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①____,推出②____;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原文有两处推理,请仿照第二句,在横线处填写有关内容,把第一句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①____,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②____。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                 ),

    (                 ),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达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③____,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补写完整孟子的另一个三段论推理过程。
  • 3、请仿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语句,写一段文字。要求:注意逻辑推理。

    一名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 4、下面文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具体说明。

    不讲道德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当两个个体发生冲突时,讲道德的个体往往会受到伤害,长此以往,社会诚信体系将会轰然坍塌。道德不是法律,不具有强制力,人们对不讲道德的个体回报以不讲道德,这种荒谬的做法会引发所有人不守法律。德润人心,唯有德治才能治理好国家。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美国芝加哥一家百货商店被人盗走了一批财物。事发后,芝加哥警方经过侦查拘捕了三名犯罪嫌疑人。他们是:山姆、汤姆与吉宁士。后来,经过调查和审问,查明了以下事实:①罪犯是开车逃走的;②不伙同山姆,吉宁士绝不会作案;③汤姆不会开汽车;④罪犯就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或一伙。

    请问:在这个案子里,山姆有罪吗?并说明理由。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时候有一片“健忘森林”,人如果误入这片森林,就会忘掉当天的日期。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误入了这片森林,她很快就忘了当天的日期,她极力想回忆起这天是星期几,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时,迎面来了一只老山羊。爱丽丝忙向它打听:“山羊公公,请问今天是星期几?”“可怜的小姑娘,我也忘记了,不过你可以去问狮子和独角兽,狮子在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这三天是说谎话的,而独角兽在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这三天是说谎话的,其余的日子,它们俩都说真话。”永远说真话的山羊回答说。于是,爱丽丝找到了狮子和独角兽。当她向它们问起今天是星期几时,狮子回答说:“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独角兽也回答说:“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

    请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断:狮子回答的时候可能是星期几?独角兽回答的时候可能是星期几?爱丽丝询问时可能是星期几?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德国军官的推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所。

  • 8、根据下面的材料,可以推断出的一项是(  )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A、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定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阻止气候变暖。 D、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
  • 9、下面文段中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遵守的。

  • 10、请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求符合事理,每空不超过20个字。
    (1)、某天,北京大学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2)、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让长工去给他打酒。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说:“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长工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没倒出半滴酒。地主冲着长工喊叫:“怎么没有酒?”长工说道:“”地主哑口无言。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女主人公鲍西娅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至多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铅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子里”。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语境,回答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小人”和此处“小人”的不同。

    在一次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著名画家张大千举杯向着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此语一出,举座皆惊。张大千笑道:“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嘛!”此言一出,笑声哄堂。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辩题展开辩论。下面是正方的陈述:

    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相信大家对于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阅读,是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

    (1)、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不一定需要新媒体帮助。 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谈起。 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形成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 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方式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
    (2)、请根据提示,将下面反方的反驳补充完整,不超过100个字。

    我方认为,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首先,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但是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入,阅读效果反而更差。。基于以上分析,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

  • 14、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该哲学家说了什么话呢?(  )
    A、你们这样做不合乎理性。 B、我将死在真理之神面前。 C、无论如何我都会死。 D、我将死在错误之神面前。
  • 15、下列各项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B、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C、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会有积淀的积极作用。 D、司机质疑执法人员乱罚款,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16、下列各项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经常去北京、广州和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往往比别人高明。 B、铁、钢、锌在加热时就与硫化合,铁、钢、锌是金属,所以,金属在加热时就与硫化合。 C、如果长期躺在床上看书,就会患近视眼;我从不躺在床上看书,所以,我不会患近视眼。 D、小张:“厂里明文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小李:“知道啊,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 17、下列各项中,没有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历尽劫波后,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B、我们科技公司竟缺乏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C、老师既表扬了我的优点,又批评了我的毛病。 D、若不学好语文,就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印证了夏王朝和近600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前5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9、下面这段文字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在论证“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时的节选部分,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7页)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20、针对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反驳不超过40字。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②有衣食之困但仍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

       。

      。

上一页 483 484 485 486 48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