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②焉能治之 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①君子喻于义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②聚族而谋之 ③定而后能静 D、①不失其所者久 ②知者不惑 ③故有道者不处
-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立 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C、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 B、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 C、就有道而正焉 就:靠近 D、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恻隐 鄙夷 斜睨 慎终如始 B、褴缕 落魄 踱步 功亏一溃 C、诉颂 局促 沦落 节然不同 D、堕落 妖媚 振惊 焉然一笑
-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大瓠(gū) 瞟了一眼(piǎo) 刹那之间(shà) B、自矜(jīng) 窘态毕露(lù) 恶施不孝(è) C、哽咽(yè) 衣冠楚楚(guān) 卖官鬻爵(yù) D、笨拙(zhuó) 步履轻盈(lǚ) 相形见绌(zhuō)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我们见证了无数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经济模式转型、生活方式革新……然而,在纷繁的变化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比如人性的光辉、道德的底线、家国的情怀……这些不变的因素,成为我们在变化世界中坚守的方向和前行的力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围绕“变与不变”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科学研究显示,过度依赖导航软件,可能导致大脑减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仅如此,导航在为我们提供位置信息的同时,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线路选择,塑造着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例如,目的地搜索功能,让我们不用在地图上寻找特定位置,选项就能自动弹出; ① , 使我们不再需要依据经验选择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航软件确实能让我们以最少的时间跨越特定的空间,提高时空转换效率,但也可能让我们错过沿途的风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② , 如何更丰富地感知环境,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与广大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在路上”的一个课题。曾经,谢亮老人为他人义务指路16年,让很多初到北京的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暖意;如今,一部手机在手, ③ 。曾经,在认路时,城市的建筑物、街道以及花草树木都能深深嵌入我们的记忆;如今,一些人记得最清楚的路线,就是住所到地铁站、公交站的那一段路。某种程度上,只操心导航软件中的连线和数字,容易让人忽视环境中的自然、历史、文化,忽视身边的烟火气、人情味、风景美,进而在急匆匆的赶路中失去“人在旅途”的乐趣。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在路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B、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C、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花树映发、风景如画、游人熙攘的绍兴街巷,不时“邂逅”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他们是一个个、一组组 ① 的雕像:臂挎竹篮、身形佝偻,悲苦羞怯的祥林嫂;头戴破毡帽、弯腰驼背,拘谨麻木的老年闰土;身着破长衫,一脸落魄迂执的身形高大的孔乙己;表情张狂,愚憨狡黠无赖的阿Q阿D们……每次猝然相遇,总会让人出神良久。那一刻,你会 ② 地想起小说里的那些场景,那些故事。在一次次的出神与回味里,你也会不断感念鲁迅先生的伟大。感念他用如椽巨笔 , 透过这一个个永恒的人物典型,记录下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那个时代的影像,写下了另一种“无韵之离骚”。
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是穿透时空的。百年过去,在他的故乡,鲁迅文学的魅力化为了游客的别样体验——既有回望过往的感叹唏嘘,又有乐赏今时的轻松惬意。这种抚今追昔、逸兴遄飞的丰厚沉潜的旅游体验感,或许是别处难得有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加点的词语“如椽巨笔”,如果换成“神来之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句读很努力,而有疑惑时却不向老师学习”这种做法本末倒置,他对这种人的看法是“ , ”。
(2)《将进酒》中“ , ”两句写黄河之来,势不可挡,黄河之去,势不可回,彰显出了黄河的壮阔气势和磅礴声势。
(3)“沧海”经常出现在诗词中,和其他意象一起构建出独特的意境,或营造广阔无垠之境,或展现豪迈的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夫差庙①
范成大
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
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
梦见梧桐生后圃② , 眼看麋鹿上高台③。
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
【注】①此诗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高宗听信秦桧谗言,与金订立屈辱和议。②梧桐横生,太宰嚭说这一梦境预示战争取胜,夫差予以采信。③麋鹿游姑苏之台,意谓宫室化为荒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从吴王夫差亡国这一史实出发展开议论,首联点明了吴国败亡的原因。 B、颔联中的“养虎遗患”照应“纵敌”句,进一步指明夫差放过越国的严重错误。 C、“求鱼无后灾”用“缘木求鱼”之典指出夫差征伐之举危害不大,但劳而无功。 D、颈联上下两句中“梦见”和“眼看”相呼应,暗含因果关系,讽刺性极强。(2)、诗人在尾联中巧妙地将丰富的情感具象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 , 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 , 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 , 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文中指“满,遍”,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一,文中指“相同”,与《屈原列传》中“冀幸君之一悟”中的“一”字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出自《屈原列传》)
(5)、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
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八十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
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对子?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①招学生。”
“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挤、破、脑、壳。”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声。
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方案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
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伸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
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嗨,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贵,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
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贵什么贵?”大个子把报名表递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学商都打上了勾,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农兵学商都全了!”
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一下。”
“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阅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
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李维汉,255号;周世钊,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瓒,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八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
中年人笑着说:“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
“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衡?哟,您还是位秀才啊?”
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
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
“哪里的话?琥璜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有删改)
【注】①穷师范,指湖南第一师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十分擅长侧面描写,毛泽东的自信大方和萧子升的“才子”形象都是通过蔡和森的惊讶表现交代出来的。 B、湖南第一师范此次考试招八十人,但报考的有好几百,竞争激烈,易礼容和刘俊卿等人也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 C、考题“论小学教育”符合师范类学校的办学实际,“公布考题”“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 D、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组织有序,待人礼貌热情,态度认真负责。(2)、下列对文中“何叔衡报名”这部分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见何叔衡时,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的回答以及其周围人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可读性。 B、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这从侧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 C、文章通过与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的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表现他对新知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D、何叔衡解释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普及的社会环境。(3)、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来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前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书生意气”常用来形容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状态。小说塑造了一个杰出的青年群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他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故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
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加于人”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
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庭,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二:
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
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
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 B、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C、嫦娥六号探月工程任务圆满成功,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是我国航天科技强国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B、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 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 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并分析。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孩子们终其一生都将记得父亲(注:即布恩迪亚) 如何在桌首庄严入座,被长期熬夜和苦思冥想折磨得形销骨立,因激动而颤抖着,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发现:
“地球是圆的,就像个橙子。”
乌尔苏拉再也无法忍耐。“如果你非发疯不可,就一个人疯好了,”她喊道,“别想用你那套吉卜赛人的胡话教坏孩子!”
以上是《百年孤独》中的一个片段:布恩迪亚在得到吉卜赛人的科学资料和仪器后,将冥思苦想获得的发现向家人公布,引发妻子乌尔苏拉的激烈反应。
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和提示写作成文。
二选一:
1) 基于材料信息,想象成文,写一篇小小说。要求以孩子为中心,人物、情节、环境俱备,有明确的主旨。字数800以上。
2) 基于布恩迪亚或乌尔苏拉的思想、言行,写一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不少于800字。
-
15、第65至66回,小说重点讲述了尤三姐的故事。尤三姐在一众小姐中可谓另类。请简要说说尤三姐的形象性格等的独特之处。
-
16、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根据记载,温厚的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请结合上面这则《论语》,分析孔子发怒的具体原因,以及“孔子之怒”中所体现出的思想。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百年孤独》辉煌光芒的照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长篇小说都显得有些孱弱和暗淡——它们的确不能跟《百年孤独》 。《枯枝败叶》只能看成是《百年孤独》的泥坯,是《百年孤独》的“枯枝败叶”;《家长的没落》从兀鹰撕破铁丝网的神奇意象开头,却在作者的力不从心反复涂抹下,渐渐变得暗昧不辨轮廓;《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与作者别的作品相比,毫无野心可言,是作者肌肉快感驱使下的市井逸闻;《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建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艺术成就仅次于《百年孤独》,但格局气象仍不能望其项背。《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看到的马尔克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我不敢相信一个 的诺贝尔奖作家,会如此罕见地写一部终成眷属的爱情小说。我愿意把它解释成是马尔克斯难得地大发善心,对世人做了一次满怀恻隐的安抚。近三十年来,可以肯定没有哪个外国作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超得过马尔克斯,( ),我承认,对他任何的 , 也许只是一个为他庞大身躯投下的阴影所惊骇的后辈,闪在一旁,对其因伟大才可能的斑驳指指点点。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 )A、相提并论 名垂青史 口诛笔伐 B、等量齐观 名垂青史 吹毛求疵 C、相提并论 声名显赫 吹毛求疵 D、等量齐观 声名显赫 口诛笔伐(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B、《迷宫中的将军》围绕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一个以抗暴为初衷,却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疲惫英雄。 C、《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塑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 D、《迷宫中的将军》以“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为原型,试图建造以抗暴为初衷,从而差点儿自己变成暴君的一个疲惫英雄。(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实恰好相反,我这样数落他,我让人误解有不敬之意 B、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误解让我有不敬之意 C、会让人误解,我这样数落他,但事实恰好相反,我有不敬之意 D、我这样数落他,会让人误解我有不敬之意,但事实恰好相反 -
18、名句名篇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 , ”描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将进酒》中,诗人不过是被好友招饮的客人,结尾处两句“ , ”,却表现出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同时与开篇之“悲”关合。
(3)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四章》中所言:“ , 。”
-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①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耕其中。②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向东坡传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者的别号“东坡居士”,此处作者又请友人向东坡传话,以地当人,妙用拟人,足见作者留恋故地的深情。 B、“人在玉堂深处”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深意,潜台词是说,我现在身居翰林,待遇好,受器重,你不必惦念我。这是怀念、告慰东坡。 C、“别后有谁来?”,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词人悬想有没有人再去东坡。设此一问,避免平直,使行文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D、“雪压小桥无路”,回答前句设问,是说大雪压住了小桥,道路不通,人迹罕至。以景语曲折表达情意,既富于形象性,又显得委婉深曲。(2)、请比较并分析词作结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与苏轼词作《定风波》结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两种“归去”的不同意义。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上①请所习于子思,曰:“先人有训焉:学必由圣,所以致其材也;厉必有砥 , 所以致其刃也。故夫子②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又何请?”
子思谓子上曰:“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辱;吾尝企有望而莫之见也,登高则睹焉。是故,虽有本性而加之以学,则无惑矣。”
悬子问子思曰:“吾闻同声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见子产,则兄事之,而世谓子产仁爱,称夫子圣人,是谓圣道事仁爱也。吾未谕其人之孰先后也,故质于子。”子思曰:“然,子之问也。昔季孙③问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产之仁爱譬夫子,其犹浸水之与膏雨乎!’康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子游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则生,其所不及则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广莫大焉民之受赐也普矣莫识其由来者。上德不德,是以无德。’季孙曰:‘善。’”悬子曰:“其然。”
孟子车④尚幼,请见子思。子思见之,甚悦其志。命子上侍坐焉,礼敬子车甚崇,子上不愿也。客退,子上请曰:“白闻士无介不见,女无媒不嫁。孟孺子无介而见,大人悦而敬之,白也未谕,敢问。”子思曰:“然。吾昔从夫子于郯,遇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而别。命子路将束帛赠焉,以其道同于君子也。今孟子车,孺子也,言称尧舜,性乐仁义,世所稀有也。事之犹可,况加敬乎?非尔所及也。”
子思在鲁,使以书如卫问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拶为复书,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受书,然后退。使者还鲁,问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丑,授臣书,事毕送业。子上中庭拜,授臣书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宾也。”
(选自《孔丛子·杂训》,有删改)
[注]①子上,孔白,字子上,子思之子,孔子的曾孙。②即孔子。③季孙,与下文康子是同一人,名肥,谥“康”。④孟子车,孟轲,字子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三处。膏雨之所A生也B广C莫大焉D民之受E赐也F普矣G莫识其由H来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砥”,指磨刀石,与“金就砺则利”的“砺”字意义相同。“砥砺”一词由此引申出“磨炼”的意思。 B、孺子,文中指小孩子,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中的“孺子”词义相同。 C、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文中形容孔子与程子一见如故、亲切谈话的情景。 D、“使以书如卫问子上”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两句中的“如”字词义不同。(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上向子思请教治学之道,子思认为治学必须像圣贤那样,从经典开始学习才会有真才实学。 B、子思言传身教,以踮起脚来遥望远方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清楚为喻,勉励子上要勤奋学习。 C、子思借子游回答季孙之问一事让悬子明白了“圣道与仁爱应该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道理。 D、子上把回信交给使者时的态度不如其父子思对使者的态度礼敬有加,这引起了使者的不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白乎,吾尝深有思而莫之得也,于学则寤焉。
(2) 夫子之死也,吾未闻鲁人之若是也,奚故哉?
(5)、结合文章第三段,说说你如何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