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 上进; “止”者, 知止; “正”者, 守正。“上”, 多一笔为“止”;“止”,多一笔为“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居沙漠绿洲、地处丝路咽喉的甘肃敦煌,有“华戎所交——都会”之称。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这座边陲之城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塑造了举世瞩目的敦煌文化。
如今穿行敦煌,仍能感受到这座丝路重镇、移民城市的独特底蕴:人行道的花砖来自唐代遗址中的莲花纹、石榴纹,盘旋路中央是反弹琵琶伎乐天雕塑,城市建筑外墙是壁画中常出现的金色、红色。夜幕低垂时,走进沙州夜市,只见灯火璀璨、人头攒动。走得再远些,天高云淡,旌旗猎猎。汉代的关城、烽燧与长城遗址至今仍在,“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跃然脑海。
(1)、下列诗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D、“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览古今,聪俊灵秀之人,于万万人中仅是①____。虽然其落草之境大有参差,所行之事更是②____,但都有一深蕴其中的共同特点,那就是“无争”。身居尘世,寄生人海,面对争名逐利之潮起,竞心所牵,人人跻身其中,③____,难免身不由己。唯“不争”者,结庐大隐之市,其精气内敛,定力自生,独能拥有完全之自我——顺乎天性行止,进退叩问心声,不为世俗所缚,免受他人役使,淡淡然率性而居,乃天地间一自在人耳。“无争”是一种自由。有此自由之身、空灵之心,精神自与天地大通。如启天聪天目,自能独步当时,感悟超凡脱俗的真知灼见,聆听天鸣地籁的化外之音。偶与心弦鸣和,豁然解悟,信手拈来,辄得千古奇作。这些极具才情、极其聪慧、性情又极为乖张的人,历来被世人视为“异类”。在造成独立人格的同时,他们是点染历史,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艺术绝品。倘若把这些绝世作品全部剔除,真不知该怎么写中华文学艺术史还会剩下什么。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一样的是 ( )
例: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①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②王坐于堂上 ③加之以师旅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⑤受命于人主 ⑥国以富强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
5、下列选项中不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将军战河北 依乎天理 B、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俯足以畜妻子 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择善而从之
①思正身以黜恶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③曾皙后
④不念居安思危 ⑤以兴利除弊 ⑥蚕食诸侯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⑥ -
7、下列选项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振之以威怒 可畏惟人 B、鼓瑟希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批大郤 不复一一自辨 D、散六国之从 莫春者
-
8、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永保无疆之休(休:安逸) ②弘兹九德(弘:光大)
③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前:预先) ④故今具道所以 (具:全,都)
⑤以俟君子 (俟:等待) ⑥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
A、①④③⑤ B、②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
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董之以严刑(董:督察)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约束)
③度义而后动 (义:适宜) ④不为侵官 (不为:不为了)
⑤并国二十 (并:吞并,兼并) 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建造、兴建)
A、①②③⑤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⑥ -
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法则) ②舍瑟而作(作:起身、站起来)
③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 ④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水道)
⑤仁者播其惠(惠:恩惠) ⑥承天景命(景:大)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
1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为征利 (征:求) ②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③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
⑤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这) ⑥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④⑥ -
12、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
③功施到今 (施:延续) ④举先王之政 (举:提出)
⑤所操之术异故也 (术:技艺) ⑥下江陵 (下:攻占)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
13、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②能克终者盖寡(克:限制)
③所操之术异故也 (操:持) ④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⑤晋军函陵 (军:驻扎) ⑥而议事每不合 (每:每一次)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
14、名句名篇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其中包含了重要的民本思想。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曾用比喻的手法充分肯定人民力量的两句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者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百姓,百姓会“ ,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典故,“”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4)、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弟子“正名”是为政之始。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也用“ , ”两句,强调了“名实”对国家的重要作用。(5)、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拒绝他人意见,对此,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 , ”,不算拒谏。(6)、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构图,描绘了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句子是:“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出了洞庭表里如一、光洁透明的秋色之美。“”与这一句互为呼应,词人表达自己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9)、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 , 。”
-
1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闲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 , 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 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孙子[注]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辖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材料二:
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 , 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成侯与田忌争宠,成侯卖田忌。田忌惧,袭齐之边邑,不胜,亡走。会威王卒,宣王立,知成侯卖田忌,乃复召田忌以为将。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注]孙子:孙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战不胜A 田忌B不进C 战D而不 E死F曲挠G 而诛。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文中指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思相同。 B、之:文中指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不同。 C、德:文中指感激,与《荀子·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德”意思不同。 D、用事:文中指当权,与现代汉语词语中“感情用事”的“用事”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相邹忌与齐将田忌感情不睦,公孙闰趁机向邹忌献策,给田忌下套,最终,邹忌成功排挤走了田忌。 B、邹忌害怕田忌返回齐国,杜赫为邹忌出主意,杜赫劝楚王善待田忌,以求田忌回报,楚王听从了杜赫的建议。 C、齐宣王对随从很多的邹忌不满,反而喜欢随从不多的晏首,邹忌就用巧言误导齐宣王,导致齐宣王误会晏首。 D、齐宣王将被陷害出走的田忌召回,并让他做了将领,田忌与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擒杀了魏将庞涓。(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②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
(5)、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请简要说明孙膑计谋的内容。 -
16、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 园
范小青
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
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
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
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
孙良说:“好的。”
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
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
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
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
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
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
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
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
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
孙良说:“我没有数。”
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
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
母亲说:“是的。”
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
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
母亲说:“我不累。”
“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
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
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
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
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
孩子不肯。
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
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
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
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
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
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
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
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
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
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羡慕。”
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
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
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说:“好的。”
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
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
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
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
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
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
孙良问:“为什么?”
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
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
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
孙良问他:“你懂不懂?”
大学生说:“我不懂。”
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
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
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
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
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
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
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
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
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
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
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
“好的。”孙良说。
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
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
“竹园就在这底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 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 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 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深,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2)、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 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 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3)、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
17、现代文阅读 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以圈地、祭祀为起源,到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基于对自然的获得和再现,人们赋予园林实用且宏伟的意义。而后,它又成为文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成为一种与诗画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侨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的内涵。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意象为本。南宋中晚期,新儒学的发展开始影响艺术领域,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器”,在思维上注重综合观照和往复推衍。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园居生活在此时成为文人格物致知、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则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则“相所居前后左右山,天所予形,峥嵘耶,崔嵬耶,陂陀耶,壇曼耶,百尔屈奇,与二者仿佛”,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进行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与自然关系的暧昧不清,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论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的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其中的“亭榭”与“渔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的场景及活动,确是“真山水”的标准。《林泉高致》又说道,山上架栈道,水上通舟楫,是山水“入画”的标准。由此可见,“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除了造园本身,有关园林的文字记载也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如园记。很多早期优秀的园林早已消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园记即时地将园林意象书写呈现,通过文字结构展示了园林结构。园记的价值不止它所描述的园林物象本身,其关于园林考察方法的思考、园林兴衰的感悟以及“自然”山水观念的表达,以更清晰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山水文化建构的脉络。中国上千年的造园史,仅有一部晚明时期计成的《园冶》专门讨论造园技法。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古人从来不愿将园林作为仅通过技术手段即可获得的对象,园林超越了物质性和技术性可描述的范畴。园记书写者们将一切可提供美好想象的语汇给予了园林,这也成了“山水”文化得以在文本中建构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经历了从圈地、祭祀到成为文人生活布景、观照对象的发展过程,兼有实用意义和审美意义。 B、新儒家、道家倡导以“道”来统摄“器”,用之于我国古典园林,“器”即“诗情画意”, “道”即“园林”。 C、“山水”指的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可体现出一种对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 D、园记作为园林的文字记载,发挥着建构山水文化的作用,它能用文字呈现园林意象,展示园林结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是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观念的生动例证。 B、中国园林艺术“诗情画意,山水精神”的审美追求源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画观念,到南宋逐渐成熟。 C、宋代山水画论非常重视绘画中意味的表达,特别是“山水”观念,而技巧好差的评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D、中国的园记,记载造园技法的不多,通过文字传达山水园林观念的居多,是因为具体营造技法很难描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是秋天赏荷听雨的绝佳处,其意境源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 B、兰亭是东晋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有“崇山峻岭”“清流急湍”之景,王羲之曾邀友人在此集会,行“流觞曲水”之雅事。 C、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夺天工》,受其影响,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仍沿用古汉语词汇。 D、王维的辋川别业,因地而建,依山临水,可以说是一个古代版“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4)、根据《东岩堂记》中观照自然的方式,下列选项最符合其层次推进顺序的一项是( )①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赐与水曹郎。
②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③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
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5)、下面一段材料是《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宝玉对稻香村的评价。请结合文本中提到的古人的园林理念,谈谈你对宝玉这段话的理解。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被自己的“套子”所困,害怕新事物,无法自拔。实际上,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处在各种各样的“套子”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主动性,打破束缚,不断超越自我。
材料二:庄子曾言:“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这道出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亦应顺应自然之道。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9、语言文字运用Ⅱ
AI绘画的迭代堪称日新月异。2022年年初,AI绘画还只能生成些概念化的草图,取代人类画师更是天方夜谭;仅仅过了半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一项美术竞赛中,一幅名为《空间歌剧院》的AI作品就斩获一等奖。该奖项的授予,①____。有人悲观地认为“艺术的死亡就在我们眼前展开”;有人则持乐观态度:AI模仿的其实是画风,它无法真正复现画作中的人类思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回应这些争议,需要先弄清AI绘画的本质。归根结底, ②____,底层逻辑不是创作而是拼接。目前来看,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画师创作草图,并不能像人类画家一样创作出全新的作品。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AI的高成长性让许多人对就业前景忧心帅帅。例如,原来由原画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由AI与插画师合作完成,而一名插画师的待遇远远低于一名有经验的原画师,这对原画师岗位③____。同时,AI也对许多从事重复性工作的就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字。(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20、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红楼梦》这座艺术殿堂里,人物的服饰熠熠闪光。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形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在这方面已经达到了 A 的地步。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不朽巨著的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这与其出身 B ,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有着 C 的优势,而他对笔下人物服饰的描写也细致入微,如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出场时服饰的描写就十分注重细节。
贾宝玉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颜色以红色为主,而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红色容易联想到热烈的本性和感情力量,是最能表现贾宝玉热情奔放性格的服饰。
其次,红色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贾宝玉着红色服饰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
最后,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贾宝玉多着艳丽华贵的服饰,体现了“宝二爷”热情奔放的性情。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人物的服饰,往往是人物个性的外化。请从所学课文中任选一个人物,如祥林嫂、别里科夫、孔乙己等,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两句话,要求句式大体一致。(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