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塞是唐诗中习见的主题和题材,边塞诗当然会在诗中使用一些边塞地名,包括当时的和过去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汉族的和非汉族的。在这方面,有一个值得加以探索的问题:在某些诗篇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
高适《燕歌行》诗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考张公即张守珪。据史,他曾多次大破契丹。诗篇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榆关即今河北省东部的山海关。碣石应当就是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的碣石山。蓟北,指蓟州(今北京密云)以北。契丹故地在今内蒙古中部。张守珪从范阳(今北京)出兵和契丹作战,取道碣石以出榆关,征人思乡,则从蓟北回首,这都是符合当时情势的。在这篇诗中,和上述三个地名发生矛盾的是大漠、瀚海和狼山。大漠和瀚海指今内蒙古中部到西部的沙漠地带,它们位于契丹的西边,按照唐人从沿海进军的道路,是不可能也不必要飞羽书于瀚海的。至于狼山,也就是狼居胥山,则更是远在今内蒙古西部,与契丹全然无涉。由此可见,后举三个地名乃是用典而非写实,即以汉人和匈奴作战暗喻张守珪和契丹作战。榆关、碣石等地名则是一个现实的系统,而瀚海、狼山等地名则是一个比拟的系统。但四句连贯而下,浑然一气,只有细加寻绎,才能使人感到在方位上有问题。
从文艺史实来看,作家们在其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就不止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地名有方位不合、距离过远这种现象。沈括《梦溪笔谈》云:“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为了要突出地表现袁安宁愿僵卧雪中挨饿,也不肯在大家都困难的时候去乞求帮助,增加别人的负担这一主题,画家实写了雪景,也写了当地雪中所不可能有的翠绿色的芭蕉,以象征主人公高洁的品格,显示出他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也没有被困难压倒的精神。这样,就比只一般地去写出雪中萧条寒冷的景象,更加有效地塑造袁安的形象和表现作品的主题。
在《红楼梦》里,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的风光”。成为江南风光突出的表现的,是栊翠庵的红梅花。第四十九回的回目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五十回又写了薛宝琴等人作《咏红梅花》的诗,并由宝玉去庵中向妙玉讨了一枝梅花。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同意《红楼梦》中存在着这些“回忆想象的成分”的。他们有的举出许多书证,考出“北方亦可植梅”,企图肯定这部小说在细节描写上的绝对真实性。总的来说,俞先生所言,“此等处本作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这是对的。若单就这两回赏梅、咏梅而言,则它是作家所乐于描写的众姊妹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有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咏;在这之后,又有桃花社、柳絮词。它们写的是秋、冬、春三个不同的季节,在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方面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按照曹雪芹的美学观点看来,在大雪以后放晴的天气里,还有什么花木比盛开的红梅更加鲜艳和吸引人呢?又还有什么安排比将雪中盛开的红梅放置在那位外冷内热的妙玉的修行之处更富于象征性呢?它不但使众人赏雪赏花的兴致受到鼓舞,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新加入姊妹们行列的薛宝琴等三人的诗才得到表现,而且还进一步地暗示了妙玉和宝玉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即使红梅本非大观园中所能有,但在这两回书里,却成为非有不可的事物了。
现在,我们应回到本题上来,研究一下出现在唐人边塞诗中的地理上的矛盾现象。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和军事行动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由于汉、唐以来,中国和外国,汉族和非汉族在相当长远的年代和非常广阔的区域里有过情况极其复杂,和战都很频繁的接触,所以诗人们在反映当前事件的时候,就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事件,在反映某一边塞地区的时候,也往往会联想到另一边塞地区。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是唐以前唯一的国势强盛、历史悠久的统一大帝国;汉唐两朝有许多可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总的说来,唐人边塞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既然古代诗人们不一定要承担提供或绘制历史地图资料的任务,那我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也就无妨忽略这些“错误”了。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一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
(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燕歌行》中的出现的地名大漠、瀚海和狼山在情势上互相矛盾,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B、从唐代边塞诗人到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常常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真实。 C、王维《袁安卧雪》雪中芭蕉的景致并非机械地翻版自然和历史,具有比完全写实更为突出的艺术表现力。 D、《红楼梦》中海棠社、桃花社有关情节写的是众姊妹的春季文化生活,表现了有关人物的形象特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边塞诗常出现的方位、距离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影响了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 B、高适《燕歌行》地名的方位问题不易被发现,展示了诗人高妙浑然的用典技巧。 C、作者总体上认同俞平伯的有关观点,并对俞平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论述和补充。 D、作家的创作既要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又要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5)、有学者在讨论岳飞《满江红》真伪问题时认为:“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南宋时属西夏。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结合本文,评价前述观点。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①击匈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故徙前将军广。广引兵与右将军食其②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注释】①大将军青:指卫青。②食其:指赵食(yì)其(jī)。③悛悛(xún):敦厚笃实的样子。
(1)、文末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A、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B、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C、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D、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B、避之数岁 广之将兵 C、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D、胡虏易与耳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广善于骑射,匈奴对他很敬畏,因为李广的存在,匈奴多年不敢进犯。 B、李广的军队曾被匈奴四万骑兵围攻,但最终以少胜多,使匈奴损失惨重。 C、卫青故意调开李广,是因为得到皇帝告诫,担心会因李广而不能俘获单于。 D、李广最终自刎而死,无论军人还是百姓,都因为景仰爱戴他而伤心痛哭。(4)、翻译文中最后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诗句说明李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后人对李广景慕之情。结合本文,概括说明李将军令人敬佩爱戴的原因。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使君①赴太原行营
钱 起
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②。诸侯持节钺,千里控山河。
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惊蓬连雁起,牧马入云多。
不卖卢龙塞③ , 能消瀚海波。须传出师颂④ , 莫奏式微歌。
【注】①王使君:即唐代宰相王缙。大历三年,王缙赴太原接任。②戢戈:收藏兵器,指停息战争。③不卖卢龙塞:汉代田畴引军经卢龙塞出击有功,而拒不受禄。④出师颂:指汉代史孝山《出师颂》,叙邓骘率兵平定叛乱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表明诸侯“持节钺”“控山河”造成战事未息,为下文渲染凄凉氛围。 B、中间四句想象了王使君仪仗出行的盛大场景以及塞外壮丽开阔的独特风光。 C、“瀚海波”原指瀚海风光,诗人以此暗指战争,与前文“未戢戈”相互呼应。 D、本诗紧扣题目,前四句写出行背景,中间四句写赴任过程,后四句表达祝愿。(2)、本诗“须传出师颂”一句与高适《燕歌行》中“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贈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 B、三、四两句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强烈。 C、五、六两句写天山雪光华亮如明月,一个“逐”字不但写出雪的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 D、“都护宝刀冻欲断”写都护的佩刀被冷冻得几乎要折断,用夸张的手法叙写天山雪的奇。(2)、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高适的《燕歌行》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 -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边塞诗特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断杀,突出将土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A、诗的前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在写法上,与《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有相似之处。 B、诗歌三、四句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之意。“横行”一词有恃勇轻敌之意,“颜色”此处指天子的恩遇。 C、第五句写我军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第六句写敌军绵延行进、来势汹汹的情景,两相对照,渲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 D、这是一首古体诗。这八句诗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逐步推进,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势畅达,笔力矫健。
-
7、下列对全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残贼”意为残留的贼兵,既表达了对敌军的愤恨之情,也表明出征之前对敌军的轻视,为后面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B、“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上鸟羽以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指当时靠近我国东北沿海一带的地区。 C、“塞草”“落日”等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又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被围兵败的原因。 D、本诗题材、体裁为作者首创,全诗叙写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堪称边塞诗代表作。
-
8、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B、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
9、随笔训练(关键环节考核题)
关于冬天,关于雪,古人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比如高适的《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再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笔下的冬天的雪景是怎样的呢?请你写一段文字,描写冬日的雪景,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字数150字左右。
-
10、请把唐代诗人高适的名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扩写成一段语言形象、鲜明、生动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县城便是沙漠。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____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见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____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____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____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扑 温厚 缠绵淡雅 铺展 B、扫 温暖 缠绵悱恻 铺展 C、扑 温暖 缠绵淡雅 延伸 D、扫 温厚 缠绵悱恻 延伸(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抖动在寒风中 策马扬尘,慷慨赋诗 B、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C、在寒风中抖动了千百年 开怀畅饮,把酒言欢 D、千年之后在寒风中抖动 望眼欲穿,黯然神伤(3)、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效果。 -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④ , 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④《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金鞭”“铁骢”“虏障”“胡天”“羌笛”“关山”等用词来看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 B、第一首诗中“功名万里外”点出李侍御远赴安西的目的,这也冲淡了此次离别之愁。 C、第一首诗颈联连用地名扩大意境,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有万里之遥,隐藏着情语。 D、第二首诗前两句交代听吹笛的时间和地点,第一首全诗却没有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2)、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画线诗句简要分析。 -
13、阅读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2)、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落魄,不事生业 , 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
会禄山之乱,征于翰讨禄山,拜适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佐翰守南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宁有是,战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深纳之。后禄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宰相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迁太子少詹事。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
(选自《唐才子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B、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C、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 D、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卒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职业。“生业”意为“生涯”“职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意思不同。 B、“体格”意为“体裁格调”,与《红楼梦》第三回中“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的“体格”意思不同。 C、“薄”意为“靠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相同。 D、“耻”意为“以……为耻”,与《师说》中的“而耻学于师”的“耻”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禄山反叛时,高适征讨哥舒翰,哥舒翰让他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于是他又辅佐哥舒翰镇守南阳。 B、皇帝让各个皇子分别镇守地方,高适曾极力劝阻,但未被采纳。后来永王李磷造反,肃宗召其商量,认为他的意见与众不同并让他领兵平定叛乱。 C、高适忠心耿耿,敢于直言劝谏,招致李辅国的嫉恨。李辅国在皇帝面前诋毁高适,高适因此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D、同为高适作传,材料一所记高适劝谏及预言永王必败的事,表明他在政治军事上有突出的才能,而材料二所记偏重他的才学品性,其他如政治活动、为官业绩等却一笔带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②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
(5)、材料二中说高适“敢言”,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满腹诗书,经天纬地 , 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⑪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葱茏:文中指蓬勃繁盛。“茏”也可写作“笼”。 B、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狂飙:指急骤的暴风。“飙”读作“biāo”。 D、浪漫主义: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3)、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4)、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
16、诗歌鉴赏
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①,孤城落日斗兵稀。
[注]①腓:枯萎。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 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 -
17、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凭①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②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③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④。
【注释】①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②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③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1)、这首诗和《琵琶行》同属于体裁 ,但创作方法也不一样。《琵琶行》既描摹音乐,又有叙事和抒情,是一篇的作品;而《李凭箜篌引》则纯为描摹音乐,充满色彩。(2)、举例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中描绘唐军出征景象的句子是“ , ”。(2)、高适在《燕歌行》中通过视觉和听觉描绘军队浩浩荡荡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4)、《燕歌行》里表示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与丰厚赏赐的诗句是: , 。(5)、吴丝蜀桐张高秋,。 ,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6)、《李凭箜篌引》中先写箜篌精美,再写乐声效果的诗句是 ,(7)、《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补天的神话表现箜篌乐音的震撼效果的诗句是 ,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当空、闲听素琴的画面,渲染宁静幽美的气氛,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B、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悲”与“寒”写琴声的色调,“乱”写弹琴的动作,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C、颔联用比喻手法,“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写出琴声像寒松的悲吟,渲染悲凉的氛围,把悲愁的情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尾联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喻己,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 E、李白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其中也饱含了他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2)、清朝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试比较本诗颈联与“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在写法上的异同。 -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 ,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 , 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中有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起始句都用乐器的名贵来衬托乐师的不凡。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用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来比喻琴声的清越宏远。 C、颈联既点明了听琴的时令,也写出了琴声由先前的畅快转为沉重的变化。 D、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2)、本诗尾联与《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在表现音乐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