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①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② , 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③ , 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④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①解:能、会。②飕飗(sōu liú):拟声词,风声。③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之声。④岁夜:除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前四句交代了演奏乐器的材质、出处及吹奏者,又言其流落到汉地后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语言平实无华。 B、诗歌五、六两句侧面描写觱篥之声,通过“闻者”“远客”的感受充分表现了乐声之美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最后两句用“高堂”“明烛”“美酒”等意象渲染了热闹欢愉的场面,表现了诗人于除夕夜听乐曲的欢快喜悦之情。 D、全诗音韵婉转,转韵频繁,乐声由凄凉哀伤到雄浑激越,再到低沉压抑,最后清新明丽,起伏变化,美妙动听。(2)、本首诗中“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和《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都是描写音乐达到最高潮的句子,请分别加以赏析。 -
2、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王中丞闻琴
谢朓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①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②,蹉跎江海心。
[注]①蕙:香草;②容与:徘徊犹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吹”和“动”两个动词,以动衬静,凸显了夜晚的静谧。 B、第三句不说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用比拟手法把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 C、末两句写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感慨。 D、“闻琴”的环境凄清,琴声清雅,全诗在“清”的意境中达到和谐统一。(2)、诗的五、六两句“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用美妙的歌声来描写歌女之美,具有欲扬先抑、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B、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C、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D、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2)、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请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描写音乐的方法的异同。 -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①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②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很经典的应试诗,也是一首精彩的“音乐诗”,写的是“湘灵鼓瑟”。 B、常常听说湘水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诗人在诗歌开头两句就概括了题旨。 C、乐曲使得冯夷起舞,远游的人却不愿听。河神能理解湘灵的哀怨楚客却不行。 D、曲终声寂未见女神,江烟消散露出青峰。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呼应开头。(2)、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筝①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注]①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 B、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2)、请比较本诗颔联与《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
6、语言文字运用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为什么叫“无题”?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叙事,题目就成了一种象征。他似乎有意要把自己与社会的世俗( )开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内心情感经历了一个( )的转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可能世俗道德不能够了解,最后他决定用最孤独的方式实现自我完成,就像把心脏贴在玫瑰的刺上去唱歌的夜莺一样 , 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所以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中国正统文学是以儒家为尊崇,所以李商隐这样的诗人不会受到很大的重视,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会因此而受到批评。
我相信很多人私下里那么爱李商隐,就因为其实借着李商隐,我们的私情可以得到部分的满足与( )。我们读到他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么( )的句子,就会觉得他说出了几千年来人类最难的事情:____。这么纠结的感受,李商隐用七个字就讲完了。
在正统文学的框架中,人们通常不太敢表达私情。这样来看,就会珍惜李商隐。因为他在讲究“文以载道”的时代,平衡了“文以载道”忽略的另外一个空间。
(选自《蒋勋说唐诗》,有删改)
(1)、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隔离 不可言喻 疏解 通俗 B、隔阂 不可言喻 化解 平常 C、隔离 不可理喻 疏解 平常 D、隔阂 不可理喻 化解 通俗(2)、根据文意,在文中划线处补写一段话,描述一下“纠结”的内容。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3)、赏析文中画“ ”的句子。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描写汉军被围后长期征战的士兵想象家中妻子悲苦断肠,自己徒然回首的句子是: , 。(2)、《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 , 。(3)、《锦瑟》中“ , ”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传说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该诗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追叙了自己早年北望中原的宏图大志,“气如山”三字指抗金复国的英雄气概坚定如山。 B、颔联作者选用意象组合,简洁却巧妙地回忆了南宋的两次抗金经历,洋溢着豪迈的爱国热情。 C、颈联作者用“塞上长城”典故,以屡建奇功的檀道济自比,“空”和“衰鬓”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D、尾联诗人追慕先贤,遗憾自己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最终不能施展抱负来建功立业,意志消沉。(2)、本诗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的“愤”,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现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 C、颈联从现实到回忆,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 D、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
10、诗歌鉴赏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2)、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句写箜篌的乐声使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倾听。 B、“十二”句写箜篌的乐声聚合了十二门前的冷光,让人们感受到了深秋的寒冷。 C、“石破”句写女娲在天上所补的五色石为箜篌声破裂,天界震惊,逗落了秋雨。 D、“吴质”句写成天伐桂的吴刚被箜篌的乐声吸引,倚着桂树,陶醉而忘了睡眠。(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按次序先后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事件,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B、“昆山”句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芙蓉”句则以声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 C、第七句到篇终写音乐效果,其中前六句写运动着的物象,后两句写静物,以动衬静。 D、诗人想象奇特,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等联想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形象可感。(3)、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有对音乐的描写,请结合两诗的内容,从修辞手法的使用、音乐描写的角度、所写音乐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赏析两诗音乐描写的异同。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用美妙的歌声来描写歌女之美,具有欲扬先抑、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的作用。 B、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人晶莹碧透的酒杯。 C、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D、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2)、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但描写音乐的主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指出箜篌制作材料的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交代李凭弹箜篌的时间。 B、第二句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该句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C、前四句诗人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D、诗的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2)、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从艺术手法方面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 -
14、课内阅读(1)、回忆课文中学的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作者笔下的将军和战士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2)、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尾联赞扬孔明;并藉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
-
15、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之意。 B、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稼丽,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其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C、古人一般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用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 D、古人的字与名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韩愈,字退之,“愈”意为胜过、超出,“退”意为约束、退守,名与字相互解释与补充,含警示的意思。
-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
17、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 )A、苏轼 B、王昌龄 C、陆游 D、李商隐
-
1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①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选(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以描摹乐器开篇,写箜篌弦丝钩锁连结,与《李凭箜篌引》的开篇异曲同工。 B、黄诗前两句用语颇为新奇,将听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黄诗末两句写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闷热,暗示了笛声营造的清凉氛围。 D、张诗将音乐写出了金玉满堂之感,情韵丰腴,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风格一致。(2)、请简要赏析《楚州韦中丞箜篌》描写音乐的手法。 -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B、前四句先写琴、声,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龙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已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弓而祝鸡矣”与“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箜篌引》)两句中的“张”字含义不同。 B、“害之必也”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害”字含义不同。 C、“贱不能临贵”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两句中的“临”字含义相同。 D、“今君有士见过人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朝廷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飞翔千里的愿望,但不能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B、田让认为卫国国君不能招致贤士的原因是:臣子既不能凭借功绩获得赏赐,也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惩罚。 C、正是由于齐桓公为管仲提供了治国理政所应具备的条件,管仲才得以帮助齐桓公取得了天下霸主地位。 D、杨因曾因品行差而三次遭乡人驱逐,因对国君不忠而五次被撤职,而赵简主还是接见了他并授给他相位。(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5)、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国君应如何对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