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①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韩愈《师说》)
【注】①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文本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孟子A称B人C之D患E在F好G为H人I师J由K魏晋氏L以M下N人0益P不Q事R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指求学的人。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D、抗颜,意为态度严正,面色严正不屈。体现出柳宗元对韩愈为师行为的肯定。(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B、文本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文本二中“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等表达体现了柳宗元对韩愈敢于为师的精神的赞扬。 D、文本二中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目的是为了证明“今之世人”不事师有一定的合理性。(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5)、韩愈倡导的择师标准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妹妹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有当选过三好学生。我得在这次评选之前,嘱咐她老实做人,别得意忘形。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太红。”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衣服怎么啦?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这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别觉得你考得不错就这么放肆,①就、就目空一切。想想你对同学都什么态度吧:讽刺人家米晓玲,还有你那批评班长的作文。虽然班主任放过了你,可下一步呢,你知道?在这种事上占上风多没意思!”
“姐,”安然换了口气,“我知道我不是什么都好。就说对米晓玲吧……唉。”她短叹一声,“米晓玲要上班了,你知道吗?她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连高中都不想上了。也许这叫顶班吧,把她妈妈给顶下来了。这两天我总想过去的事,越想越觉得对不起米晓玲。我想,请她到家里来玩,顺便请她吃饭。”
“吃饭可以。不过你还是放假以后再穿这件衣服。”我说。
“你怎么还想这件事?如果你用衣服和吃饭作交换条件,那我宁可不叫米晓玲来吃饭也得穿这件衣服。”安然说得很果断,像在朗读宣言。
“你……”
第二天中午,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躲出去了,我和爸爸刚把饭菜准备停当,安然和米晓玲一前一后进了门。
今天她穿得很朴素,身上没有那些金丝银绒。但脸上却搽了薄薄一层粉,尽管她的脸本来就很白,雀斑被模糊起来,倒失去了自然。
吃饭时安然话多极了,显然是为了叫米晓玲松弛下来。她不是把汤匙碰到桌上,就是把菜翻到桌上。有一回一个丸子没夹住,又落到盘子里,油汁溅了我一脸,可我却装作不在意。爸爸也不时开个小玩笑来调节气氛,有时米晓玲真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果然,她话也多了。“你马上就上班吗?”我问。
“是啊。还是我妈妈那家商店。其实你们常去,挨着家具店那家。”米晓玲说。
“那个店不小,货挺全的,有时好像还有咖啡糖。”我说。
“那当然了,全市第三大。新修的门脸,都换成钢窗了。听我们经理说,还要装霓虹灯呢。”米晓玲自豪地讲述着,俨然一副老营业员的派头。
“到时候我一定常去看你。”安然诚心诚意地说。
“咱姐们儿……”她看了看我,“咱们老同学,没说的。我们那儿处理罐头,处理水果特多,杏酱才五毛钱一瓶。我保证给你留着。”
“太棒了,买它十瓶!”安然大笑起来。
“哟,那是一张画吧?可真大。”米晓玲忽然发现了我爸爸那张未完成的创作。
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
“是啊,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安然问。
“那是树,那是树叶,还没画上人吧。画上人我就能猜得出来。”米晓玲看着眼前那张正在铺满颜色的画布说。
“这幅画永远也不会有人。不过它已经有名字了,它叫……”安然稍微考虑了一下。
“叫什么,叫落叶呀?”米晓玲蛮有兴致地问。
“叫——《吻》。”安然清清楚楚地说。
“叫什么?”米晓玲没听明白。
“《吻》。就是一个‘口’字加一个‘勿’字。”
“②你可真行啊安然!你都能说出这个字来!”米晓玲满脸通红。
“这有什么,哪个字生来不是为了让人念。”安然说着走到画布前,“你看,深秋时节,挺拔、俊秀的白杨树叶子黄了。它们就生长在这块肥沃的平原上,大地养育了它们,大地就是它的母亲。夏日,它们把阴凉献给大地;秋天,当大地不再需要这种安慰时,它们才开始用金子般的颜色来打扮自己。其实,把世界上所有的黄金都集中起来,也不够打扮一树叶子。现在,它们就是穿着这种盛装飘向大地,去亲吻母亲的胸膛。你看,母亲也敞开胸膛,在欢迎它们的归来。这就是它们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一个庄重、深重的吻。”
“③怎么不说了?”原来安然的描述也吸引了爸爸,他早已聚精会神地站在画面跟前了。
显然,连爸爸也没想到,安然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竟是这样内行。我都有点嫉妒了,我是写诗、编诗的呀。
“不说了,一阵胡说八道。米晓玲,你喜欢它吗?”安然转过身问米晓玲。
我把目光也转向米晓玲,看她的反应,没想到她哭了,泪水把脸蛋上薄薄的香粉冲开两道小沟。我和安然互相看看。
“怎么了米晓玲?”安然问她。
“我……看你多好,懂那么多。说得我都……你以为我就那么想上班吗?刚才我是胡说,好像我多高兴,其实我是怕叫人瞧不起。你不知道现在我多后悔,为什么当初我不好好学习。现在你们全家陪着我,送我上班。你知道,我多怕同学们到商店找我去呀,你们都背着书包,我却站在柜台里,站着约①这、约那。”米晓玲突然趴在桌上,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
现在我倒有点认识米晓玲了,我后悔没有多买回些好吃的来。
“④别哭了米晓玲,我去看你时保证不背书包。”安然拿块毛巾给她擦着脸。
爸爸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起了画笔。他望着他的画面沉思着,眼光久久不动。安然的分析乃至米晓玲的哭似乎给了他新的启示。
(节选自《十月》1983年第2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注:①约:yāo,口语,用秤称物。如:给我约二斤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姐姐在教训妹妹时“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既是因为她了解妹妹直爽倔强的性格,不想产生正面冲突,也是因为自己缺少底气。 B、从妈妈不愿意请米晓玲来家吃饭而躲出去可以看出,她对米晓玲印象不好;安然的姐姐对米晓玲印象也不太好,但为了安然还是留了下来。 C、“顺便说一下,爸爸的画室就是厨房的一半”是“我”向米晓玲的介绍,突出家庭状况的一般,表现“我”的坦然,打消米晓玲的心理顾虑。 D、米晓玲和安然说话,先说“咱姐们儿”,是因为她认为她和安然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又改成“咱们老同学”,是顾忌到安然的姐姐在场,不敢放肆。(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连用两个“就”,形象地写出了“我”这个姐姐对妹妹的关心、提醒甚至警告。 B、句子②中米晓玲对同龄人安然说出的“吻”字满脸通红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句子③意蕴丰富,其中既有对女儿的鼓励,又有一种对自己作品价值被发现的满足。 D、句子④安然答应看同学不背书包,表现了安然的善变,体现了安然在生活中逐渐成熟。(3)、安然对油画的分析,为什公会吸引在场的所有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就像《哦,香雪》中的香雪和凤娇,以及本文的安然和米晓玲。请结合这两篇小说,简要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地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遍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诊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影响。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地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辞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余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偏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摘编自钱锺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如果说唐诗是“诗人之诗”,而宋诗就是“学人之诗”。这一点,也是宋代的作家和唐代的作家不一样的地方。我感觉到宋代作家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甚至包括艺术修养,都高过了唐人,归结到一点,就是宋代诗人的学养是比较丰富的。就文学的发展而言,宋诗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在唐诗已兴盛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宋诗与唐诗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主要的观,点有这样几点:一点是,认为宋诗和唐诗的不同,就是人文意象占主导地位。古典诗歌的意象,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的意象,就是日月星辰、山川风物,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种意象是人文的意象,就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这种人文意象更多地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所以,宋诗用典比较多,这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一个特征。另外,还有一点认为,宋诗从整体上来说,它追求一种格调,风格典雅。宋诗的美,是一种什么美呢?有人说,是一种老境的美,就是渐入老境。老境的美就是一种平淡的美,是老树著花的美。所以,宋诗的这种代表,像黄庭坚,他的风格就是一种瘦硬的风格。瘦硬就是他尽量避免用很多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形容、比喻这样的词句,尽量避免用华丽辞藻。比较华丽的辞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较丰富的时候用,而宋诗里面没有这种,它都是比较平淡的;而且,从苏东坡开始到黄庭坚,他们都把平淡作为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
(摘编自王若怡《宋诗是否真的比唐诗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虽较粗糙,但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 B、我们可以继承、借鉴、批判吸收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决不能用此代替自己的创作。 C、钟嵘的“殆同书抄”和袁枚的“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都对宋诗提出了批评。 D、苏轼、黄庭坚都把平淡作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可能是他对形式的偏重发展到了极端。 B、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有一些作家沉浸在古人作品中而忽视现实事物的现象。 C、宋诗贵独创而不贵拘泥的原因是宋人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都超过了唐人。 D、材料一和材料二表现出的对宋诗的看法都只是大体而言,并非所有宋诗都如此。(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着重论述宋诗的不足,在论述时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旁征博引。 B、材料一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为了论证宋诗弊病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 C、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有力,论证手法多样。 D、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肯定了宋诗的创新。(4)、材料一举陈渊的例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并分析。(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宋诗有哪些特点。 -
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有让人惊艳的人、事、物,能在刹那间点亮眼眸与心灵,让人感受到直击灵魂的震撼、品味生活赋予的无尽惊喜与感动。
请以“惊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
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的故事:黄河水神河伯认为自己包罗万象,天下之美都在自己这里,直到他看到汪洋大海,才知道曾经的认知多么可笑。生活中常有这样受认知局限的现象。认知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抉择甚至人生轨迹。
请以“谈认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
6、请以“新”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7、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背诵古诗文的经验。要求:经验具体,切实可行,条理清楚。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8、2024年12月4 日,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首个非遗版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你希望自己的家庭如何度过这个特别的春节? 请提出自己的设想并说明理由。要求:设想合理,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憨态可掬、人见人爱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不仅没有随着冬奥会的结束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反而都随着雪季的到来“变装”回归。②乙巳年春节来临之际,它以“蛇墩墩”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③它也是继“虎墩墩”“兔墩墩”“龙墩墩”之后“墩墩家族”的又一新成员。④“蛇墩墩”有福、禄、寿、喜、财五个形象,传递着幸福与吉祥,寓意着“五福临门”。⑤“蛇墩墩”的设计灵感源自于民间传说《白蛇传》,它的头部装饰模仿了传统京剧中“白娘子”和“小青”的造型,有“灵蛇献瑞”之意。⑥“冰墩墩”与十二生肖结合的文化产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的“反而”位置应在“每年”之前。 B、第②句和第③句中的“它”使用均不正确。 C、第④句画波浪线的两处应互换位置。 D、第⑤句的“于”可删掉。(2)、第⑥句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与上文语意连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10、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宅
①每到一处,我总是想多欣赏一些古迹,从中感受一下辽远的气息。有几回,太久远的古迹没有,朋友就带我去看当地的古宅,这些当年绮罗日暖、弦管春深的宅院,如今风光不再,成了游客进进出出的景点。
②从南方到北方,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古宅。说古其实不古,与商鼎周彝相较,无可比性;与秦砖汉瓦相比,也年幼之至。只不过从住宅上论,它们着实古老,不是明代就是清代。当抬脚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过那两扇厚重的大门,真有一点进入昔日生活空间的感觉。我曾稍作比较,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庄重沉实和豪华富丽。华丽的门楼,庄严的石狮,宽阔的庭院,尤其是院中常有苍老得只余一息生机的古树,使豪华中略带阴森。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精巧,有的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落成,门窗、屏风、梁柱等精雕细琢,巧绘七彩,可谓达到了极致。实际上,古宅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写意套着小精工,具象之外再加抽象,足以让人遥想当初工匠云集的热闹场景;另一面,透过朱漆圆柱红壁格窗,你会注意到大门外的拴马石和旗柱,还有头顶上那些镏金的匾额,又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文化气象。
③岁月的流逝,使这些古宅无一例外地漫上了剥蚀的潮水,即使当年的簪缨之族、钟鼎之家,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的潜浸,富贵雍容日渐消退,没落的气息弥漫其中。古宅不断地颓圮坍塌,就是那些保护得比较完善的,也从房角墙头长出了荒草,春末夏初这样雨水充足的时日,蓬蓬勃勃的绿色削弱了往日的尊严,古宅流于寻常人家的意味了。有一些大门紧闭的房间,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都是前尘影事。走一圈出来,心情也变得复杂沉重起来。
④时光就是这么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尽铅华粉饰,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⑤有趣的是我看到古宅的后人们还在极力救护,补缺漏扶危倾,以便更贴近本来的形态和色泽。可是,这多半是徒费心机。他们不太熟悉古典,仿古做旧的能力里没有多少古典情调,就像那些修补的材料,都不是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更重要的是构想、意图缺少古朴典雅。于是我看到了现代的败笔在古宅的肢体上纵横涂抹,随意发挥,古宅的形容顿时变得滑稽可笑,丑陋可憎。古宅在西风残照里痛苦地兀立。我便有些感叹,岁月重门深锁,任何事物都免不了盛极而衰,古宅走向式微是必然的,不须徒劳地惋惜,理应让它的本来面目毕露无遗。
⑥我关心的还是古宅中的人生。我在不少古宅看到了垂垂老矣的守护者。他们有时就大半天地坐在阳光下打盹,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他们的话我听不懂,可从他们满是皱纹的笑容里,我猜想大概是在回顾往日的趣事或者是家族的盛景吧。这一代老人还是比较怀旧的,古宅里住惯了,萌发出一种深情。他们不愿搬到子女建造的崭新套房,眷恋这里的气息、味道,成了古宅最后的守望者。当然,我也看到有年轻人住在里边,在整个古旧的大环境里,他们改造了自己居住的那一小部分,木质百叶窗改成了铝合金蓝玻璃,“吱吱呀呀”的木质大门也被东洋式拉门代替,至于房间内部设施更不消说了,全是现代色彩。有人说这挺可笑的,犹如在古旧的衣裤上增添了一方崭新鲜艳的补丁。我觉得不可笑反而令人思索,至少隔代的审美差异,在此就显露出端倪了吧。
⑦古宅徜徉,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重门干裂、楼阁虚空,而是那些流传有序的家谱、族谱。它们都浸透了岁月的风霜,一代一代地传接续写着,并且放置在古宅的显眼处,让游人一眼可见,轻易地就推测出往日的繁荣,品味到这个家族的荣耀。每一座古宅都有着这等骄傲的资本,让它的后人清晰地寻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让远近游客感叹其瓜瓞绵绵、枝繁叶茂。如有工夫溯源,你不难得知这里有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的后裔。这些家族除了都是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外,还世代书香飘逸,墨池春满,荥阳郑氏的郑道昭就有“北朝王羲之”的美名,崔氏家族中的崔悦与卢氏家族的卢谌均以“博艺”闻名。换言之,这样的家族除了以官宦继世,还以诗书传家,而后者正是内在延续的强大支柱。可是,在与古宅后人的交谈中,感觉一些人继承了前辈的富裕或者气派,却丢失了当年的笔墨情怀,很少有前辈那种挥毫泼墨的才华和文人浪漫华赡的情调。砚池长满荒草,法帖任蚁蠹穿行,那杆往日生花的羊毫已经锈蚀在角落里了。
⑧古宅人气不旺,日见萧索,现在我们已把它当作一种遗迹来欣赏。置身其间,恍若隔世,那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消失在岁月的苍茫之外,如今只能在观望中捡拾一些过往的残留了。这不禁使我感叹时光的飞逝和世事的巨变,一股紧迫感涌了上来。在最近走过的一座古宅里,我看到了那已经颓圮的古墙边,一丛蓬勃的三角梅正覆盖其上,花朵纵情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耀眼夺目。这和油漆剥落的门窗、残破损伤的雕花廊柱、苔藓遍布的石阶相映成趣。每一次出入古宅,这种鲜明比照的浪漫总会长驱直入地撞进心扉,让人心绪复杂万端,使人的思考纵横无边。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重沉实 沉实:深沉笃实 B、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 成色:色彩搭配 C、古宅的形容 形容:形态、外观 D、浪漫华赡 华赡:华美富丽(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对古迹的兴趣写起,自然引出探访古宅的相关内容。 B、第②段作者写出了南北方古宅的差异,比较了二者不同的风格。 C、第③段描写古宅庭院里蓬勃的绿色,旨在强调古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D、第④段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时光悄无声息地使古宅发生巨大改变。(3)、古宅后人的表现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画线语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同学阅读《红楼梦》时制作的读书卡片。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帮助他将①-⑤处填写完整。
内容
梳理
第三十七回,第一次诗社活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交代了结社过程:①。
第三十八回,诗社活动中大家吟咏菊花,佳句频出,如②(人名)写的“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表现了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这是最热闹的一次诗社活动。发起者之一史湘云自诩“是真名士自风流”,她这种③的性格,在书中另一处情节“醉卧芍药裀”中也有所体现,这处情节讲述的是:④。
第七十回,这一回打算起社的缘由,分别是林黛玉写了桃花诗和史湘云填了柳絮词。
此后,大观园里再未起社。
作用
《红楼梦》里的诗社活动,生动展现了当时诗书簪缨之家的生活情景,颇具审美价值。同时,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也有以下作用:⑤。
-
1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李白《蜀道难》中“ ,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艺术地再现了蜀道的奇丽惊险。
(2)古诗词常以“梦”传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 , 可怜春半不还家”抒发游子之思,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 , 小轩窗,”诉说无尽思念。
(3)贾谊《过秦论》中“ ,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写出秦国轻而易举就让他国窘迫不堪。
(4)苦闷郁结时,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 , ”,投身自然山水,长啸吟诗抒怀,寻找心灵慰藉。
-
13、阅读下面这组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雪
高适
其一
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冥。
寥落一室中,怅然惭百龄。
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其三
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1]。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其四
孰云久闲旷,本自保知寡。
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安能羡鹏举,且欲歌牛下[2]。
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注释:【1】斗储:斗米之储,形容积粮甚少。【2】歌牛下:宁戚在牛车下放声高歌,后为桓公所举用。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中,“寥落”一语双关,既写环境,也写诗人心境。 B、其三中,“濛濛”既写出雪洁白无瑕,又体现了音韵美。 C、其四中,“只盈把”写出枝条细弱,隐含着诗人的自怜。 D、其四中,“孰云”“安能”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情感表达。(2)、下列对这三首诗的整体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苦雪”融情入景,蕴含着诗人在雪天的所思所感。 B、三首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使诗人情思真切可感。 C、三首诗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雪,生动而细腻。 D、三首诗的风格与高适的《燕歌行》有所不同,别具特色。(3)、有人评论这组诗“失意中亦有生气”。请结合这三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世之弊,患在欲治天下而不立为治之地。夫有意于为治而无其地,譬犹欲耕而无其田,欲贾而无其财,虽有锄櫌车马、精心强力,而无所施之。故古之圣人将治天下,常先为其所无有而补其所不足,使天下凡可以无患而后徜徉翱翔,惟其所欲为而无所不可,此所谓为治之地也。
尝以为当今天下有三不立,由三不立故百患并起,而百善并废。何者? 天下之吏偷堕苟且,不治其事 , 事日已败而上不知使,是一不立也。天下之兵骄脆无用,召募日广而临事不获其力,是二不立也。天下之财出之有限而用之无极 , 为国百年而不能以富,是三不立也。
天下之未治也,患三事之不立。苟其既立,则患其无以施之。盖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皆可得而知也。惟其所以施之,则不可得而知。孔子之治鲁也,隳其三都,诛其乱政,可得而知也;其所以使羔豚不饰贾 , 男女别于道者,不可得而知也。孔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曰是有意于治者能之,然而亦不可去也。故其得为是国也,必举之以为先。
由是观之,治国之地,圣人无之不得以施其圣,然而圣人之道,有所高远而不可及者矣。其于孔子之门所谓政事,而冉有、子路之所能者,治国之地也。子路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是亦自以为能为其地,而未有以施之云尔。然夫子许其能之,而不以为大贤,则夫子之道深矣远矣。夫子平居朝夕孜孜以教人者,惟所以自修其身;而其所以修其政事者 , 未尝言也。盖亦尝言之矣,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所重民食丧祭。是九者凡所以为政而未足也 , 故继之曰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是四者所以成之焉耳,其意以为既成而后以其平居自修之身施之。
当三代之治也,天下之事无不毕举。虽后世之君犹得守其法度 , 以为无过。古之人言治天下,若甚易然。今之人以为大言而不信,不知其有此地也,悲夫! 世之君子,孜孜以修其身,欲以施之天下,终身而不见其成,则以为古之人欺我也。莫若退而立其为治之地,为治之地既立,身修而天下可化也。
(取材于苏辙《新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隳其三都 隳:摧毁 B、其所以使羔豚不饰贾 饰贾:虚标价格 C、孔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 汲汲:急切、努力地 D、必举之以为先 举:举荐(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常先为其所无有而补其所不足/所重民食丧祭 B、为国百年而不能以富/孜孜以修其身 C、盖君子为国/以为无过 D、曰是有意于治者能之/而其所以修其政事者(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吏偷堕苟且,不治其事。
天下的官吏怠惰敷衍,不尽职处理政事。 B、天下之财出之有限而用之无极。
天下的财富产出的有限而使用无度。 C、是九者凡所以为政而未足也。
这九条都是为政的方法,但还不能让百姓富足。 D、虽后世之君犹得守其法度。
即使是后世的君主也能遵循那时的法度。(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吏、兵、财三方面的时弊导致了社会忧患。 B、文中列举的孔子隳三都、诛乱政都属于“为治之地”。 C、作者认为那些容易被人了解的治国之道是重要的。 D、作者认为圣人之道高远精深,后人无法企及和模仿。(5)、文章第四段说“夫子许其能之,而不以为大贤,则夫子之道深矣远矣”。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
1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熊猫,这一在地球上生存超过800万年的珍稀物种,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公众在了解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做法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圈养大熊猫?为什么要实行人工繁育?
保护野生动物分为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两种形式。就地保护是通过采取保护物种栖息地、维护自然种群等措施,在野生动物的原产地对其实施保护的方式。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首选形式,迁地保护是其重要补充。迁地保护的概念来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主张:当一个动物种群在整个自然环境中的总数量下降到1000只(头)左右时,就有必要将其转移到适宜、安全、有保障的人工环境中,通过人工圈养、繁育使该动物的人工种群能够自我繁衍与维系。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再进行野化放归,有计划地、科学地重建和复壮野外种群。上世纪80年代,野生大熊猫数量骤降至约1100只,生存前景堪忧。鉴于此,我国迅速开展了大熊猫迁地保护工作。
大熊猫繁育存在诸多困难,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些困难。以育幼存活难为例,大熊猫生产单胎、双胎的概率各占一半,双胞胎的妈妈一般只选择一只强壮幼崽进行养育。即使生产单胎,头次生产母性不强、产后身体状况不佳的母熊猫,也会出现不带幼崽的情况。这都导致了大熊猫幼崽存活率低。为此,科研人员通过各种训练,帮助熊猫妈妈适应母亲的角色,让它们可以更好地哺育和照顾自己的孩子。科研人员还创造了仿生育幼法,模仿熊猫妈妈给幼崽喂奶、排便,确保幼崽能够健康成长。
历经40余载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只增长至385只,占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的一半以上,成功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这一成就,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事业树立了典范。
(取材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该公园地跨川陕甘三省,纵横岷山、秦岭、邛崃山、大小相岭山系,将数十个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一片,保护着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庇护着8000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垦种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熊猫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隔离、遗传多样性丧失甚至物种绝迹等诸多问题。再加上野生大熊猫以“隐士”著称,行踪隐秘,警觉性极强,因此它们的身影更加难得一见。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生态走廊逐步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连成了一片。绵阳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关键区域,拥有的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积极投入到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中。如今,在绵阳,看到野生大熊猫已不是一件稀奇事,雪宝顶片区、平武片区等区域的巡护员时时能看到野生大熊猫下河洗澡或下山溜达。
1984年科学家提出了“伞护种”的概念。伞护种是指那些生态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生态环境需求的物种。保护伞护种的同时可以让其他物种得到保护。大熊猫就是典型的伞护种。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通过各项保护工作,保护了大熊猫,也使得多种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复壮:在安州,上百只川金丝猴在林中觅食;在北川,斑羚一跃而起,留下矫健的身影;在平武,山脊线上的扭角羚好奇地打量人类……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分局努力践行和谐共生的理念,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取材于绵阳熊猫分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接近1900只,栖息范围也不断扩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虽然受威胁等级降级,但是我们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不会降级。未来,我国将持续高水平推动大熊猫保护工作,尤其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多措并举加强栖息地保护建设,持续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快大熊猫割裂栖息地的修复与连通,加大野化放归力度,促进野生种群的重建、复壮,推进大熊猫保护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圈养大熊猫遗传管理,促进种群交流,保证圈养大熊猫的种群遗传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大熊猫遗传资源库,确保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的可持续长期保存,为大熊猫增加一道永久保护屏障。强化大熊猫重大疾病防治研究,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与健康。三是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际合作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健康监测和实地检查评估,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做好旅外大熊猫管理保护工作,同相关国际合作伙伴继续加强大熊猫等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
(取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众号的相关文章)
【链接材料】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国家科研机构。职能包括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宣传、大熊猫文化建设等。
绵阳熊猫分局,指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绵阳分局。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地区的管理、协调、宣传等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属于自然资源部管理的国家局。负责拟订林业和草原及其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规划、标准并组织实施等诸多工作。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就地保护必须有迁地保护的补充才能发挥效用。 B、迁地保护可使大熊猫人工种群自我繁衍与维系。 C、生双胞胎的大熊猫比生单胎的大熊猫母性更强。 D、大熊猫哺育和照顾幼崽的能力完全靠后天习得。(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生大熊猫数量很少、行踪隐秘,因而人们很难见到。 B、川金丝猴、斑羚和扭角羚等物种都是大熊猫的伞护种。 C、建设遗传资源库目的在于长期保存优质大熊猫遗传资源。 D、保障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需要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对大熊猫实施就地保护 B、占地面积广,且物种丰富 C、是为了使大熊猫成为伞护种而设立的 D、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存在时间长,大熊猫被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B、野生动物保护形式的选择与物种现存数量息息相关。 C、现今,我国野生大熊猫大多生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 D、圈养大熊猫的数量与40年前比有明显增加,但仍低于野生数量。(5)、三个公众号发布的关于大熊猫保护的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主要由于信息发布者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目的。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内容
目的
材料一
大熊猫圈养和人工繁育的①及成就
②
材料二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在绵阳地区取得的进展
③
材料三
我国对大熊猫保护的态度及④
指明相关工作方向
-
16、按要求作文。
错过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面对错过,我们会生出许多感慨,同样也会有很多思考。
请以“错过”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7、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影响到了你的情绪,你的焦点应该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而不是放在影响你情绪的人身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自信起来。”对于“真正的自信”,会有很多理解,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信?
请以“真正的自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8、在你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守护者”呵护你健康成长。请以“因为有你”开头,为其中一位守护者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形象鲜明,感情真挚。不超过150字。
-
19、《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如果你可以从《红楼梦》中找一个人做朋友,依据《论语》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呢?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人物具体,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
20、校学生会在高考结束后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贸易节”,届时,高三同学将对自己高三阶段的学习及生活用品进行分类销售。请你为自己负责的摊位写一段广告词,推介自己准备出售的物品。要求:有吸引力和实用性,语言得体。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