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解释其意思。

    不验,死   一鸣跃去,行且速

    呈不得休息   木直

    以为自古莫己   老吾老,以人之老

    于是乃亡   相四十里

    (2)、侯生、卢生为何不愿为秦始皇求仙取药?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至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曰极庙。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之。治驰道于天下。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书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三十五年,始皇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皆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咸阳属之”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 B、郡县,是对秦朝地方行政区域的称谓,其中郡大县小,以郡统县。 C、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弃市”。 D、城旦,秦、汉时刑罚名,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2)、有人认为秦朝灭亡,根源在于秦始皇自己。请从文中找出这种观点的依据。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并A殷B周C之D迹E以F制G御H其I政J后K虽L有M淫N骄O之P主Q犹R未S有T倾U危V之W患X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②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异也。

  • 4、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愚化百姓,在政治文化上采取的措施的句子是“”。
    (2)、贾谊的《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北方边境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的句子是“”。
    (3)、《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贾谊《过秦论》中,秦孝公时采取“”的对外政策,后来多国合纵抗秦,秦人开关迎敌,但是九国之师“”。
    (5)、《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描写秦始皇用暴力的方式统治天下的两句分别是“”和“”。
    (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士卒,起于田间的句子是“”。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8)、《过秦论》中“”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
    (9)、《过秦论》中,直接点明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直接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10)、《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1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为简陋。
    (12)、《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表达相同意思的两句是“”。
  • 5、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万乘:“乘”即兵车,古代一车四马称为一“乘”,按周代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2)、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郑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3)、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以“七庙”为封建王朝的代称。
    (4)、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因以“行伍”代指军队。
    (5)、阡陌:田间小路,后也泛指田野。南北方向的小路叫“陌”,东西方向的小路叫“阡”。
    (6)、战国四公子:齐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7)、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8)、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9)、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 6、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推动三地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要因利乘便 , 向改革要动力。
    (2)、黄君此说,与胡适之之《论文字句读及符号》直同年而语
    (3)、建设惠及全人类、高效可持续的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金城千里的防线。
    (4)、像王谢家族中人,他们向上攀登的机会比瓮牖绳枢之子要多得多。
    (5)、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
    (6)、他独自行走在溪谷中,看着天上的行云聚集,听着林间的鸟鸣回荡,他深深陶醉于眼前云集响应的情景之中。
    (7)、他是一个有着席卷八荒、横扫六合伟大志向的帝王。
  • 7、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铸以为金人十二。

    特殊句式:

    译文:

  • 8、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秦论
    (2)、据崤函之 
    (3)、有卷天下,举宇内,括四海之意
    (4)、立法度……连衡而斗诸侯
    (5)、外连衡而诸侯 
    (6)、取汉中,西举巴、蜀,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7)、会盟而谋
    (8)、追
    (9)、伏尸百万,流血 
    (10)、至尊而制六合 
    (11)、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 
    (12)、匈奴七百余里
    (13)、以黔首
    (14)、临不测之渊,以为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6)、且夫天下非小弱
    (17)、天下应,赢粮而
    (18)、序八州而同列
  • 9、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山东省。

    (2)、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4)、伏尸百万,流血漂

    古义: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5)、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 10、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

    ②君臣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

    国不以山奚谷之险

    ⑤汝心之固,不可彻

    ⑥臣知王之不忍也

    (2)、亡

    ①秦无矢遗镞之费

    ②追逐北

    ③吞二周而诸侯

    ④河曲智叟以应

    ⑤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

    (3)、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其弊

    ③履至尊而六合

    ④是故明君民之产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4)、策

    ①蒙故业,因遗

    ②振长而御宇内

    之不以其道

    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致

    ①以天下之士

    万乘之势

    ③一篇之中三志焉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6)、度

    ①内立法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长絜大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已失期

    ④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⑤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

    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

    (7)、遗

    ①因

    ②秦无亡矢镞之费

    ③小学而大 , 吾未见其明也

    ④父母岁有裘葛之

    (8)、爱

    ①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

    其子,择师而教之

  • 11、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合缔交

    “从”同“”,

    (2)、赢粮而

    “景”同“”, 

    (3)、锄棘矜

    “櫌”同“”, 

    (4)、非及时之士也

    “乡”同“”, 

    (5)、百余年矣

    “有”同“”, 

  • 12、一词多义
    (1)、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

    收天下之兵

    (2)、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追亡逐北

    吞二周而亡诸侯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仅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战!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 , 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之。”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释】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D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敬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5)、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临武君与孙卿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舅韩擒虎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靖曰:“擒虎安知奇正之极,但以奇为奇,以正为正尔。曾未知奇正相变,循环无穷者也。”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释】①孙卿子:即荀子,名况,字卿。②造父,相传他为助周穆王平乱,驭马载周穆王自西王母处返回,日行千里。③靖:即李靖,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贱A而勇者B前C击D锋E始F交而北G北而勿罚H观I敌进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卿子”中的“子”是古代对士大夫的通称,“卿舅”中的“卿”是君主对臣子的爱称。 B、路,通假字,同“露”,《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一句中也有通假字。 C、非,本文是违背之意,与《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非”意思相同。 D、言,谈论,议论,与《过秦论》中“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的“言”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武君和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除了要得到天时地利,用兵还要善于观察敌方的动向。 B、荀子不认同临武君的观点,他认为用兵的要领在于善于依附百姓,正如后羿射中微小目标需要借助协调的弓箭。 C、面对唐太宗用兵的奇正表现在哪里的询问,李靖回答说善于用兵的人,处处将正兵与奇兵相结合,令敌方无法判断。 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他觉得舅舅从来不懂得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

    ②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

    (5)、对孙、吴的用兵之道,临武君和李靖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叫陈爱莲,明年我就80岁了。我今年还在跳“林黛玉”,明年也会继续跳。我是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邀请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排演舞剧《鱼美人》,所以我古典舞和芭蕾舞功底都不错而被选中当女主角。《鱼美人》的演出大获成功,我也____。

    舞蹈是我的生命,我的信仰。我为舞蹈而生,愿为祖国的舞蹈事业献身。所以,我才能成为____的时代“弄潮儿”,建舞蹈艺术团,办舞蹈学校,把民族舞蹈带到全国各地,为祖国培养了上千名舞蹈专业人才。

    我对舞蹈事业的发展也格外挂心。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的技术非常棒,但需警惕思想上的不良倾向:一种是____,只看到西方舞蹈的好,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缺乏认识,甚至认为“古典舞是死亡的艺术”;一种是过分标新立异,一味“为新而新”而成了“怪”。我们谈发展,谈创新,(    )。尽管我已倾其所有,但毕竟____,希望能有更多有识之士一起再续中国舞蹈事业的辉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北京舞蹈学校邀请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排演舞剧《鱼美人》,所以我古典舞和芭蕾舞功底都不错而被选中当女主角。 B、北京舞蹈学校任命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排演舞剧《鱼美人》,我因为古典舞和芭蕾舞功底都不错而被选中当女主角。 C、北京舞蹈学校邀请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排演舞剧《鱼美人》,我因为古典舞和芭蕾舞功底都不错而被选中当女主角。 D、北京舞蹈学校邀请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排演舞剧《鱼美人》,我因为被选中当女主角而古典舞和芭蕾舞功底都不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都要在传承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在传承基础之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应把传承作为基础,否则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都要建立基础,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举成名  敢作敢当  自甘堕落  爱莫能助 B、一举成名  敢为人先  妄自菲薄  力有不逮 C、一飞冲天  敢为人先  自甘堕落  力有不逮 D、一飞冲天  敢作敢当  妄自菲薄  爱莫能助
  • 16、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六国逃亡败兵被追杀后的惨烈景象。
    (2)、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推许为“草写声音至文”,其中“”两句分别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
    (4)、屈原为民生担忧,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言只要自己的著作能够传遍天下,那么“”也不后悔。
    (5)、《礼记·礼运》,“”两句旨在说明理想社会要能够推举贤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一句用日月作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 1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与“克勤克俭”的“克”字含义相同。 B、“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与“同舟共济”的“济”字含义不同。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与“欲盖弥彰”的“弥”字含义相同。 D、“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与“不可枚举”的“举”字含义不同。
  • 1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矣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社会主义制度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好的检验,也是最具有说服力、最权威的检验。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摘编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摘编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持续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成了“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地上划出了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摘编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众所周知,“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是衡量社会制度科学、先进的重要指标。 B、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C、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制度只要持续地从世界各国吸收进步因素,就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D、在马克思主义理念里,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B、革命年代的毛泽东、改革开放之初的邓小平各自开辟了中国的新道路,共同原因是都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C、中国的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D、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相互促进,是新时代潮流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表现之一。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我们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一时拿不准、看不清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允许基层群众大胆闯、大胆试。 C、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D、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相同点。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上一页 848 849 850 851 8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