秋  张:演奏 B、空山凝云不流  颓:崩塌 C、十二门前冷光  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秋雨  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象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 17、阅读《李凭箜篌引》,完成文后各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这首诗中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并分析其妙处。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 , 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 , 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述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B、前四句先写琴、声,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龙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全诗分析本诗是如何摹写琴声及其效果的。
  • 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开门见山,“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即写人。 B、“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名姓和演奏地点,在写琴、写声之后写人,安排精巧,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老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突出了行动艰难的鱼蛟形象,也衬托出了音乐的艰涩。 D、“露脚斜飞湿寒兔”,玉兔任凭露水把自己浸湿也不肯离去,形象优美。此处没有对李凭技艺作直接评判,却饱含情思。
    (2)、诗歌五、六句描写音乐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页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