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下列选项中,可将两首诗一并收录的一项是(   )
    A、《乐府古题菁华》 B、《格律诗精粹》 C、《古体诗精编》 D、《曲子词精选》
    (2)、下列对两首诗共性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丰富 B、层次分明 C、以形写声 D、意象怪诞
    (3)、两首诗皆写音乐,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B、诗歌前两句先写弹琴人、时间、地点,三四句写琴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 C、诗人写“紫皇”,用巧妙自然的过渡手法,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D、“老”和“瘦”这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和“龙”,使音乐形象更丰满。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别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山”句写箜篌的乐声使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倾听。 B、“十二”句写箜篌的乐声聚合了十二门前的冷光,让人们感受到了深秋的寒冷。 C、“石破”句写女娲在天上所补的五色石为箜篌声破裂,天界震惊,逗落了秋雨。 D、“吴质”句写成天伐桂的吴刚被箜篌的乐声吸引,倚着桂树,陶醉而忘了睡眠。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按次序先后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事件,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B、“昆山”句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芙蓉”句则以声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 C、第七句到篇终写音乐效果,其中前六句写运动着的物象,后两句写静物,以动衬静。 D、诗人想象奇特,把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等联想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形象可感。
    (3)、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有对音乐的描写,请结合两诗的内容,从修辞手法的使用、音乐描写的角度、所写音乐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赏析两诗音乐描写的异同。
  • 4、下面对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与《书愤》在歌颂诸葛亮、抒发个人感情方面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习题 

    书愤

    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 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 , 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古地名。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离开京都。②前溪: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以动衬静,诗人着重描写了牡丹为雨所败的景象:写急雨击花像玉盘上泪珠飞溅,又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诗人自叹。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的险恶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天气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瓣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鲜艳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本诗中的“锦瑟”意象有何作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析。
  • 8、微写作。

    从下列诗人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位,对其做出评价。要求:符合诗人的特征,至少从诗人的三首诗中分别引用一句诗,构成排比句,文段要完整,不超过150字。

    陶渊明、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李清照

  • 9、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内容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读李商隐,

  •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①北斗:北斗星,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③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唐时属宣州。④寓使:托去传信的使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凉思》诗写了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前两句主要写“凉”,后六句主要写“思”。 B、《凉思》诗中后四句,描写了诗人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对友人的猜疑,情思悲愁抑郁。 C、《锦瑟》诗中诗人以“无端”描述锦瑟的五十弦,流露出自己虚度时光的愧悔之情。 D、《锦瑟》全诗情感复杂而难以言说,诗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具有缥缈、迷离、恍惚的特点。
    (2)、请比较赏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黜,还郑州,居无何,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 李商隐传》)

    【注】①三十六: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排行第十六,人们称之为“三十六”。②坎壈(lǎn):坎坷不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刺史,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原为中央官,后为地方官,秦时所置,以后历代职权范围有所变化。 D、“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时延用,只是稍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恃才怪异,终身仕途坎坷。他能文善辞,仗着自己的才能,不能坚守节操,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虽满腹才华,但仕途极为坎坷。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

    ②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黜,还郑州,居无何,病卒。

  • 1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贾长沙痛哭

    郭沫若

    贾谊自从受了一些老头子的嫉妒,在汉文帝面前中伤了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之后,总是爱哭。

    在汉文帝的前元八年,贾谊谪贬长沙的第五年上的夏天,天上出了彗星。那时候正随着长沙王入朝,进了京城咸阳,文帝便忽然想起了他,要特别召见他,叩问他关于彗星的意见。

    贾生给文帝讲彗星的内容,文帝真是高兴得什么似的,他得到安心之后,便于彗星之外探问了好些天文上的事情,一谈便到了夜半。

    兴奋着的贾谊早是忘记了自己的病体的,他只觉得自己的精神不知怎地分外地振作。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坐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

    ……

    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遭了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傅调为了梁王的太傅。贾生对于梁王的教育上是有所准备的。梁王本是喜欢读书的青年,但他却不让他专门读书,要教他习骑马射箭。他自己也不惜鞭策着自己的病躯陪着梁王练习这些武艺。这用意不消说是很明白的,他所期待于梁王的,是要他成为一个有文事又有武备的全才,以抵御中国的外患,预防中国的内乱。然而谁能料到贾谊这样的善人,终竟只能成为一幕悲剧的主角呢?

    他在梁国住了将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着梁王入朝。他们是一路骑着马进京的,临到咸阳城下,刚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纵马飞跑起来。但不幸在咸阳桥上马失前蹄,梁王便坠了马,把脑袋跌破了,死了。

    贾谊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冲击和过分的失望,顿时在马上便吐了几口血。

    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自然被罢免了,回到了他的洛阳的老家。以后便一直没有起过床来。

    他在病床上荏苒了有一年的光景,每天所萦怀着的都是些悲哀的往事。

    有一天行将破晓的时候,他一个人睁着眼睛仰卧着。颜面骨上只蒙着一层羊脂玉一样的皮肤。他突然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纪怕有六十岁的光景,颈上带着一串秋兰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叶集成的,下面的裙子是白色的荷花瓣子集成的。那人很亲蔼地埋下头来看着他,他听见他在向他打招呼,是他听惯了的长沙附近人的声音。

    “贾先生,你认得我么?”

    贾谊的深陷着的两眼中闪出了一丝有润意的微笑。

    “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

    贾谊气喘吁吁地唱着独白,就像真的在说梦话一样,但屈原的影子仍然在他的眼里,而且又在向他说话。

    “贾先生,你太兴奋了,”长沙口音在对他说。“你是很聪明的人,你所问的一切,我相信你自己都是已经明白了的。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这理由不是很明白的吗?因为你比他们强,故而他们怕你,你太倔强了,所以便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攻击你,忌刻你,事实上是看起了你,怕你。你何必要同他们计较,把他们的毒箭自己拿来插在心上呢?他们是希望你的肉体和精神赶快停止作用的,你的正当的防御,应该是保重你的身体,坚强你的精神,把他们的攻击看成一群蚊虻过耳。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少数,你应该为赞成你的多数的人保重,你应该把他们领导起来作安内攘外的工作。你的精神和主张已经为多数明白的人所景仰,你千切不要自己承认败北啦。你是胜利了的。”

    这一番话,其实是贾谊自己心里的话,他是起着了幻觉的现象,把自己脑中的屈原客观化了。

    “是的,先生,”贾谊伸出了手来,白珊瑚一样的手和空中的幻影作把握的形势。他又叫着:“你的死决不是败北。我也不承认自己的败北了。先生,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力量,是我们中国人的安慰,我们中国人的正义感是由先生的一死替我们维系着的。先生死了已经百年,但先生没有死,我相信就再隔千年万年,先生也永远不会死。我们在先生的精诚之下团结了起来,先生,你把死来战胜了一切了。我要跟着你来,先生,我要跟着你来。”

    贾谊愈见用力握着拳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像一段洋烛一样向枕上反倒下去了。

    床头的矮桌上一盏如豆的灯光,为倒下去的风势所扑灭。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线。

    1936年5月3日

    (节选自《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因受到了老头子的嫉妒,总是爱哭,表明了贾谊在对抗生活的挫折上缺乏韧性,这也是他后文在梦中被屈原安慰的原因。 B、贾生给文帝讲解彗星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贾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通晓天文地理的奇才,另一方面为他的升迁,成为梁王太傅提供依据, C、小说通过对比、心理、语言描写等揭示了西汉文帝时期社会现实,也影射了当下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所处形势。 D、“我要跟着你来”,小说最后通过贾生的心理描写,说明了屈原力量的感召力,也暗示了贾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尾声。
    (2)、关于文中屈原劝慰贾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先生,你太兴奋了”,这里的“兴奋”,与上文加点的“兴奋”含义不一样。 B、屈原认为贾生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忌刻,不过是想获得一种心理慰藉。 C、天下忌刻贾生的人是少数,屈原劝贾生要保重自我从而更好地跟他们斗争。 D、屈原劝贾生要树立自信,坚强自我,这进一步加深了贾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3)、作者描写贾生的独白和屈原的劝慰采用了不同的言说方式,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贾生》中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与这首诗相比,本文在情感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写了一系列的“古诗新铸”的创新作品,冠以总题“唐诗解构”,乃我个人从事诗歌创作以来另一项突破性的实验工程,一种谋求对古典诗中神韵之释放的企图。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寻找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潜在的诗质。无疑的,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一种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这种思考与做法也很可能被视为一种徒劳,不过我相信,这是翻新传统、建构中华新文化的一项值得一试的工作。

    幼年启蒙之初,我曾读过三年私塾,无非《三字经》《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之类,入新式小学、初中时开始读《西游记》《七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从此奠定了我初浅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念高中时心智日渐成熟,对新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学写新诗,但仍未忘情于古典文学中那种内敛蕴藉、简洁练达之美。后来受到西潮影响,开始全方位地向西方现代主义倾斜,初期不自觉与当时一般年轻诗人一样高分贝地叫喊反传统,乃至多年后,自小潜伏在血脉中的古典文学因素,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苏醒,并清楚意识到,文学的正常生长与茁壮,不仅需要外来新兴美学思潮的挹注,同时也需要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发掘、摄取古典文学中那种万古常新、不可取代的优质元素。感叹之余,我想利用诗体解构这一招,希望能引起年轻诗人的注意而逐渐接近唐诗、喜爱唐诗。

    中国诗史数千年,为何我独钟于唐呢?我毕其一生以追求诗的现代化,创造现代化的中国诗为职志,多年前我在《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一文中曾说:“我们要创造的现代诗不只是新文学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名词,而是以现代为貌,以中国为神的诗。”我认为这个“中国之神”就深藏于唐诗中,而唐诗中的神奇、神性、神韵却长期封闭在僵化的格律中,“解构”的作为就是对唐诗中“神”的释放,也可说是一种变形的重生。

    所谓“解构”,原滥觞于后现代主义。关于后现代思潮,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应加以怀疑,都可以被解构,也就是说,文化符号之间既有的关系都可以使其分解裂变,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它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解构观念显然有些消极,却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不过如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解构、又不断被重建的过程。就文学史的演变而言,这就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关于对古典诗的传承,当然不在于它的格律形式,我认为要者有二,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现代科技文明正在不断地大规模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人与自然形成一种敌对关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人反映在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说来,中国古典诗中大多有道家自然主义的色彩,田园诗在古典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类诗都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试以王维的《竹里馆》为例:诗人闲坐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独自享受那份孤寂与幽静之美,此时竹林里别无他人,只有月亮这位千古作伴的亲密朋友。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说明王维的生命既丰富,洋溢着自在的喜悦与生趣,然而他又活在一片空寂中。

    我们再看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傍晚,诗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烟雾朦胧的江边,暮霭中引起一阵因孤寂而生发的愁绪,与他为伴的不是家人和朋友,而能与他对谈解愁的是水,是水中的月亮。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水和月,诗眼是一个“愁”字,所以我特意在解构新作中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一情节。

    对古典诗传承的另外一项,乃在如何寻回那失落已久的古典诗意象的永恒之美,且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富于想象空间,境界开阔而情意真切,且由于成功地捕捉到景物之神,经营出空灵的意象,完成了一种超越时空、万古常新之美的创造。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得极好,李白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尤其后两句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一格格地推进:孤帆载着老友远去,渐渐没入杳不可见的天际,眼中只见浩浩的江水,胸中却激荡着悠悠不尽的离愁。

    当然,新作与原作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解构之后的新作可能失去原作中的某些东西,但也可能添增了一些原作中所没有而又必须的东西。解构一首诗虽意味着一首诗的再创,但这种再创并非对原作的全部否定,其整体结构是崩塌了,而其中的“神”却可以透过特别的指涉和暗示所形成的另一种有机形体呈现出来。

    希望透过历代各种不同的解读、诠释、评析,使古典诗的艺术生命得以持续成长,不断丰富,以证明诗艺术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节选自洛夫的《唐诗解构·自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文学的优质元素,外来新兴美学思想,对文学的正常生长与茁壮都是不可或缺的。 B、“中国之神”深藏于唐诗中,因长时间的封闭造成了僵化,“解构”使之获得重生。 C、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可以被怀疑,被解构,这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 D、唐诗再创作会导致原作整体结构的崩塌,可能会失去原作的东西,或被增添必须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由此产生了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 B、作者难忘古典文学的内敛蕴藉、简洁练达,或许是部分新文学作品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C、当今社会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让人们重新思考古典诗中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 D、为了表现愁的情绪,作者在解构孟浩然《宿建德江》时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一情节。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在古典诗中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观点的一项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借鉴材料第7段对李白诗的评点,分析李商隐《锦瑟》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象美。
  •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有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2)、《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之,年才及弱冠,楚其少俊,深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 , 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第二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政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羲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所业文之       干:求取 B、楚以其少俊,深之   礼:礼遇 C、仲郢专杀左迁      :犯罪 D、当涂者所薄       当涂者:糊涂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少俊       夫夷 B、李德裕素遇     上有六龙回日高标 C、补太学博士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俱无持操    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3)、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为当涂者所薄

    A、夫晋,何厌之有 B、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自幼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因为年少英俊,又颇有文才,所以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 B、李商隐多次以文章求取功名,一次是他辞去徐州府职入朝,又以文章拜谒令狐楚,从而被补为太学博士。 C、李商隐一方面得到令狐楚的礼遇,并随之为官,一方面又深得王茂元的喜爱,为王茂元干事,两方面有仇,故李商隐被双方看不起,一生仕途坎坷。 D、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但不喜欢讲究对仗,后来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得到了擅长写奏章的令狐楚指点,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
    (5)、文言翻译。

    ①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

    ②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③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对李商隐的《锦瑟》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春”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2)、理解诗歌颔联的含义,并说明句中“迷”、“托”二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在写作《锦瑟》这类诗时,往往以____的意象和曲折间接的笔法,交织渲染出迷离朦胧与扑朔隐晦的诗境,充满了绝美而难懂的魅惑力。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相反地,它是出自作者有意趋避隐讳的心态的产物,将具有指示和说明功能的诗题完全消解,从而让读者在缺乏人、事、时、地等具体指涉的情况下,连同创作者一起被引导到诗境的迷雾之中。

    无题诗饱含的是一种____了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由政治生涯的追求与失意,爱情方面的执着与落空等经验同时汇聚而来。此类诗作或许令人产生遗憾,但从那____的现实人生中所提炼出来的美丽与哀愁的结晶,无疑却更能将我们推向艺术审美的高峰,而____地直接从内心深处随之震颤低吟。这也许就是无题诗最动人的性质所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丽华美        糅合       千疮百孔         不落言筌 B、美轮美奂        弥合       千疮百孔         不落窠臼 C、美轮美奂        糅合       遍体鳞伤         不落窠臼 D、精丽华美        弥合       遍体鳞伤         不落言筌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全国电影院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制片和宣发基本停滞,“失血”严重的中国电影行业,引起公众的普遍担忧。 B、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十一”长假以来,全市公园接待游客已达478万人次。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B、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C、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D、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 18、语言文字运用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诗歌与散文是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们绝无定格,贵在鲜活。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瑰丽,意境雄浑壮阔,陆游的诗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恢弘厉之气。韩愈散文闳中肆外,戛独创。“动辙得咎”“佶屈聱牙”“伏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精炼词语都是韩愈的创造。绝少陈词滥调 , 描写山水栩栩如生 , 使他成为文学史上至今为人所传诵的语言巨匠。

    (1)、下面语段中词语的书写和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源远流长奇瑰丽jué B、闳中肆外恢弘厉chuò C、动辙得咎戛独创jiá D、伏首帖耳屈聱牙jié
    (2)、上面语段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呈现 B、陈词滥调 C、栩栩如生 D、传诵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筝在古代多用以倾诉_,素有“哀筝”之称。20世纪80年代末,作曲家何占豪将创作兴趣投注于古筝,30年来先后创作出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梁祝》《临安遗恨》《陆游与唐婉》《东渡》《乱世情》《越国西施》等历史题材作品,用民族化的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在他看来,“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是指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音乐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只有民族音乐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就能拥有群众的深厚基础。

    《陆游与唐婉》正是突出古筝“善写离声”的独特音质,描绘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南宋金戈铁马、的政局和陆母所信守的封建礼教,刺破了浪漫掩盖下的幻梦,空留千古遗恨,唯有陆、唐相互唱和的《钗头凤》,见证了这场爱情与人伦的悲剧。在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构思时,何占豪表示:“《钗头凤》分为两阕,上阕的《钗头凤·红酥手》为陆游亲笔所作,下阕的《钗头凤·世情薄》则是陆游的妻子唐婉所作,诗词中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无奈遗憾特别触动我,这类题材也是我自己所钟爱的……在实际创作中,想法与感触_涌现在心中,____竟写成一部完整的古筝作品,直至演变成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协奏曲式的《陆游与唐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劳燕分飞 风生水起 源源不断 不知不觉 B、劳燕分飞 云谲波诡 络绎不绝 顺理成章 C、离愁别绪 风生水起 络绎不绝 顺理成章 D、离愁别绪 云谲波诡 源源不断 不知不觉
    (2)、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哀筝”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B、宋江,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江湖人称“及时雨”。 C、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至少两千年了。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民族音乐只有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B、只有民族音乐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才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族音乐只有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才能拥有群众的深厚基础。 D、民族音乐只有现代化,只有反映现代人感情、为现代人服务,就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注】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塞上长城:《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A、首句写诗人早年不懂世事之艰难,既表现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B、“气如山”是说气概如同巍峨的高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北望中原时的慷慨激昂。 C、颔联以名词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了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有力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D、诗人虽然以“塞上长城”檀道济自比,但是“空”和“衰鬓”却突出了其理想的破灭。
上一页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