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埃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诗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 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 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 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 -----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 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 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询其故 , 盖马伶耻出李伶下 , 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 更奏《鸣凤》,奉一 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 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 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 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 , 无所干求 , 乃走事昆山 , 见昆山犹 之见分宜也。 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
【注】分宜:严嵩。严嵩为江西分宜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B、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C、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D、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马伶姓马的演员。伶:古时称演戏、歌舞、作乐的人,也称"优"。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 B、金陵,今南京,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成为古代许多帝王建都之地。东西两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此建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称。 C、文中的“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 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传记是指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 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史外传是不附于史书,以单篇流传的传记。又称杂体传。.《马伶传》属于史外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伶技艺精湛。马伶是金陵梨园的艺人,当时金陵梨园有名的艺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兴化部的李伶、华林部的马伶。 B、马伶耻为人.下、自强。马伶在第一次对垒失败后,戏未终场就遁走了,到当今相国顾秉谦门下去学习,三年后技艺大进,在第二次竞技中大获全胜。
C、马伶刻苦学习,努力探索。马伶面对技不如人的事实并没有气馁,而是远走京城,不惜为人奴仆,刻苦学习,终于塑造出了深受观众赞赏的舞台形象。
D、马伶对艺术有独特的认识。马伶认为要使技艺达到一定的境界,除了要刻苦学习外,还要深入生活,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②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美食传承与健康
《舌尖上的中国2》的第一集和第二集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徽州臭豆腐、陕 西挂面等,也展示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徽州古法榨油。但是,后者也随即遭到了批评,因为徽州的古法榨油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癌症诱变剂苯并芘。
能入选“舌尖中国”的美食有四个标准: 一要健康,二要真实,三要相对日常,四要解馋。所谓美味的真实,又有两个标准, 一是好吃,二是有传承。
对照这些标准,徽州的古法榨油就有些不符合。因为,如果经常食用古法榨取的油,难免会 对健康有害。食用油并非是一种食品,而是烹制食品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更需要注意这种食 材是否健康。好在经过多年的健康传播, 一些人已经知道这种古法榨出的油对健康不利,而且现 在公众消费的食用油也是经过精炼处理,减少了烹调时的油溶烟雾(其中包含多种致癌物,如苯 并芘和多环芳烃),从而把致癌的危险降低了许多。这集的导演陈磊表示,之所以要表现古法榨油是为了表现祖先智慧的传承。
如同任何领域的传承一样,美食中的传承代表了某种传统和智慧。但是,传统也未必就是合 理和健康的,经过现代实验科学的验证,无论是国人的饮食还是国外的饮食,都有很多传统食品与健康并不相符,好吃和传承就会出现矛盾。
一般来说,美味或好吃是一种食物能获得人们青睐并传承下来的第一个关口,这在人的进化 中已经得到验证。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体内都有一种苦味基因TAS2R16, 但是,在中国人的身 上这一基因表达得更充分,因而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吻合。苦味基因的形成和充分表达在中国人 身上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所以,只要是苦味的食物,人们就会排除掉,以避免中毒,而美 味的食物才会被人们选择,包括种植、培育、捕获和烹调。所以,食物的美味的确是传承中第一位的要素。
但是,好吃未必就有利于健康。虽然美味的食物大多有利于健康,但却还有一些美味的食物 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冒死吃河豚”就是对美味与健康互相矛盾的一种经验解释。推而广之,就美味食物的传承来看,中国人的饮食也有很多被现代实验科学证明是不健康的。
比如,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研究人员发现,尽管鼻咽癌的诱因有遗传、病毒和环境等因素,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鼻咽癌的发病与饮食制作和习惯有更大的关系。咸鱼粥是广东家庭在婴儿出生以后最常吃的 食物,意在唤起和培养婴儿的食欲,并终生保持对美味的口感。但是,长期吃咸鱼、咸菜等腌制咸食却容易诱发鼻咽癌,因为咸鱼的制作方法导致了致癌物的产生。
广东沿海地区有一种待鱼变质、发胀、发臭以后加盐腌制的咸鱼,这样的鱼含有大量亚硝胺 类物质,如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能直接诱发癌症。可以看到,咸鱼粥就是广东沿海地区的 一种美味食物,而且具有传承,但是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却不利于健康。因此,这样的美味和传统饮食方式就需要改变,如此才有可能摘掉“广东癌”的帽子。
由于没有剧透,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多少类似徽州古法榨油的美味饮食。如果在 剧中除了表现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深远的传承外,能在科学上把关,顺带进行健康饮食的科学传播,意义会更大,也会更好看。
(1)、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徽州的古法榨油遭到了批评,因为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癌症诱变剂苯并芘。 B、徽州的古法榨油不太符合"舌尖中国"的美食标准,它不属于美食,常食用对健康有害。 C、徽州的古法榨油能入选"舌尖中国"不是为了展示一种榨油技术,而是为了表现祖先智慧的传承。 D、徽州的古法榨出的油由于没有经过精炼处理,其中包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食用对健康不利。(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苦味基因的形成和充分表达在中国人身上是大约是在5000-6000年前。只要是不好的食物,人们就会排除掉,以避免中毒,而美味的食物才会被人们选择。 B、人们会主动排除掉苦味,选择美味的食物,食物的美味的确是传承中第一位的要素。 C、鼻咽癌的发病与饮食制作和习惯有更大的关系,咸鱼等腌制品含有大量亚硝胺,能直接诱发癌症。 D、广东家庭在婴儿出生以后最常吃的咸鱼粥,意在唤起和培养婴儿的食欲,并终生保持对美味的口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食中的传承代表了某种传统和智慧。但是,传统也未必是合理和健康的,好吃和传承需兼顾才可取。 B、美味或好吃是人们选择食物的首要标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选择自然美食到人工制作美食的过程。 C、徽州的古法榨油和广东咸鱼属于传统美食,但加工方式落后,像类似的美食加工方式需要及时改进。 D、《舌尖上的中国2》除了要表现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和深远的传承外,还要能科学传播健康饮食,这样一来,节目才有意义。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
文本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 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 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 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 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 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体现了“我”对家乡生活积极热切的融入和对生命的敬畏。(3)、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 -
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想北平
老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起来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坍蚪或苇叶上的嫩靖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⑤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还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⑧好了,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对本文第①—③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所知甚少,旨在抒写其个人感受。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其对北平的爱,突出了这种爱的真垫深厚。 C、第③段中,作者用杜鹃啼血类比自己想念北平,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D、第①—③段作者在整理思路,但由于“说不出”,所以下文先从其他城市写起。(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而且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十足,富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关于果子的部分,意在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3)、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本文结尾段与《故都的秋》结尾段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附《故都的秋》结尾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悠闲:。
(2)、文段中写了故都之秋的三种景况,请分别加以概括。(3)、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故都之秋的特点。(4)、写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郁达夫追求的是“雅趣”。雅趣,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形状, , 这种内在意味的体悟是与古典文化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 也没有高雅的心灵,对雅趣可能是看不出、感而不觉的。《故都的秋》是有雅趣的, ?体现在不去游览大家熟知的名胜古迹,而是“租人家一椽破屋”;体现在不去欣赏茂盛蓬勃的自然景观,而喜欢残败凋零的生命,教冷色调的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雅趣的内涵是深沉的,欣赏雅趣,除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审美水平还需要增强。
(1)、请将文中加点的词依次替换成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8、我常常一人一车一背包,徜徉在小城的山水之间,看秦岭色彩斑斓,汉江清秀潇洒,石泉温婉灵动。你看这里的泉水,春天滋润勃发,夏天充盈丰满,秋天清澈甘冽,冬天雾气袅袅,一年四季都有着图画般的美感。因石泉水电站、喜河水电站而形成的汉江库区,风光旖旎,碧波荡漾。跋涉于云雾高山,可以看云蒸霞蔚,暮霭烟岚。探幽中坝峡谷,可以感受天地静谧,浓荫流泉。绿叶荷塘,蛙鸣蝉噪,田垄丰饶……总是让我陶醉其间。文章、照片、视频,我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小城的美丽。
稻香满山川,鱼跃莲藕田。我们来到石泉,看的就是青山绿水,吸的就是新鲜空气,喝的就是富硒矿泉。沉醉于天然氧吧,养了肠胃,饱了眼福,健了身心,忘了疲倦。
上面文段中用多种人称叙述,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散文钞(chào)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
10、有一位哲人说:“别怕哭泣,泪水会让人生有别样的意义。”在成长的道路上,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用动情的笔触写下来。
要求:①主旨集中,叙述、议论与抒情相结合;②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③结构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④350字左右。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____。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____,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唱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2、有人评价史铁生的散文“如太阳迸发,却是冬季的中原,那种冷冽乃至苍白的阳光,打在脸上,令人焦灼”。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
13、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 , 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 , 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 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
14、学了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后,结合你对苏轼生平经历、思想、文学作品和成就的了解,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苏轼。要求:语意简明,语言通顺,200字左右。
-
15、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B、何为其然也使之然也。 C、哀吾生之须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耳得之而为声 而今安在哉
(3)、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正襟危坐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方其破荆州 C、顺流而东也 D、西望夏口(4)、下面对《赤壁赋》主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第一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5)、翻译下列句子。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16、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材料二: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今者薄A暮B举网C得D鱼E巨口F细鳞G状如松H江之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与“是岁十月之望”中“望”的意思相同。 B、“顾而乐之”与“顾安所得酒乎”中“顾”的意思相同。 C、“西望夏口”与“掠予舟而西也”中“西”的用法不同。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适有孤鹤”中“适”的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面描绘真景抒写真情,通过无需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 B、中间对踞石攀木、俯江长啸的细致描写,真切表达了作者月夜登临的情趣。 C、最后写看见道士化鹤,空灵奇幻,迷离恍惚,表现了作者怅然若失的苦闷。 D、《赤壁赋》前后两篇,同地两游,都情景交融,可谓同工异曲,各有千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被后人称为姊妹篇,而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却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
17、课内文言知识考查(1)、下列各项对古今异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⑤望美人兮天一方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A、①②③⑤为古今异义,其他不是 B、①②④⑥为古今异义,其他不是 C、全都是古今异义 D、全都不是古今异义(2)、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不知东方之既白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正襟危坐 小学而大遗 D、顺流而东也 崖限当道者(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崖限当道者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 -
18、 微写作。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说“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你认为高中生交友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80字左右。
-
19、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熟语。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比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难分伯仲”“”“”或“”。(3)、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筑梦九天、叩问太空、弃高薪从我心,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坚定初心。
材料:创新 牺牲 奋斗
打造大国重器 功成不必在我 专利领跑世界
咬牙攻关 奋力攀登 砥砺前行 甘做备份 打破垄断 默默付出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____,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的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使艺术追求与人格信仰完美地融合。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息息相关。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____,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傅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东床快婿”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创作中,艺术与人格上的高雅追求完美融合。”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