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未来,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制取甲醇,其步骤如下:①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气”;②制甲醇:aH2+bCO2__cCH3OH+dH2O。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中2b=c+d B、上述过程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C、氢气属于绿色无污染能源 D、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__H2+O2
  • 2、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火箭在空中加速上升过程中(  )
    A、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总机械能不变 B、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总机械能不变 C、重力势能增加,动能不变,总机械能增加 D、重力势能和动能都增加,总机械能增加
  • 3、用如图所示的四种方式匀速提升同一物体(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绳子的拉力最大的是(  )
    A、 B、 C、 D、
  • 4、2021年9月,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返航穿越大气层时外壁的内能会增大(如图),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返回舱做功 B、返回舱对大气做功 C、大气向返回舱热传递 D、返回舱向大气热传递
  • 5、第19届杭州亚运会顺利闭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亚运火炬“薪火”的主要燃料是甲醇(CH3OH),利用了甲醇的可燃性 B、主体育场屋面采用的新材料铝镁锰板合金,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主体育场的“花瓣”钢结构造型采用压弯成型技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 D、亚运会开闭幕式首次使用“数字烟花”代替“实物烟花”,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
  • 6、一度电能为我们做什么?小明收集了家里的一些用电器的功率(如图)。则一度电可供下列电器持续工作时间最长的是(  )

    A、LED灯 B、洗衣机 C、电冰箱 D、电脑
  • 7、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向试管中加固体 B、稀释浓硫酸 C、取用氯化钠 D、读取液体体积
  • 8、思维导图是总结归纳知识的一种方法。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中A、B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省力、定滑轮 B、费力、动滑轮 C、费力、天平 D、省力、天平
  • 9、现将一杯子和木块(不吸水,密度为0.6×103kg/m3)以两种方式放入同一容器中(容器内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图甲杯子开口向上,浮在水面上。图乙杯子倒扣(里面充满水),木块紧贴杯底,一起悬浮在水中。两种情况下(    )

    A、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B、杯子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C、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 D、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相同
  • 10、如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潜水艇模型,通过胶管向烧瓶中吸气或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或上浮。若从烧瓶中吸气,使其从如图所示的位置下沉(胶管在水中的体积忽略不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潜水艇”所受的浮力逐渐变小 B、“潜水艇”排开水的重力保持不变 C、“潜水艇”顶部受到水的压强保持不变 D、“潜水艇”是通过改变浮力的大小来实现下沉的
  • 11、学习了物体的沉浮条件后,小舟做了如图实验:在两个薄气球中加满温水,扎紧后剪去多余部分,分别浸没于盛有冷水与热水的玻璃杯中。若不计气球自重,放手后两气球的运动情况是(    )

    A、冷水、热水中都下沉 B、冷水中下沉,热水中上升 C、冷水、热水中都上升 D、冷水中上升,热水中下沉
  • 12、如图所示,在家庭小实验中,某同学想让沉底的鸡蛋漂浮在水面上,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向杯子中加盐 B、向杯子中加水 C、倒出少量的水 D、轻轻摇晃杯子
  • 13、【情境·问题】观察鸡蛋沉浮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若有条件体验实验,可使用不同密度的盐水进行实验。

    (1)、问:如何判断鸡蛋在某种液体中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

    答:鸡蛋浸没在液体中,可以根据其所受到的进行判断,也可根据鸡蛋的平均密度和的密度进行判别。

    (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物体受力示意图,梳理“物体的沉浮条件”知识点。

    物体的沉浮条件:

    条件(物体完全浸没到液体中)

    过程

    状态

    F浮G(ρ液>ρ物)

    上浮

    (F浮G)

    F浮G(ρ液=ρ物)

    悬浮

    停留在任意位置

    F浮G(ρ液<ρ物)

     

    沉底

    (3)、活动2:取一支金属材质制成的空牙膏管,先将它挤瘪,拧紧盖后放入水中,如图甲。而后将牙膏管从水中取出,撑开它并拧紧盖后再放入水中,如图乙。两次牙膏管所受的重力均为G(空气质量忽略不计)。排开水的体积V< V , 所受的浮力F和 F

    问:①两次牙膏管所受浮力F和 F大小关系是FF

    ②同一支牙膏管为什么会出现甲、乙两种不同情况?请用公式推理的方式说明。

    (4)、活动3:如图甲,一艘用钢铁(密度大于水)制成的超级大轮船在海面上。轮船的排水量为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由排水量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 V=mρ,轮船受到的浮力 F=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如图乙是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并梳理“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点。

    ①钢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用钢铁做成的轮船可以漂浮在海面上的理由是:做成“空心”的轮船,排开水的大大增加,只要它的体积够大,所受浮力就可以大大超过 , 轮船就可以漂浮在海面上。

    ②轮船的排水量是什么物理量?(选填“浮力”或“质量”)。

    ③潜水艇可以实现下潜和上浮的原因是:向潜水艇的水箱注水后,当自身大于浮力时,下潜;反之,上浮。

    (5)、【归纳·知新】

    活动4:图甲是密度计的原理图,其中 ρ1<ρ2<ρ3;图乙是飞艇和热气球在高空中的场景图,气囊里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气囊的大小可变。根据上述信息,梳理“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点。

    浮沉条件的应用:

    ①轮船利用物体在液面上的条件工作。轮船做成“空心”以增加排开水的体积,继而增加

    ②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的来实现的。

    ③密度计利用物体在液面上的条件工作。其刻度“下”是因为 F=G=mg=ρgV , 密度计浸入液体越深,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也就越 , 而g一定,故液体的密度就越小。

    ④飞艇和热气球都是利用气体的来升空的,靠改变气囊里气体的 ,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

  • 14、有一创新实践小组对阿基米德实验进行探究,他们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逐渐 , 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逐渐(前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且弹簧测力计A、B示数的变化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2)、该实验的优点是____(多选)。
    A、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B、实验中能同步观察弹簧测力计A、B示数的变化 C、弹簧测力计固定、示数更稳定
  • 15、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如图甲和图乙,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猜想:①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②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③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写出能够支持猜想③的一个生活现象:
    (2)、进行探究时,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观察并分别比较图中有关数据可知: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N。
    (3)、当物体从接触水面开始,到浸没于水中,直至浸没到更深位置(未触底),在图乙中能表示出此过程物体所受浮力F与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图线是(选填“①”或“②”)。
  • 16、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由桥梁和海底隧道组成,隧道由一节一节用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空心沉管连接而成,如图所示。建造隧道时,先将沉管两端密封,如同一个巨大的长方体空心箱子,然后让其漂浮在海面上,再用船将密封沉管拖到预定海面,向其内部灌水使之沉入海底。

    问:当密封沉管灌水下沉到海底后,将其下半部分埋入海底的泥沙中,再将灌入其中的海水全部抽出,此时空心密封沉管会不会上浮,为什么?

  • 17、浮力是大家熟悉的科学概念。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
    A、在海洋中行驶的“福建号”航母 B、飘浮在空中的“极目一号”浮空艇  C、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嫦娥六号” D、“沉在”海底的沉船
  • 18、【情境·问题】王亚平等3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他们在微重力环境中演示了“浮力消失”的趣味实验。地球上的同学将一个乒乓球按压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迅速上浮最终静止,如图甲;王亚平用相同的乒乓球做了该实验,静止后如图乙。

    (1)、问:用外力将乒乓球压入水中后撤去外力,为什么地球上的乒乓球会迅速上浮直至漂浮,而太空中的乒乓球却保持不动?
    (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图中的几个实验现象,梳理“浮力”知识点。

    浮力:

    ①浮力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托的力。

    ②浮力产生的原因: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例,由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深度增加液体压强会变 , 但物体的侧面受到的压力相互抵消,而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 , 两个压力的差值即表现为浮力,可表示为 F=

    ③浮力的方向 , 作用点在 , 施力物体是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G',则 F=

    (3)、活动2: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器材有细线、圆柱体、不规则体(和圆柱体等体积)、烧杯、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等,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①如图甲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

    ②如图乙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

    ③如图丙探究浮力与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液体的密度。

    ④如图丁探究浮力与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物体的形状。

    ⑤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无关。越小,所受浮力越小。

    (4)、活动3: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可用“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两种方式进行研究。

    【实验探究】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①实验步骤:

    Ⅰ.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石块和空的小烧杯的重力,记为G石和G标。

    Ⅱ.往溢水杯中加水,直至液面到达溢水口处。Ⅲ.将弹簧测力计下的石块缓缓地浸没于溢水杯中,待小烧杯接完水后,读出 , 记为F1

    Ⅳ.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接完水后的小烧杯与水的总重力,记为F2

    Ⅴ.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F= , 排开水的重力 G=

    Ⅵ.重复实验。实验结果:F浮=G排水。

    ②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中,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是通过测得溢出水的重力来测定的,这里使用了法。

    【理论探究】第一步:建立模型,选取浸没在液体(密度为ρ液)中的立方体(边长为a)进行研究,如右图所示。第二步:理论推导,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阿基米德原理。请你写出推导过程。[提示:推导过程中所用物理量需要设定(可在右图中标出)]

  • 19、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B放在水平桌面上,两容器中水的深度相等,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A和p3 , 则pAPB;将压强计橡皮膜朝下分别放入两容器的底部,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分别为 A和△hB , 多次实验发现 A均小于 B, ,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20、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不同情境中的形状变化。

    (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 (选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
上一页 71 72 73 74 75 下一页 跳转