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B、摩尔根通过研究,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C、有性生殖的生物,基因都是随染色体遗传给后代的 D、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2、小鼠皮毛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连锁反应,当R、C基因(R和r、C和c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现有基因型为CCRR和ccrr的两小鼠进行杂交得到F1 , F1雌雄个体交配,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 )A、黑色∶白色=3∶1 B、黑色∶棕色∶白色=1∶2∶1 C、黑色∶棕色∶白色=9∶3∶4 D、黑色∶棕色∶白色=9∶6∶1
-
3、在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 , 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能正确表示F1基因型的是( )A、
B、
C、
D、
-
4、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N种基因型,P种表现型(12∶3∶1)
A、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② B、雌、雄配子在③过程随机结合 C、M、N和P分别为16、9和4 D、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 -
5、下列关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在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 B、“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雌雄配子数量相等”是假说的内容 C、测交实验中子代豌豆出现87株高茎和79株矮茎属于演绎推理 D、孟德尔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
6、《诗经·小雅·都人士》中“彼君子女,绸直如发”与“彼君子女,卷发如蛋”描述人头发有的稠密而直,有的卷发犹如蝎尾翘。下列与直发和自然卷的遗传关系相同的是( )A、山羊的黑毛和卷毛 B、玉米的抗病和早熟 C、家兔的长毛和短毛 D、小麦的有芒和皱粒
-
7、某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补单链中和整个DNA分子中分别是( )A、0.4和0.4 B、0.4和0.6 C、0.6和0.1 D、2.5和1
-
8、鹅源星状病毒属于RNA病毒,鹅群感染后死亡率高,对鹅类养殖构成巨大威胁。其全基因组结构模式图如图甲所示,ORF2区域编码的纤突蛋白是该病毒的主要抗原性蛋白。研究人员以疑似感染该病毒死亡鹅的组织为样本,通过研磨提取上清液,进而制备单克隆抗体。回答下列问题:(1)、鹅死亡的原因还可能包括感染鹅细小病毒(一种DNA病毒)或感染致病细菌。为确定感染源,研究人员以样本总DNA为模板,在PCR反应体系中通过加入进行特定片段的扩增并进行相应检测;同时,将样本上清液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鉴定培养基上是否出现。(2)、成功分离出鹅源星状病毒后,研究人员提取了该病毒的RNA,并通过获得该病毒的cDNA作为纤突蛋白基因序列的扩增模板。扩增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图乙电泳结果中最有可能代表纤突蛋白基因序列的是(填编号)。(3)、从凝胶中分离得到纤突蛋白基因序列并扩增, , 导入特定受体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后可从中获得纤突蛋白。(4)、研究人员利用纤突蛋白制备获得了纤突蛋白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可应用于________(答两点)。
-
9、大豆是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富含优质蛋白和油脂。大豆的类病变突变是指大豆绿叶组织上自发发生细胞死亡的现象。该突变体即使没有外部环境胁迫,也往往会形成病斑,致使绿叶面积大大减小,结实率降低。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类病变突变体(MT),利用其与野生型植株(WT,表型正常)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世代
单株或株系的数目
总数
野生型
类病变植株
WT×MT
F1
8
8
0
F2
1920
1801
119
F2:3
——
——
——
注:F2:3指将F2中显性单株收获种子并种植,每个单株收获的种子种植一行。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类病变突变性状最可能由(填“一对”或“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MT的基因型特点是。(2)、按最可能情况推测,F2:3中,全为野生型和出现性状分离的行数比为________。(3)、研究人员查阅资料后发现,目前已知大豆8号染色体上的众多基因(G20~G28)突变均与大豆类病变突变性状的出现有关。为检验MT的突变基因是否属于已知突变基因中的一种,科研人员设计了2个实验对MT进行相关研究。实验一:测定WT和MT大豆叶片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
要测定基因表达量,可以测定的含量。据图推测,MT的突变基因最可能为。
实验二:以WT、MT为材料,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验证上述推测,写出研究思路。
-
10、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研究发现棕色脂肪组织(BAT)可增加耗能产热,而BAT功能障碍则减少耗能导致肥胖。解偶联蛋白1(UCP1)在BAT中特异性表达,能引起线粒体释放的能量和ATP的生成解偶联,更多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UCP1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调节,如,盐皮质激素受体(MR)激活可引起UCP1表达上调,BAT功能增强。寒冷刺激和高脂饮食也会影响BAT的功能,如图甲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引起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激活BAT的细胞膜上的受体,信号传递后引起UCP1基因表达量(填“上调”或“下调”),增加细胞产热。该调节过程属于(填“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2)、高脂饮食引发肥胖的原因之一是:长期高脂饮食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下丘脑产生的________激素减少,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减少,MR的激活减少,BAT功能下调,热量消耗减少,引发肥胖。(3)、禁食会引发行为、生理和代谢反应,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增加了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水平,据图分析禁食对BAT细胞产热的影响是________。(4)、许多物质可通过作用于MR调节脂肪细胞的代谢。科研人员探究MR对小鼠原代棕色脂肪细胞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分别给予螺内酯(MR拮抗剂)、可的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联合处理,测定UCP1基因表达的变化。图乙示螺内酯、可的松及其联合处理时棕色脂肪组织UCP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据图乙分析,螺内酯、可的松可能引起BAT功能减弱引发肥胖,临床使用应避免长时间联合用药,原因是________。
-
11、2022年,我国科学家利用高光敏感的拟南芥突变体揭示了植物光适应的一种新机制。该突变体由正常光强转移到高光条件时,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表现出典型的光抑制现象。研究发现其叶绿体中NAD磷酸激酶基因缺失,NAD磷酸激酶催化NAD+生成NADP+。图甲是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其中PS I和PS II组成光反应系统。图乙是野生型与突变型的叶绿体内NADP+和NADPH的含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的生物膜是________。(2)、据图乙结果,可推测在暗反应过程中,突变型拟南芥的C3还原速率________(填“高于”或“等于”或“低于”)野生型的。(3)、研究发现该突变型拟南芥中由psaA—psaB蛋白复合体组成的PS I功能受损,进一步研究发现野生型拟南芥叶绿体的psaA—psaB 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率明显大于突变型拟南芥。结合上述研究,推测NAD磷酸激酶间接影响PSI功能的机制是NAD磷酸激酶催化NAD+生成NADP+ , , 更多的还原剂促进了psaA—psaB 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 进而促进PS I的生成。(4)、为验证NAD磷酸激酶具有缓解光抑制从而提升拟南芥光适应能力的作用。研究小组设置A、B、C组进行实验,A组为野生型拟南芥,B组为突变型拟南芥,C组为,三组均给予强光照射,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测定并比较三组拟南芥光合作用的速率。预期结果为。 -
12、豆科作物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邻体生产力和多样性。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豆科树木对其邻体植物是否存在同样规律,某研究团队以某地热带雨林中的7种豆科树木(以A~G表示)及其一定距离内的邻体植物组成为样本开展研究,部分结果如图。
注:邻体相对多度和相对丰富度表示豆科树木对邻体植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的相对影响。相对值小于1时表示豆科树木对邻体植物的个体数或丰富度有抑制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评估图中特定豆科树木是否对邻体植物产生影响,常采用________调查。(2)、间作、套种时,大豆等农作物表现出“利他效应”,原因是大豆等利用与其共生的固定大气中的氮,通过根系将分泌物输出,向邻体植物提供氮。此外,生产中还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氮储量。(3)、本研究结果表明,抑制邻体植物的豆科树木有。从植物自身角度分析,在低土壤氮条件下,这些豆科树木固氮效率降低,同时根系分泌物输出(填“增加”或“减少”),形成了一种耐受低氮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利己主义”。(4)、退耕还林时,选用豆科树木G可加快森林周边的农田恢复为复层群落结构林地,其依据是________。 -
13、铁(Fe)对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生长和代谢至关重要。海洋中的Fe可被表层的浮游植物固定到有机物中,随有机物沉降到无光区。无光区的部分异养细菌在海水Fe浓度较低时能合成并分泌铁载体,促进Fe的摄取以维持代谢所需(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与海水中的含Fe有机物相比,铁载体与Fe的结合能力更高 B、无光区中的异养细菌的数量与水体中Fe浓度呈负相关 C、深海中异养细菌大量繁殖,不利于维持海洋深处有机碳的储存量 D、无光区的异养细菌分泌铁载体来维持对Fe的需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14、油菜素内酯(BR)和脱落酸(ABA)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某同学探究干旱条件下外施不同浓度的BR和ABA对大豆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1~8组处理浓度见下表。充分灌溉后停止浇水,在第12天土壤干旱时进行相应指标测定,部分结果如图。
组别
1
2
3
4
5
6
7
8
处理
ABA浓度/mg·L-1
0
0
0
0
2
2
2
2
BR浓度/mg·L-1
0
0.1
0.2
0.4
0
0.1
0.2
0.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单独施用时,低浓度的BR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高浓度则抑制 B、对照组是在正常水肥条件下测得的大豆幼苗的各项生理指标 C、BR+ABA混合施用可提高气孔导度,可能不利于其水分保持 D、喷施适宜浓度的BR+ABA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植物产量的影响 -
15、科研人员在观察某种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亲子代的翅缘颜色和眼色遗传时,发现了有趣的遗传现象并进行如下研究。
亲本(纯合子)
F1
F2表型及占F2的比例
雌性
黑翅缘赤眼
黑翅缘青眼
黑翅缘赤眼(4/16)、黑翅缘青眼(4/16)
雄性
灰翅缘青眼
黑翅缘赤眼
黑翅缘赤眼(3/16)、黑翅缘青眼(3/16)、
灰翅缘赤眼(1/16)、灰翅缘青眼(1/16)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该昆虫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翅缘基因型不同的雌性个体均表现为黑翅缘 C、F2有6种表型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互换 D、F2中黑翅缘赤眼个体共有5种基因型且有2种是纯合子 -
16、线粒体可通过融合、分裂及自噬来修复线粒体,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过程称为线粒体动力学(如图所示)。在糖尿病状态下,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引发线粒体变小和片段化、活性氧自由基堆积等,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糖尿病患者细胞内线粒体变小和片段化可能与能量供应不足有关 B、线粒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堆积,可能会促进线粒体DNA发生突变 C、Opal、Mfnl和Mfn2含量下降不利于受损线粒体的融合和修复 D、可开发提高Drpl表达量的药物改善线粒体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
17、水熊虫是一种能够耐受高温、强辐射等极端物理条件的小型无脊椎动物。研究表明,水熊虫合成的损伤抑制蛋白(Dsup)可与染色体的核小体特异性结合,促进受损DNA分子的修复,从而减少极端物理条件对核DNA损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熊虫细胞内具有核糖体和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要了解Dsup对DNA的保护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状来实现 C、Dsup使水熊虫对强辐射等具有耐受性的原因是促进受损DNA的修复 D、研究水熊虫能够耐受极端物理条件的机制有助于人类开展太空探索活动
-
18、研究发现,B淋巴瘤细胞中存在如图所示的调控机制。c—Myc基因异常高水平表达会引发B淋巴细胞瘤,正常表达或低水平表达则不会。正常机体中Mxd1蛋白抑制c—Myc基因的表达,使其含量在细胞中维持正常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miR—21时需要RNA聚合酶 B、Mxdl基因过度表达会引起细胞癌变 C、抑制miR—21的合成有助于治疗B淋巴细胞瘤 D、肿瘤细胞中c—Myc通过反馈调节大幅上调自身的表达水平
-
19、研究人员对来自67种鳞翅目昆虫的W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W染色体可能源自同一祖先,而且W染色体在进化历程中通过基因转移融入了部分细菌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鳞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基因转移是通过细菌与鳞翅目昆虫间的自然杂交实现的 B、对W染色体的分析为研究鳞翅目昆虫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随着时间推移,鳞翅目昆虫种群中来自细菌的基因的频率将会不断上升 D、鳞翅目昆虫进化过程中,基因转移可丰富其基因库,为进化提供更多原材料
-
20、肿瘤疫苗(OVA)可预防或治疗肿瘤,物质P作为安全的纳米材料常用作疫苗载体。物质Q具有干扰溶酶体膜稳定性的作用。将Q引入到纳米疫苗(OVA—P)后与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共同培养,得到结果如图。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与普通疫苗相比,纳米疫苗更易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 B、树突状细胞利用溶酶体处理抗原,加工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C、引入Q的纳米疫苗,可减少树突状细胞中从溶酶体逃逸到细胞质基质的疫苗量 D、从溶酶体逃逸到细胞质基质的疫苗,可能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