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⑤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情形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当然要从现实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情况出发,依据革命理论的指导并且加以论证。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个革命政党的路线是否正确,同样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工人运动中,都发生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激烈斗争,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
⑥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一个时期内,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就是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B、文章说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而它对毛主席“真理只有一个”的理论的引用出现了表意不明的情况,毛主席说的是“真理只有一个”,没说检验标准,有失严谨。 C、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真理这个问题。 D、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制订自己的路线时,从现实出发,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并且加以论证。(2)、第③段为什么列举科学研究的事例来论证本文的观点?(3)、在第④段中,先引用毛主席的话论证观点,然后才举例论证。能否调换一下顺序,把毛主席的话放到举例论证文字的后面,为什么?(4)、有的同学认为,第⑥段以举例论证结束文章有些仓促,缺乏与第①段的照应。你是怎样理解的?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纸、微博并不只发布事实性新闻,评论同样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体现报纸、微博的水平、深度和情怀的地方,一些报纸、微博也因此引人关注,让部分评论员____。但对于新闻评论来说,( ),就是“标”与“本”的问题。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评论可被视作“治标”,由事件本身挖掘更深层的意义可被视作“治本”。对新闻评论来说,目标自然是能做到“标本兼治”。但问题在于“本”的问题不是能一下就解决的,否则也不是“本”了。比如腐败的案件____,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坚持司法公正、健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之类的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建议就经常在新闻评论中出现。
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____的,而且有些方面始终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每次有腐败案件被曝出时,都能看到类似的评论,久而久之就不免有了____的印象。“公知”的污名化的一部分原因也在这里。当中国出现负面新闻时,用体制来进行解释总是不会错的,不仅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也是正常的。这种困境对于报纸、微博来说更难突破,因为140字的篇幅对于评论有很大的限制,几乎只够陈述观点,而无法进行逻辑推导和具体证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 遍地开花 一挥而就 陈词滥调 B、脱颖而出 层出不穷 一蹴而就 陈词滥调 C、鹤立鸡群 层出不穷 一挥而就 老生常谈 D、鹤立鸡群 遍地开花 一蹴而就 老生常谈(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 B、但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而且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C、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 D、不仅这种意见对于具体问题的缓解没有帮助,而且这种思维方式未免太过简单(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论员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B、评论员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C、有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D、有个困境难以解决 -
3、引用论证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请自选当今的热点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至少有两处引用。
-
4、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1977年5月,时为《光明日报》记者、哲学组组长的王强华到南京出差认识了胡福明。会上,胡福明的发言引起了王强华的注意,会后,王强华向胡福明提出邀请,要他给《光明日报》写点文章。
经过三轮修改,胡福明的文章在1977年8月份写成,题目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便将稿件寄往北京。
此时文章标题中还没有“唯一”二字,但胡福明在文章中提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宣言(《共产党宣言》)的态度证明,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绝没有把它们看作一次完成的真理,而是始终用实践去检验……这是他们唯一的态度。”
胡福明最初的提纲提出了四个观点,即“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导师自觉根据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批判天才论、句句是真理’,以代替批判‘两个凡是’”。
为了减少阻力,胡福明也打起了“语录战”,大量引用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原话,举的例子也来自马列主义著作。“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别人要反驳的时候,必须先驳倒这些语录。”胡福明说,“当然,这也是一种保险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胡福明也知道,直接反对“两个凡是”是不现实的。
197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提出这篇文章要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需要做进一步修改。当时,文章作者胡福明恰好要来京出席全国哲学讨论会。因此,胡福明一到北京,就被请到杨西光的办公室对文章进行商讨,其中有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理论组组长孙长江。
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作者胡福明和编辑也曾有不同的意见。当时《光明日报》有编辑提出要点名批评“两个凡是”,但是胡福明不赞成,总编辑杨西光看了后也觉得直接点出来不合适,感觉太露骨,可以用其他语句代替。王强华说,文章十易其稿,前六稿均为胡福明修改,第七、八稿为他和《光明日报》的人修改,第九稿为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孙长江修改,第十稿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
(有删改)
文本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哪些相关信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后人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时认为,这不只是一场理论问题的讨论,从8月到10月(1978年),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公开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王强华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世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是种历史的必然。“中国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徘徊了两年,1978年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王强华说,当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引领的思想氛围,让很多人受到感染,并促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诞生和发表。王强华认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历史上有三个作用:一是开辟了改革开放新篇章;是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头脑的解放,解除了对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禁锢。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和百姓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找到了崛起之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记者请他评价一下自己和新闻媒体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中所起的作用时,王强华说:“任何突出个人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贡献,我只是尽到了一位编辑的责任……尽管中国新闻界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同志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并亲自发动和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有删改)
恩格斯在谈到必然性与偶然性时曾说到“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拿破仑的出现“是个偶然现象”,节选文字中也有多处表现出这种观点,请找出一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
7、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
-
8、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路?
-
9、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这句中“终于”的含义。
-
10、请简析第一部分第3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1、第二部分第3段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要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3、片段一: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技巧感悟:
-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言生动形象,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后定稿,实际上是这篇文章的第十次改稿。该文的多次修改,凝聚了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由胡耀邦同志组织和推动的。该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廓清了思想界、理论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①),最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对此,《光明日报》功不可没。然而,作为该文责任编辑的王强华却始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会迟早出现的,不是由于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 B、①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C、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D、①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 ②良好的舆论环境得以形成(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16、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句俗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易传》则提倡“修辞立其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我的同事老吕收藏报纸,细大不捐,甚至连广告版,在他眼里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说他是“老报童”,毫不为过。( )
②吴冠中晚年思谋画风变革,用大量色块堆叠的画面来表现生活。繁杂的世界,经他的眼便能着手成春,呈现缤纷色彩。( )
③三年来,我跟四中耳鬓厮磨,每一棵树,每一片落叶,每一间教室都凝聚着感情,都能引发我的情思。( )
④为了跟上时代步伐,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有效开展,避免出现绠短汲深的局面,我们必须稳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队伍建设。( )
⑤我国老龄化呈现三大特征:老得快、农村老人多、女性老人多。预计2055年老龄化达到峰值,老龄人口数量将登峰造极,达到约4亿人,占比27.2%左右。( )
⑥铃声响过后,同学们仍静静地坐在凳子上,奋笔疾书,对外面的喧闹声充耳不闻,完全不把下课当一回事。( )
-
19、作者围绕“立其诚”,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思考和阐述的?试简要分析。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立其诚”,虽是两千年以前讲的, ① ,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立其诚”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 ②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③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摘编自《修辞立其诚》)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也明确地显示了事物现象的本质,才能使文学感动人心 B、但事物现象的本质也能够在文学中显示,使文学能感动人心 C、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D、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文学也应有所显示,以至能感动人心(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