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日战争时期,范旭东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下简称“黄海社”)西迁至四川,积极开展盐业研究。黄海社了解到当地存在一种困扰人民多年、病因未明的痹病。该社秉持“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的信条,研究确认痹病是由当地人食用含BaCl2的井盐中毒引起。
在井盐生产中如何除去BaCl2?某学习小组循着黄海社足迹,开展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BaSO4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
②BaCO3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溶于盐酸。
③BaCl2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任务一:用“沉淀法”除去NaCl中的BaCl2
黄海社提出了芒硝(含Na2SO4)沉淀法:BaCl2+Na2SO4=BaSO4↓+2NaCl。
在卤水(盐水)中加入适量芒硝,搅拌均匀,静置沉降。
(1)、该法在除去BaCl2的同时,NaCl产量(填“增大”或“减小”)。(2)、有同学提出用Na2CO3代替芒硝也可除去BaCl2 , 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当时痹病患者的一种解毒措施是口服Na2SO4溶液。若服用Na2CO3溶液则不能解毒,原因是。(4)、任务二:用“结晶法”分离NaCl和BaCl2黄海社提出了如下方案:
备锅二口,注入卤水,烧至沸热,待盐锅中氯化钠饱和析出,捞出放入温锅中再洗,捞出沥干;随时用温锅的卤水补充至盐锅,温锅中也随时补充新卤水,保持两锅卤水体积不变,如此循环操作。
循环若干次后,盐锅卤水中的BaCl2达到饱和。依据图乙,经过(填“降温”或“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净的BaCl2晶体。
(5)、从能量的角度看,安装温锅的作用是。(6)、盐锅中捞出的NaCl晶体放入温锅中洗涤,而不直接使用水洗涤,其目的是:①减少NaCl溶解损失;②。 -
2、 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I.从海水中获取淡水
反渗透法淡化海水是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淡化膜只允许水通过,不允许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通过。
(1)、海水通过淡化膜前,需将其中的泥沙等难溶物通过先沉降,再(填操作名称)的方法除去。(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填字母)。a.淡化膜具有选择性
b.加压后左侧液面上升
c.加压后右侧溶质质量增大
(3)、II.从浓缩海水中提取化学品图甲左侧区域获取淡水的同时,右侧区域获得浓缩海水(含NaCl、MgCl2等),提取NaCl后,母液可进一步提取Mg(图乙)。
图乙中能量转化:潮汐能→机械能→(用于电解MgCl2)。
(4)、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以下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有关示意图。(1)、仪器a的名称是。(2)、B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收集氧气可选用(填字母)装置。(3)、F中水的主要作用是。
-
4、 我国研制了世界最大口径碳化硅单体反射镜,应用于深空探测、气象观测等。碳化硅可用硅与碳在高温下反应制备:Si+CSiC。(1)、SiC中硅、碳元素的质量比为。(2)、若要制得40kgSiC,至少需要Si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5、 钢铁工业加速绿色转型,由“碳冶金”向“氢冶金”升级。工程师在高炉炼铁(图甲)的基础上,开发了氢基竖炉炼铁新工艺,其流程如图(图乙)。(1)、赤铁矿石主要成分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炼铁高炉进风口附近的反应,主要生成CO2而不是CO的原因是。(3)、新工艺绿色环保,“还原反应室”中主反应为Fe2O3+3H22Fe+3X。
①X的化学式为。
②该反应属于(填字母)。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4)、图乙中合成气由甲烷和水反应制得,也可由焦炭制得:C+H2OH2+CO。消耗相同质量的水时,理论上前者与后者制得H2的质量比为。 -
6、 阅读科普短文。
1994年,中国气象局在青海省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上建成全球大气本底站。三十年来,驻站员利用高精度仪器获得了准确、连续、海量的CO2浓度观测数据,绘制了业界著名的“瓦里关曲线”(图甲)。该曲线反映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本底站大气CO2浓度长期变化趋势,为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形成共识作出了中国贡献。
为了捕集热电厂、炼钢厂等排放烟气中的CO2 , 化学工程师开发了捕集CO2技术(图乙),所用的初始原料石灰石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获得的高纯度CO2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医药、消防等领域。
(1)、大气CO2浓度整体呈现的变化趋势。(2)、同年度夏季大气CO2浓度比冬季低的非人为原因是。(3)、在煅烧炉中,氧化钙再生的化学方程式为。(4)、该技术的优点有(写一条)。 -
7、 某学校雕刻社团开展了以下实践活动。(1)、赏“微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硅晶体表面移动原子,“写”出了“中国”二字(图甲)。说明构成硅的微观粒子是(写名称)。(2)、学篆刻:用钢质刻刀在石材表面雕刻文字,制作印章(图乙),说明钢的硬度比石材的。(3)、用蚀刻:在涂满石蜡的铁板上,用铁钉划穿蜡层绘图,再将铁板置于CuSO4溶液中蚀刻。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板上出现红色图案(图丙)。蚀刻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填“强”或“弱”)。
-
8、 在探究蜡烛元素组成时,做了如图的实验。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C、蜡烛一定含有氧元素 D、蜡烛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
9、 图甲为古代“暖宝宝”——手炉,其外层为漆有彩图的木胎,暖手时手捂木胎。图乙为手炉剖面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胎仅起装饰作用 B、中空层有传热和防烫作用 C、木炭燃烧提供暖手的热量 D、镂空铜网有利于通风换气
-
10、 对下列家务劳动,错误的解释是( )
选项
家务劳动
解释
A
炒菜时用加碘食盐调味
补碘元素能预防贫血
B
用白醋除去水壶中水垢
白醋能与水垢反应
C
把活性炭放入冰箱去除异味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D
把湿衣服晾晒在阳光下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A、A B、B C、C D、D -
11、 中国空间站系统建设所使用的下列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建造空间站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B、制造载人飞船使用的滤紫外线石英玻璃 C、制作航天服使用的聚酰胺合成纤维 D、制造火箭使用的第三代铝锂合金
-
12、 湖北武汉推动碳普惠机制,建立个人“碳账本”,将碳减排量以积分方式可视化,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减碳行动。下列行为能为个人“碳账本”积分的是(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乘坐公交车上学 C、用煤生火做饭 D、单面打印纸质材料
-
13、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目的
A.比较H2O和NaOH溶液对CO2的吸收效果
B.探究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C.验证稀盐酸和NaOH可以发生反应
D.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方案
现象
右侧塑料瓶变得更瘪
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固体逐渐消失
铁丝绒生锈,水倒吸至瓶中
A、A B、B C、C D、D -
14、 科学家利用新研制的含镧催化剂,实现了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为氧化物 B、丙的化学式为2O C、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D、生成的乙可用作燃料
-
15、稀土元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开创了稀土从生产到应用的新时代。回答下列小题。(1)、对稀土分离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袁隆平 C、侯德榜 D、徐光宪(2)、稀土元素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7 C、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g D、元素符号为LA
-
16、葡萄糖(C6H12O6)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之一,可用来配制医用葡萄糖注射液。回答下列小题。(1)、葡萄糖属于(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2)、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3个元素组成 B、属于有机物 C、1个分子中含有3个氧分子 D、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小(3)、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取药品
B、称量
C、量取
D、溶解
-
17、 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活字印刷
-
18、化学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1)、社会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开发。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填字母)。
a. 煤
b.石油
c. 氢气
d. 天然气
(2)、能源转型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家用燃料的变迁承载了社会文明发展的需求。某兴趣小组通过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绘制了下图所示的家用燃料变迁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点燃煤时常用柴草引燃,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天然气作为一种比较清洁的燃料,已经走进城乡居民生活。与燃煤相比,使用天然气可以减少的空气污染物是(填一种即可)。
(3)、CO2捕集是实现低碳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某捕集CO2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①捕捉室中采用“喷淋”方式加入NaOH溶液,请叙述“喷淋”方式的优点。
②写出反应分离室中生成NaOH的化学方程式。
③以上工艺流程中不涉及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4)、新能源在我国航天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火箭发射卫星时常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要将卫星送达预定轨道,某型火箭至少需要燃烧220kg的液氢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理论上该火箭需要携带液氧的质量是多少? -
19、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制取O2 , 和CO2可选用相同的发生和收集装置,该套装置为(填字母)。(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3)、若用虚线框内装置干燥CO2气体,请将该装置图补画完整。
-
20、某同学设计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K1、K2均关闭)。打开K1),待液体全部流下,关闭K,观察到烧杯中的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打开K1、K2使液体全部流人锥形瓶,瓶中无明显现象。(1)、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烧杯中的溶液变浑浊的原因。(2)、充分反应后,取锥形瓶中的溶液,测得pH=4。写出该溶液中溶质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