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B、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C、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D、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后代曾作为学校生员专称。文中的意思是才学优异。 B、“博士”,古代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文中贾谊因通诸子百家之书被召为此官。 C、“超迁”,意思是越级升迁。“迁”,古代用来表示官职的变动。“左迁”则是贬官。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为君主的辅佐大臣,位列三公。贾谊前后做过长沙王和梁怀王的太傅,即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受到皇上的重用,奉命制定出许多新的法令制度,但遭到朝中绛、灌等人的嫉妒,诽谤他年轻学浅,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从长沙被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 D、贾谊多次上书给皇上,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②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5)、贾谊为什么一年之内就升任到太中大夫一职?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 , 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①、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绛、灌:分别指绛侯周勃、大将灌婴。他们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属于势力盘根错节的军功勋贵集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B、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C、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D、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尉,秦汉时中央行政长官之一,有时又称作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B、秀才,是读书人参加童试,被录取进入学宫之后取得的功名,又称为庠生,是功名的起点。 C、博士,在秦汉时期设置,掌通古今,备顾问。 D、列侯,汉高祖后一般“非刘氏不王”,异姓功臣受封者通称列侯。汉代列侯食邑一般是县,有的是乡、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年少气盛,得罪了朝中权贵。后来文帝也认识到了贾谊的错误,就疏远了他。 B、贾谊初出茅庐,才气逼人,每当皇帝有诏令需要博士们讨论,在诸位老先生有应对之前,贾谊都能先说出自己的对策,就像大家心里所想的那样,令大家心服口服。 C、汉朝早期,郡县制与封建制并行。文帝想要分封刘氏宗室为诸侯,贾谊表示反对,认为必有后患。 D、虽然贾谊英年早逝,但他的影响力也荫蔽了子孙。他的一个孙子贾嘉做到郡守,还和司马迁互通书信,后来位列九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5)、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两人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请你根据材料说说他们看法的合理之处。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B、“平伐其功”的“伐”指“炫耀”,与《燕歌行并序》中“摐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 C、迁,有移动、转变之意,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 D、渔父,在古诗文中既指捕鱼的老人,有时也借指隐士,本文渔父两意兼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 B、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远。怀王欲到秦与昭王会面,子兰也劝怀王前往,屈原认为去秦危险,与子兰争辩,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 C、屈原仕途不顺,但爱国始终如一。屈原虽然在外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想要返回朝廷,在文章中再三表达自己振兴国家的志向。 D、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渔父劝说他随世俗同进退,但他为避免自己高洁的品行蒙受世俗的玷污,最终毅然自沉汨罗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离骚》和《怀沙》是屈原各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相同点。要求:不超过90字。

    图一                        图二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 谊《过秦论》)

    (乙)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D、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3)、下列对甲文《过秦论》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这一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这一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C、周朝的政治制度合理并且合乎根本大道,所以国家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而不断绝。 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5)、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节选)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慎其所发哉!

    (苏轼《贾谊论》节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洛阳,地名,在今河南。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洛阳”应在洛水的北面。 D、愚,谦辞,用于自称,可译为“我”。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古代表示谦称的词还有“家”“舍”“小”“老”“拙”“鄙”“敝”“屈”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雍州之地                又皆高帝之旧将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至于夭绝 C、然秦以区区之地          以决刘、吕之雌雄 D、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秦论》节选部分阐述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B、《过秦论》节选部分在对比陈涉和九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C、《贾谊论》节选第一段写了绛侯、灌婴等人与汉文帝的深厚情谊,说明当时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由此苏轼认为贾谊应该从容地、逐渐地与他们结交,使天子无疑虑,大臣无猜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主张了。 D、《贾谊论》节选第二段作者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能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明主才能大展抱负。苻坚用王猛之例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B、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C、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D、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②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 8、选出下列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yáo ) 蒙恬(tián) B、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C、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D、隳名城(huī) 户牖(yǒu)  棘矜(jí)    赢粮(yín)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删改)

    文本二:

    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有删改)

    (1)、温故知新

    虽有忠臣士列于朝廷——又患无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而人主以为己疏远——沛公军在霸上,相四十里(《鸿门宴》)

    欲与疏远之臣左右之亲近——入则与王议国事(《屈原列传》)

    其次亡——于其也,则耻师焉(《师说》)

    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学不可以(《劝学》)

    (2)、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安危出A其喜怒B祸患伏C于帷闼D则E向之所谓F可恃者G乃所以H为患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指《尚书》,意为“上古之书”,与《诗经》《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用事,指封建统治者执掌政权或官员履行职责,与其意义和用法相近的有“致仕”“当世”。 C、忍,此处意为“狠心”,与《鸿门宴》中“君王为人不忍”中的“忍”字意义相同。 D、恃,意为“依赖、依仗”,与成语“恃才傲物”“恃才矜己”中的“恃”字意义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擅长写史论,文本二以宦官制度给国家带来危害立论,逐层剖析宦者祸国的行径,夹叙夹议,分析详尽。 B、欧阳修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 C、有时国君发觉宦官危害已深,想要铲除祸患,却或因操之过急而被宦官挟持成为人质,或使奸雄们借机生事。 D、唐昭宗亲近宦者,远离贤士,当他开始悔悟时,却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宦官已经形成自己的势力,难以根除。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②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6)、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和《五代史宦者传论》中都提到君主如果治国不当,就会有“身死国灭”的危害。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明君治国的做法。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 , 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卷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中国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就学的学员皆称监生或太学生。 B、省试,即礼部试,唐宗时称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第一名。 C、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集》。
    (3)、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庄宗至汴州,令崇韬权行中书事。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崇韬奏请出内库之财以助,庄宗沉吟有靳惜之意。是时天下已定,寇仇外息,庄宗渐务华侈,以逞己欲。三年夏,雨,河大水,坏天津桥。是时酷暑尤甚。庄宗常择高楼避暑,皆不称旨。庄宗曰:“余富有天下,岂不能办一楼!”即令宫苑使经营之,犹虑崇韬有所谏止,使谓崇韬曰:“今年恶热,朕顷在河上,五六月中,与贼对垒,行宫卑湿,介马战贼,恒若清凉。今晏然深宫,不耐暑毒,何也?”崇韬奏:“陛下顷在河上,汴寇未平,废寝忘食,心在战阵,祁寒溽暑,不介圣怀。今寇既平,中原无事,纵耳目之玩,不忧战阵,虽层台百尺,广殿九筵 , 未能忘热于今日也。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列传第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是庙号,庙号为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B、天下,泛指国土,与《兼爱》中“若使天下兼相爱”的“天下”相同。 C、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D、九筵,筵指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文中以此形容殿堂广阔。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

    ②愿陛下思艰难创业之际,则今日之暑,坐变清凉。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是A时B从C马D直E军F士G王H温I宿J卫K禁L中M夜N谋O乱P事Q觉R被S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尝有军功”与“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B、“存乂见囚”与“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称此二人之冤”与“不以千里称也”(《马说》)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 D、“俟破邺”与“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

    ②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

  • 13、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3)、根据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记述,庄宗的父亲临终时说自己有三个“遗恨”,然后郑重叮嘱庄宗:“!”
    (4)、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以“”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可玩物丧志。
    (5)、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的论点,并举了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6)、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表明庄宗不负所望,完成了父亲托付的灭燕、灭梁的遗愿。
    (7)、庄宗李存勖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相对号泣,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用“”两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8)、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揭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 14、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东阳马生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赠序。
    (2)、伶官:古代宫廷中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3)、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是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4)、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
    (5)、太庙:天子的祖庙。最早太庙是供奉皇帝和皇后先祖的地方,后来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 1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燕王吾所立。

    特殊句式:

    译文:

    (3)、此三者,吾遗恨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特殊句式:

    译文: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特殊句式:

    译文: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特殊句式:

    译文:

    (7)、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特殊句式:

    译文:

    (9)、岂独伶人也哉?

    特殊句式:

    译文:

  • 16、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契丹与吾为兄弟
    (3)、负而
    (4)、梁君臣之首
    (5)、而告以成功    
    (6)、一夫呼,者四应
    (7)、仓皇
    (8)、泣沾襟
    (9)、抑其成败之迹
    (10)、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17、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岂非人事

    古义: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3)、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今义:最初的,开始的;原来,本来。

    (4)、系燕父子以

    古义:

    今义:组织;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用于事物的集体;合成一组的(文艺作品)。

  • 18、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归
    ①而皆背晋以
    ②楚兵惧,自秦
    ③男有分,女有
    (2)、恨
    ①此三者,吾遗
    ②商女不知亡国
    (3)、盛
    衰之理
    ②请其矢,以锦囊
    (4)、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
    ②智勇多于所溺
    ③而天下诸侯已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⑤牛人饥日己高
    (5)、其
    ①尔无忘乃父之志
    ②泣下沾襟,何衰也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皆出于此乎
    一人夜亡
    真无马邪
    若是,孰能御之
    (6)、而
    皆背晋以归梁
    ②及凯旋纳之
    ③以三矢赐庄宗告之
    ④吾尝终日思矣
  • 19、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尔其忘乃父之志

    “无”同“”,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文本二:

    (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其所难,而忽其所易——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烛之武退秦师》)

    岂其虑之未周——然后快于心(《齐桓晋文之事》) 

    以为兵革可不复用——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亡秦之社稷——故余虽愚,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于活人——于心计

    不能自结于天——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足而立——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盖A虑B之C所D能E及F者G人H事I之J宜K然L而M出N于O智P力Q之R所S不T及U者V天W道X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惩,文中意为借鉴,与成语“惩一儆百”的“惩”意思不同。 B、祚,本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践祚”“即祚”表示天子即位。 C、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一般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思相同。 D、区区,谦辞,愚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常注重困难的事,而忽略容易的事,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 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虑天下者”与“古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②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6)、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的内容加以概括。
上一页 847 848 849 850 8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