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 年中国提出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B、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C、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D、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B、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D、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 2、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绝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 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应该为中国铁路,特别是中国在高铁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光辉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

    ②看到这部大剧成功之后,很多缺乏原创能力的编导便如法炮制 , 制造了很多套路化的所谓“励志剧”。( )

    ③“著作等身”固然惊人,但如果都是老生常谈,那就不如一本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小册子更有价值。( )

    ④一些苏联专家没有经得住美国糖衣炮弹的攻击,叛逃到了美国,最著名的一位就是掌握苏联大量导弹资料的导弹总师安德烈·库里诺夫。( )

  • 3、小阅读。
    (1)、本文语言严密、准确,富于思辨性。请赏析下列各句。
    ⑴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⑵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⑶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路?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4、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增多,人们以前的一些认识或许会被颠覆。请以“实践,让我恍然大悟”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300字左右。
  • 5、人物传记主要包含人物的身份、家庭出身、籍贯、生卒年月、主要经历、主要业绩等,请细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以“刘和珍小传”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简要介绍刘和珍。

    刘和珍小传

  • 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

    只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水,只好让污泥环绕。

  • 7、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把他的名字写在横线上,参照上联拟写下联。

    鲁迅  沈从文

    对象:杜甫                 上联:万方多难化作笔底波澜,成就诗史诗圣

    对象:下联:

  • 8、2014年3月18日,是刘和珍遇害88周年纪念日。如果你参加此次纪念活动,请用第二人称的方式 ,写一段颂扬刘和珍的文字,要求恰当运用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粮食,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以直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E、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
    (2)、三十年代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说“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太大了”,“精神距离”差距在哪里? 
    (4)、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课文六、七部分,完成下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第六部分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潜在意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作者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七部分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这两部分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学生请愿的?
  • 1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____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散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奉献。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降准,央行显得颇为踌躇,尤其是8月份以来央行令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三落空,而以逆回购滚动操作来平抑资金压力。 B、古代学者皓首穷年研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吐珠玑 , 咀嚼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都受用不尽。 C、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表现人的才能、品格、情怀的效应,彰显了乃至夸大了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D、他之所以难以复制,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品质极好的灵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悟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宗教情怀,几乎无人可及。
  •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寥落  惨淡经营  叱诧  天理昭然 B、租赁  仗义执言  噩梦  肆无忌惮 C、尸骸  黯然神伤  凶残  英雄气慨 D、引退  默无声息  微漠  至命创伤
  • 1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yǔn  石  允  吸  身不恤 B、dié 血  影  间  连篇累 C、zī   浸   河 中  有烦言 D、fēi 红   页 芳  声中外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地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地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地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地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地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地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地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3)、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
    (4)、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____,爱国学生面对敌人的枪弹的威胁而____,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____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____,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爆发  舍生取义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B、暴发 殒身不恤 惊心动魄 声泪俱下 C、暴发 舍生取义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D、爆发 殒身不恤 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后一段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C、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17、反证法亦称“逆证”,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真实性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人物评论的示例,从两组关键词中任选一组,写出对应的另一关键词,并另写一段话。要求:符合反证法,句式可以适当调整,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关键词:袁隆平水稻

    袁隆平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就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像普通农民一样走在田间地头;他如果仅仅是为了钱而活着,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学技术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他如果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也不能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第一组:大卫·科波菲尔    第二组:刘和珍

    (1)、 另一关键词:
    (2)、写一段话:
  • 18、识记字音

    当:( )长歌当哭 ( )堂臂当车 干:( )干 ( )毫不相干

    菲:( )菲薄 ( )芳菲 攒:( )积费 ( )攒射

    仆:( )前仆后继 ( )仆人 抹:( )抹杀( )抹布( )转弯抹角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流言”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B、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D、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只是骗了一个齐宣王的话,那么,在革命队伍里装腔作势,那就是骗党,骗群众。 B、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C、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3)、请用一个转折复句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____。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____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惨象,已使我____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____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自己的尸骸为证,她沉勇而友爱 B、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C、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也死掉了 D、有杨德群君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她也死掉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多疑  猜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B、怀疑  猜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C、多疑  推测  目不斜视  鞠躬尽瘁 D、怀疑  推测  目不忍视  殒身不恤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下午便听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约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B、下午便看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左右,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C、下午便想到噩耗,居然说卫队开枪,死伤达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D、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上一页 821 822 823 824 8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