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影子说”是揭示《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前人有关“影子说”的论述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乎人物的,有关乎事件的,也有关乎小说题旨的。甲戌本脂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概括,最早揭出了《红楼梦》人物设置的这一特点。影映关系中的人物被称作“影身人物”,即指文本中拥有相似特质、具有互相映照作用之人物,人物间的联系包含外貌、性情、身世、命运等方面。

    还有一些评论与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有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王希廉评:“花冢埋花,虽是雅事.却是黛玉结果影子。”第四十九回评:“第三首《月诗》固好,然‘一片砧声’‘五更残月’及‘秋江独夜’‘团不永’等句,不但为香菱结果影子,且是黛玉、宝钗小照。”姚燮在第五十九回也有类似评论:“从莺儿口中写出宝钗平日不爱花艳光景,与前贾母到宝钗房中嫌其太喜素净,一同闲中点缀,为后来宝钗守寡作影子。”七十四回陈其泰评:“袭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这些有关“影子”的评论是就事情的相似性而言的。若以“人影”概括人与人的相互影映的话,那么这些即可谓之“事影”。另外一类是关乎小说题旨的。第一回王希廉评:“《跛足道人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此可谓之“题旨影”。

    “影子说”的内涵颇为复杂,以上这些只是粗略分类。无论“人影”“事影”“题旨影”,都与叙事结构有关。《红楼梦》围绕着宝黛钗几位核心人物设置的众多互为形影的影身形象,共同构成了小说颇具规模的叙事结构。

    (摘编自王富鹏《论<红楼梦>影子人物体系的建构与小说叙事结构的形成》)

    材料二:

    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又称“镜像人物”,是指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该提法最常见于红学研究,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贾宝玉也有影子人物,脂批第二回云:“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

    “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

    其一,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受阴阳互补思维的影响,对偶结构不仅是古典诗文的中心原则,也渗透在结构较松散的小说戏曲中。他把鲁莽的李逵和伪善的宋江称为互相影射的“成对人物”:他们彼此赏识又互相抗衡。沿着这一思路,田晓菲将《金瓶梅》中的白玉莲称为潘金莲的对偶,在命名、肤色、遭际等方面揭示了一人的若即若离、相反相成。

    其二,借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影子人物。刘纪蕙在《女性的复制:男性作家笔下二元化的象征符号》一书中指出,弗洛伊德认为恋爱多是一种自恋式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自我”是大众认可的、男性追求的某些特质,当个体的取舍面临矛盾,男性的自我概念就有了分裂倾向。美国学者罗杰士总结了影子人物的两种产生方式:其一为“重叠复制”,即数个形体重复呈现同一个概念;其二为“分割复制”,即同一个整体由两个对立的部分呈现,如灵与肉,情与理。

    李渔家庭婚恋小说常出现一夫二妻的三角模式。有研究者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姝模式”分为“一男二女”和“双妹对比”两种范式,前者主要叙述二女围绕一夫展开行动,其原型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后者强调二女之间性格、身份、才学的高下区别,其文学渊源可追溯到谢道韫与张彤云的二元文化意象。

    事实上,后世小说中这两种范式多有重叠,李渔的作品也不例外,即共事一去的两位女性人物可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李渔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然而李渔总有一些独出心裁的设计,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

    李渔的第一款杀手锏,是影子手法的“加倍使用”,即不只设置一对影子人物,还连续制造多个巧合,运用对偶思维敷演成一篇小说。

    李渔的第二款杀手锏.则是将聚光灯打在一个形象之上,让原本不起眼的侍女占据关键地位。如《拂云楼》中,丫环能红的智慧被大写特写,能红与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双美形象在李渔小说中反复出现,应与李渔妻妾成群的现实生活、热衷享乐的人生态度有关。“齐人之福”是多少封建士大夫求之不得的“理想人生”.这深受晚明放诞风潮之浸染。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其不足也很明显,一来思想深度上还欠火候;二来从叙事的角度看、人工斧凿的痕迹较重,限制了对人物厚度的挖掘.令读者难有《金瓶梅》《红楼梦》那样悠长的回味。

    (摘编自殷富华《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小说中的影子人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影子美学为抓手,深入剖析文本相关现象,有助于引领读者对小说复杂的叙事格局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B、材料二从美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影子人物成因进行分析,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跨领域研究眼光。
    C、“影子说”的创作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作家,也催生了西方类似叙事模式的建构和相关文学评论的萌芽。
    D、两则材料分别提及脂批和涂瀛关于“影子说”的观点,对影身人物的相似特质和映照作用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杨志卖刀与林冲买刀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它们之间形成了“事影”,预示了两
    人之后会走上相同的命运道路、
    B、“影子说”的提出者认为,小说家设置“影子人物”是为了展现对偶美学,以及通过自恋理
    论分析女性影子人物。
    C、材料二认为李渔在创作中独特地运用了影子手法,其作品中双美形象的反复出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态度。
    D、材料二通过比较《红楼梦》和李渔小说的影子人物,认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手法虽独特,但其作品思想深度不及《红楼梦》。
    (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价,最不适合你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事影”理论的一项是( )
    A、第二十二回王希廉评:“宝钗生日宴上,所点之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其情节暗合宝钗日后守寡的孤寂与无奈。”
    B、第十三回涂瀛评:“秦可卿之死,虽为单独一事,却隐隐透露出贾府日后衰败的征兆。其病重之时所托之梦,更是贾府未来命运之影子。”
    C、解盦居士《石头臆说》中说:“此书专为灵河岸上之谪仙林颦卿一人而作。微特晴雯为颦颦小影,即香菱、龄官、柳五儿,亦无非为颦颦写照。”
    D、第十四回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事,虽为盛大之典,却隐含着贾府日后衰败的伏笔。”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红楼梦》的“影子说”,请说说它们阐述时侧重点有何不同,并指出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5)、《水浒传》塑造了一百单八将形象,他们的性格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这充分展现了“影子说”蕴含的对偶美学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相关论述对《水浒传》中影子人物的异同作
    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未来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会提问的人才’,是能够用语言描述清楚、让机器能够理解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语言也需要发展,我们理解语言的心态也应有所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能照搬本套试卷中的材料;不少于800字。

  • 3、语言文字运用Ⅱ

    ____”,李白到重庆思念谁我不知道,我到了重庆,就想约上三五好友,来一顿火锅,在滚烫火辣的沸腾中一边大快朵颐 , 一边畅叙友情,真是快哉!说起火锅的起源,也与穿城而过的江水不无联系。传说中火锅发端于清末码头的船工餐食。物是人非 , 曾经成群结队的码头船工消失于岁月流转中,连同曾响彻峡江的川江号子如今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曾在三峡博物馆中领略过这些曾经回荡在川江上的民歌,旋律简单,用词朴拙,但字句铿锵,曲调高亢,扑面而来一股热火朝天的劳动气息。虽然无缘穿越历史相见,但不难想见那群在川江上劳作的人们——用脊梁撑起了大型货轮盛行之前出川入川之交通重任。在博物馆,除了三峡风物,还有关于抗战的篇章。难忘八十多年前,无数科研文化教育人才汇集于此,在硝烟炮火中仍爱不释手 , 而无数川渝男儿顺江而下,有许多人长眠于故乡千里之外。前者有功于保存文化与复兴的余脉,后者则让人见到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1)、 文本开头波浪线处引用的是两句古诗,下列选项中,填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 画横线处的三个成语有两个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为正确的成语。
    (3)、“脊梁”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试分别具体分析该词的含义。
  • 4、语言文字运用Ⅰ

    很多人对提笔忘字、不会准确口头表达感到焦虑。人们担心千百年传承的语言文字会就此式微,也担心自己会丧失语言文字这种最显著的身份标识。如何重塑语言文字能力?这已经____。比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明确要求,要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来自普通人的反思和呼吁,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和合力:在互联网时代,拯救我们的书写和语言能力。这种____并非只是一种“复古”风尚,而是有着深沉厚重的现实意义: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基础的智力活动和思维习惯,依然是人们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但同时,它的生存发展良好与否又高度依赖人们有效地进行语言实践,它虽然生命力强韧,但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灾害。随着AI时代的到来,图片和视频都可以一键生成了。早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们最需要就是“会提问的人才”,是能够用语言描述清楚、让机器能够理解的人。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使用了大雁传书的典故的一句是“”。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神妪”来衬托李凭技艺的一句是“”。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道“”,所以最苦最痛时,常常会呼天叫父母。
    (4)、李白《蜀道难》中,“”一句直接写出了剑阁的地势特点。
    (5)、李密《陈情表》中,“”提示了李密写此文时的岁数。
    (6)、“弄”字是一个很“神奇”的动词,用在古诗词中常带给读者一种新奇的感受,如“”。
  • 6、古代诗歌阅读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其二)

    黄庭坚

    东京望重两并州 , 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 , 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

    【注】①东京:指后汉,即东汉。两并州:后汉郭丹、郭伋都曾任并州牧。②汾阳:汾阳王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拯救了国势垂危的唐朝。缀旒(liú):连缀在天子冠上的珠串,比喻皇室。③翁伯:汉郭解字翁伯。他入关时,贤豪闻声争来交欢。④林宗:东汉名流郭泰字林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以诗交际,诗题提示了写作缘由,作者是受郭明甫的邀请而为其西斋赋诗。 B、本诗前四句用典,且皆是郭姓名人的历史遗事,照应标题中提到的好友郭明甫。 C、颔联下句用“风流”一词,是说郭明甫仰慕黄庭坚的才华而请黄赋诗,点题精准。 D、尾句中的“三径”与《登快阁》尾句中的“白鸥”同属于与归隐有关的典故。
    (2)、 宋诗以说理见长,试分析本诗颈联与尾联的说理内容。
  • 7、文言文阅读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 , 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至其遇事所为诗骚铭记书檄论撰,率皆过人。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于孝友,轻财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孙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没,有遗言。公既除丧,即以礼葬姑。及官可补,复以奏伯父之曾孙彭。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 , 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而A谪居B于黄C杜门D深居E驰骋F翰墨G其文一变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与辙皆师先君”与《师说》中“师之所存也”的“师”字意思相同。 B、“追和之者几遍”与《项脊轩志》中“或凭几学书”的“几”字意思不同。 C、“平生笃于孝友”与《陈情表》中“则刘病日笃”的“笃”意思不同。 D、荫,因祖先有勋劳或官高而受封得官。这是古代授予官职的一种重要形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分水岭。此前,他才高八斗且自视甚高;此后,他潜心向学,钻研学术,学贯儒佛道三家。 B、苏轼继承其父遗志精心修撰古籍。他完成的《易传》《论语说》和《书传》,使千年前的精微道理在后世得以彰显。 C、苏轼轻财好施善待亲人。他在除去丧服后依照礼制安葬姑母;有机会荫补时,又奏请为伯父的曾孙苏彭封官。 D、苏轼性情直爽为人正直。他看到别人的优点就极力称赞,看到别人的不足就直言批评,能够见义勇为而不顾危害。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②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5)、 苏轼在学术、书法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请概括苏轼是如何评价自己在这两方面的成就的。
  • 8、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边城》题记

    沈从文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记

    文本二:

    《边城》新题记

    沈从文

    民十随部队入川 , 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由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 , 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倘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一九四八年

    【注】①民十:指民国十年,即一九二一年。②兆和:沈从文妻子张兆和。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作者开门见山地表明了创作立场和情感。作者对农民和士兵怀着温爱,这与他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 B、文本一说“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可见作者认为《边城》在当时并不具有普世文学价值。 C、文本一中“我并不即此而止”表明。《边城》只是作者某个创作计划的一部分,是他对民族命运思考的一部分。 D、文本二写到沈从文随部队入川,在茶峒住宿两日,这段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成为他创作《边城》的重要素材。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本一第二段中的“不落伍”“博学”等词语采用了反讽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不满和批判。 B、文本一第三段中的“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等表述,体现出作家的忧患意识与良知。 C、文本二中,“闻杜鹃极悲哀”“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等描写,为《边城》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D、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世界有着紧密而深刻的联系。
    (3)、请根据文本一概括作者所期待的“理想读者”的特点。
    (4)、 以你阅读《边城》的经验而言,你觉得《边城》在今天是否“落伍”了?请阐明理由。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练习武事之人,除各种拳法之外,必兼练一二种功夫以辅其不足。盖以拳法为临敌时动作之法则,而功夫则为制敌取胜之根本。功夫练的是内在本质,拳法练的是外在形式。

    实际上不仅武事上讲究“内功”与“外功”,各个行业、领域都通此理。比如对一个主持人来说,敏锐的观察能力、强大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是“内功”,标准的普通话、适切的口型和协调的手势是“外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0、语言文字运用Ⅱ
    (1)、 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既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研究成果,也便于论文的归类、整理。请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写一段提要。
    (2)、 比较《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不同。
    (3)、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请以《兰亭集序》为例,分析其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
  • 11、语言文字运用Ⅰ

    这些年,搭乘网络东风,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有了全新“打开方式”。“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成为地质科学的“宝藏博主”,考古系教授张良仁让冷门的考古知识热了起来,“B站男神”罗翔教授引得网友日常催更……一位位名家大家创新讲授方式,生动诠释了专业知识应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

    长期以来,专业知识与普罗大众之间总有道无形门槛,许多人时常深感一些专业话题“高不可攀”。如今,借助传播媒介迭代,学术大家破圈,大家终于可以通过一方屏幕,近距离感受“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气质风度。所谓“大学之大,乃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反推,____,哪里也就有大学。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英国数学家普莱斯指出,科学知识的“数量”每10到15年便会翻一倍,每半个世纪增加一个数量级。以此设想,一个人若走出大学校门便____,或者摄入不足,落后于时代潮流便是早晚的事。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B、常言说“民以食为天”。 C、人文教育是“奠基石”。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快阁》中“”两句描绘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的胜景,体现出诗人的胸襟怀抱。
    (2)、《归去来兮辞》中,“”一句,运用叠词描写了船行顺风、轻快如飞的景象,而“”一句,则运用叠词描写了细水慢流的景象。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列举了“他植者”种树存在的种种问题,说自己只是“”,而树木也就活得长久、长得很快。这颇有《老子·第六十四章》“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意味。
  • 13、古代诗歌阅读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因其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而先后三次被贬,第三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柳宗元写下这首诗送别堂弟宗一。②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州市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③荆、郢:古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高度凝练地写出了诗人在即将分别时对堂弟的不舍及殷殷嘱托。 B、颈联借景抒情,以洞庭湖凄凉的景色来衬托诗人现实中的不幸处境。 C、本诗首尾均以写别情呼应标题,前者实写,后者则是在想象中虚写。 D、全诗即事抒怀,清新明快,整体的诗风与李白的《蜀道难》是相同的。
    (2)、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请结合全诗分析柳宗元的这首诗中包含着哪些能够“感动激发人意”的情感。
  • 14、文言文阅读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长七尺余,骁毅有谋略。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唐刺史云。苏定方平百济,常之以所部降。而定方囚老王,纵兵大掠,常之惧,左右酋长十余人遁去,啸合逋亡依任存山自固旬日归者三万。定方勒兵攻之,不克,常之遂复二百余城。龙朔中,高宗遣使招谕,乃诣刘仁轨降。累迁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

    仪风三年,从李敬玄、刘审礼击吐蕃。审礼败,敬玄欲引还,阻泥沟,兵不得出,贼屯高压官军。常之夜率敢死士五百人掩其营,杀掠数百人,贼酋跋地设弃军走。帝叹其才,擢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赐金帛殊等。进为河源军副使。调露中,吐蕃使赞婆等入寇,屯良非川。李敬玄之败,常之引精骑三千夜袭其军,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数万,赞婆等单骑去。即拜河源道经略大使。因建言河源当贼冲,宜增兵镇守,而运饷须广。乃斥地置烽七十所,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由是食衍士精,戍逻有备。永隆二年,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悉烧粮府,获羊马、甲首不赀。诏书劳赐。凡莅军七年,吐蕃憺畏,不敢盗边。封燕国公。

    垂拱中,突厥复犯塞,常之率兵追击,至两井,忽与贼遇,贼骑三千方擐甲,常之见其嚣,以二百骑突之,贼皆弃甲去。其暮,贼大至,常之潜使人伐木,列炬营中,若烽燧然。会风起,贼疑救至,遂夜遁。久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与李多祚、王九言等击突厥骨咄禄、元珍于黄花堆,破之,追奔四十里,贼溃归碛北。会左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欲穷追功,诏与常之共计。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 , 宝下吏 , 常之坐无功。会周兴等诬其与右鹰扬将军赵怀节反,捕系诏狱,投缳死。

    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马为士所棰,或请罪之。答曰:“何遽以私马鞭官兵乎?”前后赏赐分麾下,无留赀。及死,人皆哀其枉。

    (节选自《新唐书·黑齿常之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啸合逋A亡B依C任D存山E自固F不旬日G归H者三万。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唐刺史云”与《兰亭集序》中“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中“犹”意思不同。 B、与,是“跟”的意思,与《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意思不同。 C、调露,唐高宗年号。从秦始皇起,皇帝开始有年号。文中“龙朔”“垂拱”等均是年号。 D、要,同“邀”,是“求,取”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虽与府吏要”的“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齿常之骁悍壮勇,尤擅夜战。在吐蕃兵阻泥沟、赞婆屯兵良非川时,他都亲率士卒乘夜突袭,从而扭转战局,转败为胜。 B、黑齿常之守边有功,颇有威名。他多次击退了进犯的敌军,维护了边疆的稳定,他在军中七年,吐蕃人都不敢再侵扰边疆。 C、黑齿常之善于谋划,战守兼备。他认为河源地理位置重要,便设烽火台,开垦营田,每年收获粮食百余万斛,解决了军需问题。 D、黑齿常之善抚士卒,慷慨大方。他宽赦伤害他坐骑的士兵,受其影响将士们把得到的赏赐互相分享。他的死让人们感到哀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赞婆营青海,常之驰掩其屯,破之。

    ②宝璧独进,为虏所覆,举军没,宝璧下吏诛,常之坐无功。

    (5)、垂拱中突厥犯边,面对到达的大量敌兵,黑齿常之的计策为什么能奏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5、现代文阅读Ⅱ

    老伴

    沈从文

    我平日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

    十七年前的七月里,我带了“投笔从戎”的味儿,在一个“龙头大哥”兼“保安司令”的带领下,随同八百乡亲,乘了从高村抓封得到的二十来只大小船舶,浮江而下,来到了这个地方。靠岸停泊时正当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雾在河面流动。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糅合了庄严与瑰丽,在当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乐。

    一只小船,却装了十三名补充兵,全船中人年龄最大的一个十九岁,极小的一个十三岁。在十三个伙伴中我有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是我的同宗兄弟,名叫沈万林。其次是那个年纪顶轻的,名字就叫“开明”,一个赵姓成衣人[注]的独生子,为人伶俐勇敢,稀有少见。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帽子,斜斜佩上条红色值星带,站在副官处台阶上骂差弁,以为十分神气。因此同家中吵闹了一次,负气出了门,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上转了三次,就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问我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绒线草鞋带子。他虽买了不少带子,那时节其实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把带子买得同我们回转船上时,他且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

    日子过去了三年,我那十三个同伴,有三个人由驻防地的辰州请假回家去,走到泸溪县境驿路上,出了意外的事情,各被土匪砍了二十余刀,流一摊血倒在大路旁死掉了。死去的三人中,有一个就是我那同宗兄弟。后来所有八个伙伴已在川边死去,至于那个同买带子的朋友呢,消息当然从此也就断绝了。

    整整过去十七年后,我的小船又在落日黄昏中,到了这个地方停靠下来。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堞与城楼皆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仍然镀上了金,满河是橹歌浮动(就是那使我灵魂轻举永远赞美不尽的歌声!),我站在船头,思索到一件旧事,追忆及几个旧人。

    我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上了堤岸进了城。

    我居然没有错误,不久就走到了那绒线铺门前了。有这样稀奇的事情吗?我见到的不正是那个女孩吗?我真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

    “要甚么呀?”就是那声音,我也似乎极其熟悉。

    我指定悬在钩上一束白色东西,“我要那个!”

    如今真轮到我这老军务来购买系草鞋的白棉纱带子了!当那女孩子站在一个小凳子上,去为我取钩上货物时,铺柜里火盆中有茶壶沸水声音,某一处有人吸烟声音。女孩子辫发上缠的是一绺白绒线,我心想:“死了爸爸还是死了妈妈?”火盆边茶水沸了起来,小隔扇门后面有个男子哑声说话:

    “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

    真没有再使我惊讶的事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生子!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不管时间同鸦片烟在这男子脸上刻下了甚么记号,我还是一眼就认定这人便是那一再来到这铺子里购买带子的赵开明。从他那点神气看来,却决猜不出面前的主顾,正是同他一起的老伴。这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我憬然觉悟他与这一家人的关系,且明白那个似乎永远年轻的女孩子是谁的儿女了。我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摩摩我的面颊,一句话不说,静静的站在那儿看两父女度量带子,验看点数我给他的钱。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份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

    我拿了那个小小包儿出城时,天已断黑,在泥堤上乱走。天上有一粒极大星子,闪耀着柔和悦目的光明。我瞅定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

    “这星光从空间到地球据说就得三千年,阅历多些,它那么镇静有它的道理。我现在还只三十岁刚过头,能那么镇静吗?……”

    可是,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给限制着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甚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但我这次回来为的是甚么?自己询问自己,我笑了。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难于想象的一切。

    【注】成衣人:裁缝。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老伴”指的是赵开明,年轻时的他充满理想,勇敢热情,是湘西健康、自然、充满生命力的代表,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B、文中叙述十三个同伴要么死于战乱,要么音信断绝,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引出下文的情节。 C、“我”再次见到赵开明,他已经完成了儿时的理想,娶妻生子。虽然我怕惊动他,没有和他相认,但也从心底替他感到高兴。 D、文章最后“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不应一味伤感往事,而应创造未来,寄托了我对故乡未来的希望。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17年后再次回到湘西泸溪县的见闻为主线,通过对往事的追忆,构建了全文的情节框架,文章紧凑集中。 B、沈从文的散文一如他的小说,绘出的是一幅幅清新隽永的湘西风情画。景物描写勾勒出极富地域色彩的泸溪风光。 C、橹歌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既象征了健康、自然的湘西人民的优秀品德,又表现了故乡落后的生活方式。 D、文章叙述故事从容委婉,客观自然,不事渲染,不动声色,好像是一个旁观者在讲他人的故事,却又隐藏无限情感。
    (3)、 文中巧遇“老伴”情节极富意味,请赏析这一情节的作用。
    (4)、 文章开头说“提起来真让我又痛苦又快乐”,快结尾的时候又说“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作者为何会“痛苦”“忧郁’?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 16、现代文阅读Ⅰ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95个项目入选。这一动作引发关注,“冷门绝学”这一表述更是让人不由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绝技”。

    其实从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从学科领域看,冷门绝学涵盖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

    比如甲骨学,主要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可据以追索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比较好认的字陆续被认出,但也只有1500个左右。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然而这份“悬赏令”,却鲜有人揭榜成功,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有学者指出.冷门绝学之所以冷门,并不在于其学术生命力的枯竭,而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可以说,冷门绝学绝非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重要伏笔”。

    冷门绝学也是济世之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保护冷门绝学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比如,拯救了无数人的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获得的灵感,而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研究者们在旧纸堆里苦苦寻觅。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打破学术壁垒。

    冷门绝学承载基因“密码”。有人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还有人说,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它会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并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抽出生命的新绿。比如,唐宋古文运动,倡导先秦散文文风,提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一扫绮靡晦涩之风。

    冷门绝学既是我们现在了解过去的媒介,也是世界了解我们的“信使”,能为我们埋下文化的种子。通过甲骨文,我们得以跨越三千多年,读懂商王武丁写给已故妻子妇好的情书;通过被誉为“墙上博物馆”的敦煌壁画,我们得以一窥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的古代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开放包容。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过去与现在”有一番独到理解,“过去的事,看来像没有什么关痛痒,但是现在的情形,都是从过去渐渐变来”。传统之用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前人学习智慧。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在与未来的负责。

    目前,研究和保护冷门绝学,已经走出两条可行之路。一是通过复原历史、追溯源头“知所从来”,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二是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助力当代发展,回答“知所将往”的宏大时代命题。如何让冷门绝学走出“冷”和“绝”的境况,进而绝处逢生、延绵生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甘于“比慢”,做长期主义者。对冷门绝学传承者来说,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是付出与回报不一定对等。在这个节奏要快、出名趁早的时代,绝学传承者应相信静水流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与此同时,时代也应该更多关注和回馈冷门绝学的研究者,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他们静下心来扎实搞研究。

    敏于关怀,让“无用”成“大用”。近年来,一些大学因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撤销了一些“进口不旺”“销路不畅”的专业,导致一些冷门学科随之萎缩。加之,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是学术界的“硬通货”,常常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挂钩。对于“冷门绝学”这样的长期科研来说,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得量体裁衣,摒弃快见成效、多出成果的导向,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加强“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物”的保障和支持。

    善于“上新”,推动冷门绝学“活”在当下。前段时间,一位全网“最冷门专业”的95后博主,因在线上平台教甲骨文而爆火出圈,让看似远离生活的“冷门”变成了大家爱看的“热门”。这启示我们,将原本深奥的专业知识轻量化,把有意义的内容做得有意思.以符合传播规律、大众口味是必要的。“活起来”“火起来”,冷门绝学能更好“传下来”

    现如今,不少冷门绝学已经重回大众视线,但距离“冷门”不冷、“绝学”不绝仍有差距,尚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之江轩《不让冷门绝学成“绝响”》)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破译甲骨文“悬赏公告”鲜有人揭榜成功,说明冷门绝学研究不能靠投入。 B、在现实有需要时往往拿不出、用不上,导致冷门学科的学术生命力不强。 C、冷门绝学要“传下去”,必须先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活起来”“火起来”。 D、延续冷门绝学研究不能只依靠情怀,还要为研究者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由冷门绝学联想到武林秘籍,既借此引出对冷门绝学的介绍,又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文章论述了冷门绝学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发展三方面的问题,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C、文章举唐宋古文运动为例,证明冷门绝学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并助力当下发展。 D、文章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如“珍稀濒危物种”“硬通货”“上新”等,让专业性论述变得较易理解。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mRNA领域被称为“科学上的一潭死水”,新冠疫情暴发后,科学家基于mRNA技术研制出了首批疫苗来应对燃眉之急。 B、季羡林精通古老的梵文、吐火罗文,他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考证,解决了胡适和陈垣的浮屠与佛先后之争的问题。 C、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在石窟保护、艺术研究、文献利用等方面成绩斐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 D、樊锦诗选择条件艰苦、地处偏僻的敦煌,“一生就做一件事”,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4)、 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5)、 有观点认为既然是冷门绝学,说明研究的人少,没有什么用处,失传了也没关系。你要怎么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据材料列出主要观点。
  •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众人物被当众泼水、扔鞋等事件时有发生,“人肉搜索”和网络群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非理性表达”反映了当事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不够理智,这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害人害己。

    理性表达,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共识。在遇到各类信息、问题和矛盾时,我们应关注事实,客观分析,不受情绪左右,学会理性表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诗圣杜甫的名字,____。我们在孩童时期就被“两个黄鹂”启蒙,长大一些后又在课堂上诵读过“国破山河在”,知晓《石壕吏》和《秋兴八首》。时光荏苒,代际嬗替,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生发出了一个(  A  )的病叟形象,他漂泊无依,疾病缠身。人们崇尚他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但又对这个高度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倍感疏离。走进(  B  )的卷帙,我们恍惚间发现,对于杜甫的真实人生,____。在“千家注杜”的盛况之下,人们对杜甫的生命史却不重视。这段生命史,____,还包括他所看到的历史景象,以及他所关涉的历史暗流。而其中最为含混的,则是杜甫前四十四年的人生。

    在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杜甫借助诗歌,筑造起一个远超自身活动范围的宏大世界。对一个唐代人来说,杜甫足迹所至已经足够广阔,但在他的诗歌世界里,这个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到:葱岭的雪山,交河的层冰,辽海的巨帆,交趾的铜柱。他在夔州亲历荆南水军溯峡而上,直抵白帝城的甚嚣阵势,写下“太常楼船声嗷嘈,问兵刮寇趋下牢”的壮观诗句;他在白帝寒城看到兵马使自豪非凡炫耀弯刀的洋洋得意写下白帝寒城驻锦袍玄冬示我胡国刀的奇险诗句;[    ]。纵观而知,杜甫诗中的意象,几乎大都源自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指向具体的人物与事件,这些人物与事件中既有一些是人们熟知的,但有一些是人们不知的。这是杜诗历史性的更高层次的意义,突破了政治斗争与人事纠葛,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风气与面貌。

    (1)、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可以看到雪山层冰和巨帆铜柱。”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 请根据杜甫《蜀相》的内容,仿照加点处的句子在文中“[ ]”处再写一组句子,使它与前文一起构成排比。要求表达准确流畅。
  •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了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及其原因的两句是:
    (2)、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来表现诗人内心烦忧和孤独的两句是:
    (3)、“沧海”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20、古代诗歌阅读

    踏莎行·春水鸭头

    纳兰性德

    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百花时节好逢迎,可怜人掩屏山睡。

    密语移灯,闲情枕臂。从教酝酿孤眠味。春鸿不解讳相思,映窗书破人人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绘了百花开放的初春季节,正该相会时,“可怜人”却掩起屏风,孤眠不起。 B、上阕描绘宜人春景,下阕前两句继续实写,描绘恋人在灯下说着绵绵情话的温馨画面。 C、结尾两句借鸿雁映照窗上的影子不成“人”字,委婉地表达了“可怜人”的相思情怀。 D、这首词通过屏山孤眠的凄苦等,将一个相思苦恋的闺中思妇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动人。
    (2)、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春水鸭头,春山鹦嘴,烟丝无力风斜倚”。
上一页 302 303 304 305 3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