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下面几个句子,找出用得不准确的词语并修改。(1)、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岸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2)、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淹没在历史的沉沙中。(3)、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4)、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
2、在( )里填上表示“看”的意思的字,把成语补充完整。
一( )如故 ( )死如归 面面相( ) 管中( )豹
( )尘莫及 ( )前顾后 耳闻目( ) 走马( )花
-
3、成语:天衣无缝 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痛心疾首
成语来源
成语
出处
意义
故事
神话故事
:“徐视其(织女)衣,并无缝。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历史故事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言故事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古书成句
:“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娘炮”最近成为热词,但是说整个社会男性青年正表现出女性化倾向,实在有些____。其实,看看我们身边,又有几个是所谓的“娘炮”呢?事实上电影电视中也不乏张扬男性____的形象。何况“娘炮”一词本身也显出对女性的不尊重,因为女性也在担当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她们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为此,说一些男青年尤其是男性青年演员的表现女性化,这其实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也有不少女性受众对于用“娘炮”简单地批评男性女性化现象有不同的意见。( )。人们提出批评,是觉得一些青年男演员存在问题,认为他们没有表现出____的风范,因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和控制,____,刻意迎合粉丝,往往显得品位不高,缺少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缺乏正能量。这些表现其实是一种庸俗化,不能简单归结为女性化。所以,对于诟病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当然,对于这些社会现象表现出忧虑和不满,是值得重视的,社会应高度关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张皇其事 特立独行 堂堂正正 吮痈舐痔 B、张皇其事 严气正性 堂堂正正 枉道事人 C、添油加醋 严气正性 磊磊落落 吮痈舐痔 D、添油加醋 特立独行 磊磊落落 枉道事人(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当下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 B、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 C、在当下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 D、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B、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C、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D、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15日晚,伴随着《命运共同体》____的乐声,一场以“青春嘉年华,共圆亚洲梦”为主题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拉开大幕。习主席指出:“亚洲各国都有古老灿烂的文化,既____、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亚洲文化更为丰富的色彩、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数千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 ),书写下____灿烂辉煌的文明图谱。正如这场嘉年华所呈现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____又交织融合的视听盛宴。通过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展示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亚洲繁荣进步的美好心愿。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 标新立异 波澜壮阔 风华绝代 B、激动人心 独树一帜 声势浩大 风情万种 C、慷慨激昂 独树一帜 波澜壮阔 风情万种 D、激动人心 标新立异 声势浩大 风华绝代(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亚洲各国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明融合互鉴、交流对话的瑰丽画卷 B、共同绘就了一幅亚洲各国文明交流对话、融合互鉴的瑰丽画卷 C、共同绘就了一幅亚洲各国文明融合互鉴、交流对话的瑰丽画卷 D、亚洲各国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明交流对话、融合互鉴的瑰丽画卷(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表达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B、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因而展示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C、通过绚丽的表演、艺术的多样,展示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D、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表达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 ”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3)、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 。”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得考生、社畜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
“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呆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指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瓶颈期时,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近年来,随着内卷化的热议,这一词语成了大众对一切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的入口。 C、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历史学家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2)、根据材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内卷化”本来是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是( )A、王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B、图书管理员李老师工作十几年,经常有研究成果发表,但一直没有升职。 C、老张近二十年在城里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D、刘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也没有什么改变。(4)、材料一第⑤段作者所述理由的两个方面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旮旯”一词探源
庄寿雨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阿尔本格勒镇等。“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语“库伦”(蒙古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是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词汇的演变过程推测出其演变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族聚集区,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变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两个字不能拆开, 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哨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有删改)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原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2)、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外来词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项是(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族聚集区,在回答他们从何处来时,将此词传入,后被各地汉民族借用。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
9、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诸侯纷争的战国打破了天下的安宁,生灵涂炭。在秦这块土地上,这时孕育着一股亘古未有的强大力量,也只有这种力量,才能平息烽烟,让人们过上海晏河清的日子。。
②小王和他哥哥很有默契,不用语言交流,道路以目即可明白彼此的心思。。
③在制定班规的主题班会上,许多同学认为进校园必须穿校服、不能使用手机等规定都是过时的金科玉律 , 不应该再列在班规中。。
④面对歹徒,他奋力反抗,在双方纠缠之际,将歹徒刺伤,歹徒在送进医院后,伤重不治而亡,民众普遍认为这种防卫过当的行为罪不容诛。。
⑤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逐渐加深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 , 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两国之间的友好睦邻关系。。
⑥法制社会绝不允许明火执仗、打家劫舍、公开抢夺的劫匪立足,各地公安机关对这些不法之徒要加大打击力度。。
⑦他失手致人死命,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他死刑,量刑过重,罪不当罚 , 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⑧关汉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粉墨登场 , 亲自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⑨岁月如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⑩哲学博大精深,要真正登堂入室 , 谈何容易!。
⑪这本侦探小说,构思新颖,不落窠臼 , 值得一看。。
⑫古时读书人多是文武全才,奔驰沙场能英勇杀敌,撰写诗文则倚马可待 , 足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典范与楷模。。
⑬好的演员一定要内心冷静,这样才能恰当表现出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 ,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⑭这一场戏演得绘声绘色 , 赢得了满场观众的喝彩。。
⑮这十八个罗汉个个都只有拳头大小,有的在念经,有的在敲木鱼,有的在打拳……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⑯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下里巴人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懂的作品。。
⑰何先生西洋油画的功底非常深厚,对中国画的春秋笔法也十分熟稔,寥寥几笔,一个鲜活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
10、请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分析并翻译句子。(1)、“期”
【本义】一段时间
【引申义】①规定的时日,期限。②等待。③期望,要求。④约会。
①以五年为期 , 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② 期我乎桑中。(《诗经・鄘风・桑中》)
③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2)、 “适”【本义】往,到
【引申义】①归向。②出嫁。③适合,适宜。④恰好,正巧⑤通“嫡”,正妻所生长子,正妻。
①杀适立庶。(《史记・鲁周公世家》)
②余适客稷下。(《地震》)
③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3)、“覆”【本义】反,翻转
【引申义】①颠覆,灭亡,覆没。②倒,倾倒。③覆盖,遮蔽。④保护,庇护。
①前车覆 , 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②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古列女传》)
(4)、“修”【本义】修饰,装饰
【引申义】①修理,整治。②修养,修行。③修建。④善,美好。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②行虽修而不显于众。(《进学解》)
(5)、“覆”【本义】反,翻转。
【引申义】①颠覆,灭亡,覆没。②倒,倾倒。③覆盖,遮蔽。④保护,庇护。
①前车覆 , 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②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古列女传》)
-
11、利用成语掌握词类活用现象。
请指出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狼奔豕突( )
幕天席地( )
不翼而飞( )
厚古薄今( )
劳民伤财( )
见异思迁( )
-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朕言。”未几来朝。
(节选自《宋史·郭崇传》,有删改)
(1)、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2)、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 -
13、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
请根据成语“狼狈不堪”“不堪设想”中的“堪”字的意义推求下列各句中的“堪”的意义。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 -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写作任务。
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文化意义。
很多成语与史实有关。如“归马放牛”本指武王伐纣后将征战用的牛马放归于华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复燃"原出西汉韩安国的故事,等等。
有的成语与古代器物有关。如传说大禹铸九鼎,九鼎象征天下九州,象征国家,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故后人在说到某人的意见很重要时,用“一言九鼎”来形容。烹饪食物时,鼎下烈火燃烧,鼎内热水沸腾,有一种旺盛、热烈的气氛,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语。
有的成语与度量衡有关。如“不同寻常”“退避三舍”中的“寻常”“舍”都是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十六尺叫一常,三十里为一舍。“锱铢必较”“千钧一发”中的“锱铢”“钧”都是重量单位,一两的四分之一为一锱,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三十斤为一钧。“半厅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不少成语与动物有关。如“虎入羊群”“暴虎冯河”“羊质虎皮”“龙行虎步”“初生牛犊不怕虎”“兔死狗烹”“龟毛兔角”“猫鼠同眠”等。
有些成语还涉及音乐领域。如“胶柱鼓瑟”中的“瑟"是古代的弦乐器,“柱"是瑟上调弦的短木。“有板有眼”中的“板”“眼”原指音乐中的强拍、弱拍。“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原指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
有的成语还涉及地理知识。如粤地气候湿热,极少下雪,蜀地多山多雾,于是就有“粤犬吠雪”“蜀犬吠日”等成语,寓少见多怪的意思。
有的成语与宗教文化有关。如“一尘不染”,佛家称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的人不被六尘所玷污,称为“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五体投地”,五体”指两手、两膝和头,五个部位着地,是佛教中最恭敬的礼节,形容敬佩到了极点。“六神无主”,“六神”指道教中的心、肝、肺、肾、脾、胆六脏之神,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
另外还有很多成语涉及古代的政治、典章、礼法、战争等方面。如“司空见惯”“衣冠禽兽”“三从四德”“鸣金收兵”等。
中国的成语,形象精练,充分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而成语里面,有不少是与汉服有关的。请以“成语中的汉服文化”为主要内容,写一篇语言札记,300字左右。
-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 ,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按照诗歌节奏可划分为六层,层层变化,宛转自如,读来有顿挫起伏之感。 B、颔联化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表明诗人跟孟嘉一样显示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 C、颈联描山绘水,写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尽显峥嵘气势。 D、尾联中诗人虽已醉眼朦胧,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万语千言。(2)、有人评价这首诗说“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出之”,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远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
17、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熟语。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难分伯仲”“”“”或“”。词类活用
(3)、名词的活用小楼昨夜又东风( )
(4)、形容词的活用叶上初阳干宿雨( )
-
18、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有这样一片天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
19、阅读下面《故都的秋》节选,完成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荼,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徵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文章的标题,“故都”与“秋”组合在一起,既让人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又表明作者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眷恋和向往。 B、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将自己的审美体验投射在故都的秋景中,景色描写中融入了浓郁的个人情感。 C、作者在第1段列举了5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因为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用简笔。 D、作者在第1段中认为“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因为这样,秋天的气氛才会更加和谐。(2)、有人说,《故都的秋》体现了郁达夫散文大雅大俗相结合的审美趣味。请你以选段中的一幅图景为例,从语言或内容方面加以分析。 -
2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____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②____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____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____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我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句子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C、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2)、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荷塘月色》写到了“另一世界”,《我与地坛》也写到了“另一个世界”。根据文意,比较这两个“世界”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