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永保无疆之(休:安逸) ②兹九德(弘:光大)

    ③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前:预先) ④故今道所以 (具:全,都)

    ⑤以君子 (俟:等待) ⑥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

    A、①④③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 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之以严刑(董:督察) ②之以孝悌之义 (申:约束)

    ③度而后动 (义:适宜) ④不为侵官 (不为:不为了)

    国二十 (并:吞并,兼并) ⑥将有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建造、兴建)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⑥
  • 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度:法则) ②舍瑟而(作:起身、站起来)

    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 ④必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⑤仁者播其(惠:恩惠) ⑥承天命(景:大)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 4、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为利 (征:求) ②能而任之 (简:选拔)

    ③纵情以傲 (物:事物) ④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忧虑)

    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这) ⑥学不可以 (已:停止)

    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 5、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②莫不忧而道著 (殷:深)

    ③功到今 (施:延续) ④先王之政 (举:提出)

    ⑤所操之异故也 (术:技艺) ⑥江陵 (下:攻占)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 6、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闻求木之者(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②能终者盖寡(克:限制)

    ③所之术异故也 (操:持) ④江海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⑤晋函陵 (军:驻扎) ⑥而议事不合 (每:每一次)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 7、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其中包含了重要的民本思想。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曾用比喻的手法充分肯定人民力量的两句是“”。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者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百姓,百姓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典故,“”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4)、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弟子“正名”是为政之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也用“”两句,强调了“名实”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5)、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不算拒谏。
    (6)、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构图,描绘了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句子是:“。”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出了洞庭表里如一、光洁透明的秋色之美。“”与这一句互为呼应,词人表达自己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
    (9)、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
  • 8、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闲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 , 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 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 , 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战不胜A 田忌B不进C 战D而不 E死F曲挠G 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闰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②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 9、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 园

    范小青

    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

    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你下下棋吧。”

    孙良说:“好的。”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

    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

    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

    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

    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

    孙良说:“我没有数。”

    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

    孙良说:“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

    母亲说:“是的。”

    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

    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

    母亲说:“我不累。”

    “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

    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

    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

    孩子不肯。

    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

    孩子想了想,说:“要来就不要让。

    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

    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

    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

    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

    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

    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

    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

    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说:“好的。”

    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

    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

    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

    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

    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

    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

    孙良问:“为什么?”

    大学生说:“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

    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

    孙良问他:“你懂不懂?”

    大学生说:“我不懂。”

    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

    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

    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

    孙良说:“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

    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

    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

    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

    “好的。”孙良说。

    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

    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

    “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 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 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 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深,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
    (2)、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 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
    (3)、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 10、现代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侨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壇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亭榭”与“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造园本身,有关园林的文字记载也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如园记。很多早期优秀的园林早已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园记即时地将园林意象书写呈现,通过文字结构展示了园林结构。园记的价值不止它所描述的园林物象本身,其关于园林考察方法的思考、园林兴衰的感悟以及“自然”山水观念的表达,以更清晰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山水文化建构的脉络。中国上千年的造园史,仅有一部晚明时期计成的《园冶》专门讨论造园技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园记书写者们将一切可提供美好想象的语汇给予了园林,这也成了“山水”文化得以在文本中建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美意义。 B、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器”,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即“诗情画意”, “道”即“园林”。 C、“山水”指的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D、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园林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的生动例证。 B、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山水精神”的审美追求源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画观念,到南宋逐渐成熟。 C、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山水”观念,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D、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是因为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B、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清流急湍”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集会,行“流觞曲水”之雅事。 C、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
    (4)、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 )

    ①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赐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5)、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被自己的“套子”所困,害怕新事物,无法自拔。实际上,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处在各种各样的“套子”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主动性,打破束缚,不断超越自我。

    材料二:庄子曾言:“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这道出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亦应顺应自然之道。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语言文字运用Ⅱ

    AI绘画的迭代堪称日新月异。2022年年初,AI绘画还只能生成些概念化的草图,取代人类画师更是天方夜谭;仅仅过了半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一项美术竞赛中,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作品就斩获一等奖。该奖项的授予,①____。有人悲观地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展开”;有人则持乐观态度:AI模仿的其实是画风,它无法真正复现画作中的人类思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回应这些争议,需要先弄清AI绘画的本质。归根结底, ②____,底层逻辑不是创作而是拼接。目前来看,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画师创作草图,并不能像人类画家一样创作出全新的作品。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AI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忧心帅帅。例如,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AI与插画师合作完成,而一名插画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一名有经验的原画师,这对原画师岗位③____。同时,AI也对许多从事重复性工作的就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字。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3、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这座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  A  的地步。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   B    ,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 C 的优势,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细致入微,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

    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主,而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表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服饰。

    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着艳丽华贵的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人物的服饰,往往是人物个性的外化。请从所学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如祥林嫂、别里科夫、孔乙己等,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句式大体一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14、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的“ ,”一句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揭露了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加珍惜的罪行。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说明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的句子是“”。
  • 1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①
    苏轼
    仰看鸾鹄刺天飞,富贵功名老不思。
    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古来重九皆如此,别后西湖付与谁。
    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

    【注】①晁端彦与苏轼同年考中进士,苏轼任职杭州时,晁端彦在邻县为官,两人往来甚密。后来苏轼转任密州,晁端彦则坐事待罪润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失意之人仰看鸾鹄冲天而飞,老衰穷愁之中不再贪恋富贵功名。
    B、颔联反用“老骥伏枥”之意,隐用悲秋名句,意味深长。
    C、此诗为酬答友人之作,诗人认为友人不如退隐山林,游山玩水吟诗作乐。
    D、从本诗所写内容可推测,晁端彦赠诗中表达了自己在重阳节的失意与惆怅。
    (2)、“别后西湖付与谁”一句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6、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①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

    材料二:

    三年②,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诛焉。”管仲曰:“不可。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公不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③我?”

    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

    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桓公曰:“诺。”乃令从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判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庄公自怀剑,曹判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堪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判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竟。”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选自《管子》)

    【注】①威公:齐桓公。②三年:齐桓公三年。③圉:通“御”,抵御。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齐国危矣A君不竞于B德而竞C于兵D天下之国带E甲十万者不F鲜矣G吾欲发小H兵以服大兵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文中指相信,与《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中的“信”意思相同。
    B、与,文中指和,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既,文中指已经,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春服既成”的“既”意思相同。
    D、弱,文中指削弱,与《齐桓晋文之事》“弱固不可以敌强”中的“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
    B、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阻前往会盟,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把土地归还鲁国,管仲提议答应鲁
    国的要求,齐桓公同意了。
    C、管仲很多时候与齐桓公意见相左。齐桓公认为他第一次讨伐鲁国大败的原因是兵力太少。
    D、材料二展现了齐桓公固执己见的一面,但最终能反思自己的决策,说明他知错能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②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判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

    (5)、材料一中苏洵是如何评价管仲的?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 17、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葛师傅
    陆文夫

    我的师傅姓葛,名字叫增先,五十八岁。总戴一顶瓦灰色的鸭舌帽,为的是遮掩了那一头斑白的头发。他总共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广德,一个就是我。

    我自小欢喜听苏州评弹,而且居然学会了《水浒》中的几个段子。师兄广德便来鼓动我,说:“你何不把厂里的新鲜事情,编几段评弹?”

    我说:“师兄,说书这一行,还有点窍门:你听武松打虎那一段,说起来多神!多险!那有个情节。眼前这厂里的事情,太淡。”

    广德说:“这话不对,就说我们的葛师傅吧,他身上就有好材料。

    “先对你说一段:葛师傅三十八岁那年,从汉口回到苏州。有个史老板,接下一宗大生活,替客户配一只大活塞。那时没有科学仪器测量,全靠一把大卡钳,手头上的功夫。照理,这样大的生活要到上海去做的,史老板想创招牌,硬把生活接下了。

    “那活塞车了三天,最后一刀没人敢车了。史老板一急,把苏州一带稍有名气的车工都请到厂里。车工有句老话:‘千刀万刀,最后一刀。’这最后一刀吃对了,就是正品,吃不准,就得报废。生活一废,史老板的招牌就碎了,车工的饭碗也得过河,没人敢落车。

    “葛师傅站出来,拿起卡钳,量了个仔细。①量完了,二话没说,把车床马达一推,拖板一摇,嗤溜溜地车了一刀,大模大样地说:‘落车!’——活塞进汽缸,正好!

    “从此,葛师傅到哪家厂,哪家厂就生意兴隆。‘葛增先’这三个字,被人家喊成了‘活神仙’!”

    我听了这段故事,来劲了,说:“这有点像武松打虎哩!”

    广德笑起来说:“你怎么老是武松打虎啊?当今的英雄不同了,葛师傅去年革新二十八项技术,这才是正文哩。以后有空,我慢慢说给你听。”

    我把葛师傅这段故事编成评弹,题目叫“活神仙巧车大活塞”,果然大受欢迎。

    ……

    去年九月,葛师傅开会去了。这时候,来了紧急任务,也是要配大活塞。我心里想,这下子可以显显葛师傅的威风了。我把任务交给一个车工,关照他说:“这最后一刀你别车,放着等葛师傅回来。”

    葛师傅刚回来。车间里的人呼隆一下把他围在当中,有人直着嗓子喊:“快来呀,‘活神仙’要表演啦!”

    葛师傅被弄得莫名其妙,我说:“别听他们瞎起哄,有只活塞请你卡一卡。”

    葛师傅听到“活塞”两字,眉毛动了一下,问:“生活急不急?”

    “人家榨油厂停工,几百人等着哩!”

    “活塞有多大?”

    我说:“和你二十年前车的一样大。”

    葛师傅脸色一虎,说:“什么二十年前,快领我去看。”

    我见师傅脸色不对,心里有点虚。说实话,这样紧要的生活,是不能当耍的。那些看表演的人,一个劲地喊:“快来呀,表演开始啰!”

    葛师傅跑到车床跟前,立刻把袖管一捋,拿起卡钳就量。量完问我:“厂里有没有这么大的分厘卡?”

    “货已经订了,还没来,最快也要三天。”

    葛师傅责怪我:“你为啥一点准备不做,莽莽撞撞地干险事?”

    我听了,肚皮里泛泡泡。你二十年前干得那么神奇,如今却非分厘卡不可了。用分厘卡算啥稀奇。

    那些看表演的人,也和我一个心思。本想见识葛师傅的当机立断,干脆利落,没想到“活神仙”却磨磨蹭蹭!有些人熬不住了,嘁嘁嚓嚓地议论起来:“并不那么神嘛!”

    “他过去跟资本家做,也不曾考虑嘛,是怕塌面子!”

    葛师傅耳朵十分尖灵,抬起头来追问:“这话是哪个说的?你哪知道替老板卖命的寒苦?那辰光,你当我真是神仙?我是拎着饭碗碰运气啊!碰对了,我能在苏州多吃几年饭。碰不对,大不了再闯几个码头。如今能这么乱闯?损失工料还是小事,榨油厂几百人等着!停一天工要给国家造成多大损失?这不是个人的饭碗问题了!”

    ②车间里鸦雀无声,只有车床在咝咝嘘嘘地旋转,铁器轻轻地碰击。天窗里突然射进耀眼的阳光,我才看清葛师傅严肃的目光。我忙劝他说:“那就等三天吧。”

    葛师傅拧起眉头,翘起下巴,眯细着眼睛,停了一息说:“不能等。眼下正是新豆登场,榨油厂任务紧急。”

    我说:“万一报废了,时间也差不多。”

    葛师傅说:“通知翻砂车间,别把活塞的泥模毁了,随时准备浇第二只……”③他把帽一脱,现出一头斑斑白发。

    旁边那些看表演的,肃静无声,好像在替葛师傅助劲,大家共担着一个责任。

    紧要关头到了,见他满满地吸了口气,摆开“八”字步,把全身的力气都提到两只膀子上,屏住气,稳住劲。卡钳脚在活塞上轻轻地一探,跟着一挥手,高喊:“开车!”床飞舞起来了,车刀嗤嗤地切削过来,雨点般的铁屑,沙沙地四洒开来。工夫不大,一刀到头,大活塞完工了。我没等葛师傅吩咐,便吹响哨子,指挥落车。那一边,人们个个抢着活干,忙着向汽缸里装。只听见梆头“梆梆梆”三响,车间里一片欢叫:“正好!”

    ④我的一颗心从喉咙里落下肚去。回头看葛师傅,才发现他上半身的衣衫全湿透了,眉毛上都吊着汗珠。

    这以后,我花了三个夜晚,编了一段新的评弹,它受到了大伙儿更加热烈的欢迎。

    1961年发表

    (有删改)

    文本二:

    苏州文化与陆文夫的文学世界(节选)
    代莉萍

    陆文夫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他的创作受苏州评弹影响颇深,如其幽默生动的文风、叙事结构的巧妙以及刻画人物的细腻真实等皆得益于苏州评弹。他曾说:“我没有抄袭过别人的文章,却向苏州评弹抄过不少东西:它的叙事方法、布局结构、细致入微、幽默风趣以及吴语特有的语式语气,却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开始认为“厂里的事情,太淡”,听了广德的一番话后,觉得有了“好材料”。
    B、厂里“来了紧急任务”,“我”也想见识一下葛师傅的本事,所以故意没有买分厘卡。
    C、葛师傅二十年前“拎着饭碗碰运气”,突出了车活塞难度之大,也道出了他内心的苦楚。
    D、“我”建议“等三天”,而葛师傅想清楚得失利弊之后,果断决定冒险去车大活塞。
    (2)、下列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葛师傅车活塞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度。
    B、句子②以动衬静,车床的旋转声和铁器的碰击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安静,表现了众人听了
    葛师傅一番话后内心的强大震动。
    C、句子③“他把帽子一脱”,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自己不再年轻,即使失败了也不丢人。
    D、句子④通过“我”的感受,写出了众人的内心感受,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对葛师傅精湛技艺的赞美。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陆文夫的创作受苏州评弹影响颇深。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陆文夫的作品中苏州评弹的痕迹。
  • 18、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钱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

    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日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施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相似。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活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茶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节的相关活动,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摘编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

    材料二:

    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

    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

    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

    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摘编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芒种节气”的内容有所不同。
    B、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
    C、《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
    D、《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献中多记载芒种节气农作物的抢收与播种相关内容。
    B、《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其中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C、材料一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意在说明芒种时“花事”完结,钱花神似乎太晚了。
    D、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
    (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名中春节,一般认为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
    B、是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
    C、“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
    D、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
    (4)、《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了芒种节的哪些节俗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曹雪芹“虚构了一个芒种节”,他的“用心”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 19、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好像除了春节,我们家是难得板板眼眼坐在炕桌前吃饭的。我爹持了一只酒壶,去了屋背后田里看水去了,禾喝水好像我爹喝酒,我爹喝酒好像禾喝水,禾是我爹的酒友,我爹是禾的水友,他俩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我娘没上桌,嘁嘁喳喳,茅檐低小,地上青青草,我娘在剁猪草。那是我未曾尝试过的危险动作,一手捏草,一手挥刀,刀落草上,离我娘的手,隔指甲片距离,刀飞落,草前送,精准有如机器操作。

    乡村都是这样的,开饭了,各人端起碗,村里村外跑了去,菜尽饭没完,一脚拐进别的家,夹一筷子萝卜白菜,又走了。没走的,也锅子里盛了饭,走到屋外,蹲在阶沿,隔着几条田垄,与对面伢子妹子,扯开喉咙吃一口,扯来喉咙说一话。回得屋来,公鸡跳上了炕桌,在那板板眼眼,啄菜,很是津津有味。

    我去外婆家,有几座丘陵,有几条小河,弯呢,数不清;你那是山路十八弯,我这是乡路八十弯。到得外婆家,外婆吃一惊:崽,送么子东西来?鸡汤,外婆,野鸡汤呢。我外婆把碗给放了桌,不管,拉我过去,先把我抱一下。崽,咯个重呢,抱不起了,不跄你了。我外婆对我抒情完毕,便去掀看菜碗,菜碗上盖了一只空碗,空碗与菜碗间,罩了一块纱布。我外婆一一打开。崽,汤呢?我伸过鹅公颈去,一点汤也没有了,只有三五块,刀芭豆一样的鸡肉,干巴巴地,胡姿乱态,待在碗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看似重复,实则精妙,请分析其语言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不加引号。请分析下面的改句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到得外婆家,外婆吃一惊:“崽,送么子东西来?”我回:“鸡汤,外婆,野鸡汤呢。”我外婆把碗给放了桌,不管,拉我过去,先把我抱一下。然后对我说:“崽,咯个重呢,抱不起了,不跄你了。”

  • 20、语言文字运用Ⅰ

    裱糊为故宫古建筑的一种施工工种,其工艺特点为:在建筑内壁、顶棚用糨糊粘贴纸张、织布。裱糊有利于冬天阻挡寒风从门缝、窗缝、梁架内不能进入室内,还可起到装饰目的。而烟草虫、毛衣鱼、白蚁等害虫,它们多以纸张中的纤维素、糨糊中的淀粉等有机物质为生长发育的食料,因而____。害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亦对裱糊层产生污染或腐蚀。在明朝时期,紫禁城建筑内部并无裱糊做法。清朝统治者来自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那里冬天常有寒风侵袭,建筑室内有裱糊做法,因此裱糊做法____。雄黄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为砷的硫化物,不溶于水,具有一定毒性。雄黄与雌黄常常共生在一起。雄黄的化学成分是硫化砷,外观呈橘红色;雌黄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外观呈柠檬黄色。雄黄经过氧化可以变成雌黄。雄(雌)黄的毒性可用来杀死害虫。明代科学家方以智撰写的《物理小识》提到,在书橱中放入雄黄,可以杀死书中各种害虫。而紫禁城古建筑的裱糊施工中,亦有相似的档案。如清工部内务府活计档(胶片20号)记载,道光十七年九月,在养心殿窗户、顶棚的裱糊施工中,糊纸所用的糨糊中____。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上一页 644 645 646 647 6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