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蓬荜居印人

    聂鑫森

    章达君要搬家的消息传进了“蓬荜居”这个小院子,把金锲之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为什么搬家?金锲之想啊,想啊,猛地心一颤。他明白了,真的……

    风雪拥年关,他们真正地成为知己,似乎是在解放前的一个年关前夕,印人金锲之和小学的语文教师章达君在当铺的偶遇。在当铺那麻石台阶上片刻的惶惑和窘迫后,两个人豁达地哈哈大笑。他们似乎获得了一种什么契机,仿佛突然看见了对方心性的另一个层次,于是,感情猛然间获得了升华。办完典当手续,他们找个僻静小酒店沽一壶酒,尽兴地谈起来。

    从那时起,几十年来,他们的友谊就像下窖的“茅台”一样,愈久愈醇,愈久愈香。那么,达君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

    是什么时候他们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仔细想来,似乎是年初一个春月淡淡的夜晚,在章达君家。

    达君家陈设极为简单,门楣上挂着块横匾,上有“不厌居”三字,是由达君书写,锲之镌刻的。达君除嗜书外还喜欢养兰草置之案头雅趣盎然。

    那晚,两个人喝着酒,嗅着案头兰草的香味,忽然谈起金石治印来。金锲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

    达君满面通红,看样子酒力已经发作,边听边点头,用手指轻轻击案。忽然,他站起来,说:“老兄,我让你看一件传家之宝,以助酒兴。”

    说完,用钥匙打开大柜,在里面窸窸窣窣掏了半天,才掏出一个小小的绸布包,解开来,一层又一层,一共包了九层。突然,灯下闪出一束金黄金黄的光焰,顿时满室生辉。

    金锲之的眼直了,呆了,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胸脯急剧地起伏着。想不到达君家竟有这样一块稀世之宝:田黄冻。他洗净了手,慎重地接过来欣赏。

    果真是一块田黄冻,方寸大小,浑然一体,鲜活活的,亮晃晃的,带着一股溪流的清润之气。“好石!”金锲之惊呼了一声。田黄冻从他的右手转到左手,又从左手转到右手。他眉毛扑闪着,嘴唇抖动着,简直有些忘乎所以了。

    “可惜上面少几个字,要不,就两全其美了。”达君听了这句话,猛地接了过来,将绸布包锁入大柜。

    田黄冻藏起来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锲之怅然站起来,几句淡语告了别,猛然觉得多了桩心事。不,是多了一点追恋的东西,死命地折磨着他。

    从此,锲之几乎闭门不出。那几把刻刀响得分外勤,石头磨了又刻,刻了又磨。他简直魂不守舍了,把老伴急得火燎肝肺似的生痛。

    一天傍晚,他提着瓶“湘潭汾酒”,兴冲冲来到达君家。哗啦,哗啦,两只酒盅斟满。寒暄了几句,金锲之顿了顿,终于开口了:

    “达君,你这个名字,我琢磨了一晌,想出了一个布局,你看行不行?”

    达君没有作声,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子。端起酒盅只顾喝酒,不说话了。

    回到家里,金锲之悄悄地立在小院中。月亮被一块云遮住了,院子里一片漆黑。风中,竹叶沙沙,单调而凄清。

    他急匆匆奔入那间刻印的屋子,扯亮灯,忙从抽屉里寻出块鸡血石,取出刻刀,敛声屏气,久久地盯着石面。然后,运腕下刀。咔嚓、咔嚓,每一刀走得那么顺畅,好像不是用手,而是用心在刻,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远处传来鸡叫的时候,印章已刻出。金锲之捧着印章,叩开了达君的门。

    达君接过印章,细细观看,心中赞叹不止。正要致谢,抬头一看,金锲之已经走远。目送着那微弯的苍老的身影,达君的眼眶有些润湿。

    过了不久,达君便决定要搬家了……

    达君走了,金锲之少了一个知音,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常常彻夜不眠,寄情于金石之上。一次在院子的月下看竹影,不慎跌倒,患脑血栓,经医治总算保全了性命,但右边的手脚却瘫痪了。他终日卧床,呻吟不已。

    吧嗒、吧嗒……脚步声响得那么急,一直响到院子里,然后进入他的卧室。金锲之猛一抬头,站在面前的是张很熟悉的中年人的面孔,呀,是达君的儿子。

    中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绸布包和一封信,递给金锲之。金锲之艰难地用左手展开信,读完后金锲之老泪纵横,放声恸哭起来。

    院子里飘起了雨丝,带着初春的寒意,而且渐渐地密起来,大起来,天地间迷蒙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来。达君的儿子什么时候走的,他不知道。

    故人亡,而田黄冻在;田黄冻在,却不能亲手去镂刻它了!

    此后他案几上搁上了一盆兰草是他特意叫老伴去花店买来的。那淡淡的幽香,一直渗到他的心眼里,过滤着他的心思。

    此后,几把刻刀和几本印谱就放在枕边,不时地用左手抓起来,掂几掂,又放下。田黄冻天天在他的手里翻动、摩挲,变得更加光亮了。他凝神地看着,随着全身一种莫名其妙的筋肉运动,上面竟渐渐地显现出红色的字体来。那是在一刀刀刻过之后,显现出来的“达君”的朱文,刀刃触石的声音,久久回旋,不绝于耳。

    他还想好了一篇祭悼达君的古体文,文章是用一种几乎只能凭感觉运刀的小楷来刻的,其精细微妙之处,他分明一一感受到了,每句话都凄怆袭人。书法和刀法结合得天衣无缝,气韵生动,流转自如,若行云流水一般。他兴奋得大叫了几声,待再仔细打量时,一如风吹云散,竟不留半点痕迹。

    院子里太静了,屋子里太静了,他的心太静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章达君执意搬家,是因为自己无意间给金锲之看了田黄冻,担心其安全,从此,他俩心存芥蒂,互不信任。 B、一句“故人亡,而田黄冻在;田黄冻在,却不能亲手去镂刻它了”,道尽了人世沧桑与无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C、小说描写雨丝“带着初春的寒意”“密起来”“大起来”“让人透不过气来”,情景交融,表达了金锲之当时复杂的心绪。 D、小说结尾的三个“静”字,意蕴丰厚,既是对当时环境的再现,也体现了金锲之物我两忘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结构上颇具匠心,开篇作者以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再以顺叙的手法完成叙述,使得故事的结局自然而不突兀。 B、文中“蓬荜居”“不厌居”等院子和房屋的命名,都暗示了人物的家境和身份,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体悟。 C、文中章达君“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子”“只顾喝酒,不说话了”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的紧张与不安。 D、小说以小见大,以物喻人,以印人的际遇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再现了传统艺术由衰败到兴盛的发展历程。
    (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都写到兰草,各有何作用?
    (4)、请阅读下面关于小说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金锲之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结合文本阐明理由。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 2、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戴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一下就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意儿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过了一些时候,她摇铃了。“珍妮,”我姨奶奶对进来的女佣说道,“到楼上去,替我向狄克先生问好,并说我想和他谈谈。”

    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珍妮见了有些吃惊,但她还是去执行命令了。姨奶奶背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直到那从楼上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男人笑呵呵地走进来。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别装傻了,因为只要你肯,没人能比你更明白。我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怎样也别装傻。”

    那男人立刻严肃起来,朝我看看。我觉得他好像要恳求我千万别提到那个窗子。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道,“你听我说起过大卫·科波菲尔吗?好了,别装作没记性,因为你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卫·科波菲尔?”狄克先生说,我觉得他是不大记得了。“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

    “行了,”姨奶奶说,“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就很像他父亲了。”

    “他的儿子?”狄克先生说,“大卫的儿子?千真万确。”

    “是呀,”姨奶奶继续说道,“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就决不会跑掉的。”姨奶奶坚定地摇摇头,表现出她对那从未来到人间的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所怀的信心。

    “哦!你认为她就不会跑掉?”狄克先生说。

    “天哪!看看这个人哪!”我姨奶奶很不客气地叫道,“这是什么话呀?难道我还不知道她不会的?她一定会和她的教母兼姨奶奶住在一起,我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我倒想请教你,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会从哪里跑掉,或跑到哪里去?”

    “她不会跑的。”狄克先生说。

    “那就好吧,”姨奶奶听到这回答后也缓和下来了,“你像外科医生的放血针一样利快,狄克,你又怎么能装得木呆呆的呢?现在,你看着这儿的小大卫·科波菲尔,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把他怎么办好呢?”

    “你把他怎么办?”狄克先生怯怯地挠挠头发说,“哦!把他怎么办?”

    “就是,”我姨奶奶神色严肃地举着手指说,“嘿!我要一个很得体适宜的建议。”

    “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着,“我一定——”他似乎因为从对我打量时得到启发而生出他料想不到的想法,便很轻松地补充道,“我一定把他洗涮干净!”

    “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

    虽然这谈话令我很感兴趣,但当这谈话进行时,我不禁观察我姨奶奶、狄克先生、珍妮,这样我对那房间的通盘观察才可算完全彻底了。

    (有删改)

      [注] ①狄克先生是贝西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将他收留并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②大卫·科波菲尔在出生之前,贝西姨奶奶认为他母亲怀的是一个女孩,并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到贝西小姐吃惊的样子,大卫的称呼由“对不起,小姐”转换到了“对不起,姨奶奶”,可以看出他的聪明伶俐。 B、贝西姨奶奶对是否收留大卫犹疑不定,是狄克先生“把他洗涮干净”的建议才让他留下来,让他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C、在花园里劳作,家里有女佣,主动收留远亲狄克……这些细节从多方面展现出姨奶奶贝西小姐拥有比较好的家境。 D、狄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用其从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细节描写和其重复啰唆的语言描写等,使其形象鲜明可感。
    (2)、关于文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提及他出生时的事情,拉近了他与姨奶奶间的距离,也使对方打消了对他的疑虑。 B、“被人抢劫”“一路走来”“没上床睡过觉”,这些经历与他的“褴褛行状”形成了照应。 C、大卫自制力丧失,“一下就大哭了起来”,可见他受尽了委屈,表现出怯懦脆弱的性格特点。 D、“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暗示了大卫从逃离出来到现在至少已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
    (3)、选文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 3、请依据语境,补全下面的推理。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泰戈拉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戈拉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泰戈拉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 , 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如果③ , 那么按照法庭的规定,④

    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是输还是赢,⑤。这就是逻辑学历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

  • 4、请依据归谬法的推理逻辑,仿照例句在情境中补写恰当的句子。

    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辩论中运用归谬法,能让攻辩语言顿时刀剑生辉,使对方不攻自破。在关于“钱是否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中,正方辩手说道:“‘贪’字下面有个‘贝’字,不就是表示对钱的贪欲吗?”反方辩手马上反驳道:“如果有一个‘贝’字,就是为了钱,那么,?”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①____,令人扼腕。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②____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十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的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③____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推理。

    例如:大前提: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小前提:菠菜是绿色植物。

    结论:菠菜含有叶绿素。

    请参照以上示例,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项链》是篇好小说。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 ① ),推出( ② );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达尔文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表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1)、原文有两处推理,请模仿第二句,在括号内填写有关内容,把第一句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材料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我们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抵不多,除非打定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则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A、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是选手,所以,他会进入赛场。 B、他只要是选手,就会进入赛场;现在他没进入赛场,所以,他不是选手。 C、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没缺席,所以,他没生病。 D、他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缺席;现在他缺席了,所以,他生病了。
  • 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混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玛丝洛娃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如今这种心情已一去不返,代替它的是最近一次会面后产生的恐惧甚至嫌恶她的情绪。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典狱长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看守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有删改)

    注聂赫留朵夫在狱中与玛丝洛娃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本文写的就是这次会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节选部分详细描写了玛丝洛娃的遭遇,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B、小说节选部分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没有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 C、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她和他结婚的建议,这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 D、看见玛丝洛娃的眼睛在微笑,聂赫留朵夫由之前的痛苦、疑虑到产生了崭新的感觉。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的决心。 B、小说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C、玛丝洛娃“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激起了聂赫留朵夫的猜疑之心,甚至不满。 D、玛丝洛娃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使他更加相信爱的力量。
    (3)、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的篇幅来议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说中的“复活”,有两个层次。首先,____。玛丝洛娃的沉沦令聂赫留朵夫自我觉醒,聂赫留朵夫心中的善良觉醒之后拯救了玛丝洛娃,结果,两人相互成全,相互尊重。而后,是社会意识的复活。出身贵族、未曾体会民众困苦的聂赫留朵夫在目睹玛丝洛娃因他沉沦、被错判流放之后开始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求人解难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开始注意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看到了这些在他们看来如蝼蚁一般的人的生活,困苦、挣扎、狡黠、无所畏惧……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并不在于他们,____。是沙皇统治下那些所谓的贵族、老爷、法官以及那个腐朽的政体才让这个社会如此混乱不堪。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这点之后,深深的罪恶感随之而来,最终,他开始不顾一切,冲破种种质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此,聂赫留朵夫的个人意识得到升华,上升为社会意识,个人的善良觉醒也上升为社会理想的觉醒。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人性觉醒,超脱了一般个体意义上的觉醒,托尔斯泰把他们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试图揭示一种社会前进的方式。《复活》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描写,暗示了一种社会整体意识的复活,即,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____。

    (1)、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只要读过全书的读者,不难从这样的具体描绘中,察觉这样的描绘对人物性格的一贯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异性的联系与差别,是一种既重复又不重复的性格描绘。我想着重指出的是叙述也是一种描绘:托尔斯泰和曹雪芹一样,用语言塑造人物,不拘泥于描绘,而是以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感受的叙述见长。如托尔斯泰,他心目中“本自历历有人”,却没有在开篇中具体说明玛丝洛娃那“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一律照办”的心理内容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对于不惯于或不善于结合人物处境、相互关系的条件性认识形象的读者来说,当然显得很不具体,甚至可能引起____的印象和感觉。然而,关于生活实践不断在变换而且有可能结合时间、地点、条件进入角色体验人物内心活动的读者来说这种说尽道绝而是留有余地的写法对读者的审美活动也许更有适应性也是成为更可能耐人寻味的审美对象的。

    (1)、解释文中加点部分文字的含义。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辩论赛中,正反双方围绕“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辩题展开辩论。请阅读正方的陈述,回答问题。

     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利大于弊”。相信大家对于碎片化阅读都不陌生。(甲)碎片化阅读,是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它有三个优点:(乙)一是利用多种媒介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丙)二是“碎片”的内容包罗万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有助于推广阅读,从而迅速改良社会风气;(丁)三是图文并茂,使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而只有用这种方式来降低阅读门槛,才有更多的读者愿意走近那些厚重的经典。

    (1)、对甲乙丙丁四处逻辑错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定义有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读纸质书,并不一定需要新媒体帮助。 B、乙处以偏概全,有些人并不愿意随时随地读书,方便快捷也就无从谈起。 C、丙处推理不当,推广阅读可以形成阅读氛围,但难以迅速改良社会风气。 D、丁处过于绝对,除了图文并茂,还有其他的方式让读者走近厚重的经典。
    (2)、请根据文段内容,将横线处反方的反驳补充完整,不超过100字。

     我方认为,对方所说的优点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缺点。首先,碎片化阅读虽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入,阅读效果反而更差。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方认为“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

  • 13、辨析下列材料中的逻辑谬误。(只填序号)

    ①诉诸权威 ②偷换概念 ③诉诸无知 ④诉诸众人 

    ⑤转移话题 ⑥非黑即白 ⑦不当类比

    (1)、有一年元宵节,司马光的夫人想上街去逛灯会,就跟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的夫人又说:“我不但要看灯,还想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犯的逻辑谬误是:

    (2)、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而走。

    曾参的母亲犯的逻辑谬误是:

    (3)、老马说:“教育真的太重要了,国家应当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事业。”

    小马反驳道:“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4)、老马:小马,你觉得买哪一款剃须刀好?

    小马:著名球星贝克汉姆都在推荐使用的一款剃须刀,铁定错不了!

    小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5)、老马一直坚信在宇宙空间中,还存在着人类文明之外的其他高级文明,因为现在尚没有任何理论和证据去证明这样的文明不可能存在。

    老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6)、小马:老马,你最近都在忙什么?

    老马: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老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7)、老马说:“就像蚂蚁通过分工为兵蚁和工蚁才能生存,人类社会也只有通过分工为士兵和工人两种类型才能成功。”

    老马犯的逻辑谬误是:

  • 14、下面这封母亲给儿子的信里,包含了5处逻辑谬误,参照示例,请找出另外4处中的任意3处谬误(标序号)并以简洁的文字进行回复。

     亲爱的多纳尔:

     寥寥数言,让你知道我还活着。①

     深知你读得不快,所以,我也慢慢地写。②

     你回来的时候,将找不到我们的房子了。因为我们已经搬了家。先前住在这里的那户人家,不想改变他们的地址,把门牌拿走了。因此,我无法把我们家现在的门牌号码告诉你。③

     你父亲找到了有趣的新工作,他下面有五百多人——他在公墓割草。④

     今天早晨,你的姐姐生了一个可爱的婴孩,是男是女我还没弄清楚。因而,你究竟是当了舅父还是当了姨母我也说不清。⑤

     昨天,你爸爸陪我上医院看病。医生把一根小管子放进我的嘴里检查体温,还叫我3分钟不要开口。你爸爸说,要是医生肯卖,他愿意出10镑把那根管子买下来。⑥

     上星期总共下了两场雨,第一场下了整整3天,第二场又连续下了4天。⑦

     附言:我还想给你写点其他的事,可惜我已经把信封上了。⑧

    示例:谬误一:②

    回复:您写信的速度和我读信的速度并无因果关系

    谬误二:

    回复:

    谬误三:

    回复:

    谬误四:

    回复:

  • 15、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这个推理中的错误,与下列哪项中出现的最为类似?(     )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官员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官员,所以我不要遵纪守法。 C、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因此,你算不得是人。 D、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 16、下列各句中,没有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老师,您说我的作文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议论文,那就是散文啰。 B、这个洞很深,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没有出来过。 C、父母的话他不听,朋友的话他也不听,所以什么人的话他都不听。 D、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爬上山顶。可见,爬上山顶的一定是勇敢的人。
  • 17、讨论课上,你所在的小组对《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有了分歧,有人认为马林鱼是坏运气的象征,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有人认为马林鱼是美好理想追求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恩物。你怎样理解小说中的马林鱼的象征含义?请你写一段话,结合小说情节,做一个讨论总结。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跟着那青年女子,不久就来到一座很整洁的小房子前,那房子还有明亮的半圆形小窗户,房前有一个铺满石子的小四方院,你也可以说是长满了被精心栽培而香气四溢的鲜花的小花园。窗子上挂着纱帘,纱帘的中间没扯上。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一个弧形绿色大屏风或一把扇子,还有一张小桌和一把大椅子,我不禁想姨奶奶那时也许正好不神气地坐在那儿呢。

    我的鞋那时已处于万般凄惨的境况了,鞋底已一片一片地掉了,鞋帮也破得难以被认为是鞋了。我的帽(也被我用作睡帽)又扁又皱,就是被扔到垃圾堆上的脱了柄的破镐和它相比也不会不好意思了。我的衬衣和长裤上沾着暑气、露水、草屑、泥土(我在那泥上睡过觉),再加上破烂,当我站在门前时,我姨奶奶小院里的鸟儿也受了惊吓。离开伦敦后,我的头发就没碰过梳子和刷子。由于没受惯风吹日晒,我的脸、脖子和手都被烤成了紫褐色。我从头到脚都是白垩粉和沙土,就像刚从一座石灰窑里出来一样。就这么一副样子,还对这副样子有强烈的自觉,我等着向我那严厉的姨奶奶介绍我自己,让她接受我这样的第一印象。

    有那么一会儿时间过去了,客厅窗子依然那么平静,以至于我想她可能不在那里。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头巾,手上戴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天啊!”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橱子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东西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仍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样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

    我姨奶奶个头高高的,神色严厉,但并不难看。她的脸上,她的声音里,她的步态举止中,都无不流露出一种刚毅,足以说明她往日在像我母亲那般软弱的人身上可产生的影响;她容貌还算秀丽,虽然面容坚定严肃。我特别注意的是她有一双十分机灵明亮的眼睛。在我认为是种包头布(我说的是那便帽,当时那玩意比现在更流行,帽两边有系在脖子上的带子)下,她灰白的头发简单朴素向两边分开。她穿的衣服是浅紫色的,很整齐干净,只是尺寸很紧,好像她想尽可能减少挂碍。我记得当时我认为她的衣服看上去极像剪去了不必要的下摆的骑装。她在襟前挂着一个金表,金表还配有链子和一些挂饰;如果我能从其大小和样式判断,那表应是男子用的。她喉部有一块约莫是衬衣领口的东西,腕部露出像衬衣袖口的东西。

    那个房间就像珍妮或我姨奶奶一样整洁。就在刚才我放下笔回忆那房间时,带着花香的海风又吹进来了;我还又看见擦得锃亮的老式家具,弧形窗里绿扇子附近我姨奶奶的那把凛然的大椅子和桌子,粗毛地毯,壶架,两只金丝雀,古瓷器,装满干玫瑰叶的酒罐,放置各种器皿的高橱架,还有和这一切极不协调的——脏兮兮躺在沙发上打量这一切的我。珍妮去烧洗澡水了。洗澡实在是很大的享受。我开始感到因曾睡在野地而四肢疼痛,而我又那么疲乏虚弱,几乎无法让眼连续睁开五分钟。我洗澡之后,她们——姨奶奶和珍妮——给我穿上本是狄克先生的衬衣和裤子,又用两或三条披巾把我裹上。我像一捆什么呢,我也说不上来,但我觉得是热烘烘的一捆。我觉得很乏,极想睡,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贝西姨奶奶挥动那把刀并做砍的动作,说道“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可以看出她有重女轻男的思想。 B、作者虽然没有详细描写大卫来投奔姨奶奶的原因和经过,只用几句话加以概括,但足以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C、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贝西姨奶奶后,大卫发现她外刚内柔,也很亲切,并不像从母亲那听到的那么严厉和傲慢。 D、洗完澡之后,“我”之所以“很快就又倒到沙发上睡着了”,不仅因为疲乏至极,还因为在这里获得了温暖和安全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我”衣衫褴褛的情况,不仅写出了“我”的惨状及一路走来的不易,还为下文姨奶奶见到“我”之后的反应做了铺垫。 B、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结构曲折,情节跌宕起伏,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C、倒数第二段描写大卫回忆当时贝西姨奶奶屋内的摆设,“不协调”“脏兮兮”两个词刻画出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理。 D、本文主要记叙了大卫·科波菲尔前来投奔贝西姨奶奶以及姨奶奶见到大卫之后的一系列反应和做法,语言真实而细腻。
    (3)、节选部分重点刻画了贝西姨奶奶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4)、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如佩格蒂先生。他是一位渔民,收留了两名孤儿:艾米莉和汉姆。就在艾米莉和汉姆结婚的前夕,纨绔子弟斯蒂福思竟诱骗艾米莉与他私奔。佩格蒂先生在大卫的带领下来到斯蒂福思家,问他的母亲,他儿子斯蒂福思答应要和艾米莉结婚的话算不算数。那位富家太太对他们嗤之以鼻。在她看来,他儿子娶渔家女为妻,不但有辱门楣,而且还会毁掉她儿子的前程。她有的是钱,想拿钱了事。佩格蒂先生愤怒地拒绝并斥责了这个女人。他担心艾米莉,就立即出发,决心把误入歧途的孩子找回来,他的心充满博爱与宽恕。上流社会所谓有教养的富家太太的心自私冷酷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心善良仁慈二者的对比使小说体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

    亚摩斯海滨的那场船难是小说的高潮。一艘从外国归来的船在暴风雨中即将沉没,渔民汉姆奋不顾身地下海救人。当他游近时认出挣扎求生的人正是在沉船上的斯蒂福思斯蒂福思尽管诱骗了他的未婚妻但他仍尽力救斯蒂福思。正当他即将抓住船桅时,一阵大浪把他俩都淹没了。汉姆为人木讷憨厚,他没念过书,更谈不上有仪容风度,然而,他的胸怀比海洋更博大。这是狄更斯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最高赞美,小说因此具有净化人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小说”为主语,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米考伯称作图书室的屋里的一个小柜上,有几本书,先被脱手的就是它们。我把这些书一本接一本拿到都会路一家书摊上——那条路在靠近我们住所的部分在那时几乎全是书摊和鸟铺——不管多少钱就都卖了。摊主住在书摊后的小房子里,他每天晚上都酩酊大醉,早晨就被他妻子痛骂一顿。不止一次,我一早到那儿时,他就在一张翻得直立起来的床前接见我,他额上的一处伤痕或一只又肿又青的眼睛证明他昨夜又喝得太多(恐怕他喝酒时喜欢和人争吵);他伸出发颤的手在乱扔在地板上的衣服口袋里一只只搜,想找到所需的钱,他的妻子则抱着一个小毛孩,踢着双便鞋,对他骂个不止。有时,他把钱弄丢了,就请我再去一次,可他老婆总有点钱(我猜是趁他大醉时拿了他的),我们一起下楼时,就偷偷了结了那笔交易。

    在当铺,我也开始小有名气了。在柜台后主事的主要人物很留心我了。我记得,他和我谈生意时,常要我用一个拉丁文的名词或形容词变位,或活用一个拉丁文的动词给他听。每次这种交易成交后,米考伯太太就举行一个小型宴会,大致是顿晚餐,这些晚餐我都记得很清楚,每次都有一种特别的美味在其中。

    (1)、是否使用“接”字取决于具体语境。文中加点处“一本接一本”“一只只”能否分别换成“一本本”“一只接一只”?请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标点虽然主要是标示停顿,但是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破折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不止”在表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页 359 360 361 362 3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